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际信息合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逐渐步入信息社会。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率先开始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全球社会、经济信息化的大趋势已日益明显。与此同时,信息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生产要素,在国际间频繁而大规模的移动,这就使得我们必须去关注国际合作中这一最具活力的领域——国际信息合作。
一
所谓国际信息合作,简单地说,就是指信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组合、配置及与此有关的国际协调合作机制。
关于“信息”本身的定义有多种说法,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是:“符号、信息或消息所包含的内容,用来消除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英文information(信息)一词来源于拉丁文information,原意是解释、陈述。人类自诞生以来就在利用信息。信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之中。”(《中国大百科全书·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卷》)“信息”的外延相当广,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自然等各个领域的信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为“信息”下一个定义,那就是:信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这种生产要素的作用体现在它能够促进资源即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与配置,从而获得最大的收益。由于现代经济的复杂性和广泛性,几乎每一领域的信息都可对经济活动构成影响,因此,“信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内容非常广泛。
信息作为一种促进生产要素优化组合配置的要素,有着与其他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相异的特点:(1)土地、劳动力、 资本等生产要素是组合配置形成生产力的“硬件”,信息则是形成生产力的“软件”。要提高生产力水平,仅从生产要素的“硬件”着手,则必须依赖量的增加即外延扩大的方式,然而重视利用信息,却可以靠对既定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组合即内涵扩大的方式来提高生产力水平;(2)信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可以多次使用而不受损失;(3)尤其重要的是,信息是所有生产要素中最具流动性的一种。信息的流动性是由它自身的性质决定的。事实上,信息正是在流动中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创造了财富。
国际经济合作是研究国际之间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组合与配置的运动规律,并揭示这一领域中进行国际经济协调的有效机制的科学,作为生产要素中最具流动性的组成部分——信息的跨国界直接流动、配置与组合,理所当然是这门科学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将国际信息合作纳入国际经济合作的研究范围。
二
国际信息合作从人类开始有跨国界经济活动时就产生了,然而它的大发展却有赖于几个必不可少的条件,这就是国际信息合作直到近年来才受到人们重视的原因。
首先,国际信息合作的发展是与信息这种生产要素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逐步显现分不开的。从工业经济到信息经济的转化,主要体现在信息产业的崛起、从事信息劳动人口的增加以及信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上。近10年来,世界信息产品和服务日益扩大,1982年全世界信息产业的销售额为2370亿美元,1985年达4000亿美元,1990年为6490亿美元,并以每年8—10%的速度递增,估计到2000年将超过9000亿美元, 信息产业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产业。在美国,信息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已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活动,2/3的美国工人从事与信息有关的工作,其余的工人也在紧密依赖于信息的产业中工作。信息业的产值早已超过GNP的50%以上。日本和欧共体国家信息业产值也已超过GNP的50%以上〔1〕。这标志着西方发达国家已率先迈入信息经济时代, 信息已成为现代经济中头等重要的生产要素。
其次,国际信息合作的大发展是世界经济国际化的产物。经济国际化要求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从事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跨国经营等国际经济活动,无不以畅通的全球信息网络为其首要条件,这就在客观上提出了开展大规模国际信息合作的迫切要求。
再次,开展国际信息合作的必要性来自于信息资源在国际间分配的严重不均。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是拥有信息资源的大户,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严重缺乏必要的信息资源。发达国家拥有大量收集、处理、传送信息的高新技术装备和强大的财力,成为信息资源的净输出者,而发展中国家则需要净输入大量的信息。即使在发达国家之间,这种信息资源的不平衡也是很显著的,从美国输向日本和欧洲的数据资料就比从日本、欧洲输入美国的多得多。1990年,在世界整个情报信息联机市场营业额中,美国为53.596亿美元,日本为12.443亿美元,西欧为33.526亿美元,分别占53.6%、12.5%、33.9%。1991年初,全世界共有数据库5037个,其中美国占3000个,西欧占1200个,日本占300个〔2〕。我们知道,生产要素在各国禀赋的不同是导致其在国际间流动、组合与配置的直接原因,因此,国际信息资源分布的不平衡直接导致国际信息合作的大规模开展。
最后,信息传输手段的巨大进步为国际信息合作的大规模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手段。电报和电话的发明使人类步入了电信时代,信息传输的速度大大提高。可是,信息传输的通道(信道)仍然很狭窄,信息传递的成本很高。技术的飞速进步却创造了奇迹,一条1965年横穿大西洋的海底电缆能够同时传送130个电话, 而今天的光纤电缆却能够同时传送50万个以上的电话。大容量、高性能的光纤通信、卫星通信、数据通信、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输既快捷,成本又大大降低,信息传输的种类也由单一的语音、文字信息发展到电视、图文、数据等多种信息。国际间的信息流动已经成为一件极其普通,也极其平常的事。由于条件的具备和迫切的需要,广泛地开展国际信息合作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现实。
三
目前,国际信息合作已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当今世界的各个角落几乎都被信息流动构成的密网所覆盖,国际间的信息流动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从信息流的内容看,有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信息;从信息流的载体看,既有传统的印刷品信息、电话电报信息,又有新兴的图像、数据多媒体信息;从信息流所依托的产业上看,有新闻出版业、邮电通讯业、广播电影电视业、咨询业、电脑数据库产业等。
越界信息流量也呈指数增长的趋势。发达国家的电话普及率已达到人均一部的水平,其中很大一部分业务又是国际电话业务。新兴的计算机网络信息交流也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例如Internet就是一个从美国发展起来的全球规模最大、用户最多、影响最广泛的网络互联系统。它已覆盖了150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连接了1.5万多个网络、220 万台主机,拥有3200多万个用户。它的综合能力和规模正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迅速增长,每小时增加100台主机,到1990年Internet 网的用户数量将超过1亿〔3〕。
还应看到,国际间已形成国际信息流动、配置、组合的有效协调合作机制。
首先,在国际信息合作领域已经形成了一些专业性组织,最重要的有以下几个:(1)国际电信联盟。 它主要在以下方面协调各国的行动:分配无线电频谱;协调并登记对地静止通信卫星轨道位置;制定合理的电信业务费率;促进新兴国家电信事业的发展;研究电信技术和操作规范并通过制订国际法规和建议书加以实施等。(2)万国邮政联盟。其宗旨是组织和改善国际邮政业务,发展邮政方面的国际合作,以及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会员国所要求的邮政技术援助。(3 )国际通信卫星组织。其宗旨是建立和发展全球商业卫星机构,其宗旨是建立和发展全球商业卫星通信系统,供世界各国平等使用。各签字国按其使用的国际通信卫星电路的数量比例,向卫星组织投资,卫星组织利用此项投资款项开展研制、生产、发射和更新通信卫星等活动。
其次,许多国际组织的很大一部分活动也是国际信息合作活动。例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都规定各成员国必须及时准确地向它们提供有关的信息,这一“信息透明化”的原则乃是它们赖以运作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它们又将收集到的信息经过加工整理后反馈给各成员国,帮助成员国政府进行宏观经济决策。各个国际组织所包含的这种有效的国际信息合作机制早已为各成员国所认识、接收和利用,为它们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好处。
四
信息是促进资源有效配置的生产要素。因此,国际信息合作的广泛开展,必将对世界范围内的资源有效配置即世界经济活动产生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一)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国际信息合作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EDI (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电子数据交换”, 又称“无纸贸易”)的广泛应用上。
EDI 是将商业和行政事务信息按照一个共认的标准加以规范化和格式化后,经过电子数据通信网络,在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自动处理,并完成以贸易为中心的全业务过程。对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来说,在建立了EDI系统后, 只要在自己的计算机上一次性地输入或接收必需的基本贸易信息,EDI就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自动处理和加工, 及时向供应厂商发出订单订购货物及零配件,向政府部门申领进出口许可证和原产地证书,向货运部门预定舱位,办理保险和清关手续,并向客户开出发票和通过银行结汇等,从而完成整笔交易。EDI 具有以下优势:(1)简化货物流程,缩短商贸周期,加速资金周转;(2)通过提高对客户的服务水平,增加货物销售量,降低安全库存量;(3 )降低商业单据的处理成本,提供准确的贸易信息,提高劳动生产率;(4 )有利于企业实现“适时库存”或“零库存”等新的商业战略;(5 )减少由于错漏而造成的商业损失。
据统计,由于应用EDI,商业文件的传递速度提高了81%, 文件成本降低了44%,由于疏漏造成的商业损失减少了40%,产品零售额提高了20—28%,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了34%。此外,EDI 的间接效益也可以达到全部贸易额的3—5%,这主要是来自原来分散的业务加以统一而取得的规模经济效益。目前全世界已有20万家企业使用EDI,到1997 年将达到40万家〔4〕。美国和欧洲各国政府已决定从1992 年起全面采用EDI办理海关业务,凡不采用EDI方式的报关将被推迟办理。
可见,以EDI为中心的国际信息合作的广泛开展, 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将继续促进国际贸易领域贸易方式、经营管理的革命。
(二)对国际金融的影响
资金乃是生产要素中具有较强流动性的一种。然而,早期的资金流动表现为贵金属的直接输出入,不仅费时,还需要可观的运输、保险等费用。后来,非现金结算的发展,使资金流动表现为票据的流动,这使资金的流动性大为增强,但由于票据的传递以实物的形式进行,资金的在途时间长,造成了很大的浪费。正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使资金的流动能够以电子信息流的方式来实现,“电交换”(WireClear)以崭新的高效率姿态正在替代着传统的“纸交换”。
电子自动数据处理系统应用于全球性银行帐户划拨,导致1973年“全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Society of Worldwide InterbankFinancial Telcommunication)的成立。当时由15个国家的239 家银行组成,现已发展到60多个国家的二千多家银行(包括分支)。整个电脑网络分为“操作中心”、“地区处理站”和“会员银行和用户”三级层次,现已开发的电讯传递处理的银行业务有八类。SWIFT 具有以下突出的优点:迅速便捷(每笔电讯从发到收只需25—45秒钟),安全可靠(双线制度、严格检查、自动测监和严格保密措施),费用低廉,以及标准格式(可进一步保证高效和准确可靠)等。SWIFT 在全球的逐步推广,已使传统的国际清算和支付业务发生了变革。
当代的国际金融市场也是依赖于开展高效的国际信息合作而运行的。目前,国际金融市场绝大多数是一个没有固定地点的市场,即无形市场。这个市场由众多经营国际货币金融业务的机构组成。它们主要通过电话、电报、电传和电脑网络等现代化通讯工具进行各种金融交易。即使是一些有形市场,例如证券交易所,也相继进行了电子化、自动化的改造。总之,当代国际金融市场实际上是一个通过高效率电子信息传输连接起来的国际信息合作网络。
高效国际信息合作的开展,使得国际资金的流动性极强,大量资金不断地在全球流动。据估计,每天通过国际电子金融市场进行交易的股票、货币和证券总量达3万亿美元,为美国年预算的2倍〔5〕。 可以说,只是在广泛地开展高效的国际信息合作后,国际金融才真正成其为“国际化”、“全球化”的金融。
(三)对其他国际经济合作方式的影响
正如当代国际资金的流动是以国际信息流来实现的一样,其他国际经济合作方式中的生产要素跨国界直接流动,也正日益以信息流的方式来实现。
当代的某些国际劳务合作已经可以不再需要人员的跨国界流动来实现,通过在信息网络上进行国际信息合作就可以达到目的:美国的医学专家可以在本国通过信息网络对亚洲某国医院中的病人实施诊断,甚至指导手术;印度的软件设计工程师可以在本国的家中“上班”,将编制好的电脑软件通过Internet或其他网络传送到雇佣他的某一家美国电脑公司。
然而,受国际信息合作影响最大的国际经济合作领域当首推跨国经营活动。首先,跨国公司现在可借助信息网络实施真正的全球经营战略。当一些分散的国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合作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所处的地理位置的意义就不再那么重要了。许多汽车的部件是在好几个国家制作的;一些百货公司出售的看起来一模一样的衣服,是在四大洲缝制的。原因在于管理信息和市场信息的畅通,可以使质量的监控、生产的协调等毫不受地理距离的限制。跨国公司寻求的不再是某一范围内的最低成本,而是全球范围内的“最佳低价”。为此,它可以将公司的生产部门、研究开发部门、营销部门分设在不同的国家,彼此通过信息网络紧密地联系起来,这就是真正的“全球经营战略”和“无国界经济”。其次,国际信息合作的大发展使跨国公司的组织管理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信息传输技术的进步,使得各种决策指令趋向于一步到位,公司的中间管理层次正在减少,较多的横向协调关系将取代较多的纵向命令关系。50 年代开始成熟的金字塔式的“公司王国”已经在消失;60年代、70年代“联邦制”式的跨国公司也正在走下坡路;而新的表现为“全球网络”的“联邦制”式的跨国公司却正在萌生与发展。这些公司的“总部”往往只是一幢写字楼中的一套房间,不仅不必冒烟,而且也不必有固定的车间与仓库,所谓“生产经营”就是发出协调性的信息指令,这就是所谓“空心化”的现象。
(四)国际信息合作的广泛开展有可能使世界经济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当代世界经济已基本上被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然而,传统的市场经济机制面临一个重大缺陷,那就是在经济运行中存在“信息不完全”的问题,这使古典经济学家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设想难以完全实现。这一问题在世界经济逐渐走向国际化的20世纪显得更加严重。由于“信息不完全”所造成的生产、流通、分配与消费的盲目性,是导致世界经济频频爆发周期性、世界性大危机的首要原因。
随着国际信息合作的大发展和世界经济的信息化,这一局面有了转机。世界经济的运行方式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流通、分配与消费将通过畅通的信息网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诸如“有求立供”、“零仓储”和“灵活生产”等方式将得到普遍应用。厂家不再盲目地进行传统的大批量生产,而是依照营销系统通过信息网络传来的准确反映顾客需求的订单进行小批量、有针对性的生产,使供给与需求一一对应。这样,生产、流通、消费与分配有可能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近乎精确的协调。这种协调是建立在充分反映消费者需求基础上的自下而上的市场机制的协调,而不是那种自上而下的计划体制的协调。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高度有效配置将可能得到实现,传统的世界经济周期性危机的烈度可能降低,剧烈波动的经济周期有可能趋向于被“熨平”,世界经济将变得更加有序,这就是国际信息合作的大发展有可能给世界经济带来的革命性的变化。
除此而外,国际信息合作的广泛开展还将继续变革世界经济的增长方式。因为信息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生产要素,它的重要性还刚刚开始显现,所以在未来的世界经济中,通过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来优化配置现有生产要素而实现的内涵型、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将继续取代传统的依靠增加要素投入量的外延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也将主要来自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组合与配置。而国际信息合作的大发展将推动信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组合与配置,因此,它有可能会起到国际贸易曾起到过的“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的作用。
五
国际信息合作的开展虽然业已对世界经济造成了重大的影响,然而,这只不过是序幕而已,更动人心魄的美好前景还刚刚开始。
1993年9月15日, 美国政府正式提出了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的行动计划, 即通常所称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掀起了“信息高速公路”的热潮。日本、欧盟、加拿大、南锥体共同市场国家、新加坡、韩国等都争先恐后地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建设本国“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信息高速公路”已成为发达国家致力于争夺21世纪综合国力优势的一个焦点。
所谓“信息高速公路”,可以简单地理解为:通过高性能的光纤网和通信卫星群,把千家万户、社会机构、政府部门、商业企业等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称之为数字世界的新秩序。人们通过多媒体电脑终端,可以彼此共同享受信息资源。
“信息高速公路”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信息源、通信平台和应用信息系统。信息源包括经济、科技、文化、法律、政治等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通信平台用以完成各种信息的处理、传输、交换和分配,并把有关的应用信息系统连接起来,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强化信息系统整体功能和效益;应用信息系统则根据各个用户的需求,为其信息活动提供支持和服务,通过光纤和通信卫星群组成的网络,把个人、家庭、企业、政府、图书馆、新闻机构、娱乐场所、数据库等的多媒体电脑连接起,随时随地提供科研、教育、商业、交通、金融、文化、娱乐等极为广泛的信息服务。
“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现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国际信息合作而言,它将使国际间信息流动的规模更加巨大,内容更加丰富,速度更加快捷,成本更加低廉。然而这一切的实现,还有赖于强有力的国际协调。因此各国在进行“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激烈竞争的同时,认识到“信息高速公路”事业已超出了单个国家的范围而成为全球的事业,在这一领域,需要开展大规模的合作,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
1994年5月, 美国副总统戈尔在国际电信联合会上提出建立“全球信息高速公路”设想。1995年2月25—26 日在布鲁塞尔召开的西方七国集团政府部长级全球信息社会讨论会上,与会者确认建立信息化社会需进行全球合作,特别是建立“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网络”即“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II,Glob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更需要全球合作。这次大会提出了建立“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网络”应共同遵守的8 项原则和建立“全球信息社会”的11项示范计划。8项原则是:(1)鼓励公平竞争;(2)鼓励私人投资;(3)制定一个适宜不同国家的法规框架;(4)网络的公开使用性;(5)保证普遍提供服务和享受服务;(6)促进公民在网络上的平等权利;(7)促进信息内容在语言、文化上的多样性;(8)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律平等。11 项示范计划是:全球信息目录计划、全球宽道交互网络计划、跨文化教育和培训计划、电子图书馆计划、电子博物馆计划、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计划、全球紧急情况管理计划、全球卫生应用计划、政府入网计划、为中小企业建立全球市场计划及海洋信息社会计划。大会还发表了关于“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网络”的原则宣言。
综上所述,一方面,“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将带来国际信息合作的飞跃发展;另一方面,要建设“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网络”,又必须开展广泛的国际信息合作活动,建立有效的协调合作机制。因此,我们可以预料,国际信息合作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围绕“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而开展,同时“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网络”又将是国际信息合作的明天。到那时,国际信息合作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更加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国际信息合作的发展前景极其光明,然而在它前进的道路上,尚有不少障碍有待克服:
1.国家主权问题。由于国际信息合作意味着信息的跨国界交流,因此它的大发展就导致地理上的国界在信息时代形同虚设。覆盖全球的卫星通讯、广播和电视网,触角遍布全世界的Internet电脑网络,以及规划中的功能更加强大的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网络等,都对传统的国家主权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如何在国际信息合作大发展的时代保持本国在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已是使很多国家政府深感头痛的问题,某些国家因此采取了一些限制信息跨国流动的措施。可见,不设法处理好这一问题,国际信息合作就难以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安全性问题。世界经济实际上是依赖一个国际信息合作网络在正常运作,然而,信息网络的安全性却存在重大的隐患。发生在Internet网络中的电脑病毒事件已给全世界敲响了警钟,如果此类事件发生在未来的“信息高速公路”中,其后果将更加严重,甚至有可能使整个世界经济和全球的正常生活陷入瘫痪和混乱之中,恐怖分子也有可能利用这种手段来达到他们的目的。因此,安全性问题也是国际信息合作发展中尚待克服的一大障碍。
3.信息时代的“南北问题”。国际信息合作的广泛开展将使世界经济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将为世界经济的增长提供动力。然而,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有能力参与到国际信息合作中来,世界有可能被分成所谓的信息“拥有国家”和“非拥有国家”两类,出现信息时代的“南北问题”。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人还没有电话或计算机,即使他们拥有这些东西,也只能被闲置起来,除非政府能在光缆、卫星和发射装置等通信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作出巨额投入。即便如此,也还有难以逾越的鸿沟,因为在发展中国家中还有1/3的人缺乏阅读的能力。信息时代的“南北问题”可能比传统的“南北问题”更加尖锐,因为后者只是使发展中国家失去了过去和现在,而前者,将使发展中国家失去未来。
总的看来,虽然存在上述障碍,但国际信息合作的前景仍是无限光明的。无疑,各国在进行小到日常的国际间信息交流,大到“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各种国际信息合作活动时,都将进行激烈的竞争,在竞争中可能发生这样那样的矛盾,然而,协调和合作最终会成为解决矛盾的最佳办法。四川联合大学王世浚教授提出的“竞争( Competition)——矛盾( Contradiction )——协调( Coordination )—— 合作(Cooperation)”这一国际经济合作普遍存在和遵循的“4C 规律”〔6〕,同样适用于它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信息合作, 人类进行国际信息合作的曲折实践也已经并将继续证明这一点。
注释:
〔1〕贡光禹:《国外科技信息产业的发展态势》, 《科技与发展》1995年第3期。
〔2〕汤兆魁:《美、欧、 日在越界信息流范围内的竞争日趋激烈》,《国外情报科学》1994年第2期。
〔3〕陈通宝:《Internet :一个全球用户和资源最多的互连网络》,《中国信息导报》1994年第8期。
〔4〕郑登理:《金关工程的关键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DI)》,《科技与发展》1995年第3期。
〔5〕Joel L.Swerdlow:《信息革命》,《世界科学》1996 年第2期。
〔6〕王世浚:《国际经济关系中的“4C规律”》, 《世界经济》199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