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分析论文_陈珊珊

(甘肃省高台县湿地医院 甘肃高台 734300)

【摘要】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7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36例。对照组予以采取西医治疗,观察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中医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反应蛋白(CRP)、血沉(ESR)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1.66%明显比对照组69.44%高(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RP、ESR指标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应用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治疗方法可有效地减少CRP、ESR的分泌,且临床效果确切。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中西医结合;反应蛋白;血沉

【中图分类号】R59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4-0058-02

强直性脊柱炎病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疾病,症状表现以骶髂关节和脊柱附着点炎症为主,易引发包括眼、肺、心脏以及骨骼的病变。青少年为该病的易发人群,因病情具有较强藏匿性,致使患者极易延误治疗时机,从而给其健康带来严重影响[1]。目前,临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有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但它们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取得较大突破[2]。该方法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病情,效果显著,并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本研究将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9月至2016年7月期间接受我院临床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36例。观察组有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在18~47岁之间,平均年龄(35.34±4.56)岁;病程在1~13年之间,平均病程(7.36±1.46)年;对照组有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在16~51岁之间,平均年龄(33.38±4.79)岁;病程在2~15年之间,平均病程(8.36±1.65)年。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标准;②骶髂关节的X线改变;③反应蛋白、血沉出现异常;④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结核病、肠病性关节病等;②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③患有精神障碍或神经系统疾病;④依从性差,无法配合本研究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柳氮磺胺吡啶和甲氨蝶呤配合使用),方法:①甲氨蝶呤,口服,3片/次,每周1次,持续应用6个月;②柳氮磺胺吡啶口服,第一周1片/次,每日3次;第二周2片/次,每日3次;第三周3片/次,每日3次,最大用量不超过4片,并逐渐由患者症状将用量调至最佳,持续服用6个月。观察组在上述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入中医治疗,西药治疗方法和上述对照组相同,中医治疗方法:服用蠲痹止痛汤,其药方成分包括细辛3g,土鳖虫、田七各5g,煎过的制川乌、商陆6g,桂枝、当归、川芎、甘草、白花蛇舌草各10g,熟地、怀牛膝、黄芪、茯苓、千年健、乌梢蛇各15g,仙灵脾、威灵仙、青风藤各20g,鸡血藤、白芍各30g等。用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持续应用6个月。

1.4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显效为患者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CRP、ESR等生理指标恢复到正常状态;有效为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消失,生理状况有一定程度改善;无效为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甚至可能恶化。②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P、ESR的变化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x-±s)描述,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描述,用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1.66%显著高于对照组69.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疾病,其病理特征为腰颈胸、骶髂关节以及胸段脊柱关节出现明显炎症和骨化。由于该病早期无明显症状,容易致使病情耽误,从而失去治疗的最佳时期[3]。严重时可导致患者眼、肺、心脏等功能受损以及脊椎强直或者出现驼背,从而给患者健康带来长期性的影响。据医学研究显示,强直性脊柱炎有家族遗传倾向,且发病人群男性高于女性。

现代研究认为,运用西医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强直性脊柱炎的病症。由于强直性脊柱炎由多种因素包括感染、遗传、免疫等诱发,临床上可采用柳氮磺胺吡啶、甲氨蝶呤等药物来加以巩固治疗。但是这类药物极易引发胃肠反应、肾脏损害、延长出血时间等副作用,因此在使用中要结合患者临床症状选择合适剂量,以起到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积极效果。

中医认为:“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中医虽然没有对强直性脊柱炎进行具体命名,却按其临床表现划分到“肾痹”、“骨痹”、“大偻”的范畴之中。针对该病症病程持久、督脉不足的特性,应从通调阳气、强脊止痛着手来疏通调理机体。

运用中医病理,可以有效地针对患者不同症状进行机体调节,从而达到抗骨化、缓解疼痛的目的。蠲痹止痛汤中的桂枝、细辛有温经散寒的功效,当归可养血活血,千年健、熟地有补肝肾、壮筋骨的能力,黄芪能健脾益气,甘草可缓解疼痛。不同药物联合应用,能够发挥活血祛瘀、健脾补肾等治疗效果。另外,再配合其他辅助性药物应用,使得局部血液通畅,软组织痉挛症状消除,进而增强脊椎的修复功能,以达到治愈强直性脊柱炎的目的。医学研究认为,中药和西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各有优势和不足,临床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优势互补,并能避免产生副作用,疗效远优于西药、中药单独使用。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西医联合中医治疗的方案可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提供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可有效地缓解病情,促进其脊柱恢复正常功能。同时,观察组患者两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该临床治疗方案可通过减少CRPC、ESR的分泌来以此达到治愈强直性脊柱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涛,杞锦政.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62例临床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3):40-42.

[2]曾维贵.强直性脊柱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1):31-33.

[3]陈武.中西医结合治疗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6,23(1):83-84.

论文作者:陈珊珊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7

标签:;  ;  ;  ;  ;  ;  ;  ;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分析论文_陈珊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