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印度软件业发展的得失_进口税论文

试论印度软件产业发展的得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度论文,产业发展论文,得失论文,试论论文,软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印度软件业无疑是出类拔萃的。从80年代中期开始,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印度软件业一直保持惊人的高速稳步增长,尤其是出口市场。1986-1987年度印度软件业产值才不到3亿卢比(1千万美元),而1997-1998年度达到1千亿卢比(27亿美元),如果加上许多大型商业和公司最终用户的内部开发活动,则可达1千5百亿卢比(38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均在50%以上,其中最近5年年增长率为53.84%。其中出口增长更高达57.44%。即使扣除卢比贬值因素(以美元为单位计算),出口产值也达到了25%的年增长率。从1980到1997-1998年度,出口从4百万美元增长到17.5亿美元,增长400多倍。目前,印度软件产业就业人员超过20万,并且是印度增长最快的经济部门之一,软件出口占印度技术出口的40%。

印度软件产业的繁荣对我国具有极大的借鉴作用。同时也要看到,盲目欣赏印度,甚至照搬印度的做法,不一定适合我国国情。我们需要对印度软件产业发展的得失作一客观、辩证的分析。

一、印度软件业异军突起的原因

(一)印度软件业起飞的国际国内背景

印度软件产业最初的起飞,有其独特的国际国内大背景。

80年代中期开始,国际资本继在纺织、家电组装等方面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后,开始了第二波的以建立信息处理基地为核心的海外投资活动,包括卫星地面站、国际直达通讯线路、数字交换与数据传输设施,等等。这些投资常常是流向自由贸易区或经济开发区,为这些区内的企业提供先进的通讯服务,在信息基础设施普遍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形成一个个突出的“电信港”。根据世界电信港协会(World Teleport Association)的资料,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已有100多个电信港在建或运营。而印度抓住了这个机遇,其电信港建设堪称成功范例。印度的5个软件技术园区,包括所谓“印度硅谷”,都已建成电信港,包括可为软件开发商提供电子邮件、文件传送和视频会议服务的网络设施。

印度之所以能抓住这个机遇,和其在80年代所处的发展阶段密不可分。80年代,当中国刚刚开始在市场化改革方面小心翼翼地迈出试探性的步伐时,印度的市场经济发展,已经到了“政企全面分离”的阶段。80年代,印度政府大幅度转向自由化的经济政策,减少对国有企业的支持,转而鼓励私有部门,技术发展的方向也随之转移。在尼赫鲁时代,政府集中发展两类技术:(1)推动自主工业化的技术,通过大量进口发展自己的重工业;(2)战略性技术,如农业和核技术,通过集中力量发展使本国农业和核工业居于世界领先。但在80年代,伴随市场化转型,印度政府把技术发展的重点也转到推动高技术的产业化上。国家对研究开发的干预大大减少,转而采纳“自由化+进口”的技术政策,特别是对高技术领域。

因此,当中国还在发展“经济特区”的时候,印度已经抓住了国际资本投资转向的机遇,成功地发展起来自己的“信息特区”——具有高宽带通信设施的电信港。这为印度打开了通向发达世界的信息大门,为发展外向型的软件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条件。

印度还有一个独特的优势,就是它拥有世界上第二大的说英语的技术人才群体。印度初期软件出口的90%是向美国。由于语言上不存在障碍,同时技术人员报酬相对低廉,使得印度软件企业特别是以客户服务为主的企业在美国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这一点是非英语国家包括我国难以效仿的。

(二)软件产业政策

在电信港建设的推动下,印度软件业出口从80年代初就开始表现出显著的增长潜力。从1986年开始,政府认识到软件产业的潜力,开始主动采取措施推动软件产业的发展,促使其成为出口产业。

1986年,电子部放开了软件进口,取消了进口的许可资格要求,将关税降低了60%,并为进口软件供应外汇。政府成立了“软件发展促进局(Software Development Promotion Agency)”,刺激软件出口和国内市场的发展。在过去十年中,印度政府实施了好几个计划,来促进软件产业的增长。同时也颁布和实施了许多项目和政策措施,以促进软件出口,扩大国内软件基础。

印度政府最成功的计划之一是软件技术园区计划。该计划在电子部领导下由各印度软件技术园区实施。通过向园区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国投资,促进软件出口,包括:

1.外资投资,包括全额投资,都自动获得批准;

2.在企业运营最初8年内可有一个5年的免税期;

3.在承担一定出口义务的条件下,进口资本品可以免税;

4.产品的最多25%可以在国内关税区(Domestic Tariff Area)销售;

5.本地购买不征收货物税;

6.提供高速信息通道;

7.提供便利、廉价的基础设施;

8.软件园内各单位可以零关税进口电信基础设施,且不必承担出口义务。

对于软件园区以外的所有软件产业企业,印度也同样提供了优惠政策,包括:

1.软件进口零关税。软件产业是首先达到了世贸组织所要求的零关税贸易体制的产业。

2.软件出口利润100%免税。

3.外商直接投资占51%以内的项目自动获得批准。

4.进口资本品在承担出口义务的条件下可适当减免税。该项适用于国内关税区内的单位。

上述各种优惠政策对刺激印度软件产业发展起了极大的作用。据统计,到1990年,软件业的大多数利润实际上来自于税收豁免。而1992年,政府更建立了免关税的软件出口特区。

(三)成立NASSCOM

NASSCOM是“全国软件与服务企业协会”的缩写。它不是一个普通的行业商会,而是印度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的核心机构。

NASSCOM建于1988年7月,是一个非营利机构。其初始目标是促进印度信息技术产业实现以软件为主导的发展。特别是要活跃软件和服务领域的商业与贸易活动,鼓励软件技术方面的研究活动。

印度有超过500家软件企业是NASSCOM的成员。NASSCOM成员企业收入占印度软件企业总收入的95%左右。其成员中,既有私有企业,也有公共企业;既有国内企业,也有跨国公司的机构。在印度,凡雇员在20人以上的软件企业,几乎没有不是NASSCOM成员的。

作为一个非营利机构,NASSCOM既承担了大量公共性、公益性的职能,承担了行业规范和管理职能,同时又避免了政府直接干预,保障了印度软件产业以民营化、自由化的方式健康发展。

(四)90年代的进一步发展

进入90年代以后,印度的软件产业政策除坚持原有的各种优惠政策以外,主要措施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更大幅度地推进市场自由化和民营化。此前,印度在采取优惠政策对软件产业进行局部刺激的同时,整个经济体系并未理顺,关税体系也存在问题,如各种优惠政策造成进口关税税率不一致。90年代以后,政府采取措施,进一步推动印度经济的自由化和全球化,力图使国内各产业的发展有更健康和开放的经济环境。主要包括:

1)给予外国企业与印度企业同等的待遇;

2)印度或外国企业的一切行为都必须满足政府1991年颁布的新产业政策的要求;

3)外国企业可根据外汇需要,自由地回汇利润或回流资本;

4)将根据严格的时间表,逐步使关税结构符合国际惯例。印度已经签订了世贸组织的国际关税协定。

电信业自由化是印度市场自由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对软件产业发展具有关键推动作用的一个方面。独立以来,印度的电信系统一直由电信部控制,电话和电报都是垄断的。电信业相对不发达。以装机容量为例,印度试图使电话装机的数目在2000年翻两番达到2千万部,由于财政约束,这个目标可能达不到。相比之下,我国目前电话装机已达8500万部。

但是,拉奥政府在1991年7月改变了形势,它取消了电信设备的特许生产制度,并向外资开放了这个领域。若干合资企业成立了,并从电信部手中竞争合同。1992年,电信部与西门子、富士通和爱立信签订了提供交换系统的合同。原先国有的研究基地Telematics中心的预算遇到消减,它的乡村电话交换技术被采用了,但它的瞄准城市的交换技术没有达到电信部门的最低要求而未被采纳。印度政府还有把电信部门私有化的计划。

2.大大加强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此前,对进口软件的复制和盗版等问题,印度政府迟迟没有制订政策。其知识产政策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诟病。90年代以后印度政府明显加大了力度。1994年,印度对原订于1957年的版权法着了重大修改,并于1995年5月10日生效。这是印度版权保护的一个里程碑。修改后的印度版权法成为世界上最严厉的之一,它第一次清楚地阐明了版权人和用户的权利,禁止未经许可出售、出租或供给他人出售或出租任何计算机程序的拷贝。最重要的是,修改后的版权法对软件版权违法者将处以严厉的惩罚和罚款。他们将同时面临民事和刑事指控,可被处以7天以上、3年以下的监禁,并处5万到20万卢比的罚款。

版权执法也得到强化,NASSCOM于1994年8月在新德里开通了反盗版热线,在3年零8个月的时间中,接到16255个电话,其中大多数是询问购买正版软件的渠道(占43%)和举报盗版线索的(占41%)。印度警方也在NASSCOM和商业软件联盟(BSA)配合下,从1995年7月开始,连续开展了十数次打击盗版运动,查处使用、传播和销售盗版软件案例多起,共逮捕41名违反版权法者。

二、印度软件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整体力量仍然有限

印度软件产业虽然异军突起,但整体上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印度软件出口大部分是出口到美国,但是其在美国软件市场总额中只占不到2%。可见,印度还远远称不上一个软件强国或大国。

(二)出口结构不合理

虽然印度软件产业以大量向发达国家出口而自豪,但印度软件产业的出口结构并不十分合理。

首先,过分依赖美国市场。向美国市场的出口占出口总值的60%。最大的原因是印度的出口优势还是建立在廉价的高技术劳动力上,而这种高技术劳动力优势和语言优势密切相关:在不讲英语的欧洲和日本,印度技术劳动者就难以赢得客户。印度软件业存在着语言依赖性,说明它尚未真正国际化。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印度软件出口中,属于(相对)低技术层次的定制软件服务占了绝对大的比例,说明其软件产业整体发展层次依然不高。

直到1995年,印度软件出口的主要形式还是“承包项目”或是“专业服务”。一般来说,这种“现场服务(on-site service,开发工作在客户的办公场所进行)”是低劳动附加值的定制编程和测试工作。因此,印度软件出口主要还是依靠廉价又具有良好编程技巧的人力资源,承揽一些利薄、技术层次低的工作。正因为附加值不高,所以印度软件出口在相当长时期内,其主要利润来源是税收优惠!

最近3年,由于印度自身的努力,加上欧美为限制廉价高技术劳动力的竞争,对印度技术人员的签证施加了种种不寻常的限制,迫使印度软件业减少了以“现场服务”为表现形式的项目承包和服务活动,而增加了异地服务和成套软件的出口。1998年度印度软件出口的形势如下表:

资料来源:NASSCOM,1999

表面上,现场服务比例有所下降(在1988年,现场服务比例高达90%)。但一则其仍然高达59%,二则在“异地服务”部分中,绝大多数实质上只是利用了近年来发展出的高速数据传输手段,包括借助互联网等等,把原来通过现场服务做的工作变成通过“远程”方式来做罢了,其实质内容并没有深刻的变化。如果我们把现场服务和异地服务两者相加,其比例仍将高达91.2%,而真正反映技术水平的“成套软件”部分,仍只占出口的8.8%。更进一步,与上一年数据对比,当时三类出口的比例为58.7%,30.2%和11.1%。可以看到,一年内现场服务比例基本未变,而成套软件部分反而下降了,异地服务部分上升,说明在互联网等先进通信手段支持下,印度软件产业反而有了进一步的“服务化”趋势。虽然一年的变化趋势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但这至少不是什么好迹象。

因此,在印度软件业出口繁荣的背后,仍然隐藏着软件构想和设计能力的匮缺。印度程序员不负责设计,也不承担富有挑战性的项目管理工作,只是依从外国软件客户已有的定制设计。他们不需要创新的、有机的理解,或与最终用户切磋。印度软件业出口的增长实际上主要是人力资源投入的线性扩张,并不伴随技术层次的显著提高。此外,现场服务的一个重大缺陷是,这样做出来的软件无法重复使用。从客户定制的编程中获得的经验很少能转变为具有普遍市场的软件产品。这意味着收入是一次性的。因此,公司也就会始终处在财务压力下,无力在基础性的研究开发上大量投入。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使得公司“锁定”在低附加值服务的层次上难以跳出。

更详细的资料表明,最近一两年印度软件服务出口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为发达国家解决千年虫问题上。然而千年虫问题虽然是个数千亿美元的大市场,本身却并非前沿问题。它只需要大量人力进行单调的代码检查、检测和修补。印度软件人员因工资低廉而在这方面有优势,但这却诱使大量优秀的印度软件人才投身于这种简单的编码工作,脱离了潜在高附加值的活动。那么,2000年以后他们干什么呢?当然,类似的市场是存在的,比如欧洲货币统一过程中大量的程序转换问题,但无论如何这类重复性劳动似乎不能增加印度在创新性知识方面的储备。

(三)国内市场不发育

出口导向型的软件发展战略造成了国内市场的不发育。1997-1998年度,国内市场总量为351亿卢比,而出口为653亿卢比,国内市场只占35%。而且国内市场和出口市场是互相分割的。这意味着,印度软件产业的高速成长,在增加外汇收入的同时,却没有对本国内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更糟的是,虽然印度政府意识到这个问题,在90年代做了一些工作来促进国内市场的发育,国内市场在软件产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却仍然不断下滑。最近5年市场的平均增长率,出口部分是57.44%,而国内市场部分只有48.26%,比出口增长速率低了将近10个百分点,意味着相对差距在进一步拉大。

国内软件市场不发育的原因主要有:(1)国内计算机普及程度低;(2)立足于本土的研究开发少;(3)面向国内市场的软件工程技术更新速度不够快;(4)计算机维护公司(Computer Maintenance Corp,CMC)垄断了许多来自政府的国内软件合同。

对出口市场和国内市场进行进一步分析,可以更深刻地揭示一些结论:国内市场中,占份额最大的是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和套件”(52%),而出口市场中,份额最高的是技术含量较低的“专业服务”(48.4%)(见表2)。由此可见,国内市场不发育,实际上意味着印度软件产业总体水平的提升受到限制。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在出口导向政策鼓励下,进入印度的跨国公司往往无意进行本土化开发,而更多依靠从海外招来项目,然后利用印度的廉价技术劳动力开发,再出口海外的经营战略。这个战略是可以理解的,但其客观结果是使得印度软件产业“锁定”在低附加值的服务工作上。而且,服务的大量出口使得印度的有限的优秀软件人才脱离国内市场,向海外或跨国公司流动。造成面向国内市场的工资也被抬升而过分膨胀,软件编写工作成本也被相应增加。造成人才的流动性过大(30%)。

资料来源:NASSCOM,1999。不包括公司内部或最终用户自己的开发活动。其中,培训包括与产品销售有关的培训、项目培训和公司培训。

(四)国内企业素质不足且缺少自有品牌

根据一个由美国匹兹堡Carnegie Mellon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SEI)设计的业界标准来衡量,印度本土软件企业素质普遍不敌跨国公司。该标准称为“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它把产业成熟度划分为5级。目前在印度只有摩托罗拉的印度公司和IBM的一个项目达到了第5级。另有6个公司达到了3到4级,其中5家都是跨国公司的子公司。本土软件企业最高只达到2级水平。

印度公司的低素质,主要表现在软件生产率低且缺少提高质量和生产率的系统方法。印度的软件工程师一般都亲自编码,这就很可能降低其下属员工的生产率。印度公司实施软件项目往往没有成体系的程序,而且很少公司系统地监测并建立与生产率有关的数据。在90年代初期,印度的生产率据估计只有美国的30%。此外,印度许多公司在出口市场上依赖于跨国公司在印度的子公司,其产品都是打上这些跨国公司的品牌。

直到最近,才有少数公司开始寻求通过ISO 9001(欧洲标准)、IS 14000(印度标准)和IEEE(美国标准)的认证。在1997-98年度,近60家公司通过了ISO 9001/2的认证,约占NASSCOM成员的13%。另外,在“异地服务”取代“在场服务”的过程中,虽然工作的技术含量未必有实质性提高,但管理的技能水平明显提高了。异地服务意味着本土经理开始管理海外项目,促进了管理技能的本土化,将有利于印度软件企业提高素质。更重要的,异地服务通过使用互联网等手段,可以使印度企业直接接触海外客户,从而更有可能开拓自己的品牌。

三、印度的应对措施和发展潜力

(一)发展国内市场,使软件产业与国内经济体系更好结合

由以上分析可见,印度软件业最大问题是与国内经济体系脱节。按照现行经济学观念和政策理论,自由市场和出口导向型经济有利于提高国民福利。在某种意义上说,出口的确比不出口好。但是在印度,实际情况已经表明,其出口增长是以抑制国内市场发育为代价的,主要是因为大量印度软件人才被吸引去服务于海外客户,并使该产业从整体上看被锁定在低附加值软件产品上。这是一个必要的发展阶段,但现在是摆脱此种锁定、进行结构调整的时候了。

为了刺激国内市场的形成,印度产业界、政府和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战略建议。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培训,以及资金刺激等等。以国际标准来说,印度的传统基础设施和通信设施仍然大大落后。技术教育也不足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不光是课程设置需要修改以增加软件发展新领域的内容,而且需要对非工程人员进行先进的编程技巧培训。

另一个契机是开拓“嵌入式软件”的市场。嵌入软件是内置在各种产品中的,例如在玩具、家电和各种电子部件中。东亚许多国家这类产品硬件生产能力很大,为嵌入软件提供了很大需求空间。而印度本身的这一市场也正在发育。

但是,从整体来看,由出口导向造成的软件产业与国内经济体系脱节的现象并未解决。

(二)发展国家创新体系,强化企业的知识基础

印度软件企业长期从事低附加值的简单技术劳动,缺乏自主研究开发的能力。为此,印度政府试图形成自己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国家创新体系,形成激励创新的体制和机制。最近的“国家信息政策”草案就体现了这种努力,特别是要鼓励能够形成自有知识产权的研究开发活动,以强化印度企业的知识基础。这方面措施可以包括:(1)对本土和外资企业在印度国内的研究开发提供财政和金融激励,其中创业投资(Venture Capital)犹为关键。(2)在研究机构和私人企业间建立联系;在软件领域,由于需要投资少,这种联系更容易建立。(3)把各个不同政府机构的专家集中起来,使之能够免受部门立场的干扰。

在印度政府的政策鼓励下,一些外资公司强化了在印度国内进行的研究开发。如德州仪器公司在印度的班加洛研究中心(性质类似于微软中国研究院)的印度工程师们设计出一种数字信号处理器,可广泛用于耐用消费品、数字相机、工业机器人等方面。Ncore,一家信息技术设计服务公司开发出自己的调制解调器软件和语音压缩技术,并向三菱、LG半导体以及数家美国公司发放了许可。类似地,WIPRO向一家著名的日本计算机外设制造公司出售了IPR(一种合成器的核心)。西门子、Oracle等公司也加强了在印度的研究开发。

上述例子一方面说明了印度软件公司的创新能力在增强,另一方面又暴露了其局限。例如,那种数字信号处理器的专利将由德州仪器持有,取得的收入将只有一部分会再投资到印度。而且该发明可以应用的产业领域恰恰是印度并不发达的领域。在WIPRO的例子中,有关技术不是以发放许可的方式,而是以一次买断的方式转让的。更重要的是,大部分研究开发活动还是由跨国公司进行的。真正印度本土公司的研究开发仍然很少。

(三)开拓美国之外的市场与合作

主要是开拓欧洲市场与合作。为此,成立了NIESA——NASSCOM印度欧洲软件联盟。NIESA计划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欧洲议会信息计划下,由印度商务部负责实施的。第二阶段则从政府干预中独立出来,转由非营利机构NASSCOM来执行。目前,该项目已自成体系。

NIESA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

1.为印度和欧洲在软件开发方面寻找合作伙伴;

2.提供发售渠道,帮助欧洲公司在印度国内市场销售它们的软件;

3.帮助欧洲公司在印度国内寻找承包的软件开发商;

4.鼓励印度和欧洲公司合作开发软件产品,并帮助其在美国、日本、欧洲、印度和澳大利亚寻找市场。

5.为国外公司和印度公司的其它特殊合作需求牵线搭桥。

(四)鼓励互联网等数据传输手段的应用

利用互联网等数据传输手段,可以使印度本土企业增多接触海外市场的机会,减少它们对跨国公司的依赖,从而有利于本土企业提高水平。

这方面的一个例子是印度储备银行(Reserve Bank of India)允许通过数据传输和互联网进口软件。在1997年以前,随着互联网和高速数据通道的发展,从海外软件商或网站上下载软件的做法已经越来越普遍。但是,印度储备银行对于以这种方式进口的软件如何向海外供应商付费方面一直没有普遍适用的规定,企业必须以个案的方式申请使用外汇,这是相当不便的。为此,NASSCOM用了几个月时间积极游说电子部,并与印度储备银行进行了一系列磋商。1997年12月,印度储备银行在51号公告(MA系列)中终于给出了有关方案。从此,任何个人或企业,如以上述方式进口软件,则只需提交下述文件:(1)国外供应商的发票;(2)准许进口者使用该软件的使用授权书;(3)进口者的一份声明,表示确实已经收到该软件。储备银行依据以上文件即支付外汇。

四、结论与启示

总结以上对印度软件产业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和对我国发展软件产业的启示:

(一)印度的实践证明,发展中国家通过利用出口导向型战略,可以实现软件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在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不发育,且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普遍不足的情况下,出口市场的地位更加重要。我国软件产业难以形成规模化大企业,对出口重视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印度的经验说明,发达的电信和数据传输基础设施,是开拓出口市场的重要基础。电信业的国内市场准入和自由化不仅仅对电信业的发展有利,而且是促进软件、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继续强化国家投资,加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通过一系列政策包括建立网上支付体系、下调收费等等,鼓励国内用户特别是企业充分利用已建成的信息基础设施。不能因追求短期的、部门的利润而损害产业的整体、长远发展。

(三)实施自由化的关税和贸易政策,放宽进口,是刺激出口导向型战略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利用了技术劳动力相对便宜的优势,吸引国外资本投资于国内软件产业。但是,印度在这样做的同时,也使国内软件产业被跨国公司主导。我国要避免这种情况,可以鼓励引入国外风险投资而不是跨国公司投资,这样更便于利用国外资金和管理经验,发展民族企业。

(四)印度软件出口在美国市场只占2%,可见美国市场容量依然很大,可以作为我国软件出口的主要目标。同时要注意开拓其它国际市场,包括欧洲、日本和东南亚周边国家市场,避免过分依赖一国市场而在贸易政策上受制于人。

(五)在采取出口导向战略的同时,要同时注意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包括通过投资拉动、政策激励、技术人员培训等方式,鼓励国内各类机构更多地采用信息技术,增加对软件的需求。同时要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形成良性的国内市场环境。

(六)要在鼓励国内企业加强研究开发、提高管理水平上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使国内企业真正成为国际化的企业。

标签:;  ;  ;  

论印度软件业发展的得失_进口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