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培养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30例临床分析论文_于海涛

尿培养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30例临床分析论文_于海涛

于海涛

黑龙江省林业第二医院 黑龙江省伊春市南岔区 153100

【摘 要】目的 了解泌尿系统疾病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情况。方法 对30例泌尿系统疾病患者病原菌进行培养,观察菌株分布与耐药率。结果 共培养出阳性菌株30株,其中大肠埃希菌的分离率最高,为10株,占33.33%,其次为真菌,6株,占20%;肠球菌属5株,占16.67%;肺炎克雷伯菌4株,占13.33%;其他种类菌种共5株,占16.67%。肺炎克雷伯菌与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性较强,耐药率超过了80%;大肠埃希菌对复方新诺明、诺氟沙星等的耐药率超过了80%;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吡肟、环丙沙星以及哌拉西林等的耐药率均超过50%。结论 由于大量病原菌的耐药性增强,在泌尿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当尽可能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药物。

【关键词】尿培养病原菌;分布;耐药性

泌尿系统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是在医院的临床治疗中易发生感染的重要病症之一。在泌尿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中,由于广谱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使得多种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升高,用药的选择越来越困难[1]。准确了了解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情况,对于泌尿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30例尿培养病原菌进行观察,研究其分布和耐药性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选取2012年1月到3月于本院确诊的泌尿感染患者尿培养阳性标本30例,在患者使用抗生素前,采用无菌方法取中段尿。

1.2研究方法

以《全国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为依据,对标本进行接种、分离处理,采用珠海迪尔公司生产的全自动分析仪进行细菌菌株的鉴定和药敏试验工作,测定超光谱-内酰胺酶采用头孢噻肟,以及头孢他啶双纸片确证法[2]。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杀菌以及绿脓假单胞菌均来自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保证菌株质量。

1.3统计学方法

研究采用SPSS13.0软件统计,数据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共培养出阳性菌株30株,其中大肠埃希菌的分离率最高,为10株,占33.33%,其次为真菌,6株,占20%;肠球菌属5株,占16.67%;肺炎克雷伯菌4株,占13.33%;其他种类菌种共5株,占16.67%。

观察结果发现,革兰阴性杆菌中的肺炎克雷伯菌与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性较强,耐药率超过了80%;大肠埃希菌对复方新诺明、诺氟沙星等的耐药率超过了80%;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吡肟、环丙沙星以及哌拉西林等的耐药率均超过50%。而铜绿假单胞菌对除复方新诺明存在天然耐药外,其他药物的耐药率均不足40%。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革兰阳性球菌的耐药性情况中,肠球菌对替考拉宁的耐药率为2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替考拉宁的耐药率为8%,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为39%;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对替考拉宁的耐药率为19%,对呋喃妥因的耐药率为23%,对其他药物的耐药率均达到50%以上。

3.讨论

相关资料表明,泌尿系统感染的最主要致病菌有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属、真菌以及肺炎克雷伯菌等菌种[3],本院致病菌中前四位的分别为大肠埃希菌、真菌、肠球菌属以及肺炎克雷伯菌,与文献资料相一致。

超光谱-内酰胺酶的作用机制为,通过一定方式使耐药基因于细菌之间扩散,将三代头孢菌素水解,从而使药物产生耐药性。研究表明,产超光谱-内酰胺酶的菌株比不产超光谱-内酰胺酶的菌株具有更强的耐药性,在治疗时,可选择碳青霉烯类药物最为可靠,同时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类药物也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4-5]。通过临床观察发现,使产超光谱-内酰胺酶的菌株具有较大感染危险的因素主要有留置尿路引流管、患者住院时间过长以及使用三代头孢菌素等。因此对于低危险因素者,应尽可能少用三代头孢菌素,而改用二代头孢以减少危险[6]。对于高危险因素泌尿系统疾病患者,医护人员在用药时可选择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类药物,具有良好作用。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呋喃妥因的耐药性较低,因此在治疗这两种病菌引发的泌尿系统疾病时,可首先使用呋喃妥因进行治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大多数药物的耐药性均较强,在治疗时应引起重视。

随着致病菌耐药性的不断增强,普通的青霉素类药物已无法在临床治疗中达到明显效果。目前在临床中应用的抗生素主要为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还可考虑多途径用药,临床治疗表明,此二类药物在治疗泌尿系统疾病时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7]。但是由于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大量使用,造成人体内菌群失调,各类致病菌的耐药性也不断增强,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难度。因此,医护人员在治疗泌尿系统疾病时,应合理用药,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造成病原菌的耐药性升高。与此同时,微生物工作者应当定期进行病原菌的培养,了解菌谱和病原菌的耐药性变化情况,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吴芳芳,许纹,杨乐园等.962例尿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检验医学,2014,(8):806-808.

[2]梁小英,王莉宁.尿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3):190-191.

[3]张皓,李锐.尿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08(33):92-93,95.

[4]吴意,蔡小慧.658例尿培养阳性标本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5(11):1189-1195.

[5]吕炜,崔文珍,李贵玲等.中段尿培养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变迁[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8):1958-1960.

[6]谢志祥.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4):471-472.

[7]张波,府伟灵,张晓兵等.尿路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1):1291-1293.

作者简介:

于海涛(1974-),男,本科,副主任医师,籍贯:辽宁省法库县,研究方向:临床检验。

论文作者:于海涛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3

标签:;  ;  ;  ;  ;  ;  ;  ;  

尿培养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30例临床分析论文_于海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