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出版生产力”战略定位散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力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4月6日,新闻出版总署制定并出台了《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其中第14条提出,引导非公有出版工作室健康发展,发展新兴出版生产力。一时间行业内外热议如潮,评价甚高。然而笔者认为,探讨“新兴出版生产力”这一具有里程碑式命名的历史意义、当下价值以及深远影响的文章还是不够的,本文试着从“新兴出版生产力”的命名价值、战略定位的视角,阐述一孔之见,并进一步探讨中国民营书业的振兴之道。
1.何谓“新兴出版生产力”
1.1“新兴出版生产力”及其蕴含
“新兴”,最新勃兴之意也。它既上接传统,又下启伟业。新兴的第一层含义,应当说它是时代的产儿。这是从历史的眼光来看。第二层含义,它带有一切新生力量的朝气、锐气和远大的前程,这是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概括来说,它诞生在新的历史时期,肩负新的历史使命,发挥着文化助推力的作用。
“新兴出版生产力”的涵义丰富深刻,包含新的产业形态、新的运行机制等方面。中国是一个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经历了一个长达2000多年的讲究“乐殊贵贱,礼别尊卑”的封建社会,可以说直到现在,还相当讲究名分。对一件事情、一家企业的命名,都是一个郑重严肃的过程,都蕴含着定性质、明身份的多重涵义。给中国民营书业冠以“新兴出版生产力”的命名,表明了新闻出版业的最高管理机构做出的一个大胆、科学的判断。
这一命名还蕴含着改革开放的本质意义。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
对民营书业企业而言,这一命名还具有承认民营书业企业的贡献,释放民营企业活力的意义。
1.2“新兴出版生产力”的历史记忆
我国现代的出版业可以说是诞生于民间,成长于民间。1897年2月11日,我国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诞生于上海的一个小作坊内,翻开了我国出版业的重要篇章。商务印书馆处于鼎盛期的1936年,全年出书7938种,占当年全国图书发行9438种的52%。不仅如此,作为中国出版业的翘楚,它还培养了众多的出版人才。1954年,商务印书馆迁京,公私合营,从此,结束了商务印书馆的民营身份,留下了民营书业的辉煌业绩和光荣印记。
1982年7月10日,经中宣部原则同意,文化部发出《关于图书发行体制改革工作的通知》,同时附发原国家出版局《关于图书发行体制改革问题的报告》,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国营新华书店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购销形式,少流转环节”的图书发行网,标志着图书发行体制改革开始启动。民营书业又开始萌芽。
2005年6月国务院下达《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非公经济36条”),对非公有制经济进入许多重要领域和垄断行业做出了明确规定,2007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七大,则进一步提出:“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随着配套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非公有制经济在平等准入、公平待遇方面的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这也包括民营图书发行业。
时至今日,《指导意见》的出台,给民营书业确定了“新兴出版生产力”的身份,给予了发展的更大空间。
1.3 “新兴出版生产力”得以发展的深层原因
从理论和现实两个维度来分析,民营书业的良好业绩具有深刻的原因。
《经济学常识》中这样剖析:“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个人投资者能够做出比中央决策者更好的投资选择,因为前者用自己的钱投资并承担相应的风险,而后者花的却是纳税人的钱……相反,政府投资项目的成败与否都很少能够影响政府决策者的个人财富。”
的确,相比某些国有出版机构得以依托的部委、学校以及相应机构,民营书业企业唯一的选择是只身在市场打拼,老总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对市场的准确判断生活,一招不慎,就可能败走麦城,被市场淘汰。而国有出版机构负责人的市场压力则相对较小。也正是在这种压力下,企业也迸发出了活力,成为图书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
来看几组数字,截至2007年年底,非公有经济从企业数量来说,已经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5.5%,城镇就业人员在非公经济中的比重已占84%。
就出版业来看,2007年全国共有出版物发行网点167254处,与上年相比增加4.73%。其中国有书店和国有发行网点10726处,与上年相比减少2.85%;二级民营批发网点5946处,与上年相比增加15.75%;集个体零售网点114965处,与上年相比增加3.98%。
2007年全国出版物发行业从业人员76.85万人,与上年相比增加6.41%。其中国有书店和国有发行网点从业人员14.08万人,与上年相比减少1.4%;二级民营批发点从业人员9.13万人,与上年相比增加46.55%;集个体零售网点从业人员45.11万人,与上年相比增加6.44%。
这些看似枯燥的数字,虽然只涉及出版物发行企业,还没有将非公有工作室统计在内,但它从一个侧面也彰显了民营书业的实力,生动地诠释了它是当之无愧的“新兴出版生产力”。
2,“新兴出版生产力”的发展战略定位
2.1发展战略定位的大背景
我国民营书业和其他行业一样,它的发展兴衰,离不开国内外的大环境、大背景。国际金融风暴造成的全球经济滑坡,目前尚未探底复苏。对严重依赖“外商、外资、外贸”这三驾马车的中国经济来说,也受到难以避免的影响。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表明,今年第一季度全国工业增加值仅达5.1%,出口下降19.7%,利用外资下降37.15%,财政收入下降8.3%。出版业在2008年第四季度到今年上半年,保持了相对平稳发展,许多民营书业企业跟去年同期相比,还有不同幅度增长。
但是,中国出版业和其他行业一样,改革开放30年来,走的是一条低成本、高增长的道路。如今,发展遇到了高成本的困境:资源环境成本、要素价格成本、劳动力成本等都在上扬,发展的速度在减缓,出现了高成本、低增长的拐点。此时,回首、反思过去,瞻望未来,借对全球金融危机、发展瓶颈的透析,寻找出版产业结构、人员素质、现代企业管理的最优通道,并及时调整前进的方向,正是下一轮发展的契机。
2.2 发展战略定位的思路
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我们见多了形形色色的改革利益诉求,见多了各不相同的改革思路。有的人囿于经验沉湎于路径依赖和模式依赖;有的人预设许多困难、框框与禁区,自缚手脚和头脑;有的人跳出误区,大胆创新,最终实现了蝶变。改革的路障不一而足,现列举几种,如下图所示:
要破除这些路障,最重要的是,要有改革的智慧和胆识,要能够超越局限。
当前,民营书业发展的最重要局限,或称思路悖论,大致有三条:
第一,心理悖论。一些企业掌门人比较浮躁、焦虑,不同程度存在“暴富心态”,期望独享政策红利,指望一朝引入资本,通过“资本运营”走向大通道,获得大发展。缺乏扎扎实实把企业特色打造好,通过艰苦奋斗做好做强的思想基础。
许多民营企业虽然做过很多畅销书,但也存在结构性问题,一年做1个亿码洋还可以,一旦资本进来,要求利润成倍成倍增长时,就会暴露出许多深层问题。诚如“弘文馆”总编辑杨文轩所说,“很多这种被并购的民营公司,整个管理体系、商业模式其实都很难支撑。在与国有出版机构进行相互之间结构的镶嵌时,快速发展的时候,就会遇到许多瓶颈。”
第二,诚信悖论。今年2月26日,爱德曼2009年度《信用度调查报告》在北京正式发布。该报告于2008年11月5日至2008年12月4日期间实施调研,在20个国家对4475名意见领袖进行问卷调查。纵观全球整体调研结果,总部设于中国的企业在国际间的信用度形势严峻。意见领袖考量不同国家企业总部所在地以及它们能否“实施恰当举措”的信用度时,“总部设于中国的企业”在20个国家中列倒数第二位,信任率仅有27%。“总部设于俄罗斯的企业”取得25%信任率而名列榜尾。
如果说这项调查仅供参考,那么通过各种媒介途径,我们可以发现盗版、侵权、恶意拖欠等等不诚信行为经常在我们身边上演。因为缺乏诚信,企业间的信任度也很低。
第三,行为悖论。有的出版企业掌门人一方面要求别人尊重市场,尊重知识产权,一方面在事关切身利益时又轻易损害别人的利益,所谓的“终端洗牌”、“渠道重组”、“扁平化”等等已经为许多业内人士诟病。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能“自知”,能“自胜”,这应该成为发展战略定位的智慧资源。
2.3 发展战略定位的作为
《指导意见》中第9条指出,推动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战略重组,开拓融资渠道,培育一批大型骨干出版传媒企业,打造新型市场主体和战略投资者;第12条提出,在三到五年内,培育出六七家资产超过百亿、销售超过百亿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型出版传媒企业,培育一批导向正确、主业突出、实力雄厚、影响力大、核心竞争力强的专业出版传媒企业。这“四跨”、“双百亿”提出了振奋人心的改革目标,是对我国出版业的激励与期许。作为“新兴出版力”,也应该有此担当和作为,民营书业发展定位的诸要素,可以图示为:
沿着这一思路,我们不妨放飞思想,设计一下民营出版的作为。
首先,民营出版业应该突破家族血缘性、家长专断式的套路,朝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方向转变。
其次,民营书业的老总,应该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下,把自己历练成现代企业家。应该承认,我们有大出版,但缺少大出版家,有大出版集团,但缺少大出版企业家,有出版文化产业,但缺少文化精英阶层。
再次,我们应该放手培养、造就一批出版人才。尤其是民营书业人才流动较大,人才成长空间较小。民营老总无一例外的宣称爱惜人才、引进人才,但有时还会口惠而实不至。须知一流的产品、品牌、营销都要靠一流的人才去打造。如果说企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后还想基业长青,人才就是百业兴旺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