利用非语言符号培养少年儿童爱国情感的研究论文_朱智慧 肖林

利用非语言符号培养少年儿童爱国情感的研究论文_朱智慧 肖林

朱智慧[ 朱智慧(1990——),女,山西高平人,百色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发展。] 肖林[ 肖 林(1986——),男,重庆大足人,百色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教育技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百色学院,广西百色,533000)

摘要: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对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是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却不尽人意,探究其原因可以发现,由于以培养儿童爱国认知的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加之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民族观念的淡化,以及工具理性的肆虐,使得儿童的爱国主义教育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本文拟从非语言符号的角度出发,利用仪式、学校环境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非语言符号来熏陶少年儿童的爱国情感。

关键词:非语言符号;少年儿童;爱国情感

从1994年颁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至今已经23周年,在这期间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对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党的十八大更是把爱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首要内容。但是,与国家的高度重视相比,少年儿童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显然不尽人意。本文拟从非语言符号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少年儿童爱国情感培养缺失的原因,并为利用非语言符号培养少年儿童爱国情感提供一些对策建议。

一、非语言符号视角下少年儿童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缺失的原因

(一)传统思想的弊端: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方式的僵化

中国传统的教育观给老师和学生设定了不同的角色,从“师道尊严”到“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教师总是以一副严肃的面孔出现在学生面前,当涉及到爱国主义教育时,教师们更是“苦口婆心”,用一切似乎很感人的语言长篇大论“国家”、“社会”、“英雄”,但事实上,由于年龄时代等不同,决定了人的符号系统的差异性,教师认为可以教化儿童的语言,对于儿童来说不一定受用,到头来可能只感动了老师自己,而儿童却越来越漠然,甚至由于枯燥的重复,使儿童在以后的生活中都对其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最后的结果就是“两败俱伤”,教师认为自己出力不讨好,而儿童却依然缺乏灵魂的触动,依然游离于爱国主义之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改革开放的挑战:民族国家观念的淡化

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化以其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整个神州大地,诱人的披萨、动人的漫画以及形形色色的节日,这些打着别国烙印的符号悄然进入中国,冲击着少年儿童的眼球。面对如此丰富多元的社会,少年儿童很容易就被这些“糖衣炮弹”所吸引,被别的民族的非语言符号潜移默化,淡化自己的国家民族观念,甚至有的儿童产生了“以成为别国公民为荣”的想法少年儿童作为祖国的未来的希望,如果他们的精神高地在其他国家的非语言符号的潜移默化中被完全占领,那么国之何存?如何利用我国丰富独特的非语言符号给少年儿童打上中华民族的烙印,并且在争夺少年儿童思想高峰的无硝烟的战争中胜出,这正是新时期给少年儿童爱国主义教育提出的问题。

(三)工具理性的肆虐:爱国主义情感的忽视

“工具理性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以人征服、改造、控制自然以满足人自身需要为目的理性,它追求的是人对自然而言的中心地位、物质需求的绝对优先、能够计算和预测后果的行动以及社会生活的组织化程序化等”[1]。在我国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它突出的表现为实利主义、拜金主义以及个人主义等。商人利益熏心而制“毒奶粉”,面对可爱善良的孩子,老奶奶也再不慈祥,而是为了金钱出卖良心等等,在工具理性造就的这样一个物欲膨胀人性缺失的环境下,个人主义泛滥,集体主义受到蔑视。在这样的非语言符号的围攻之下,少年儿童难免要受其影响,“告别信仰,逃避崇高“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

二、少年儿童爱国情感培养中非语言符号的利用

(一)仪式中的爱国情感熏陶

仪式作为符号系统,包含了大量的行为、器物、空间以及时间等非语言符号,而这些非语言符号所创设的仪式氛围对参与的每个个体都会产生很大的情感冲击。以小学的升旗仪式为例,小学的升旗仪式一般安排在每个星期一早上,所有小学生要统一穿校服并佩戴红领巾,升旗仪式一般包括出旗、奏乐、升旗、唱国歌以及国旗下讲话等部分,当气势恢宏的鼓点响起,当鲜红的国旗升起,当激昂的国歌唱起,国旗下的每个儿童都庄严肃穆,正是在这样的仪式氛围中,儿童能够感受到对象征着自己的祖国的国旗国歌的尊敬,即使以后身在异国他乡,只要看到祖国的国旗,听到祖国的国歌,便会产生对祖国深深的眷念之情,这便是仪式的强大作用,因此,教师不应该把升旗仪式、入队仪式、运动会等仪式作为繁琐的工作而简化或者草草了事,而应该饱含着浓浓的爱国爱党之情去积极准备,从而感染儿童。

(二)学校环境中的爱国情感渗透

校园环境是一种富有极大感染力的爱国主义教育的隐形教育课堂。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环境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努力营造浓郁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在物质环境方面,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本土文化的爱国教育资源,并充分利用好校门、走廊、楼道、教师墙面等地方,进行充分宣传。在精神环境创设方面,可以根据学校特色,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发适宜的爱国主义校本课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感受爱国主义,内化爱国情感。

(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爱国情感体验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种非语言符号所指向的丰富而真实的历史文化内容,是对人们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的宝贵资源” [2]。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物,所呈现的每一张图片、每一个场景、每一个故事,都在生动形象地诉说着中国人民为国家昌盛而奋斗的历史。这些非语言符号时时刻刻都在教化着参观者,也让他们有了切切实实的爱国情感体验。因此,少年儿童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走出学校,在爱国教育基地所创设的真实场景中教育少年儿童。

参考文献:

[1] 刘济良. 论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D]. 华东师范大学, 2001.

[2] 顾海根, 梅仲荪.爱国情感教育心理学研究[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论文作者:朱智慧 肖林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7年10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  ;  ;  ;  ;  ;  ;  ;  

利用非语言符号培养少年儿童爱国情感的研究论文_朱智慧 肖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