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性宫颈环扎术在宫颈机能不全患者中的应用论文_宋海燕

预防性宫颈环扎术在宫颈机能不全患者中的应用论文_宋海燕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人民医院(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256800

【摘要】目的 探析预防性宫颈环扎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04例宫颈机能不全患者为主要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2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用期待疗法、预防性宫颈环扎术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足月生产率、新生儿存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且观察组的早产率、流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妊娠延长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预防性宫颈环扎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的效果显著,可提高分娩成功率,最大程度上保障母婴健康,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预防性宫颈环扎术;宫颈机能不全;治疗效果

宫颈机能不全又称为宫颈内扣松弛,多发生于妊娠中晚期,发生率约为0.27%~1.85%,会导致孕妇出现习惯性流产、早产,影响孕妇和胎儿的身体健康[1]。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病的具体发病原因尚无定论,但治疗方案多以宫颈环扎术为主[2]。本研究以104例宫颈机能不全患者为主要对象,对预防性宫颈环扎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104例宫颈机能不全患者为主要对象,纳入时间为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2例。对照组中:年龄区间为21~37岁,平均年龄为(28.86±2.23)岁;初产妇40例,经产妇12例;就诊时孕周为12~22周,平均孕周为(17.12±1.35)周。观察组中:年龄区间为22~38岁,平均年龄为(28.92±2.25)岁;初产妇39例,经产妇13例;就诊时孕周为12~23周,平均孕周为(17.15±1.36)周。在统计学软件中录入两组患者的年龄、孕周等各项基本资料,经统计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上述各项资料的对比上无显著差异,说明两组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3]:(1)所有患者均为单胎妊娠,且排除其他因素导致的早产或妊娠中期自然流产;(2)知情同意,自愿参与。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用期待疗法治疗,入院后让患者绝对卧床,给予其地屈孕酮(荷兰进口,注册证号H20110211,10mg)口服,每日三次,且三次用药的时间必须间隔8小时,每次10mg,口服至孕30周。用药期间,定期产检,对宫颈长度、阴道段长度、宽度及内径进行测量。

观察组用预防性宫颈环扎术治疗,术前行常规检查,排除泌尿生殖道感染性疾病,排空膀胱,对患者进行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取患者膀胱截石位,充分暴露宫颈和阴道后穹窿。常规消毒后,在宫颈边缘2cm处进行连续逆时针缝扎。对于宫颈阴道段长度在2cm以下的患者,需要将膀胱宫颈间隙切开,膀胱向上推,在距离宫颈外口2cm、宫颈2-11点之间进行缝合,直径约为0.5cm。术后叮嘱患者卧床,给予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的足月生产率、新生儿存活率、早产率、流产率和妊娠延长时间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本组研究中104例宫颈机能不全患者的资料和数据均纳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中,计数型指标用n/%表示,卡方检验;计量型资料用(±s)的形式表示,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中,足月生产41例,足月生产率为78.85%;对照组中,足月生产11例,足月生产率为21.15%。x2=34.615,P=0.000<0.05,有显著差异。

观察组中新生儿存活50例,存活率为96.15%;对照组新生儿存活42例,存活率为80.77%。经统计学分析,x2=6.029,P=0.014<0.05,差异显著。

观察组中,早产12例,早产率为23.08%;对照组中,早产23例,早产率为44.23%。统计学分析,x2=5.211,P=0.022<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中,流产1例,流产率为1.92%;对照组中,流产10例,流产率为19.23%。x2=8.235,P=0.004<0.05,两组有显著差异。

观察组的妊娠延长时间为(14.23±2.25)周,对照组的妊娠延长时间为(7.56±2.24)周,经统计学处理,t=15.149,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在孕中期流产的患者中,约有20%~25%的患者流产原因均是宫颈机能不全,而早产的10%~15%患者,也是因宫颈机能不全所致。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期待疗法、预防性宫颈环扎术两种方法进行治疗。其中,期待疗法主要是叮嘱患者绝对卧床,同时给予孕激素和宫缩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尽最大可能延长妊娠时间,但总体效果并不理想[4]。而预防性宫颈环扎术是一种积极的治疗方法,可对宫颈内口形态进行修复和重建,使宫颈内口恢复正常的承载压力和括约肌功能,放置宫颈扩扩张,且对宫颈有一定的加固作用。术后给予药物配合治疗,叮嘱患者休息,可最大程度上延长妊娠时间,增加围生儿的存活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期待疗法治疗的效果相比,采用预防性宫颈环扎术治疗的观察组足月生产率、新生儿存活率明显偏高,早产率、流产率明显偏低,且妊娠延长时间更长,这与霍雷等人[5]报道中的研究结果相似,充分体现了预防性宫颈环扎术的治疗优势和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在宫颈机能不全的临床治疗上,采用预防性宫颈环扎术可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能够提高分娩成功率,保障母婴健康,故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朵朵,葛俊丽,吕小慧,等.紧急宫颈环扎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致晚期流产和早产的临床应用价值[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6,32(12):926-929.

[2]刘蓉,孙小玲,郭梅,等.居家护理在宫颈机能不全病人宫颈环扎术后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6,30(32):4046-4048.

[3]党玉霞.宫颈机能不全患者使用宫颈环扎术的临床可行性[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29(6):811-812.

[4]易海平,张冬雪,覃燕锋.B超监测宫颈长度及治疗性宫颈环扎术在双胎妊娠并宫颈机能不全诊治中的应用[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29(7):1073-1075.

[5]霍雷,张秀丽,陈银凤,等.预防性宫颈环扎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7,28(7):1082-1084.

论文作者:宋海燕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5月上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0

标签:;  ;  ;  ;  ;  ;  ;  ;  

预防性宫颈环扎术在宫颈机能不全患者中的应用论文_宋海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