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医药对脏分区辨证论治颜面部痤疮论文_言路,季昭臣,田剑,刘婷婷,陈英

浅析中医药对脏分区辨证论治颜面部痤疮论文_言路,季昭臣,田剑,刘婷婷,陈英

1.长沙医学院2011级本科中医1班 湖南长沙 410219;2.长沙医学院2012级本科中医2班 湖南长沙 410219;3.长沙医学院中医学院指导老师 湖南长沙 410219;

摘要: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社会压力的增大,出现颜面痤疮问题的患者越来越多,且年龄层由最初的青年人发展到少年、中青年阶段,大有蔓延态势。面部痤疮没有明确的治疗手段,且发病诱因较多,病理症状因人而异。所以,我们希望运用中医“整体观念,辩证论治”的思想,将颜面分区、对脏,进行区域用药,以“内服+外用”的手法针对性的解决此类问题,为医学领域面部痤疮的治疗与科研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痤疮;中医药;脏腑辨证;颜面分区治疗

1.脏腑辨证论治

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赤者,热也,随证治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我们根据面上症的特点,来反映哪一脏腑出现了病证,如肺经风热型,心火上炎型,肝胆郁热型,脾虚痰湿型,肝肾阴虚型,找出主要病因对证用药治疗。

1.1从肺胃论治 中医认为“肺主皮毛”,因素体阳热偏盛,加之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肺胃湿热,循经上蒸,复感毒邪可致痤疮,病程日久,聚湿生痰,痰瘀互结,则可形成结节、囊肿。主方:泻白散、枇杷清肺饮、桑菊饮或银翘散选药:桑白皮、枇杷叶、金银花、连翘、生石膏、桑叶、菊花、黄芩、牛蒡子、鱼腥草、知母、生甘草。

案例分析:王某,女,25岁,湖南人。

诉粉刺初起,病程短,颜面出油皮肤光亮,痤疮坚硬难消,触之疼痛,口干,食欲不振,小便短黄,伴有痛经,舌红,苔薄,脉数。

辩证:肺经郁热。(右腮部位集中有明显痤疮。成片)

主方:枇杷清肺饮加减。

一诊(2014-12-7):枇杷叶12g、桑白皮10g、知母10g、黄芩10g、银花10g、赤芍10g、生地10g、生石膏20g、生甘草6g,7剂,水煎服。

二诊(2014-12-15):诉服上方药后痤疮减少,口干,食欲不振,小便短黄仍见,原方加鱼腥草10g 桑叶10g再进10剂。

三诊(2014-12-26):诉其症状消失,改祛印散以善后。

大黄20g、百合20g、白芷20g、白芨20g、薏苡仁20g、桃仁20g,研粉 温水调外敷。

配合针灸治疗:大椎,肺腧,曲池,耳尖,合谷。(针用泻法)

2 从肝论治 患者多伴有烦躁焦虑、睡眠障碍、抑郁自卑等。治宜调畅气机、发散郁热[1]。主方:丹栀逍遥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或龙胆泻肝汤选药:柴胡、黄芩、半夏、龙骨、牡蛎、茯苓、大黄、龙胆草、栀子、白花蛇舌草、连翘、丹参、金银花。

案例分析:李某,女:症状:面部两颊有痘痕、黄褐斑,不时心悸。

脉诊:左寸口见涩脉,左关弦数。

辩证:肝郁气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药方:丹参6g、远志9g、当归9g、川芎9g、三七12g、麦冬9g、天花粉9g、莪术3g、三棱3g、桔梗6g、枳壳6g、柴胡9g、陈皮9g、半夏3g、郁金9g、五味子9g、山药9g、白芍9g、旋覆花6g、玫瑰花9g、菊花6g、决明子9g、木通3g、甘草6g(五剂)

3 从心论治 心主血脉,藏神,其华在面;《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现代社会压力大,容易忧思恼怒,五志过极化火,心火不得发越,必循经于面[2]。临床表现:颜面红赤,粉刺以前额、眉间为主,伴心烦心热,寐少梦多,口干口苦,口舌生疮,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心泻火。主方:导赤散合黄连解毒汤加减[3]选药:生地黄、生甘草、淡竹叶、黄连、黄芩、栀子、生大黄、牡丹皮、连翘、川郁金.若心烦心热加淡豆鼓、莲子心;若口干渴甚,口舌生疮加生石膏、天花粉;大便秘结加川厚朴、枳实。

案例分析:吴某:女,23,未婚。

症状:额头有大面积成片小痤疮,两颊小范围黄褐斑。素来消化不良。

脉诊:左右寸口脉洪大、数;左关弦数。

舌象:无苔,类镜面舌。舌尖红,两侧红点刺。

辩证:心火亢盛。

方药:柴胡20g、川芎15g、郁金20g、玫瑰花15g、旋覆花10g、木香10g、金银花30g、连翘20g、黄芪20g、紫花地丁15g、蒲公英15g、白花蛇舌草20g、石斛20g、当归20g、白芍20g、龙胆草20g、紫草15g、茯苓30g、白术20g、青黛20g、滑石10g、甘草10g(水丸,一个月用量)

4.从脾论治 七情内伤或饮食劳倦伤及脾胃,或过用寒凉药物,克伐脾胃之气,脾失健运,肝失疏泄,运化失调,水湿内停,日久成痰,湿郁化热,湿热挟痰,凝滞肌肤,循阳明经而上熏于面[4]。临床表现为皮疹、囊肿、瘢痕为主,伴有神疲乏力、纳差便塘,苔腻,脉滑等。治宜健脾利湿,清热化痰。主方:柴胡桂枝干姜汤或参苓白术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选药:柴胡、桂枝、干姜、党参、茯苓、怀山药、生薏苡仁、海藻、昆布、浙贝母、连翘、半夏、夏枯草、白花蛇舌草.若缠绵日久,结节、囊肿、瘢痕严重者,加莪术、红花、牡蛎。

案例分析:莫某,女,22岁,湖南人。

患者诉痤疮日久,颜面出油皮肤光亮,痤疮坚硬难消,触之痛,粉刺中可挤出黄白色脓液,口干,食欲不振,大便粘滞不爽,伴有痛经,舌红苔薄,脉浮数。

辩证:脾胃湿热。(鼻尖、鼻翼部集中有明显痤疮)

主方:芩连平胃散加减。

一诊(2014-12-17):黄连9g、黄芩9g、白术9g、厚朴9g、白花蛇舌草9g、茵陈9g、六一散(包)10g、生甘草6g,7 剂,水煎服。

二诊(2014-12-24):诉服上方后痤疮显减,但痤疮坚硬难消,在原方加皂角刺12g、白花蛇舌草12g,再进10剂。

三诊(2015-01-08):服药后症状消失,视其痘印,改祛印散以善后。

百合20g、白芷20g、白芨20g、薏苡仁20g、桃仁20g 研粉 水调外敷。

配合针灸治疗:足三里、阴陵泉、曲池、脾腧、内庭、尺泽(泻法)。

5 从肾论治 肾为先天之本,肾之阴阳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体阴阳的平衡,素体肾阴不足,冲任失调,天癸相火过旺,阴虚火旺为发病之本[5]。主方:阴虚内热可用二知酒、知柏地黄丸合丹栀逍遥散或四物汤加减,阴损及阳可用二仙汤合四物汤加减。选药:柴胡、白芍、香附、枳壳、牡丹皮、栀子、夏枯草、丹参、女贞子、墨旱莲、淫羊霍、仙茅、黄柏、知母、当归、白花蛇舌草。

案例分析:许静:25岁,已婚。

症状:颜面两颊、下颚均出现大面积痤疮、痘痕。腰酸,肢冷、体虚乏力。

脉诊:左右寸口浮数,右关濡弱兼弦,左关弦,左右尺部沉弱无力。

辩证:肾阴不足,肾阳受损。

方药:党参6g、白术9g、茯苓9g、甘草9g、当归9g、熟地9g、白芍9g、砂仁3g、川芎9g、山药9g、五味子9g、夜交藤9g、首乌6g、菊花9g、郁金9g、陈皮6g、酸枣仁9g、益母草12g、黄精6g、栀子6g、黄柏6g、黄芩12g、黄连6g、芦根9g、茅根9g、麦冬9g、天花粉9g、紫花地丁9g、白花蛇舌草9g、金银花皂角刺3g、青黛9g、黄芪9g、连翘9g(水丸,一个月用量)

2.总结

痤疮是常见皮肤病,又称”肺风粉刺”、“酒刺”、“风刺”、“粉刺”、“暗疮”、”青春痘”等,本病与外感六淫、饮食不节、七情内伤、劳累过度等有关。痤疮症状多样,病因、证型错综复杂,治疗方法亦应灵活应用,辨证和辨病相结合。中医强调”治病必求于本”,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只有寻其根源、审证求因、审因论治,才能取得理想的疗效[6]。因此该研究正好符合了利用中医七情、脏腑等辩证手段对症论治的方法。在运用中医学为指导的整体观下,多角度、宽领域、深层次地进行辩证治疗,用天然中草药进行“内服+外用”双保险、多功效的方法进行特色诊疗。

参考文献:

[1]魏辉.名老中医治疗痤疮的经验探析[J].陕西中医,2005,26(3):247-248.

[2]连莉阳.李治牢治疗寻常痤疮用药规律探析[J].四川中医,2012,14(4):257-260.

[3]李惠林.中医辨证治疗痤疮的体会[J].新中医,2011,43(1):l3l-132.

[4]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七[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出版社

[5]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卷六下五[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768一769.

[6]杨艳华.中药辨证分型治疗痊疮8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8(10):1642一1643.

课题来源:2014年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课题(编号:544)

论文作者:言路,季昭臣,田剑,刘婷婷,陈英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4

标签:;  ;  ;  ;  ;  ;  ;  ;  

浅析中医药对脏分区辨证论治颜面部痤疮论文_言路,季昭臣,田剑,刘婷婷,陈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