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疏肝健脾养心法治疗郁证论文_王学良,卢秉久

中医疏肝健脾养心法治疗郁证论文_王学良,卢秉久

王学良 卢秉久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辽宁 沈阳 110032)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的进步,人们在获得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精神压力,因此郁证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提出郁证责之于肝、脾、心三脏。其病机为肝气郁结,日久乘脾,脾胃健运失常,气血生化乏源,阴血亏虚,心失所养故心火亢盛,热扰心神而见心烦易怒,梦多难安,善惊易醒,坐卧不定之证。治以疏肝健脾养心,并配合精神情志调护,临床取得良好疗效。

【关键词】郁证;疏肝健脾养心;情志调护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5-0010-01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等引起的以情绪不宁、心情抑郁、胸胁胀痛、或喜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易惊难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1]。其包括了西医学的抑郁症、癔病、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症等范畴。西医学主要应用多虑平、氟西丁等抗抑郁药物治疗,但因其不可避免的副作用而不能长期服药[2]。笔者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十余年,对于郁证的中医辨证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现将其总结如下,以供同道研讨。

1 病因病机

中医“郁”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六元正经大论篇》中“郁极乃发,待时而作”,证明多种疾病均由郁引发。《素问?本病论篇》曰:“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灵枢?本神》云:“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素问?举痛论篇》曰“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以上经文说明怒、思、愁等不良情绪是郁证发病的根本。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的论述也较多,宋朝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到“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提出“七情”是郁证发生的重要内因之一。金元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六郁》中所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他认为气机失畅为郁证的病机关键。戴元礼《金匮钩玄》中“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肝失疏泄,气机郁结,既可郁而化火,又可致气滞血瘀。若肝郁乘脾,脾失健运,则蕴湿生痰,或食积不消,而现其它诸郁之证[3]。

笔者在总结先贤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郁证所呈现出的新特点,提出“郁证”多责之于肝、脾、心,其病机为肝气郁结,日久乘脾,脾胃健运失常,气血生化乏源,阴血亏虚,心失所养故心火亢盛,热扰心神而见心烦易怒,梦多难安,善惊易醒,坐卧不定之证。

2 辨证论治

郁证与肝、脾、心关系密切。肝喜条达,若为七情所伤,则肝失疏泄、情志抑郁,日久可郁而化火;脾主健运,易为肝乘,故生湿生痰;心主神明,靠阴血濡养,若肝郁脾虚则气血乏源,故心失所养,心火亢盛而扰神。故治疗当以疏肝健脾养心为基础,或侧重疏肝气,或侧重健脾祛湿化痰、或侧重养血清热安神。

2.1处方用药

柴胡10g、陈皮10g、白芍10g、柏子仁10g、酸枣仁10g、茯苓10g、神曲10g、黄芪10g、当归10g、胡连6g、淡竹叶5g、大枣10g、甘草6g。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方中柴胡、陈皮以疏肝行气;白芍、甘草化阴以柔肝;柏子仁、酸枣仁、当归以养血安神;黄芪、茯苓、神曲以健脾益气和胃,胃和则卧安;胡连、淡竹叶清心除烦。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健脾养心除烦之功效,临床应用当灵活加减,随证治之。

2.2临证加减

2.2.1肝气郁结 主证:精神情绪不宁,胸胁满闷、胀痛,痛无定处,不思饮食,嗳气频繁,大便不畅,舌苔薄,脉弦。病机为肝气郁滞,横逆犯脾。治以疏肝健脾和胃。胸胁胀痛、嗳气频繁甚者予主方加金铃子、元胡以增强疏肝理气;不思饮食甚者加山楂、鸡内金以健脾开胃。

2.2.2脾虚湿盛 主证:情志抑郁,胸痞闷塞,头身困重,咽中如有异物梗塞,心烦、失眠,大便粘腻不爽,苔白腻,脉弦滑。病机为痰气交阻,蒙蔽心窍。治以健脾除湿,化痰开窍。予主方加半夏、厚朴、紫苏以增强化痰行气之功。咽中异物不适尤甚者可与威灵仙以消痰阻;头身困重者加竹茹、橘皮以增化痰除湿之功。

2.2.3气郁化火 主证:情绪急躁易怒,口干口苦,心神不宁,失眠易惊,或头痛、或目赤耳鸣、嘈杂吞酸,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微腻,脉弦数。病机为肝气郁结日久郁而化火,肝火犯胃,脾胃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乏源,心失所养。治以疏肝行气,清火养血安神。予主方减胡连改为黄连,加丹皮、栀子以增清热除烦之功。心神不宁,失眠易惊甚者加磁石、龙骨、牡蛎以镇静安神;嘈杂吞酸重者加段瓦楞、白及、甘草以制酸止痛。

3 验案举隅

崔某,女,23岁 2013年9月11日初诊。主诉:心烦易怒反复发作四年,加重伴失眠、多梦两月余。现病史:患者四年前情志刺激后出现烦躁易怒,精神恍惚,时时欲哭,默默不欲饮食,伴胁肋胀痛,大便溏薄。曾多次服用中药汤剂症状可略有缓解,停药后即复发。两月前因情志不遂后出现上述症状加重,并伴有失眠、多梦,为求中医治疗来我院门诊。查体:神志清楚,面色苍白,右上腹胁肋部压痛(±),余无明显阳性体征。舌尖红赤,苔薄而干,脉弦细。既往:焦虑倾向病史四年余。月经史:末次月经:2013年8月23日。

诊断:中医:郁证(肝郁气滞,心脾两伤证)。治法:疏肝健脾,养心安神。 处方:柴胡20g、陈皮15g、香附15g、白芍15g、柏子仁15g、酸枣仁15g、茯苓15g、神曲15g、黄芪15g、当归10g、胡连6g、淡竹叶5g、大枣10g、甘草6g 15付,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2013年9月26日):患者服药后失眠、多梦症状缓解,情绪较前改善,饮食略增,乏力、胁肋胀痛症状减轻,大便仍稀,舌边尖红,苔白而干,脉弦细。处方:银柴胡15g、胡连6g、淡竹叶10g、大枣10g、甘草6g、砂仁20g、白豆蔻10g、内金20g、浮小麦10g、茯苓10g、神曲10g、白芍10g夜交藤10g合欢花10g当归10g 10付,水煎服,日一剂。一月后随访,患者睡眠质量明显提高,晚间可安然入睡,饮食尚可,精神状态稳定,乏力及胁肋胀痛症状消失,建议家属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经常进行心理疏导,避免不良情绪刺激。

按语:本例患者因情志刺激后出现肝郁气结,肝主疏泄而喜调达,故肝气郁结则两胁肋胀痛;肝气郁结日久横逆犯脾,脾胃运化失常故大便溏薄;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亏虚则心失所养致心火亢盛扰及心神,故现急躁易怒欲哭,情绪精神恍惚;心火亢盛而见舌边尖红,肝郁血虚可见脉弦而细。

参考文献:

[1]李莉,杨西国. 郁证中医辨证探析[J]. 辽宁中医杂志,2010,S1:45-46.

[2]曲淼,唐启盛. 抑郁症与中医“郁证”的关系探讨[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01:11-13.

[3]畅洪昇,段晓华,梁吉春,王庆国. 中医郁证学说源流探析[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0:653-658+661.

[4]杨盛名. 中医郁证的发展浅议[J]. 中医杂志,2007,09:857-858.

[5]杨燕,袁嘉丽,王娟. 论郁证的中医研究现状[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03:54-56.

论文作者:王学良,卢秉久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5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0

标签:;  ;  ;  ;  ;  ;  ;  ;  

中医疏肝健脾养心法治疗郁证论文_王学良,卢秉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