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一号”论文_尹丽卿

不一样的“一号”论文_尹丽卿

山东省栖霞市桃村中学 265301

一个周四晚值班,我在负责的两个班级间巡视。来到一班,发现讲台的饭盆里还有一个馒头,我随口问:“谁还没拿馒头?”吃饭的同学抬起头:“胡洪宇的。”我望向胡洪宇处,发现他脸上有哭过的痕迹。

我走近他:“怎么不吃饭?”“俺不饿。”“不吃饭怎么会不饿?”他埋下头,不看我。这时旁边的同学小声说:“老师,他挨训了。”“怎么回事?”“下午班级排位,组长们都不要他,老班让他反思。”

我这才发现,教室里都是六张桌子并在一起,唯胡洪宇孤零零的。说话的是离他最近的五张桌子的小组长刘宁。

近两年来,我们学校实施教学教法改革,实行小组合作。每班若干小组,每小组六人或四人,按成绩排定正副组长,分别是一、二号。下设的组员,按成绩排序,依次是三、四、五、六号。回答问题、作业完成得好,给相应的组加分,每个组员与相应的小组是捆绑考核,“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每日、每周统计小组得分,月底根据分数选出优秀小组,并在百分制考评栏加分,记入学生成长档案。学生对考核结果很在乎,所以实施小组合作以来,学习积极性有了极大的提高,违纪情况有所减少。生生合作,生生监督,互相激励,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形成了良好的班风、校风。

胡洪宇,大大咧咧,不拘小节。五岁时父母就去了日本打工,他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疼孙子,一味地惯着他,由于没有好的学习习惯,作业不爱做,也不会做,几乎每周他所在的小组都因他而扣分。这不,组长们都不要他。我叫着他的名字,他站起来,眼泪汪汪的。我望着他委屈、茫然又无地自容的眼神,我的心骤然一缩。他还是个玩性十足的十一岁的孩子啊,可在竞争面前他被淘汰出局了。我犹如看到一只孤雁在天空无力地扇动翅膀,嘴里发出“嘎嘎”的惨叫声。想起他每天为班级搬桶装水,经常帮同学擦黑板、拖地,那憨憨的笑容,我的心疼痛起来。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论学习成绩,胡洪宇你是六号;可你爱劳动,班级的事你抢着做。评价一个人有多把尺子,现在仅仅用学习这把尺子丈量了你,振作起来。”我忘记了教师的身份,说出了如此“理解”学生的话。胡洪宇的表情很吃惊,定定地看着我,但眼神分明柔和了许多,继而露出讪讪的笑。唉,这个天资不聪颖、笨鸟不先飞的孩子,过早地承受了竞争带来的压力。为了树立他的自信心,我给他讲了爱迪生、李白小时候的故事;告诉他我国作家钱钟书当年数学成绩也不太好,但他写出了不朽的名著《围城》。我开导他好好学习,缩小差距,先从认真听课、完成作业开始,每次力争把A类题做完、做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经过沟通,刘宁欢迎他加入他们的小组。吃了这次“苦头”,胡洪宇的学习态度端正了,上课能认真听,不懂的能主动问。他愿意学,组员也乐意帮,看着他开心的样子,我很欣慰。

我想:下次考试,他可能还是六号;但他努力了,就意味着有进步。人的智力有差异,让兔子与乌龟赛跑,不出意外,乌龟注定是输家。但乌龟敢与强手较量,它赢在态度。胜利的结局固然好,但在奋斗的过程中领略沿途的风景岂不也是一种享受?由他我想起了另一个六号学生。他叫孙润科,看人的眼神总是躲躲闪闪的,透着不自信。刚升入六年级,本着一视同仁的原则,我挨个让学生回答问题。点到他时,他很吃惊,瞪着眼睛,迟疑半天才站起来。我重复了一遍问题,他声音很小,但答案正确。我表扬了他,至今我也忘不了他当时的眼神,他快速地斜睨了周围的同学一眼,局促而又兴奋。在以后的上课中,他总是把手举得高高的,尽管声音有点怪,但都基本正确。后来陆续有老师提到孙润科,说他课堂上很多问题回答得比一、二号同学都好;可一做题,成绩几乎为零。后来经过了解得知,孙润科很多字不认识,看不懂题。老师当堂讲的,他能记住;口头提问,能答对。可我们的考试不是听写、口答,不认得字,不理解题意,自然也就得不了分。尽管他不是很笨,可六年级要从基本的认字学起,也太晚了。为了成绩、名次,我们对他只能忍痛放弃。至今也不知道,他是什么原因、在哪个年级被耽搁了,是教师之责,还是家长之误,说不清了。今天想来,我还觉得可惜,心隐隐作痛。他字写得很好,在同龄的孩子中显得很有力道。为了打发时间,也许是为了炫耀,每一节课,他都照着字帖写,有模有样,尽管很多字的笔顺都不对。

转眼到了元旦,为了庆祝,师生们凑钱买了些柑橘、香蕉、糖、瓜子。记得柑橘是每个同学四个,香蕉两个,瓜子多,随意吃。我们边吃边看同学们的即兴表演,一会儿功夫,学生的桌子前面就堆起了一座座小山:桔子皮、香蕉皮、瓜子皮、糖纸混杂,而孙润科的桌子前却寥寥的几块桔子皮和瓜子皮。我问:“孙润科,你的桔子、香蕉呢?”他不好意思,拍了拍鼓鼓的衣兜。第二天看见他时我想起了这事,问他为什么要装进兜里,他的脸红了。我再三追问,他说:“我吃了一个桔子,觉得挺甜,剩下的拿回家给我妈了,还有糖。”

我愣住了,这是我没想到的。我很感动,一个其貌不扬、学习不咋地的学生,因吃的桔子甜,便不再舍得吃,带回家给父母了!全班那么多同学,没有一个这样做的,这份记挂父母的感情、这份孝心,是那些一、二号学生没有的。

“百善孝为先”。他给母亲的不仅仅是桔子,更是一份亲情、一份懂得、一份感恩。他母亲说:“桔子很甜。”我想,甜的不是桔子,而是她的心;儿子的这份孝心,是多少个一百分也换不来的。或许,他考不上大学,做不出令人骄傲的成绩,但他懂得回报、懂得感恩,这恰好又是当前多少孩子所缺失的啊。相信他会生活得很好,祝福他。

教育的真谛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成功的发展。

学生的智力、能力参差不齐,成绩差并不代表能力差、人品差。我们应多元评价学生,在我们的评价中,没有“六号”,只有不一样的“一号”。

论文作者:尹丽卿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7月总第2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1

标签:;  ;  ;  ;  ;  ;  ;  ;  

不一样的“一号”论文_尹丽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