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_大学论文

浅析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_大学论文

浅析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观念论文,当代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我国正处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时期。社会的转型和深刻的变革不仅带来经济建设的成就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而且使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也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作为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他们的思想必然也会受到改革开放大变革的影响,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较大的变动性。通过对自1992年至1998年我国数家研究机构、研究刊物及数位德育工作者所做的有关大学生的调查、测验和各类统计资料的汇集与研究,我认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价值观念核心由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转移

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能反映价值观念的核心内容。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的价值观念是受以社会、集体为本位的价值观思想所规范和教育,呈现出了服从集体和国家需要的特征,大到人生理想、职业选择、岗位分配,小到个人的兴趣爱好,甚至婚姻都由组织决定。虽然这种价值观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曾起过巨大作用,但是,不可否认传统的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观具有强调集体至上性、绝对性的弊端,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例如,传统价值观要求社会成员的价值观统一性,不提倡或抑制人们价值观的差异性和个体性。又如,传统价值观由于其片面性和缺乏层次性,在强调社会整体价值观时忽视个体价值,强调“义”时忽视“利”,强调“平等”时忽视“竞争”等等。这样,真正意义上的个人消失了,合理的个人利益没有了。然而,进入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渐得以现实的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们必然从自身的利益需求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人们必须学会根据社会的、市场的需求,动态地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这样,原来一直被压抑的个性、自我价值如雨后春笋,迅速地被人们所接受。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正式并积极追求其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需求,其自我意识、进取精神,成就欲望和自我责任明显增长。根据有关方面对全国八省市大学生的思想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校学习动力的来源,有47.3%的学生认为“为谋求自己美好生活”,高于认为“报效国家”的学生比例13个百分点(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会调查中心数据库《1997年高校学生调查问卷》第27题统计结果)。大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动机中“信仰共产主义”、“为他人和社会多做贡献”让位于“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并早日成才”(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会调查中心数据库《1997年高校学生调查问卷》第22题统计结果),而择业标准中“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与“服从国家需要”二者之和所占比率不足10%,“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却占31.7%之多(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会调查中心数据库《1997年高校学生调查问卷》第23题统计结果)。就连“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这一80年代初期青年的人生话题,在今天的大学生中持“赞成态度”的同学仍有30%之多,还有近20%的人表示“难以判断”(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会调查中心数据库《1997年高校学生调查问卷》第19题统计结果)。当代大学生对自身的评价,1996(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会调查中心数据库《1996年高校学生调查问卷》第13题统计结果)和1997(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会调查中心数据库《1997年高校学生调查问卷》第28题统计结果)两年,进取意识、自立能力、竞争意识呈不断增强的趋势,两年分别为23.7%和68.3%、25.3%和42.9%、23.6%和76.3%,但奉献精神和组织纪律却呈减弱趋势,两年分别为39.6%和25.2%,36.2和22.9%。这些结果可以表明,当代大学生在自我与社会、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关系上,明显地向自我和以个人为本位的方向偏移。

二、价值目标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

价值目标是价值主体所设想的自身实践活动的结果。大学生的价值目标,主要是指人生价值目标。科学的人生价值目标应是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目标,个人眼前追求的目标应服从于事业发展的长远目标,个人目标应服从于社会的主导目标(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目标)甚至最高目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价值目标)。一般来讲,前边代表着现实主义价值目标,后边代表着理想主义的价值目标。大学生只有将现实主义价值目标与理想主义价值目标统一起来,不仅树立长远的和远大的目标,而且也要为理想脚踏实地地奋斗,才能保持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及饱满的热情,干出一番事业,为推动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国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同全国人民一样是受一种理想主义人生价值追求的教育和影响的。那时候强调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解放无产阶级以至全人类,这种价值目标成为人们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因此,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可以牺牲个人的欲望“勒紧裤腰带”辛勤工作,日夜操劳以至奉献自己的生命。应当说,在那个年代,社会上的许多人,履行这一信仰,创造了至今仍令人可歌可泣的事迹,为后人树立了一座座令人景仰的理想主义人格的丰碑。这种理想,这种境界以至到80年代的中前期,仍然在大学生中间所信仰。清华大学化72班同学喊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北大学生喊出的“振兴中华”就是证明。应该说,80年代中前期大学生“陆续从‘小我’走向了‘大我’,从抽象的人生思辩走向了人生实践,从课堂天地走向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同一化,在社会实践中去选择自我的位置”(注:董宽宽:十年回首:中国大学生心态历程《大学生》1989年第4期 第7页)。但是到了8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进入90年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理想主义的价值观念的普遍性、主导性则大大减弱了。大学生身处社会转型及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社会环境,以及受西方存在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不少人认为,理想太远、太大、太空,个人的现实生活最为实惠。如今大学生更为关注的是人自身的状态和现实的利益,强调人首先应对自身、对家庭、对现实负责,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实惠、美好的生活。例如:在义利观上,有89.3%的学生赞同“正当地索取,积极地奉献(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会调查中心数据库《1997年高校学生调查问卷》第19题统计结果),这与传统的重义轻利的理想主义义利观相比,显然发生了质的变化。对待“事业第一,生活第二”的观点,有45.7%的同学表示反对,高出同意的学生比例27.5%个百分点(注:北京市教委编:《九十年代首都大学生高校思想教育研究》1990-1994(内部资料)第573页)。认为“现在多数人不关心政治,而只关心切身利益”的学生占64.2%,高出否认的学生比例46.2个百分点(注:北京市教委编:《九十年代首都大学生高校思想教育研究》1990-1994(内部资料)第574页)。现在许多学生在学校投入精力最多的是学习实用知识。有82.8%的同学认为“想学一些实用知识的心情更迫切了”,仅有4.9%的学生表示否认(注:北京市教委编:《九十年代首都大学生高校思想教育研究》1990-1994(内部资料)第557页)。96(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会调查中心数据库《1996年高校学生调查问卷》第26题统计结果)97(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会调查中心数据库《1997年高校学生调查问卷》第31题统计结果)两年的统计,外语、电脑等实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所占比例一直居首位,分别占73%和56.6%。现实主义的一个突出表现还体现在大学生对物质享受、对金钱不加掩饰地追求。赞同“有钱能使鬼推磨”观点的大学生达49.3%,同49.6%的否认比率基本持平(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会调查中心数据库《1996年高校学生调查问卷》第14题统计结果)。作者在对九十年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时,发现当代大学生评价职业的主要参数是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力、职业的稳定度等,这些都是很现实的条件(注:张存库:九十年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 《青年探索》 2000年第1期 第43页)。“理想、理想,有利就想”、“一切向钱看”等口号已被许多大学生所崇尚,以往的理想主义人生价值观正在退出主导地位,被注重个人的、现实的存在和追逐金钱的现实主义价值观所取代。

三、价值信仰由一元主导向多元并存发展

在人类历史上,任何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统治地位,为了保障社会的安全,都必然要把能代表本阶级根本利益的价值观作为社会主导价值观加以倡导。这是因为,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主导社会理想、信念和精神风尚的灵魂,是稳定国家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的精神支柱。在我国,长期以来,集体主义价值观一直在道德领域居一元主导的地位。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一直是人们的政治追求。但是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承认个人利益、通行等价原则以及维护民主、自由、竞争等基本思想观念的前提下,单一的社会价值取向是不可能的,也无法运用社会的多种控制来实现价值观念的高度一致。因此,价值观的绝对性和严格性正在受到动摇。当今,在中国社会不同阶层、群体和不同的社会存在环境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现象。多元价值观并存现象在当代大学生身上也表现得十分突出。有信奉“理想的追求高于金钱”、“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的生活观念,如赞同“奉献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的学生占51.8%(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会调查中心数据库《1997年高校学生调查问卷》第19题统计结果)。也有信奉“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价值观,如有49.3%的大学生同意“有钱能使鬼推磨”的观点(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会调查中心数据库《1996年高校学生调查问卷》第14题统计结果)。有坚持“报效祖国”的人生信念,占34%,也有“追求自己美好的生活,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思想占47.2%(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会调查中心数据库《1997年高校学生调查问卷》第27题统计结果),还有坚持“钱越多,人生价值越大”(占20.2%)(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会调查中心数据库《1996年高校学生调查问卷》第14题统计结果)和“生活得是否舒服、满意”的享乐主义人生观(占20.3%)(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会调查中心数据库《1997年高校学生调查问卷》第20题统计结果)。在政治信仰上,有14.3%的学生认为加入共产党的主要动机是“信仰共产主义”,有17.9%的人认为“为他人和社会多做贡献”,还有25.8%的人认为,“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并早日成材(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会调查中心数据库《1997年高校学生调查问卷》第22题统计结果)。总之,在当代大学生中,绝对权威崇拜和绝对一元的价值信仰已不复存在,而代之以一幅多元纷呈的价值世界图像。

四、价值取向由单一型向多样化发展

价值取向既是价值判断与选择,也是对价值目标的追求。价值取向是由价值主体的需要产生的,人的需要决定着人们政治、思想、道德生活等一切行为的取向与追求。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关系是多种经济成分的统一体,它不仅会有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还有大量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多种经济成分必然产生多元的市场主体,而任何一个市场主体都要从自身的需要和利益出发,去选择一定的价值取向,因此人们的价值取向必然呈现多样化的现象。即使是在同一群体中,由于每个个体的利益要求、思想、观念不同,以及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所接收到的信息与对社会的实际感受不同,也会导致价值取向的多样化,这在日渐宽松的社会环境下更为明显。大学生处在这样一个社会中,耳濡目染着时代的变化,他们的思想也在随着变化,其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也就不足为奇了。

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样化,集中表现在对个人事业的追求上,除以满足社会客观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价值取向外,多数大学生还将自身需求是否满意以及满意的程度作为其价值取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里,他们都选择更能满足自身需求的奋斗目标。他们已不崇尚“螺丝钉”精神,而更加注重从自身需要出发,寻求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他们注重个人与社会并重、事业与利益兼得,愿意为他人服务,但又注重社会的尊重和他人的回报。这些现象在近些年来的许多调查中都明显地表现出来。如:表1显示的结果可以看出社会型、科学型、实用型和信仰型几乎并驾齐趋(注:许燕:北京大学生价值观研究及教育建议《教育研究》 1999年第5期  第35页)。这说明大学生群体价值观的建构,已经不是以某种价值观为核心的单一主导型价值观为特征,而是以多样价值观为基础的兼容性价值体系。又如: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有考研的(42.63%)、出国留学的(21.8%),也有想从事商贸、金融工作的(26.5%),有想进三资企业的(21.2%),也有想从事党政管理工作的(17.4%),还有想去乡镇集体企业的(15.9%)等等(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会调查中心数据库《1997年高校学生调查问卷》第24题统计结果)。从政治取向看,有想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21.6%),有想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28.8%),有想成为忠诚的爱国者(29.4%),还有想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13.7%)等等(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会调查中心数据库《1997年高校学生调查问卷》第21题统计结果)。

表1 不同时期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

等级

1 2

3

4

5

6

1984 政治型 审美型 科学型 实用型 社会型 信仰型

1987 政治型 审美型 科学型 实用型 社会型 信仰型

1992 实用型 社会型 政治型 科学型 审美型 信仰型

1997 社会型 科学型 实用型 信仰型 审美型 政治型

五、价值评价标准由内在精神型转向外在功利型

在伦理学界向来有“功利论”与“义务论”的争论,即人对价值的追求是外在的物质、利益、享受?还是超越物质,充实人性,提升精神?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在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中,人们更多地强调精神的需求,忽视物质利益。他们的价值判断标准,既不谈个人的现实利益要求,也不以物质的或经济的标准去评判,而是以个人为社会、他人作贡献的大小,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共产主义理想道德准则作为价值的唯一评价标准。在这样的意识环境下,大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其价值判断表现出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但是,与价值观的社会本位取向向个体本位取向标准偏移的趋势相一致,身处在社会转型及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社会环境,以及受到西方存在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大学生面对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和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现象,不仅从感性上,而且在理性上都变得功利、务实,在道德观念、思想意识、人生追求等价值取舍的坐标上,表现出理想现实化的倾向。他们希望精神与物质并重,理想与实惠共求,读书与赚钱兼得。这其中包含着复杂交织的二重性:期望自己有专业成就,又力图打好经济基础;既希望在工作岗位上能发挥自己的才华,又要求服务单位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福利待遇;既渴望有独立、高雅的学习生活,又期望有丰厚的物质收益。这导致了他们由注重精神需求转向现实生活,由以往对于“前途”、“成材”的长远期盼转化为工资收入、住房、职称、行政级别等具体条件的要求,其价值判断明显地带有功利化色彩。如:北京大学团委1996年对毕业生的择业调查反映,影响大学生择业的主要因素依次为:经济收入(73.3%)、发挥才能(50%)、兴趣爱好(36.4%)、社会环境(34.5%)、专业对口(28.2%)、社会地位(18%)、变迁机会(14.6%)、住房(13.1%)、社会需要(8.7%)(注:北京大学团委:北京大学毕业生调查《青年研究》 1997年第3期 第16页)。关于职业的判断标准,笔者也曾作过研究,九十年代在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评价标准中“经济收入高”、“能发挥个人才能”是两个最主要的价值评价标准(注:张存库:九十年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 《青年探索》 2000年第1期 第43页)。另外,其他高校在毕业生中做的择业观调查,结果也差不多,“收入多”、“实现自身的价值”一般都排在前几位,对“环境”、“升迁”和“单位发展前途”等也都很看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评价标准与过去相比,不仅更为现实,而且讲求实用,并明显带有功利色彩。

六、价值实现的途径由外控取向转向内控取向

实现价值的途径是由自己选择还是听从于老师、家长或者学校、社会呢?这也是衡量一个人价值观念的主要指标。在传统的社会环境中,由于受绝对的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观影响,人们选择实现价值的途径往往只能借助社会、借助集体来进行,根本谈不上个人的价值选择,“哪里最需要,就到哪里去”、“干一行,爱一行”、“坚决服从组织分配”等已成为当时倡导的流行口号。大学生事业的成败、祸福和前途,完全取决于社会、决定于集体,那时大学生常常感到自己的价值选择无济于事,完全是一种社会外在因素控制着自己的价值取向。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比较强调自我奋斗、自我实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崇尚个性、自信、自省,多元趋向,更为务实,既注重社会发展趋势,又注重个体人生感受,欣赏物质前提下的精神要求,推崇“事业顺利,收入可观”和“命运自立,个性洒脱”等等,而这些价值观念的崇尚和实现,使他们在实现价值的途径上更相信自己的选择。即使内化社会的需要也不是被动地接受,听天由命,而是合理地进行选择。社会需要符合了自己的愿望可以接受,如果不符合,则予以放弃。在价值选择的途径上完全采取的是一种内在价值控制。比如,在职业选择上,改变以往“干一行,爱一行”的价值观念,而是根据自己的发展,“爱一行,干一行”。因此,如果职业不符合自己的愿望,敢于放弃,重新选择,行业上的“跳槽”和人才外流增加的现象就说明了这一点。

以上简要地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情况以及它们的形成背景。虽然与我国社会主导价值观念有所差异,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坏事,事实上,这也是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的,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转型所带来的必然结果,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相适应。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变化又是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是积极的。但是理解和肯定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在现在历史条件下的变化,并不是说就无可忧虑了,事实上,全面认识和分析大学生价值观念变化,也会发现一些不容乐观的问题。如:在大学生“自我意识”强化过程中,“个人主义”、“狭隘的“功利主义”的影响不可忽视;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着信仰迷失、人格解体的反传统、反文化的虚无主义心态;还有对金钱不择手段疯狂地追求的拜金主义价值观和一些不健康的享乐主义心态等等。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道德观;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的需求、困惑和苦闷,及时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予以解决。同时,还需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标签:;  ;  ;  ;  ;  ;  ;  ;  

浅析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