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中小学“共同价值观”教育探析_道德教育论文

新加坡中小学“共同价值观”教育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加坡论文,探析论文,中小学论文,价值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7/3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69(2007)03—0038—04

新加坡在国家建设中较为成功地协调了不同民族所固有的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各种族一致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共同价值观”教育进一步巩固了教育成果,使新加坡成为世界上青少年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也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

一、“共同价值观”教育的背景与目的

新加坡地处欧亚大陆的交通要道,经历了一百多年的英国殖民统治,受东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新加坡于1965年独立,但是由于新加坡是一个由华人、马来西亚人和印度人组成的移民国家,这三大种族之间在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而且各种族移民对原来的居住国有着密切的文化和情感依赖,为了避免意识形态上的矛盾和纷争,加强各种族移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新加坡政府强调加强公民的社会和职责教育,这一时期学校道德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作为一个公民应有的各种品质和责任。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新加坡社会处于急剧变迁的时期,在“工具价值观”的导向下,新加坡只关注国家的经济建设,对思想文化建设的关注很少,民众普遍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西化的倾向十分明显,面对西方价值观的冲击,政府认为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价值观以引导民众。新加坡作为一个以华人为主的国家,儒家思想与新加坡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但是只把儒家文化作为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必然会引起其他种族的不满。面对西方价值观的迅速传播,出于整合儒家文化与其他种族思想的需要、适应工业化的要求,新加坡国会在1991年1月通过了政府提出的“共同价值观”,其核心内容为:“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国家至上,社会为先”是指在处理国家、社会和个人利益关系时,应该将国家和社会利益放在首位,特别是个人应无条件地服从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家庭为根,社会为本”是指家庭是社会的根本,要通过维系健全的家庭来促进社会的发展,体现了儒家伦理重视家庭关系,由家至国、由家庭至社会,强调“修、齐、治、平”的特点。“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是指国家、社会、组织或集团要关心个体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为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条件和机遇,要尊重个人的权利和权益。“求同存异,协商共识”是指在文化上兼容并包,保存个性、发展共性,在遇到问题时,要通过协商的方法共同解决。“种族和谐,宗教宽容”是指宗教与宗族的和谐共存和兼收并蓄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对于种族、宗教、文化多元的新加坡来说,和谐共处是重要原则。由此可见,儒家所倡导的以整体利益为重的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修养模式以及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文化观与西方文化中所强调的“新个人主义”道德观构成了“共同价值观”的核心精神。可以说“共同价值观”是以当代新儒学思想为核心兼容东西方文化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价值体系,这一价值体系作为新加坡各种族人民必须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在全社会得到广泛提倡,新加坡中小学的道德教育也是以共同价值观为基本原则展开推进的。

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建立家庭、社会、种族、宗教之间的和谐与稳定关系维护和巩固国家的安定团结。新加坡中小学的道德教育也以此为核心思想确立了明确的目的。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反映着道德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新加坡中小学一直把道德教育作为必修科目,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道德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后,从五项共同价值观出发,新加坡明确规定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有国家意识、有社会责任感和正确价值观念的良好公民,即要求学生成为能对自己、家庭、社会、国家尽义务的有用公民。为培养“有用公民”,新加坡确定小学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向学生灌输适合新加坡的东方价值观、训练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教导学生处世待人须为他人设想的道理、使学生明白年轻公民的责任。新加坡中学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品德、善良的性格、强健的体魄、优良的习惯、爱国爱民的意识以及各民族互助合作的精神,将学生培养成为优秀的青年,成为建设国家和社会的中坚力量。

二、“共同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与要求

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内容是按照个人、家庭、邻居、国家、世界和全人类的认识逻辑,对学生进行有关社会和生活准则、道德责任、种族与宗教和谐、热爱和忠于国家的教育。中小学以“共同价值观”为道德教育总纲,开设了“新公民学”和“公民与道德”等课程。

从1992年起,新加坡小学各年级开始使用新编的《好公民》教材,该教材基于科尔伯格的学校德育模式,突出培养好公民的目标。新加坡政府要求学校以五项共同价值观为基本内容,按照学生德育发展阶段,将道德教育划分为六个不同层次渐进展开,即以个人为中心,依循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世界的顺序逐渐扩展,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维护组成社会的家庭、提倡种族与宗教的和谐与稳定、协商解决问题等道德品质的公民。因此,小学的道德教育课程即《好公民》的课程和内容按照学生年级的发展而不同,小学一年级以“个人”为中心,二年级以“家庭”为中心,三年级以“学校”为中心,四年级以“邻居”为中心,五年级以“国家”为中心,六年级以“世界”为中心。其中,“个人”部分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认识自我、诚实、自我责任感、节俭敬业、乐群、毅力、正直、勇敢、信守诺言等品质。一、二年级教育的重点是个人价值观和品德修养。三、四年级重点灌输公民意识和社会意识。五、六年级重点培养热爱祖国、忠于国家的意识。课文内容主要以中国的传统故事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如在四、五、六年级的课文中通过《勇敢的孙中山》、《苏武会投降吗》、《包公左右为难》、《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和《建设新加坡的国家领袖》等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七步成诗》和《岳飞是个孝顺的儿子》等故事对学生进行家庭伦理教育;通过《烽火台起火了》、《曾参的一日三省吾身》和《陶侃的母亲》等故事对学生进行诚实、慎独和廉洁自律的教育。

1999年4月,新加坡教育部课程发展署顺应社会发展需要把《好公民》课改为《公民与道德教育》课,课程内容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包含5个主题和28个德目(见表1)。其中5大主题是:个性塑造、与家庭的联系、对学校的归属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以国家为荣并忠于国家。《公民与道德教育》课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个人开始,然后扩展到家庭和学校,最后延伸到社会和国家。

表1 《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所包含的28个德目

了解自我自尊;自我肯定

廉洁正直诚实;勇气;信用;公正

自律毅力;耐性;礼貌

责任感 对己;对人;对学校和社会;对国家

爱家孝顺;家庭凝聚力;尊敬长辈;维护家庭声誉

爱校以学校为荣;尊重与关怀学校的成员

团队精神合作

社区生活种族和谐;互敬互重;关怀和体谅

爱国以国家为荣并忠于国家;对国家有信心;应变能力

认识与了解邻国 相互依存;和平及稳定

这5个主题28个德目构成了一个“同心圆”式的德育模式和内容体系,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儒家伦理精髓通俗化、具体化、现代化了,可以说是对传统儒家“内圣外王”理论的创新性发展。

根据共同价值观教育的精神,新加坡教育部颁布了《公民与道德教育大纲》,大纲规定所有的中学必须按照大纲的要求实施切实有效的道德教育。为了使中学生能认同“共同价值观”,新加坡中学的道德教育从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公民态度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

公民知识是指使学生掌握道德判断所需要的基本道德准则,使学生了解一般的价值观、以道德为出发点的行为,如仁义和责任感。公民技能是指要让学生学会在面对道德问题时应该怎样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来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应用各种道德推理技能、了解和认识别人的观点和关心别人的感受进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公民态度是指对学生进行各种道德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明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通过这些教育使学生的行为符合“共同价值观”的要求。新加坡中学的《公民与道德教育》涉及培养良好的品德、发挥个人的潜能、促进人际关系、肯定家庭生活的重要性、发扬社区精神、加强对文化和宗教的认识、培养献身国家建设的精神七个主题,每个主题下面都有具体的要求(见表2)。

三、“共同价值观”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新加坡政府的“共同价值观”是一种多元化的统一,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实现多元文化社会的团结与稳定而提出的,它要求在道德教育中贯彻多元统一的基本原则。这种多元统一的原则体现在其道德教育方法的选用上。为提高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新加坡中小学主要采用以下德育方法。

1.文化传递法。这种道德方法就是通过文化知识的教学把人类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传递给学生。教师利用实例、生活事件、故事、诗歌等引导学生进入所呈现的生活情景或历史事件、寓言故事等道德情景中,并通过启发、思考、问答、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较多的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和学生的积极参与,这种德育方法在低年级的学生中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2.设身处地考虑法。就是儒家所强调的“忠恕”的道德修养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在与他人接触和交往的过程中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设想,了解别人的感受和需要而不是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过这个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关怀他人的性格,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3.价值澄清法。这种方法分为五个步骤:认清问题,找出各种可能的选择;衡量各种选择的利弊;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然后做出选择;珍惜并愿意公开做出的选择;根据自己的选择采取行动。这种方法强调道德或价值观是通过自由选择、反省和行动澄清而得来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决策力,弥补了传统教育方法中偏重教条灌输和习惯的养成,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

4.道德认知发展法。这种方法通过讨论道德的两难问题,了解学生的德育认知发展并将学生的道德认知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该法的重点是在道德推理的各个阶段,通过讨论刺激学生认知结构的改变,提高道德认知层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述独具特色的道德方法使学生在道德教育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在新加坡这样一个多元社会中面对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的选择和应变能力。为此,新加坡的中小学创设了多种道德情景,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比如知识循环、大脑风暴、情景学习、口头表述、今昔对比、故事分享、写歌曲、多媒体呈现、象征性表达、写信给顾问、家庭契约、小测验、解决难题、小型展览、文化食品宴会、完成一个故事、哑剧、戏剧、漫画、识别练习、图片展示、音乐、记录片、项目展示、信息提取练习、意思概述、观看录像、学习新闻摘要、上网搜索、写家谱、拼图等,这些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和新加坡在价值观、文化背景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也面临着某些相同的问题,新加坡中小学共同价值观教育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收稿日期]2006—11—20

标签:;  ;  ;  ;  ;  ;  ;  ;  

新加坡中小学“共同价值观”教育探析_道德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