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改革,创新——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代论文,领导集体论文,矛盾论文,动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对此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50年历程中,经过三代领导集体的探索,形成了三个前后相继的认识阶段: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观、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观和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观,反映了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认识上的深化和推进。矛盾——改革——创新的动力轨迹,表明了我们只有把理论和实践、继承和发展结合起来,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才能不断开拓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一、矛盾: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动力
社会主义发展动力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起推动作用的现实的社会力量,它本身也是发展着的,具有历史的性质和时代的特点。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到初步发展的时期,毛泽东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考察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发现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在整个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和起作用的内在力量,从而找到了贯穿社会主义发展始终的一般动力,这是毛泽东的一大理论贡献。
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观是以矛盾为基本视角和以矛盾辩证法为理论方法的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体系,它包括以下四个要点:一是强调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着矛盾。在50年代后期,毛泽东指出:“无论什么世界,当然特别是阶级社会,都是充满着矛盾的。有些人说社会主义社会可以找到‘矛盾’,我看这个提法不对。不是什么找到或者找不到矛盾,而是充满矛盾。”(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 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98页。)这种分析切合当时社会主义的实际, 从而确定了“我们的任务,是要处理这些矛盾”(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 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88页。)。 二是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 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72页。 )而且指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非对抗性质,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及以调整为主的解决方式。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矛盾。毛泽东提出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前者是分清是非问题,后者是分清敌我问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四是在以上矛盾分析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基本矛盾作为一个全面性、根本性的问题提出来,得出社会主义发展动力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结论。他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总是在不断的矛盾中进行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也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进行的,不断地正确处理和解决矛盾,将会使社会主义的统一和团结日益巩固。
由此可见,毛泽东是以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考察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与发展。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对社会主义社会进行动态分析是毛泽东的首创,因为在此之前,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有明确讲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之后,这种社会矛盾运动是否还存在。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曾经说过:“在社会主义下,对抗消灭了,矛盾存在着。”但他没有指明社会主义下的矛盾是什么矛盾。而斯大林一直将“政治上和道义上的一致”作为社会主义发展动力。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观为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的解决奠定了理论基础,坚持社会主义物质生产对于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以至整个社会生活的内在根源性,又着眼于社会主义的变化发展,以矛盾的正确解决与处理来推动这一过程。如果没有矛盾,就没有改革和创新,也就没有社会主义今天的发展。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文中曾作过如此评价:“从二十多年的实践看来,这个提法比其他的一些提法妥当。”(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82页。)这种“妥当”是建立在20多年的实践基础之上,足以说明矛盾动力观是符合当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情况,而且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最初的成就,由过去的革命转变为“向自然开战”,“向科学进军”。党的八大正是基于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观,确立了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矛盾,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目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并指明:“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就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表述虽有不足之处,但也说明了我党在社会主义建立初期,曾经致力于经济建设,实现工作中心的转移。
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观从一般意义上阐释了社会主义发展动力,但当理论回到实践并指导实践时,却不能不受到各种主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以至发生严重的偏离。从客观方面来说,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暴露得不充分和当时比较复杂的国际环境,使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及其转化途径较难把握;从主观方面来说,毛泽东对基本矛盾的两方面,更侧重于生产关系或者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而忽视生产关系所体现的物质利益,以至从根本上脱离了生产力的发展状况。1962年1 月毛泽东曾说:“我注意较多的是制度方面的问题,生产关系方面。至于生产力方面,我的知识较少。”(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29页。 )对解决矛盾的手段,毛泽东更偏重于矛盾的斗争性的解决方式,从“四清”到“文革”,毛泽东越来越忽视经济建设,越来越关注阶级斗争,最终“以阶级斗争为纲”使矛盾动力观变成“斗争的哲学”,从而铸成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对此,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82页。)仅从一般意义上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动力是什么,还不能解决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更重要的是将矛盾如何转化为动力。事实证明,矛盾如果得不到正确解决,就会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阻力。这在客观上要求矛盾动力必须推进到改革层次,因为改革既着眼于充满矛盾,更着眼于解决矛盾,改革才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正确途径。
二、改革: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曲折使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客观内容得以充分展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科学地总结了矛盾动力观的理论得失,提出以改革为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的思想,党的十四大报告在总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时,曾全面阐述了这一思想。“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问题上,强调改革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这是邓小平改革动力观的主要内涵,是新时期的主要理论指导之一。
以改革为直接动力,不是对矛盾动力观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与社会主义发展之间内在关系的深层次的把握,其深化的前提和基础就在于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中抓住了生产力这个最重要的方面,肯定了生产力对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决定作用,从而纠正了毛泽东在发展动力的具体实践形态上的失误。邓小平把生产力的发展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和根本标准,指出:“革命是要搞阶级斗争,但革命不只是搞阶级斗争。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11页。)这使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探索获得了可靠的依据和客观的基础,正如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的:“我们承认并且充分重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巨大作用;但是,只有在承认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承认生产力的根本标准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处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保证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能够真正适应当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而不至于陷入主观随意性。”
按照邓小平的观点,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和方面。改革是在生产关系领域进行的,它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程的作用是直接的。因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在体制中仍然存在着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可能性和必然性。邓小平科学地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一最高生产关系层次与经济体制及经济运行机制这一资源配置方式两个不同性质的经济关系层次区分开来,将解决不同性质的社会基本矛盾对立运动形式的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两种方式区分开来,得出改革而不是社会革命或阶级斗争的方式。通过变革僵化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来解决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诸多因素,使潜在的生产力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因而,邓小平认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作用如“第一次革命”一样,直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改革动力的直接性也体现在由改革所建立起来的全面的动力运行机制上。邓小平一直强调:“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7、148、124页。)邓小平全面分析了我国传统体制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矛盾及外在表现,提出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标志的动力运行机制,1985年10月,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237、148、124页。)推动社会主义发展, 首先要打破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体制,把计划、市场都当作经济手段,综合运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竞争性的内在动力机制可以激发人的内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互相依赖,互相配合,以便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政治体制改革是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推动其前进的重要的动力机制,对外开放一般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外部条件,其实它也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机制之一。“开放也是改革”。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除了内部,还来自自身与外在环境的沟通和交流,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可以不断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
改革动力的直接性还体现在,它激发社会发展主体的能动作用的发挥。社会主义改革是人的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改革中的人本身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邓小平不仅强调改革动力的物质动因,同时也没有忽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强大的精神动力。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十分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教育文化建设,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仅有物质力量的推动,不可能取得成功,还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他指出:“中国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没有理想是不行的,没有纪律也是不行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第237、148、124页。 )因为没有共同的理想和纪律就不能把人民团结起来,形成凝聚力,就不能有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和巨大政治热情的发挥;对于科学教育文化的作用,邓小平更加重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使科学技术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性的推动力,在抓科技的同时必须抓教育,重视智力投资和人才培养,他认为:“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观是以发展生产力为最终目的,以改革为直接手段,全面建立动力机制的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思想,以此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改革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认识要随着历史的前进,时代的发展,实践的深化而不断提高。
三、创新:社会主义发展的不竭动力
党的十四大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发展”,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具创造性的认识,这就是紧紧抓住改革的精神实质,在新的实践中突现创新的灵魂作用。
创新动力的提出,是中国面临世界正在经历的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正确抉择。与前两代领导集体相比,第三代领导集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的时代挑战。世纪之交,世界科技发展出现了一些重大的新的方向,正如1998年底江泽民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的讲话中所指出的:“科学技术发展的交叉性,前沿性,多样性,科技知识空前快速的生产,传播和转化,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巨大进步,使人类文明显示出光明灿烂的前程。”新的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初现端睨,给中国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如果中国不紧紧跟上科技进步的时代潮流,就会落后,就会陷于极为被动的境地。要迎接这一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
创新也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全面发展是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战略思想,自十四大以后,在历次重要会议上,都将社会主义全面发展作为一个重要主题,这是在清醒观察和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全局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江泽民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的报告中,运用矛盾辩证法,对在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下带有全局性的12个重大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这使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把握具有全面性和整体性。第三代领导集体之所以强调创新,正是因为创新体现了社会矛盾的全局性解决和改革的整体性推进。在十二大关系中,江泽民把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放在首位,看作是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关键,他提出:“要善于统观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内在关系,做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7、148、124页。)这说明第三代领导集体是从更新的角度,更广阔的视野,更科学的精神来看待改革动力的实际运作,以创新的思维全面揭示社会主义发展的内蕴动力。正如十五大指出的:“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就是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政治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入,精神文明建设要切实加强,各个方面相配合,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创新还是社会主义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发展到一定阶段,改革的难度也在加大,体制转变中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在这种情况下,要把改革进行下去,必须把改革所内涵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发挥出来。江泽民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大会上对此作了总结:“这种改革是史无前例的全新的事情,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必须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因而,创新是全面性和创造性的改革,它不仅是对旧体制的变革,而是更侧重于新体制的创建;它不再过多依赖政策措施的效应,而是创造出新的法律制度把改革成果巩固下来;它不仅要发挥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而是要更直接地创建生产力自身发展的动力机制。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近年来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认识——创新动力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出科技创新的新动力概念。90年代以来,第三代领导集体遵循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努力探索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的新途径,提出了“科技创新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为此,第三代领导集体实现了社会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放弃了高耗低效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把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多年的实践已使第三代领导集体认识到,完成这一战略转移,必须使科技成果产业化,必须有一个新的系统的创造,在这一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创新的机会;增强国家的发展实力,必须综合政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生产企业等一系列相关系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的,具有支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效运行的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最近在江泽民同志直接领导下,已由中国科学院率先进行了建设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试点工程,这一创新体系将成为中国在21世纪社会发展的主动力,而教育则成为主要的动力源。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科技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注:《人民日报》1988年11月24日。)。
(二)强调制度创新是对改革动力的发展。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是一个伟大的创举。”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是这一创举的理论基础,但如何具体实现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则需创造一系列的体制和制度。1992年6月9日,江泽民同志提出要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们要建立的新体制;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在此后几年的实践中,第三代领导集体一直着力于以新的思想观点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环境和内在机制,并在十五大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十五大所提出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努力寻找各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是在制度和体制方面进行创新,即以新的思路解决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一系列新矛盾和新问题。
(三)继续发挥思想观念创新的精神动力。20年前,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3页。)邓小平理论的“新境界”、“新水平”、“新判断”和“新体系”引导了整个中华民族思想观念的转变,促进了改革开放的步伐。20年后,江泽民同志发挥了邓小平理论的创新品格,致力于启迪民族的创新思维,弘扬民族的创新精神,他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并肯定:“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也是富于创新精神的民族。”民族的创新精神是实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前提,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江泽民同志把“大力加强干部队伍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素质”作为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提出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素质要求。只有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做到“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才能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中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开拓者,是创新动力的主体,在改革开放中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同时也要积极培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精神因素和文化氛围,树立起知识价值观念、人力资本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新的竞争观念,抓住思想观念创新这一根本,推动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
总之,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认识在根本上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坚持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探索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同时,矛盾、改革、创新是具有内在逻辑的,符合认识发展规律的深化过程。我们坚信,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思想观念创新为先导,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必将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永恒的活力。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毛泽东论文; 江泽民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