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背景下的川西林盘再生探究论文_郭艳荣1,张俊伟2

乡村旅游背景下的川西林盘再生探究论文_郭艳荣1,张俊伟2

郭艳荣1 张俊伟2

(1.云南广厦规划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675000)

(2.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00)

【摘 要】近年,国家鼓励返乡创业、建设美丽新村,在倡导生态经济、自然主导的乡村旅游背景下,川西林盘的环境特质和城市近郊的区位优势为其再生带来机遇。该文充分挖掘川西林盘的环境特质,分析适合其发展的乡村旅游产品,为保护林盘的空间特色和林盘的再生提出了主要的原则。

【关键词】乡村旅游;林盘;再生

川西平原在都江堰岷江之水的浇灌下,形成以农耕为主的乡村院落,院落一两户到数十户不等,分散点缀于川西平原,院落周围河流、池塘、溪流纵横,林地、农田环绕,居民就近耕作,形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诗一般的画面。林盘作为川西特有的生活形态与和环境特征,是植根于生活深层结构的居住文化和川西坝子农耕文化的体现,具备很强的现代乡村旅游的特质。

1.川西林盘发展面临的现状与背景

城镇化导致的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川西林盘空心化问题突出。党的“十八大”指出,解决“三农”问题成为全党的工作重点,发展乡村旅游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和切入点。从建设新农村到建设美丽新村,国家一系列举措为建设美好乡村提供了新思路。近年,成都平原乡村旅游热潮高涨,返乡创业、建设美丽新村,开始为川西林盘注入新的活力。

2.乡村旅游背景下林盘的特质分析

乡村旅游是基于乡村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生产方式以其资源而形成的休闲、观光、度假、体验等于一体的旅游类型。能为游客提供旅游的同时增加乡村居民的就业和创收。川西林盘特有的环境特色和城市近郊的区位优势为其乡村旅游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1林盘的外部环境构成

川西林盘的外部环境层次主要是田、林、宅,其间有河流、溪流、池塘等或环绕,或穿过,或点缀。

田是农耕居民主要的生存资源,根据气候的特点种植主要为水稻、小麦和油菜等, 农田满足居民的就近耕作,便于开展农业生产。农田根据作物的不同季节呈现出不同的景色,如春天是黄色的油菜花,夏天是绿油的麦浪和玉米,秋天是金色的稻谷。外部农田和纵横的溪流、池塘等结合在一起成为乡村特有的风景,其间休闲、野营、农作物耕作、采摘、钓鱼等,乐在其中。

林是围绕在建筑周围的林地,以竹为主要植物,其间有果树、菜地以及一些高大的乔木。林成为分割田园与宅院的天然屏障,夏天纳凉,冬天挡风,同时也是居住活动的主要空间之一。林在高度上相比农田的作物高出许多,高大的乔木和茂密的竹林将一个个宅院包围、区隔,自然的界定出林盘的空间范围,层次分明,并创造出宜居的小气候,同时所种植的果树和蔬菜等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多种原料与农副产品。林子外围通常有道路、溪流水池环绕,又有若干小路穿过外层林地以连通林盘内外,林地空间通透,充满隐逸之趣,其间小憩、阅读、品茗、游乐均为上佳。

宅是居民栖息的场所,主要为川西民居的形式。院落掩映于林木之中,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和联系,一两户或三五成群或数十户聚居一起,成线状、半围合或围合的空间布局。林盘民居大量就地取材,以河渠中的卵石河沙砌筑基础和围墙,以木材搭筑建筑骨架,以田土筑墙或抹面,以土烧结小青瓦屋面等,使建筑与林盘环境的具有相协调的属性。民居为坡屋顶,相对林地院落的尺度较小,远远望去能很好地掩映于竹、树木之中。院内种植花草果木,设瓜果藤架,将低矮的院墙隐没其中,使得院落内外融为一体。身处院落之中可以感受自然的变化,体会清风雨露、鸟语花香之美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林盘良好的隐逸性和生态环境的宜人性,能提供宁静、安详的养心环境。

2.2林盘的内部环境构成

小尺度空间氛围和与自然共融的空间特性是川西林盘内部空间的主要特点。农耕文化带来的随田散居突出了林盘较小空间尺度,布局的灵活性和空间可识别性。

林盘入口是联系外围农田和林盘中心宅院的外界通道。入口多位于沿林盘边界的路上,形式多样,如简单的柴门、跨过溪流的小桥、竹林形成拱门、高大的乔木等均可形成林盘的入口。入口空间是居民乐意停留的空间,简单的石凳或台阶便能促进居民茶前饭后短暂的交流和小憩。

林盘的小径是林盘的脉络,成为宅院、林地中的菜园、溪流、竹林、禽舍等林盘内部各个地方的联系纽带,随意分布在各个空间之中。林中小径多为泥路,掩映于林盘,漫步小径之中,体会自然的光影,宁静悠长。

院坝是林盘内开敞的半私密空间,是居民进行生产、生活、交往、休憩的场所,是川西农耕文化的精华所在。主要通过建筑和围墙或篱笆围合而成,将宅院与外界分割。院坝内开凿水井,种植蔬菜瓜果,铺晒农作物,圈养鸡鸭等家禽,举办红白喜事,小孩追逐打闹等等,俨然一幅和谐自然的世外桃源景象。

宽大的檐廊是川西民居连接院坝和室内空间,作为居民主要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川西平原日照少,多雨潮湿,林盘民居建筑开窗少而小,半室外檐廊非常适合日常多种功能的活动。川西林盘建筑形式为人们创造了与自然亲近而又能庇护,极具休闲特点的空间环境。

3.川西林盘的乡村旅游产品分析

川西林盘外部农田、林地和宅院及水系的空间层次创造出了特有的环境特征,内部环境空间丰富,极具休闲、度假特色的价值,加之林盘位于成都平原的区位优势,具有短途旅游,亲近自然,度假休闲,农业体验等旅游项目条件。依托乡村自然资源,利用现有居住建筑进行改造和自然的农耕环境向旅游人群提供休闲娱乐、家庭服务、农事体验等旅游产品,同时提供就业岗位,解决村庄空心化问题,达到城乡环境共融。结合川西林盘的特质,其旅游的产品主要为乡村休闲、乡村农业观光、乡村传统手工艺体验、农耕生活方式体验、绿色饮食、特色采摘、传统特色民居游览等。

4.乡村旅游背景下建筑与环境的主要更新原则

4.1控制林盘应有的尺度和规模

开发建设乡村旅游切忌盲目扩大规模,增加服务设施,以致破坏林盘的整体空间层次。应控制整体的规模和空间尺度,运用众多的点状林盘形成面状的旅游发展,同时体现不同林盘的特色。

4.2保持林盘环境、景观的乡村特性

在景观植物、材料等选取上,在环境的层次、构成上,林盘的环境和景观建设应体现乡土的气息,避免城市化的建设方式。结合川西民居元素进行设计,体现川西的文化地域特色。

4.3建筑更新体现林盘建筑布局和空间特点

建筑更新需保留和运用原有林盘院落的空间肌理和体量,建筑空间设计体现川西林盘亲近自然、融合自然的特性。

4.4建筑更新材料的运用体现地方特色

建筑改造和新建建筑材料可采用地方材料或色彩和质感与川西民居协调的新材料。如青石、木材、青瓦、灰砖等传统材料在建筑中予以体现,或钢、玻璃等现代材料,通透、易于表现与环境融合关系。

5.结语

川西林盘依靠独特的尺度空间和景观环境,已成为川西平原一道优美的风景,逐步成为忙碌在城市喧嚣中的人们向往的休闲天堂,来往的人流也为川西林盘注入了新的活力。川西林盘乡村游作为短途、接近自然而轻松的旅游方式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闲暇时段的首要选择,这样的旅游观念的转变也使城乡一体化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常征征.《成都周边农事生态乡村旅游农居衍生空间研究》(硕士论文)2008.06

[2]方志戎. 《川西林盘文化要义》(博士论文)2012.09

[3]张俊伟,郭艳荣.新农村聚居点人性化户外空间设计的思考.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12第35期

作者简介:

郭艳荣,硕士,注册城市规划师,云南广厦规划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讲师

张俊伟,硕士,一级注册建筑师,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工程师

论文作者:郭艳荣1,张俊伟2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建设标准化》2016年4月总第2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3

标签:;  ;  ;  ;  ;  ;  ;  ;  

乡村旅游背景下的川西林盘再生探究论文_郭艳荣1,张俊伟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