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共同富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_共同富裕论文

论共同富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_共同富裕论文

论共同富裕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体系论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共同富裕论文,地位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 要】 邓小平同志关于共同富裕思想,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的,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其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目前,加深对共同富裕的理解,搞好这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整准确地把握邓小平思想;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及时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关键词】共同富裕 收入差距 分配方式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收集在《邓小平文选》二、三卷中的谈话、讲话、报告,虽然不是一部完整的著作,各篇之间也没有从学术角度考虑它的逻辑性和完整性,但它揭示了客观规律,成功地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一系列问题,自然形成了内在的本质联系,有着严密科学的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各个理论部分紧密联系在一起,都有重要的作用,但其中心,起纲领和统帅作用的,并不是某一篇文章或某一部分理论内容,而是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融汇到各个理论部分中的共同富裕的思想。认清共同富裕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完整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解决实践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共同富裕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的,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

邓小平同志早在1975年主持工作时,就针对当时国民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苦的实际,大胆地拨乱反正,强调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粉碎“四人帮”后,他领导全党批判了“四人帮”普遍贫穷的假社会主义,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轨道上来。指出社会主义不是穷而是富,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实行改革搞活,提出扩大自主权,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企业和个人先富起来的“大政策”。但随着经济发展,社会上又出现另一种倾向,否定四项基本原则,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邓小平同志针对当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指出资本主义道路可能使我国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富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而广大人民摆脱不了贫困,这与社会主义的目标是不符的。为了贯彻这一思想,他在总结群众实践和智慧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的“富”作了进一步规定,指出社会主义的富,是共同富裕。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同志越来越多地把共同富裕广泛用在自己的讲话和谈话中,用以概括我国社会主义的新关系,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新概念。

共同富裕思想的形成对我国社会主义产生了深刻影响。邓小平同志在领导全党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莫过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我们过去的失误就在于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清醒。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结合起来,对这个最重要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深入的探讨,形成了科学的认识,并从不同角度作了多次理论阐述。仔细分析这些阐述的内在联系,我们就会发现,它的内核是新提炼出来的思想:共同富裕。他说:“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1〕“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2〕“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3〕可见,邓小平同志把共同富裕贯穿于社会主义目的、特点和本质之中,用共同富裕规定我国社会主义。

对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新概括,有些同志侧重于发展生产力,这当然很重要,但并不全面,生产力水平高低不能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区别开来。邓小平同志所以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并一再讲这个问题,是从我国实际出发的,是因为我国的问题主要在于生产力水平低,所以对我们特别重要,但它不能完全说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还有的同志侧重于生产关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又归于社会主义公有制,这当然也是很重要的,但也不全面,反映不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奋斗方向,没有针对性,体现不出我国社会主义的特色。唯有共有富裕才把二者综合起来,从社会生产方式上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高度概括。既指出要发展生产力,要富起来,又指明不是两极分化,要消灭剥削,要共同富。正因为共同富裕对我国社会主义的最基本问题作出了正确回答,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科学规定,因而成为邓小平同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

应该明确的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很重要的,没有这条路线谈不到创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但它毕竟是一种思想路线,属于哲学范畴,是各门科学普遍适用的科学方法,不能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的理论规定。

二、共同富裕是贯穿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一条红线,使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的科学体系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另一个大问题,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有关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都与共同富裕大目标联系在一起,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实现共同富裕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如何富起来,二是如何共同富。邓小平同志把二者有机地、辩证地结合起来,科学地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问题。

社会主义的富不能靠侵略,不能靠掠夺,只能靠发展生产力。为此,必须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我国国情。我国社会主义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民主革命建立起来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个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而必须用生产力标准判断是非,实行改革开放,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允许一部分人、企业和地区先富起来,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的作用,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扩大国际间的经济交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同计划一样,都是手段,选择市场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生产力。

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为此,必须在经济形式上保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在分配方式上保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公有制不是手段,而是社会主义规定之一。国有企业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国有资产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有了国有经济才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机制,为人们创造平等竞争的机会,使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的人先富起来;才能在宏观调控中,既可作好扩大改革开放的布署,发挥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的作用,又可防止收入过于悬殊,从税收和政策上扶持还没富起来的个人、企业和地区;才能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开展思想教育,使先富起来的地区、企业和个人不忘国家、集体和群众,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把共同富裕两方面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了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这是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唯一正确的路线。因而我们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贯彻执行好这条路线必须实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也是我们党在新历史条件下组成爱国统一战线的思想基础,在共同富裕的旗帜下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协商制度,用“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港澳和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根据共同富裕发展的阶段性,按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制订由温饱到小康,再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战略,使国民经济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不断提高共同富裕的水平。

邓小平同志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所设计的蓝图可以说正是“共同富裕的构想”。他还说:“共同富裕,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4〕可见, 共同富裕不仅规定着社会主义的本质,而且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方方面面,是联结各个理论部分的轴心和红线,使这些理论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科学体系。有人认为,共同富裕没有客观标准和界限,无法把握,这是不对的。共同富裕是指全体人民都富起来,这个含义是清楚的。当然,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同步富、平均富,而是有先有后,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企业和地区先富起来。但允许“一部分”先富起来的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少数人同大多数富裕程度上的差别不能过大。不发生两极分化,不允许少数人靠剥削或掠夺发财致富,这就是界限。至于个别富和共同富的具体数量界限,那不是研究的前提,而是研究的结果。我们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具体研究确定。

三、共同富裕标志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成为当代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同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大发展,而这种发展又集中表现在共同富裕的思想之中。共同富裕的直接含义,是指人们共同过上富裕的生活,也就是共同占有和消费更充裕的物质文化产品。由于主要是生活上的一种规定,容易被人们忽视,这是需要注意的。物质生活的提高和改善是人类的普遍要求,但在阶级社会中,由于剥削关系的存在,使人们之间的贫富差别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迅速增加。但同时存在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少数人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发财致富,而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却处于贫困的境地。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阶级矛盾不断激化,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开始了,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把阶级斗争引导到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马克思正是用消费品“按需分配”和“按劳分配”作为标志,把共产主义区分为高低两个发展阶段的。低级阶段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所讲的这个历史阶段也是指生产力高度发展,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已经消亡的社会。我国正处于这个发展阶段,“但事实上不够格”,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共同富裕包括按劳分配的内容,并通过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实现。但共同富裕又不同于按劳分配。它不仅适用于公有制,也适用于其他经济形式,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它不仅指占有物质产品,也指占有产品的价值形式——货币,是商品经济的概念;它不仅指消费品,也指生产资料,包括物质技术基础在内的全部社会财富,是生产发展型概念。现在看来,马克思讲的“按劳分配”是一种理论抽象,是整个社会主义发展时期的科学规定,它在各个发展阶段上还必须通过具体的丰富的形式表现出来。邓小平同志用共同富裕来概括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中,在市场经济中存在和发展,从而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向前发展了一大步。

共同富裕所揭示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上,有两极分化的社会主义,这是资产阶级及社会民主党人的社会主义,也有平均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四人帮”把它变成普遍贫穷的社会主义。由于指导上的失误,脱离历史条件,照搬马克思的词句,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较普遍的存在着平均的社会主义,严重地束缚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邓小平同志用共同富裕概括社会主义,纠正和防止了在社会主义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两种错误倾向,使人类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进入了成熟的实践阶段。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十分深刻、丰富的,可以从不同角度研究它的科学体系,但无论怎样认识和研究,共同富裕思想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一种理论正是以它的核心内容在本领域内的创新和突破形成科学体系的。马克思的《资本论》可堪称理论科学体系的典范。《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首要问题是什么是资本,什么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发展规律和历史地位是怎样的。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和目的,科学地解决了一系列理论问题。剩余价值是贯穿四大卷的理论轴心和线索,因而形成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当前,只有加深对共同富裕的理解,搞好这方面研究,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整准确地把握邓小平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及时解决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在邓小平同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物质财富迅速增加,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各省市都涌现出一批共同富裕的先进典型,如江苏省的华西村、浙江省的航民村、深圳市的上步村、天津市的大邱庄,等等。许多典型实现了“没有贫困户,没有暴发户,家家都是超万元户”。但由于认识上不明确,在向市场经济发展中也确实出现了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据专家分析,我国当前有4%的贫困型家庭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而1%的富豪型家庭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占38%的贫困、温饱型家庭其金融资产仅占城乡家庭金融资产总额的11.9%,而占7%的富裕、 富豪型家庭所有金融资产却达城乡家庭金融资产总额的30.2%。对此,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注意。

对于当前存在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有人认为,现在主要是发展经济,实现共同富裕是以后的事。这是不符合邓小平同志“从改革一开始就讲”的思想的。解决富裕程度的差别是可以有阶段性的,但必须随时注意,及时解决。并且,差别过大影响人们劳动积极性,不利于经济发展。一部分人富的不知钱怎么花,大肆挥霍浪费,甚至吸毒、嫖赌;另一部分人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正为吃穿发愁,怎么会有利于经济发展呢?所以,我们在扩大改革开放,提高经济效益过程中,要认真解决好分配不公的问题,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注释:

〔1〕〔2〕〔3〕〔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10—111页、 265 页、364页、364页。

标签:;  ;  ;  ;  ;  ;  ;  ;  ;  

论共同富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_共同富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