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疾病的中医药临床应用论文_李云芬,殷站良

消化内科疾病的中医药临床应用论文_李云芬,殷站良

李云芬 殷站良

山东省荣成市虎山镇卫生院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治疗消化系统内科疾病的研究进展。方法 分别从消化内科疾病急症中医方药的研究、消化内科的中医药临床应用和未来展望上进行总结。结果 中医在消化内科得到广泛的应用。结论 对当前的研究现状、治疗规律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估测今后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内科疾病的研究趋势,为下一步研究提供一些线索和思路。

关键词:中医药;消化内科疾病;临床应用;研究趋势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今,对中医学急诊方面的各项研究已有很大进展。但植根在人们的社会世俗概念中,仍然有“慢性病看中医,急诊救治找西医”的传统情怀。因此,对于中医急诊学方面的各项探讨研究尤其显得重要和急迫。20世纪中叶开始,在总结比较历代医药经验的基础上,众多国内和国外专家学者对中医急诊学进行了有益探索,且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团队,范围涉及疾病名称、疾病诊断、治疗效果三个方面的标准探讨,其中尤以对中医学消化系统急症的尝试和研究最为突出。就方法学角度来说,主要是通过对有效治疗方法及处方药物,从现代医学的“药效学”角度予以研究体现,这种探索方式对揭秘关于传统所谓“证”的中医病机理论以及相关证治规律,具有较为明显的现代科技方法的进步特性。

1.消化系统内科疾病急症中医方药的研究

对于消化系统内科疾病急症中医方药的研究,既往多从单一的治法方药开始进行,随着探索的扩大,现在已经向中医药辨证系列方药路径发展,在中医药理论尤其是辨证论治的大原则前提下,对研究的急症方药突出按“三病”(病种、病机、病情)进行分类和配套。中医学在诊治急症的临床疗效上有了显著提升,表现在对急性胃脘痛、腹痛等病证也分别按辨证方法实施分类配套。但是中医对消化系统内科疾病急症的紧急处理,由于受发展以来历史条件的局限,其治疗手段和施药途径狭窄,难以充分发挥其中医理法特色和药治专长。从临床实践的多种角度而言,密切相关的改革主要有给药途径的变革和设计变换急救有效方药的剂型,这些改革伴随并依靠包含下列技术进步的要点:采纳具有中医理论和经验提供的、保持传统的理法方药特色的中医处方依据;对经临床验证确认可靠或有效率高的急救方药进行总结提升,建立疗效评价的系统机制,进行多方位的临床探究;参照现代医学临床研究的方法,采用或借助现代诊疗技术和手段,如以内窥镜等直接将中药新型制剂注入患者的病变位置;对经临床验证可靠或有效率高的急救方药进行总结提升,建立疗效评价新的系统机制,进行多方位的临床研究;期望取得有效安全的实验结果数据报告(前提是依照先进的工艺程序和技术手段进行制剂并同时开展相应的药理学实验),分步稳妥地建立既符合传统中医证治规律,又同时具有现代科技含量的临床诊断治疗和评价体系系统。

2.消化内科的中医药临床应用

历代中医在消化内科临床治疗中均很普遍的应用中医药。以下简要举例介绍目前消化内科临床中的中医药拓宽应用中的几个例子,如肠易激综合征、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道疾病、脂肪肝。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1肠易激综合征 是一种特殊生理病理基础的肠道功能紊乱的疾病,本病肠无结构上的缺陷,但对刺激和生理反应过度或出现反常现象。其特征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便秘或者腹泻,或者便秘腹泻交替出现)和大便形状异常、排便过程异常以及排便不尽感等症状,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还可能有嗳气、直肠坠胀,也可能有失眠、焦虑、心悸、手心潮热,少数有轻度头痛或者胸痛。对生活质量和工作造成一定的困扰。目前的治疗方法多以中医药治疗为主。其病理多由情志失调而致肝气郁滞,肝脾不和,引起肠道气机不畅,肠腑传导失司;或因中寒日久,脾阳虚弱损及肾阳,阳虚不能温煦中焦,运化失常而致泄泻,此外,饮食,劳倦与寒温失常可影响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生本病,可分为以下六型:肝郁脾虚型:方用痛泻要方合四君子汤加减;寒热错杂型:方用乌梅丸加减;脾胃虚弱型: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脾肾阳虚型:方用四神丸加减;阴虚肠燥型:方用增液汤合五仁丸加减;肠道瘀滞型:方用少腹逐瘀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2.2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道疾病 六经有少阳小柴胡枢机之剂,三焦则有泻心类方枢机之剂。半夏泻心汤则是三焦枢机之剂中的要剂,其方剂由三组共七味药物组成。其中姜、夏辛开温散;芩、连苦寒清热;参、草、枣甘补调中,共达到调和中焦脾胃升降之功。其功效寒热平调,消痞散结,是调和肠胃的代表方。因其配伍精当,效专力宏,后世师其法,随证加减,广泛应用于中焦寒热错杂、升降失调诸症。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半夏泻心汤有抗消化道粘膜炎症、抗消化性溃疡、调节胃肠动力、止泻、抗菌、促消化、对抗消化道出血、保肝等方面的作用。临床上多用于内科消化系统(睡眠相关性胃食管反流、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早期肝硬化)等病证属寒热错杂、肠胃不和者。半夏泻心汤是一剂作用于中焦,疏通上下两焦之枢机之剂。内科消化系疾病日久,寒热错杂者十之八九,虽药味简单,但效宏。不可小视。在应用其方时重点掌握寒热虚实四点。①.虚:脾气虚,胃阳弱,见乏力,便溏,泄泻。②.实:气机升降失常见胃脘痞满,腹胀。③.寒:胃阳不足见恶食生冷,脘腹痛冷痛。④.热:脾胃运纳不健,食积化热上蒸见口舌生疮,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数等。

2.3脂肪肝 伴随我国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调整以及卫生保健知识的相对滞后,脂肪肝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继病毒性肝炎之后的又一大肝病。脂肪肝中医治疗方法包括以下七类:①清痰利湿法:多用于酒精性及高脂血症性脂肪肝,方用茵陈蒿汤、二陈汤配合虎杖、蒲公英、泽泻、莱菔子等。②疏肝理气法:多用于肝炎后脂肪肝,方用柴胡疏肝散化裁,配合郁金、青皮、姜黄、决明子等。③补气健脾法:多用于肥胖性脂肪肝,方用香砂六君汤化裁配合苍术、葛根、黄芪、荷叶等。④养阴柔肝法:多用于糖尿病性脂肪肝,方用一贯煎化裁配合首乌、大白芍、决明子、丹参等。⑤养血活血法:多用于营养不良性脂肪肝,方用归脾汤化裁配合枸杞、三七、川芎、鸡血藤等。⑥温阳益肾法:多用于高龄及病久体虚的脂肪肝患者,方用金匮肾气丸化裁配合仙灵脾、仙茅、肉苁蓉、首乌等。⑦化瘀通络法:可用于各种证型中显现有“瘀浊”体征的脂肪肝患者,方用复元活血汤化裁配合三七、姜黄、生山楂、生蒲黄等。

3.中医药在消化内科临床中的应用现状和展望

纵观近几年国内对于消化内科临床应用中医药进行治疗的探索情况,中医“和法”、发病率攀升的西医病种的中医分型论治固定方药、以及中成药新剂型的改良等均取得程度不一的成效,也表现出其疗效优于西医的一面,揭示了消化内科领域在中医药研究运用的广阔前景。但整体系统成果却尚无重大突破,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对有效方药的研究总结和临床疗效的探讨。因此,在中医临床治疗实践及研究过程中,既要突出循证医学探讨,也要重视保留中医学历来自身的特色,总结经验,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符合中医学特色的评估体系及研究方法,达到提升中医医学地位,发展弘扬中医医学。

参考文献:

[1]孙朝润;中医学对“毒”的认识[J];中医研究;2011年09期.

[2]苏德庆;温尊北;张坤强;白秦汤加减治疗放射性肠炎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年07期.

[3]李峰;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19).

论文作者:李云芬,殷站良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9

标签:;  ;  ;  ;  ;  ;  ;  ;  

消化内科疾病的中医药临床应用论文_李云芬,殷站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