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科学发展观走文明发展之路_科学发展观论文

树立科学发展观走文明发展之路_科学发展观论文

树立科学发展观走文明发展之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路论文,科学发展观论文,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文明发展道路”,这是以 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际国内新形势下深刻总结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规律的最新理论概括,对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确保实 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发展观”的转型与“文明发展”的提出

1.“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经验表 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党的十六届三 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 的全面发展。”这是一种新的发展观,实现了发展观的一次重大转型,标志着我们党对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在新的科学发展观包 含的基本理念中,“发展要全面”是就发展的要素而言的,强调构成发展的要素和方面 的广泛性;“发展要协调”一方面是就发展要素之间的关系而言的,强调构成发展的要 素和方面之间的相关性。另一方面还是就考量发展的标准而言的,强调发展效果的综合 性;“发展要可持续”是就发展的动态过程而言的,强调发展的持久性和连续性;“发 展要以人为本”则是就发展的价值取向和终极目的而言的,强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强调发展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 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为本,不能离开经济社会的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它们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保证,同时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体现 。

2.新的科学发展观包含了我们党对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 就的充分肯定。高度重视发展问题是我们党一贯的立场,毛泽东同志提出不发展就会被 开除“球籍”,邓小平同志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同志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 国的“第一要务”。以此为指导,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在不断调整、充实、完善,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在不断取得进步。赢得独立和解放的新中国医治战争创伤,实现了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重建,建立起较为独立和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 20年又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我国的综合国力 大大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我们党提出 和确立新的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基础。没有发展就不会有科学发展观。

新的科学发展观也透现出我们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高度重视。进入改 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差 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 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经济增 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等,“非典”疫病的突袭更给我们敲响了 警钟。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而不可回避,必须逐步解决而不可任其发展。新的科学发 展观向世人展示的正是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彻底解决上述问题的决心、信心和恒心。

新的科学发展观更意味着我们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在新阶段新形势下发展问题的新思考 新要求。21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 段。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 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但必须看到,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 美元之后与达到3000美元之前,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 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在这一阶段,搞得好, 经济社会继续向前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搞得不好,往往出现贫富悬殊、失 业人口增多、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导致经济社 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新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 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 ,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为我们正确处理和妥善解决好关键发展阶 段的各方面重大关系以及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 现代化事业,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指针。

3.发展观决定着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的选择、确定,对发展道路、发展实 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社会主义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这是我们 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不断探索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随着发展观的转型和新的科 学发展观的逐步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更加清晰、明确。“生产发展、生活 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作了重申和强调。科学发展观为文明发展道路提供了理念支撑,走 文明发展道路是贯彻落实新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二、“文明发展”所包蕴的丰富内涵及其内在联系

1.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是文明发展道路的三个组成部分,每部分都包蕴 了非常具体、丰富的内涵,需要我们全面、深入地加以把握。

“生产发展”在其实质上指的是经济发展。衡量经济发展不仅要看经济的量的增长, 而且更重要的要看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对于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在量的方面,党的十 六大报告提出“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 翻两番”;对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十六大报告则从多个方面和角度提出了要求。如 ,从产业结构角度,提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 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从技术支撑角度,提出“推进关 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鼓励科技创新,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 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从增长方式角度,提出“注重依靠 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如此种种,都可以说是我国社会在当前和未来时期衡量 生产发展与否以及生产发展的程度的重要标准。

“生活富裕”是一种充实、丰盈的状态,这可以从多个方面表现出来,用多个指标加 以衡量。其中最主要的是就业状况、国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程度、消费需求及其结构 情况。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目标是:“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 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城乡居民 收入,拓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只有把这些 目标转变为现实,使广大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助,丰衣足食、安居乐 业,他们的生活才可以说是“富裕”的。当然,这些富裕指标是可以量化的,比如,作 为生活富裕的最终体现的消费水平和结构,按照国际惯例往往通过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 出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来衡量,该系数在30-39%之间时生活就属于富裕型。

“生态良好”主要是指构成生态环境的各种物质,诸如空气、土壤、水、动植物、矿 物、太阳辐射等,相互协调、相互制约与相互补偿,在数量上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在 结构上保持协调、功能上保持和谐以及输出与输入物质数量上保持平衡,从而使整个自 然界保持一定限度的稳定状态。保持生态良好,就是要求人类在自己的生产、生活过程 中,尊重自然界各种物质在不同的地域、空间分布的规律,保持合理的“生态位”,使 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均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平衡之中。

2.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统 一的有机整体。

“生产发展”——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离开生产和生产的发展,就谈不 上生活富裕。生活富裕在生产发展基础上实现,通过社会生产活动,不仅为人们提供就 业机会和收入来源,而且创造社会保障和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各种物质资料和手段 。离开生产和生产的发展,也无所谓生态良好与否。生产活动处理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 关系,正是这种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才产生了生态和生态保护问题。就“文明”自身而 言,在作为标志着人类社会进步和开化状态的各个层面的文明中,物质文明是最基本的 文明。没有物质文明就没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文明的最初标志恰恰是制造和使 用工具的物质生产活动。在当代,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依然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 重要标志。

“生活富裕”——文明发展的根本目的和主体表征。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目的 ,因而也必然是文明发展的目的。文明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因为 文明是社会发展取得的积极成果的总和,而“积极”与否的标准正是相对于社会发展的 主体人而言的,有益于人的发展的就是积极的,而不利于和有害于人的发展的就是消极的。只不过,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社会发展的成果和富裕被少部分人所垄断,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富裕作为文明发展的根本目的。离开人生活的富裕,无论是生产发展还是生态良好问题,都会失去自身的意义。同样,离开人生活的富裕,可以有发展,但决不是文明发 展,而是非文明的甚至是反文明的发展。

“生态良好”——文明发展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保障。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 命体的摇篮。不管文明多么发达,科学技术多么先进,人类永远也离不开自然界。自然 是人类的家园,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江泽民同志说:“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 谐,使人们在优良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这就说明,只有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和谐的“天人关系”,才能使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才能实现生产的发展和生 活的富裕。在当今时代,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理念广泛渗透到各个领域,影响和改变 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成为衡量发展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3.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中人与自然 、主体与客体、目的与手段、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物质与精神等的有机统一,既是为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目标体系,同时也是评价、检验、衡量实际工作成效的价 值标准。作为目标体系,文明发展是我们奋斗的理想,客观地看,作为一个整体,我们 现在离文明发展的要求还相去甚远;但作为价值标准,文明发展又始于足下,是我们在 每一步工作中都必须认真实践、落实、完成的实实在在的任务。贯彻落实新的科学发展 观,关键就看是不是做到了使社会生产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不断富裕,生态环境 不断改善。

三、贯彻“五个统筹”,推进“文明发展”

1.树立科学发展观,走文明发展之路,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促进社 会生产力的发展。胡锦涛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 主题。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只有保持和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不断提 高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才能实现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富裕。走文明发 展之路,既要防止将发展仅仅归结为经济发展,也要防止偏离经济发展这一中心。这里 有一个正确对待GDP的问题。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GDP的提出自有其历史合理 性和进步意义,邓小平正是用它来设计制定了我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但正如人们 指出的,GDP也存在着自身难以避免的局限性,如不能准确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不能具体反映人们实际享有的社会福利水平;不能全面反映社会分配的公正程度,以 及社会发展中的环境成本和资源代价。我们要充分重视GDP,既不盲目排斥、否定GDP, 也不搞唯GDP论,忽视其他社会指标。近来,有关部门正在积极推动我国绿色国民经济 核算体系(绿色GDP)研究工作。绿色GDP是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是扣除经济活动中投 入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这标志着我国经济增长的观念发生重大转变和 进步,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文 明发展进程中的又一重大举措。

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为推进文明发展指明了方向。“五个统筹 ”,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唯物辩证法在解决我国经济 社会发展问题中的创造性运用。唯物辩证法要求用联系、全面、发展的眼光认识事物、 思考问题,用联系、全面、发展的方法解决问题。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 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 ,而要把它们统一起来。这就是“统筹”的思想和方法。它要求跳出只见树木、不见森 林;只讲一点,不及其余;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单一思维方式,把农民和市民、工业 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经济发达 区域和经济相对落后区域、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等,都放到一个棋盘中,统筹谋划, 统筹安排,统筹运作,使之成为一个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统一体,克服城 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和自然发展不平衡、国内发 展和对外开放不平衡带来的种种弊病,拓展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视野,开 启我国经济社会走文明发展道路的新思路。

3.我们党已经作出和正在作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都是实现“五个统筹”、推进文明 发展的切实举措和现实途径。例如,为了解决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20世纪90年代, 以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为指导,党中央制定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21 世纪以后,党中央又制定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同时强调要发挥中部 地区的综合优势,鼓励东南沿海等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例如,党中央制 定并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强调必须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观念;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切实把经济工作的重点转到 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 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彻底改变粗放型的经营方式,促进集约化经营;要大力发展循环 经济,建设学习型社会和节约型社会。例如,党中央制定并实施了“走出去”战略,强 调要不断增强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能力,扩大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用好国内外两种 资源、两个市场,为文明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条件,开创对外开放的新局面。例 如,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党中央制定并实施了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若干政策, 强调要坚决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当然,文明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在整个过程中都 要坚持不断改革,不断创新,通过改革创新革除各种体制性障碍,建立并完善各种符合 文明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以推进文明发展。

现在世界上有不少国家和政党,有识之士都在反思传统发展观,但从人的自由全面发 展的高度,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审视传统发展观, 并将“发展”问题与人类“文明”联系起来,提出“文明发展”的道路,则是中国共产 党的首创,是我们党的一大理论贡献,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和文明观增添了新的内 容。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文明发展之路,我们就一定能够完 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课题组负责人:刘牧雨、李燕林、王峰明;成员:杜梅萍、邢久强、杨宾;统稿执笔 :王峰明)

标签:;  ;  ;  ;  ;  ;  ;  

树立科学发展观走文明发展之路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