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化与城市脉络论文_王晋晋

建筑文化与城市脉络论文_王晋晋

青岛市旅游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 山东青岛 266000

摘要:本文强调“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建筑是文化的表征”两个理论观点的极端重要性。中国多数城市都存在外貌雷同等文化弱点。现代建筑创作中,如何处理好建筑与城市、城市与地域之间的文化关系。突出强调创作过程中文化继承的传统与创新。

关键词:建筑、城市、文化、传统、创新

1 建筑、城市、文化的概述

众所周知,人类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形成又加速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更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人口的集中、人与人的接触、交流、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人类创造的知识之间的接触更频繁。人是有创造力的,如果这种创造力得不到反应就易消失,反之得到反应、挑战与进一步的刺激,其能量就会进一步发挥。此人的创造力将激发其他人的创造力。犹如核爆炸中的中子冲击原子核,引起链式裂变反应,产生巨大能量,加速文明进步的节奏。近代大城市越来越具有国际性,信息交流不再限制在国内,促使文明发展加速,更加史无前例。

“建筑”不仅仅指能使用的房子,它还要有艺术性,它应是能表达一定精神含义的房子,是一种与人生活最贴近的艺术。建筑和城市的本质,从来都是人们思想、精神的物化,有多少不同的思想、精神,就会物化为多少建筑体形环境、城市景观和形态。而在建筑与城市之间,建筑虽然属于城市的外貌,其实他期望体现的却是人对于城市寄托的一种美的理想追求,使城市成为人思想精神的载体,得到艺术的升华。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城市的形成又加速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人是有创造力的,如果这种创造力得不到反应就会消失,反之得到反应、挑战与进一步的刺激,其能量就会进一步发挥。近代文明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加速文明进步的节奏,信息交流不再受到国界限制,城市发展越来越具有国际性。

“文化”的概念最早是由人类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于1871年在樱花首次提出并采用的。他的原始定义是,文化是“一种复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和人类作为社会成员所拥有的任何其他能力与习惯”。人们在使用文化一词时,存在很大差异。有人说中华民族过去曾有5000 年灿烂的文化;有人又以地域概念来说:东方文化、西方文化;考古学上又说殷墟文化、玛雅文化;还有国人目前津津乐道的茶文化、饮食文化、酒文化、服饰文化等等;更有人在评论一个人思维能力、工作能力时习惯于说此人文化程度高不高等等。这一方面说明“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是人类自身的属性,和人们关系密切;另一方面说明“文化”容量很大,足以包罗万象。《辞海》中把文化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指的是每个民族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凡是人创造的一切都是文化。狭义的文化仅限于人类观念形态、精神产品及制度行为体系,它包括社会伦理道德、信仰、宗教、哲学、法律、艺术、文学、科学技术、风俗、习惯、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价值体系等等。

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内容。城市和建筑是一种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具有物质形态的文化,包括在广义的文化之中。正像前面说过的物态文化中渗透着精神文化,人们在创造物质资料的过程中倾注了人的精神因素,才使这些产品有了精神的内涵。精神文化是为了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而产生的。有的最终要物化为具体的物质形式,正由于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所以通常我们所说的“文化”一词,多半是指狭义的精神文化。

2 城市文化的地域性

不同地域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色,诸如历史传统、风土人情。就中国而言,大家熟悉的如:吴越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滇黔文化、关中文化、闽台文化、西北文化、岭南文化等等。区域文化具有相当的兼容性、渗透性和互补性,区域传统与民族文化又具有同一性。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着处于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内容和结构、心理和生活方式。中国的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提供了农耕的良好条件,为农业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人离不开那块自己耕作的土地,由此形成了具有小农业特征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形成了宗法制度,以农为本,重农轻商的经济思想、经济制度和风俗习惯。现在要农业现代化了,要搞大农业,以办企业的方式办农业,遇到的第一关就是突破小农经济的思想和行为。

3 城市文化的民族性

民族文化反映不同民族的个性。中国人有自己的民族心理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归属感。所有中国人不管他现在世界的任何地方生活,都会对家乡、祖居地、国家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都认同自己是炎黄子孙。这种观念来自过去“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把土地和“人家”紧密联在一起,一家人团圆被视为一种幸福。对一切都盼望一种圆满的结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1时代性

每一个时代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生产力、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逐步提高;又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不断提高,文化内容也随着不断地更新,丰富。在历史的进程中,有的文明逐渐消失,有的文明被另一种文明取代,这就是文化的时代性。

3.2继承性

一个民族或地域的文化总是代代相传,不断延续的,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在创新发展中仍然保留着自己文化的“基因”。任何民族不论其进化程度如何?总是或多或少保持了自己民族固有的特色和文化遗产。它的文化特色既通过保留下来的古代城市建筑的遗产表现出来,也通过反映时代感的新城市、新建筑所含有的传统的文化基因显露出来,更通过人们日常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道德价值观念、民族的风俗习惯等展现出来。这种传统的文化基因通常被称为文脉,它是文明演化之历史血脉,也是一个民族的魂脉。从根本上说更是一个民族的命脉。一个民族如果在各种文化的激荡碰撞中不能坚持自己的文脉,就会被其他比自己文化上更强盛的民族所融合和同化。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绵延千万年而不绝,就是因为中华文明没有中断,中华文脉没有枯竭。我们的民族虽然多灾多难历尽沧桑,但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且是愈烧愈旺盛,愈挫愈坚强。

人们习惯于将一座建筑的形象象征一个国家或地域的文化,如金字塔 、狮身人面像、粗大的石柱神庙、代表着埃及文化;白大理石秀美的帕提农神庙和卫城代表了希腊文化;平地崛起、巨大的斗兽场和输水道代表了罗马文化 ;刺破青天高耸尖塔的教堂代表了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巴黎铁塔、凯旋门和凡尔赛宫代表了法国文化;泰晤士河旁的大本钟、伦敦桥代表了英国文化;克里姆林宫的红墙、红场代表了俄罗斯文化;华盛顿的穹顶国会山、方尖碑、林肯纪念堂、白宫代表了美国文化;圣玛可广场代表了意大利威尼斯文化;悉尼歌剧院代表了澳大利亚文化;天安门广场、故宫、长城代表了中国文化。法国《巴黎圣母院》的作者、大文豪雨果,1831 年就写下名言,“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城市、建筑的面貌受到“时代”、“社会”、“环境”三要素制约,是学术界流传已久的观点。可见,“建筑是文化的表征”这句话千真万确。

4 建筑文化与城市脉络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这句话是世界最权威的城市规划理论家芒福德的一句名言,这句话一下子把“文化”的地位提高到了顶点。

文化与政治、经济、军事硬实力不同,它是一种“软实力”,软就软在比“硬实力”更内在、更深刻、更具有精神品质、更潜移默化、更能在不知不觉中通过艺术感染力寓教于乐等多种形式,引导国家民族的历史走向并提高市民的素质。用世界的眼光对潜在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开发,是许多文化作品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城市文化遗存是现代化城市的一个亮点,它涵盖了城市的历史,并把那些文化遗存交给了后代子孙,让后人也能够读出它的历史,让城市文化具有可持续性与传承性。城市的历史遗存,是人类文明史中最有传承价值的物质符号,“物以稀为贵”,这种遗存愈往后就愈少,愈珍贵。

上海在做提篮桥历史风貌保护区规划时,增加了“犹太人历史风貌保护区”,历史上这里庇护过几万犹太人。据说不久前,一位90 多岁的犹太老人到上海来寻访故地,由于当初保护得法,他到达后,基本上熟门熟路就找到了“家”:他指出,“这是我当年睡的床”,“这是我妈妈的床”。犹太人不乏一些世界名流,这一风貌的保护区吸引了不少犹太大公司来投资,带来了滚滚商机。

这个事例说明,建设是发展,保护也是发展,更有文化涵义的发展,欧洲国家十分重视对城市遗产的保护,他们认为遗产来自历史积淀,不可再生,一旦破坏,就不能复得,其损失难以估量。破坏遗产,就是丢掉历史文化。因此,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十分重视保护本民族的历史遗产,无论是古代的考古遗址,还是近代优秀建筑,无论是单体的文物,还是成片的历史古迹,都必须服从遗产的保护。文化是城市和旅游经济的灵魂,他们十分重视培养国民的遗产保护意识,认为公民了解并热爱本民族的历史遗产,是做好遗产保护事业的社会基础。

正因为欧洲国家有成熟的遗产价值观和保护意识,所以其遗产保护成就斐然,并在保护好遗产的前提下,精心开发遗产经济,利用遗产吸引游客,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些国家因此成为世界旅游大国,遗产经济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持久而强大的动力。例如:意大利首都罗马是著名的古城,保存得原汁原味,如斗兽场、古罗马市场、图拉真市场、元老院等仍在繁华的罗马市中心保存,这对寸土寸金的大都市来讲,实在不易,遗址中遍地是断垣残壁。东倒西歪的建筑构件、有直立的希腊柱式、斜躺的大理石拦板、长满杂草的祭坛、残破的凯旋门等原地整体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呈现出浓烈的历史感,吸引世界各地来的大量游客,创造了良好的遗产经济收益。

法国巴黎整座旧城就像一座古建筑博物馆,城市布局、古建筑、街道和环境氛围都保持原有历史风貌。2003年以来,巴黎的游客达7 300 万人。近年,游客以每年100 多万的速度递增。遗产经济已成为巴黎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我国在遗产保护方面与欧洲相比是比较落后的,与我国这样一个遗产大国的身份很不相称。目前,我们正面临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时期,也是遗产遭到破坏的高危期,从大力提高祖国文化软实力,实现民族文化复兴的角度看,更要高度重视对遗产保护方针的全力贯彻。

5 结束语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因有“多元一体、和而不同这样睿智的哲理,使中国文化久远不衰、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生生不息。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血脉与灵魂、文化的多样性与特色,是与生俱来的。作为客观存在的文化多样性,显示出不同人群独特的美丽和智慧,它是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源泉。从而继承中也要运用创新和想像的思维能力就非常关键了,如果没有源于传统的创新,强调继承传统不过是句空话。创新与继承是并存的,艺术的生命力源自创新。

参考文献:

[1]王芳. 历史文化视角下的内陆传统城市近现代建筑研究[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03).

[2]王欢. 传承民族文化 构建地域地标[J]. 山西建筑,2016(10):17-19.

论文作者:王晋晋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5

标签:;  ;  ;  ;  ;  ;  ;  ;  

建筑文化与城市脉络论文_王晋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