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港保税区区域经济发展效果分析与评价_城市经济论文

天津港保税区区域经济发展效应的分析与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天津论文,保税区论文,效应论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时至今日,天津港保税区已经历了7年的发展历程。按照中央的设区目标,它不仅要依国际通行规则在更深层次上广泛地从事各种国际商务活动,更应发挥其特殊功能,带动毗邻地区和腹地经济的发展。本文以数量分析为主,对保税区的区域经济效应进行初步的综合性评价。

一、保税区与区域经济发展

1.保税区促进母城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

天津港保税区作为一个位于港区新兴、高度开放的自由贸易区,对母城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贸易发展、就业增加和收入提高等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理论上讲,保税区主要是通过其独特的功能和极富活力的贸易与物流产业群来影响城市经济力量的内在传导机制,最终诱发和促进城市经济的增长。(见图1)

从保税区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图可以看出,随着贸易、物流、出口加工等主体功能的逐步完善和主导产业群的日益壮大,保税区对城市及其所在的港口和滨海新区的相关产业发展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其中,与港口相关活动、以贸易和物流为核心的第三产业,以及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制造业活动是最大的受益者,这些主导产业的扩大又派生出一系列新的产业活动。原有产业的扩大和新产业的出现,一方面通过投资所形成的初级乘数效应,刺激以贸易、物流和加工业为核心的外向型产业群在整个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再经由产业的前向关联(比如发展代理商或在当地销售等)与后向关联(比如在当地的贸易与资本货物的购买等)效应使保税区的利益惠及更多的第三和第二产业;另一方面新派生或诱发出来的各种需求又会进一步拉动城市商贸、金融保险、房地产、交通运输、餐饮娱乐、信息和商业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与保税区业务相关产业在整个城市的繁荣还会刺激、带动众多非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二级乘数效应。上述过程循环往复构成了保税区活动刺激下的、开放的城市经济持续增长的机制。与保税区高度开放的自由贸易氛围相联系,在这一增长机制下还会产生一种最具实质意义的“学习”和创新效应,即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知识外溢会促进国内企业的产品和业务创新,而在高度市场化和国际化条件下所形成的中外客商云集的竞争格局,更会促使所有保税区企业努力创新、完善经营,这一切都会给城市经济注入持久的活力。

可见,保税区对母城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远不只表现在其自身的经济绩效上,更深层次的作用则体现在它的产业带动效应和投资与对消费需求的拉动上。保税区对城市经济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城市经济的增长、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贸易规模的扩大、就业的增加、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2.保税区对腹地经济的影响

无论从功能定位、产业选择,还是从区位优势角度,天津港保税区都是一个与港口发展密切相关的特殊区域,这也就决定了保税区对国内其他地区的影响必然主要表现为对港口腹地(主要是“三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上。

在保税区与港口一体化发展的政策环境下,天津港的优势与保税区的优势合二为一,对整个腹地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在:(1)保税区宽松的自由贸易空间和完备的物流处理体系,为腹地贸易物资的运输和仓储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使腹地企业在获得缓税、缓征和缓配额等政策利益的同时,大大提高其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和效率,并使从国外进口的物资能快捷服务于腹地经济建设,同时还可大大促进腹地贸易品集装箱化程度的提高。(2)保税区出口加工活动的良好环境和政策优势,为腹地初级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创汇能力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适宜场所和机会。(3)腹地企业对保税区的利用,国际商务信息迅速而广泛的传播,会提高其获取新的贸易机会的可能性,并进一步刺激其他腹地企业(特别是以前的间接出口商)走向国际市场。尤其是腹地外贸出口的增加必然带动其相关产业的发展,经由产业链的联系使更多的产业从贸易中获益,从而从长期上对腹地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产生积极影响。(4)保税区作为客商云集之地,是腹地企业借鉴国内外企业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的理想场所,通过在实践中领会吸收,使企业的整体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二、天津港保税区自身经济绩效数量分析

1.保税区的经济增长与产业带动效应

如上所述,保税区对天津经济发展的贡献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其经济增长与产业带动效应上。对建区7年来的经济总量数据的分析表明,保税区GNP的平均增长速度高达232%以上。其中第三产业的增幅为214%,高出同期天津市平均增长率十几倍。当然,这在一定程度有新区增长基数低的原因,但不可否认,保税区超常增长的主要诱因乃是高度开放政策下的强大经济增长潜能——完备、高效商务运作体制和环境、迅速流入的外资和较高资本形成率、高速增长的物流和活跃的国际贸易活动等。简而言之,外资、贸易和物流是保税区经济的主要增长源。

为揭示保税区经济超常增长的主要诱因,我们试对保税区运营以来的GDP与实际利用外资额、进出口额和进出区货物总值进行如下数量分析:

1)外资对保税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以1992-1997年的GDP和实际利用外资额为样本区间,经回归分析得出:

GDP=-5930.44+0.85×实际利用外资额

(-1.18916)

(2.58232)

R[2]=0.830488 DW=1.751575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从1992-1997年,保税区GDP与利用外资存在正相关关系,外资对保税区经济增长有经济影响。外资每增加1万美元,GDP便会增加8500美元。

2)进出口贸易对保税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经回归分析得出:

GDP=-1487.25+0.15×通关进出口额

(-1.47118)

(8.29228)

R[2]=0.972123 DW=1.344986

以上分析可见,保税区通关进出口对GDP增长有积极影响,通关进出口额每增加1万美元,就会相应增加1500美元的GDP。

3)物流对保税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经回归分析得出:

GDP=-1007.17+0.04×进出区货物值

(-2.41963)

(19.40239)

R[2]=0.99472922

DW=1.106236

分析结果表明,保税区物流与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关系,进出区货值每增加1万美元,便可导致保税区GDP增长400美元。按人民币进行的回归分析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即进出区货值每增加1万元,便可导致保税区GDP增长400元。

需要说明的几点是:(1)区域经济增长要受投资、劳动和贸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保税区的经济增长更要受许多经济、政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经济系统,仅使用单方程计量经济模型对此进行回归分析,实际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需要与其他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结合进行;而且,随保税区相关数据的日益完备,还需要建立更精确、更系统的分析模型。(2)保税区是一个以贸易、物流和出口加工为主的高度开放的自由贸易区,其经济增长有着独特的规律,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有着特殊的渠道,因而不能将其数量分析结果简单地与其他地区(如开发区)相比较。比如,很显然贸易和物流企业较之先进的制造业企业其投资和增值率往往都要低一些,而交易和物流量却很大,所以单位投资与贸易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相对低一些。(3)保税区是一个新兴区,其商务运营的长期规律性尚未完全形成或尚未清晰地显现出来,所能获取的时间序列分析数据较显不足。

在保税区的产业带动方面,主要体现在保税区的贸易、运输仓储、展示展销和出口加工等活动对城市第三产业和港口活动的促进作用上。经过7年的发展,保税区已经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与其功能定位高度吻合的产业结构,第三产业的比重已稳定保持在了75-80%的高水平上。保税区第三产业产值从1992年的仅300万元,增加到了1997年的9.23亿元(是1992年的300多倍)。保税区以贸易、物流为重心的第三产业的超高速发展,必然会经由上所述及的城市经济力量的内在传导机制,推动天津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面发展。应该说,近年来天津市第三产业比重的稳步上升(每年大约上升2个百分点)与保税区的刺激与带动效应是有着一定关系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经保税区引进的一批现代化的大型零售企业,如家乐福、伊势丹、永安和华润等,不仅为天津增添了国际大都市的现代商业文化色彩,成为了天津现代商业活动的“亮点”,而且为提高天津服务业的整体水平起到了重要的刺激和示范作用。同时对凝聚和产生高层次的消费群体、提高消费质量等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实际上,保税区已经成为了天津城市经济同现代化的、高度开放的贸易与物流产业相融合的富有生命力的生长点和传播地。

2.贸易与物流促进效应

自由贸易政策下的贸易与物流的最大化,是保税区主体功能所要求的基本发展目标,也是保税区发挥繁荣港口经济、推动滨海新区发展、加速城市经济国际化、增强区域经济辐射功能等多重作用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保税区围绕扩大国际贸易与物流规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从运营良好的CBW、汽车市场、华铁、中轻原材料、中散,以及筹建中的棉花市场,到功能日益完备的EDI—次报关系统、国际物流分拨中心,以及港、区一体化政策下的各种创新性安排,已使保税区的贸易与物流功能得到了实质性的改善,物流规模迅速扩大,保税货物保持着高于60%的增长速度。保税区不仅在天津市对外贸易中的地位迅速提高(见表1),而且对其它地区的服务功能在日益增强、辐射范围在迅速扩大(见表2)。目前,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4000多家企业在利用保税区通关进出口。

3.资本形成效应

保税区的资本来源呈多样化的特点。外资、国内企业投资和保税区的土地开发与基础设施投资构成了其资本的三大源流。截止到1998年7月,保税区已累计吸引投资(协议)42.64亿美元,外资实际到位11.88亿美元,内联引资14.19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78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11.48亿元。按到位的外资、内资以及基础设施投资加总计算,在起步区和扩展区3.8平方公里的地域上,投资密集度已经达到了每平方米405美元。考虑到贸易与物流企业在投资规模与资本密集度上同工业项目特别是大中型制造业项目的固有差异,可以说,保税区的资本形成能力是十分强大的。

保税区的资本形成是高效率和高质量的。由于保税区尚未完全进入成熟期,其经济规模尚不适合与全市的总量比较,因而还不能通过回归分析来透视保税区资本形成对全市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但从保税区基础设施投资角度,与保税区其它主要经济绩效指标做最简单的对比计算,则可大体反映出其利用国内(本地)资本的效率,并可在一定程度上衬托出保税区的整体资本形成质量。根据截止到1997年底的累计数计算,保税区基础设施每投资万元所对应的经济效果是:吸引各类投资3.5万美元,协议外资2.5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9000美元,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32万元,带来物流8.87万美元,实现进出口2.4万美元,贡献税收(含关税)3万元,创造就业机会1个。

4.社会效应:就业和财政收入

在就业方面从保税区的功能讲,其直接创造就业的能力要比以制造业为主的开发区低,而且在服务于进口的同时,如果导致了进口的净增,还可能产生负的就业效应。但是,保税区出口的间接就业效应可以抵消这种进口就业负效应,且绰绰有余。衡量出口的间接就业效应,需要首先计算出某产业的就业系数(某产业就业人数/该产业产值),然后再按产业获取保税区企业在国内采购货物的价值,最后分别与就业系数相乘,才可得出间接就业的大体数字。由于数据的限制,这项工作几乎是完全不可进行的,起码目前是这样。但按照联合国贸发会议的估算,在发展中国家与外资有关的活动中,其间接就业量大体是直接就业量的1.6倍,据此,我们便可以大体估算出保税区的综合就业效应。截止到1998年6月底,从业人员为40300人,产生的间接就业机会为64480个,总就业效应为104780个。

在财政收入方面,保税区以累计实现财政收入十几亿元,其中所得税和工商税6.88亿元,海关关税38.30亿元,将大口径财政收入(保税区财政收入+关税)与企业销售收入比较,保税区销售收入与财政收入的比率约达20%。1992-1998年6年中,保税区各项税收保持了平均2.6倍的增长速度,高于GDP的平均增长速度,其中工商税收平均增长1.6倍,关税平均增长1.14倍。

三、天津港保税区对区外经济影响的定量估算

保税区自身良好的经济绩效是区内企业有效运营的集中体现,是其发挥对母城和其它地区经济发展的刺激与带动作用的基本前提。然而,保税区既是一个富有活力的经济增长点,更是一个以服务“三北”地区为主的高度开放的功能区。因而,要弄清保税区的区域经济影响效应,就必须在分析其自身经济绩效的同时,以区内外企业利用保税区所可以获得的经济利益(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为基础数据,对“三北”地区利用保税区所获得的净效益做出匡算。对此,可以利用区域经济增长的“出口基础模型”,结合保税区的实际加以修正,然后进行分析。

区域经济增长的"出口基础模型"的原则是:

1

区域总收入增量=出口收入增量×───────────────

1-[(区域消费倾向×区域消费1

美元创造的收入)+(区域投资倾

向×区域投资1美元创造的收入)]

根据保税区大量为腹地处理进出口物流的实际,将以上模型修正为:

保税区服务区域收入增量=利用保税区处理国际物流导致的收入增量×

1

──────────────────────────────

1-[(区域消费倾向×区域消费1元创造的收入)+(区域投资倾向×区域投资1元创造的收入)]

按该修正式估算如下:

1.腹地利用保税区处理物流所获得的收入增量。主要涉及的因素是与关税和增值税等有关的成本降低因素、与高效服务有关的收入增加因素、贸易机会扩大因素。下面以在保税区处理1万元保税货物为基数、分出口和进口两种情况做具体估算:

(1)在出口情况下,由于货物入区后即刻买断,厂家提前实现销售收入,如按平均提前3个月计算,则可减少资金占用成本252元[10000×10%÷12×3.03(年金终值系数)];区外货物入区便视为出口,可获得提前退税的好处,如按6%退税率计算,假设年利率为10%,则:可减少资金成本15.15元(10000×6%×10%÷12×3.03);再有,因一次通关、货物处理效率高等因素,企业效益可进一步提高,如效率提高一成,按销售利润率5%计算,则多获利50元(10000×5%×10%)。以上3个因素综合起来,利用保税区出口万元货物,可增加收益约317元。

(2)在进口情况下,因缓税、缓征、缓配额等,会使厂家获利。其中,关税利益为:10000×90%×10%÷12×3.03=227.25元(进口关税以汽车为标准,其它条件同上);增值税利益同出口;效率提高导致的收益同出口。三因素加总,利用保税区进口万元货物,可增加收益约292元。

综合上述,按利用保税区处理进出口物流对等计算,则:

腹地利用保税区进出万元货物的收入增量=317×50%+292×50%=304.5(元)

2.区域消费与投资倾向和区域消费与投资1元创造的收入等变量的估算。首先采用南开大学《港口与保税区一体化发展研究》报告的计算结果,获得作为保税区主要服务对象的天津、北京、河北和山西等地区的相关变量数值(见表3)。然后,以这些地区通过保税区进出货物的比重为权数,模拟出模型中所需的变量,即:区域消费倾向0.452,区域消费1元创造的收入0.623,区域投资倾向0.570,区域投资1元创造的收入0.783。

3.将以上估算结果代入修正模型,则:

1

保税区服务区域万元物流收入增量=304.5× ──────────

1-(0.452×0.623+0.570×0.783

=1119(元)

按表3的变量数值,还可分别直接计算出各地区利用保税区处理万元货物获得的直接利益,经计算分别为:天津1345元,北京1748元,河北561元,山西571元。

由此可见,腹地利用保税区是可以获得很大经济利益的,利用保税区每处理万元进出口货物,便可带来本地千元左右的GDP增量。在仅考虑贸易与物流活动所带来的直接利益的情况下,与保税区处理物流的自身效益(即前述的回归分析结果,万元物流带来400元GDP)相比较,保税区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比大体为1:3。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数据,以上估算并未考虑腹地利用保税区所可能扩大的贸易机会,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出口增加量。无论从直觉还是从道理上,都使我们有理由认为,保税区是可以为区外创造出新的贸易机会的。而且,由此所带来的收入增量可能比上面计算的直接效益还要大得多对此需要单独建立模型、搜集数据,进行分析。

综上所述,对天津港保税区自身经济绩效的分析证明了保税区在吸收投资、促进贸易、畅通物流方面是比较成功的。然而,保税区作为功能区,对其经济影响的评价不应仅囿于自身经济绩效。从数量分析的结果看,作为保税区主体活动的物流和进出口贸易,对其自身发展的作用并不很大,但对区外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却十分明显。这说明,以物流为基础、以国际贸易为导向的保税区,是一个以自由贸易为特色的特殊功能区,它的最大贡献在于带动区外经济发展,而不仅仅是自身效益的最大化。

标签:;  ;  ;  ;  ;  ;  ;  ;  ;  ;  ;  

天津港保税区区域经济发展效果分析与评价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