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童与英雄传”看“巴”词组的变化_儿女英雄传论文

从“儿童与英雄传”看“巴”词组的变化_儿女英雄传论文

从《儿女英雄传》看“把”字词组的变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雄传论文,儿女论文,字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言

晚清长篇小说《儿女英雄传》成书于19世纪,以“极纯熟地道的北京口语,俚俗民谚”(注:松颐:《儿女英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出版后记”。)而长期受到语言史研究者的高度重视。研究《儿女英雄传》的语言,可使我们深入了解18世纪《红楼梦》之后的近、现代汉语,尤其是北京话的发展变化。

本文讨论的“把”字词组指由介词“把”加体词性成分再加谓词性成分构成的多层次谓词性句法结构,如“把门打开”、“把碗洗干净”之类。《儿女英雄传》的“把”字词组,其主要用法与今北京话无异,但也有一些不同于今北京话的用法。我们将对比早于《儿女英雄传》约一个世纪的《红楼梦》和晚于《儿女英雄传》一个多世纪的今北京话,分析《儿女英雄传》当中“把”字词组的一些使用情况及其他与“把”字词组相关的问题,以期进一步认识近二百年来汉语语法发展变化的一个方面。

一、“把”与“将”

“把”字词组的常见用法是表示对人或事物的处理、支配,王力先生将这种“把”字词组称为“处置式”,(注:王力:《汉语史稿》(中册),410页,中华书局,1980。)如前文所举之例。不过, 处置式在古代汉语中并不专由“把”字加其他成分构成。据王力先生研究,早期处置式见于唐代,由虚化了的动词“把”或“将”加其他成分构成,而且用“将”的处置式多于用“把”的,如杜诗中:

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寄李十二白》)

见酒须相忆,将诗莫浪传。(《泛江送魏十八》)(注:王力:《汉语史稿》(中册),412页,中华书局,1980。)以后“把”字逐渐取代“将”字。现有深圳大学电脑检索的《红楼梦》资料(注:本文关于《红楼梦》的全部资料,均取自钱学烈《试论〈红楼梦〉中的把字句》,原载于《近代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1992。)和我们用手工方法统计的《儿女英雄传》中“把”与“将”的使用情况调查材料。两相对比,颇能反映出18至19世纪中叶,“把”取代“将”的发展趋势。

(1)《红楼梦》全书(含高鹗续后40回)约112万字,由“将”字引起的处置式共886个,平均每1000字出现0.79个。 《儿女英雄传》(注:文康著、松颐校注:《儿女英雄传》(中国小说史料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全书约59.6万字,由“将”字引起的处置式仅25个,平均每1000字出现0.04个。即:单位字数内,“将”引起的处置式在《红楼梦》中的数量是《儿女英雄传》的近20倍。绝对数量,《红楼梦》中“将”字是《儿女英雄传》的35倍。

(2)《红楼梦》中由“把”引起的处置式1021例, 由“将”引起的886例,两者之比为1∶0.877,“将”在全部处置式中占46.4%。 《儿女英雄传》中由“把”引起的处置式1432例,由“将”引起的25例,两者之比为1∶0.017,“将”在全部处置式中占1.71%。就百分比说,“将”在《红楼梦》中所占比例数是《儿女英雄传》的27.10倍。

(3)《红楼梦》中,“将”、 “把”引起的处置式均可既用于叙述又用于对话,但“将”的主要用途已不在对话,全部886 例中仅有96例用于对话,占10.8%。到《儿女英雄传》中,“将”引起的处置式已经几乎不再用于对话,全部25例中有22例用于作者叙述,有2 例用于书中人物叙述事件,仅有1例见于人物对话:

等我明日查出来,一定回明母亲,将那人重重责罚一顿板子!(23回)这仅有的一例,又是出自一个足不出户、满口“之乎者也”的儒生口中。

以上三组数字表明,从《红楼梦》到《儿女英雄传》一百年间,“将”在处置式中大幅度下降,而“把”大幅度上升。再有,《红楼梦》自身前80回与后40回也不一致。前80回中,“把”共614例,“将”603例,二者几乎是1∶1。而后40回中,“把”407例,“将”283例,二者之比为1∶0.695。即:在高鹗后续40回中,“将”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据文学史研究,一般认为高氏续《红楼梦》当在曹雪芹《红楼梦》早期版本(甲戌本)刊行约30年之后。(注:参见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册)第八编第八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据此,我们可以认为,汉语处置式以“把”代“将”虽是渐变,但从18世纪中叶(以《红楼梦》为代表)到19世纪中叶(以《儿女英雄传》为代表)是这一变化加速的时代,尤其是这百年间的后一半。

当然,“把”取代“将”的过程并非在《儿女英雄传》时代就已完结。举例来说,《红楼梦》中有不少的“把”、“将”对举,共现于一句之中的例子,如:

凤姐听说将眉一皱,把头一回,说道……(27回)

众人忙把柚子与了板儿,将板儿的佛手哄过来与他才罢。(41回)这种用法在《儿女英雄传》中依然存在,尽管数量不多。全书25例“将”字句,有3例是与“把”对举的:

那女子进房去,先将门上的布帘儿高高的吊起来,然后把那张柳木圈椅挪到当门,就在椅儿上坐定。(4回)

只见那女子,左手把弓靶一托,右手将弓梢一按,……(6回)

……顺着用右手往下一抹,拿住他的手腕子,一拧,将他身子拧转过来,却用左手从他脖子右边反插将去,把下巴一掐,叫做“黄鸾搦膆”。(6回)直到现代汉语,“把”才在口语中完全取代“将”。除书面语中的文言遗留句式外,现代汉语已不再用“将”引起处置式。

二、工具型的“把”字词组

“把”字词组不一定都是处置式,至少在《红楼梦》时代,“把”后的体词性成分也不一定是动作的承受者,它还可以表示发出动作所凭借的事物。王力先生称之为“工具语”,(注:王力:《汉语史稿》(中册),412页,中华书局,1980。)如《红楼梦》中:

袭人忙爬起来按住,把手去他头上一摸觉得微微有些发烧。(82回)

还亏得探春能言,见解亦高,把话来慢慢儿的劝解了好些时,……(119回)其中的“把”相当于“拿”、“用”。这种“把”已不见于今北京话,在《红楼梦》中亦少见。全书1021例“把”字词组,属于工具型的仅14例,占1.37%。但是在《红楼梦》约一个世纪之后的《儿女英雄传》中,这种工具型“把”字词组却有44句之多,占全书全部“把”字词组的3.3%。绝对数量是《红楼梦》工具语“把”字词组的3.3倍,单位字数内出现的次数是《红楼梦》工具型“把”字词组的的5.9倍。例如:

忽见黑金刚郝武,把手拍了拍脑门子,……(21回)

他起初还把些官职、门户、年岁都不相当,不敢攀附的套话推辞。(18回)

要想带了老婆孩子回家,把这项银子和张老置几亩田伙种。(32回)

何小姐……,只把一只手扶着镜子,一只手拄着肋条。(33回)

……只把条小手巾儿盖了个脸儿,暗暗的垂泪。(40回)这里值得提出的是《红楼梦》中工具语“把”字词组不但很少,而且是绝大多数见于后40回。

现在的问题是,从唐代到现代,这种工具语“把”字词组发展变化的总趋势是渐弱以至消失,为什么在18世纪后期(以高鹗《红楼梦》为代表)到19世纪中叶(以《儿女英雄传》为代表)又呈上升势头?对这个问题,我们还未见解答。不过,据语言学研究,曹雪芹所著前80回《红楼梦》并非纯净的北京话。(注:参见王世华《红楼梦语言的地方色彩》,载《红楼梦学刊》(1984)。)在语言的纯度上,它不及后40回《红楼梦》和《儿女英雄传》。因此,我们不应仅凭《红楼梦》前80回就认定工具语“把”字词组在18世纪中已经基本消失了。

关于处置式和工具语的虚词,王力先生认为:“直到清代(确实时期待考),在普通话里,处置式和工具语所用的介词性的动词才有了分工。处置式用“把”字(或“将”字);工具语用“拿”字。”(注:王力:《汉语史稿》(中册),414页,中华书局,1980 )王力先生举出了《红楼梦》中的例句。现在就我们的调查结果看,情况比王力先生指出的要复杂。在《儿女英雄传》中,确有以“拿”或“用”引起工具语,以“把”或“将”引起处置式而且工具语和处置式还共现一句之中的实例,计20句,如:

那头陀一时气忿,把妇人用刀砍死,……(11回)

……,拿手里那根照签,把那御史的帽子敲得拍拍的山响,……(34回)

……,用棍将头陀囟门打伤,致命气绝;……(11回)但同时,“把”字也可用于工具语,例句已见上文。由此看来,王力先生所说的分工,确实在18世纪的《红楼梦》中已出现,但是至少到19世纪中叶,也尚未真正完成,与今天北京话中“把”用于处置式,“拿”/“用”用于工具语的明确分工还有相当的距离。

附带说明,王力先生在说明“把”与“拿”的分工时,特别强调了方言问题。他说在吴方言中,“拿”既可用于处置式,也可用于工具语。(注:王力:《汉语史稿》(中册),414页,中华书局,1980 )据我们观察,吴方言区作家在用普通话写作时,也表现出了这种语言习惯,例如无锡籍文学家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的作品:

辛楣作势把烟斗烫鸿渐的脸道:……(钱钟书:《围城》,14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车夫们跑几步把淋湿的衣襟拖脸上的水,……(同上,140页)

辛楣狠命把牙齿咬嘴唇,……(同上,155页)

她说不出话,只把脸偎着妈妈。(杨绛:《洗澡》,180页, 生活·知识·读书三联书店,1988)我们认为,这只是作家个人的语言习惯,不能据此说普通话中“把”还可以用于工具语。

三、施事型“把”字词组

所谓施事型,是指“把”后所接的体词性成分不是动作的承受者,也不是凭借物,而是动作的发出者,例如:“把他乐坏了”、“把他急哭了”等等。这虽不是“把”字词组最常见的用法,但从《红楼梦》经《儿女英雄传》到今天北京话都有这个用法。《红楼梦》中施事“把”字词组计26例,《儿女英雄传》中施事“把”字词组计54例。单位字数内,《儿女英雄传》中施事“把”字词组的数量是《红楼梦》中的3.9倍。

《儿女英雄传》中施事“把”字词组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把”后的体词性成分指人,如:

把位安太太忙得头脸也不曾好生梳洗得。(1回)

把个公子急的不住的问嬷嬷爹:……(3回)

把个胡县官乐得满脸陪笑说:……(11回)

这一怄,把个长姐儿羞的几乎要掉下眼泪来。(37回)这类“把”字句《儿女英雄传》中有42例,《红楼梦》中只有10句。与今北京话不同的是,“把”字后一般有量词,如“个”、“位”,不带量词的在42例中只有一例;今北京话在这个位置上量词的使用率没有这么高。

第二类施事型“把”字词组,“把”字后的体词性成分是表示人体一部分的,如:

他才哟了一声,把个小脸儿涨了个漆紫,……(40回)

……忙的她把两只小脚儿,都累扎煞了。(21回)

只见他从头至尾看了一遍,撂在桌儿上,把张一团青白煞气的脸,渐渐的红晕过来,……(18回)这类“把”字词组《儿女英雄传》全书8例,《红楼梦》中12例。

以上这两类“把”字词组在今北京话中,依然相当活跃,尤其是第一类。《儿女英雄传》全书施事型“把”字词组多于《红楼梦》,实质上就是这第一类。此外,《儿女英雄传》中另有几例“把”字词组,虽不同于以上两类,但也仍属施事型:

再不想这套话,倒把位见过世面的舅太太听进去了,……(28回)

安公子先前听何小姐说话的时节,……还不曾怪着张姑娘;及至见他两次三番的从旁赞襄,如今又加上这等几句话,把自己相处了一年多的一个同衾共枕的人,也不知“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这么两天儿的工夫,会偷偷儿的爬到人家那头儿去了!(30回)

……,那水直串到本工的土泊岸里,刷成了浪窝子,把个不曾奉宪查收的新工,排山也似坍下来!(2回)

……,今日之下,把只煮熟的鸭子飞了!(25回)前面一类二类“把”后的谓词性成分都有程度补语,这4例没有。这4例在语感上也不合于今北京话。

四、结语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分析对比,我们认为,汉语最常用的句法结构之一的“把”字词组,在经历了一千年左右的发展之后,到清代晚期,已近于成熟。具体表现有:从以《红楼梦》为代表的18世纪中叶到以《儿女英雄传》为代表的19世纪中叶,百余年间,在处置式中,“将”逐步退出,“把”字从基本与“将”持平发展到占绝对优势,已无异于现代汉语;施事型“把”字词组在这百余年亦呈上升趋势;工具语“把”字词组的发展则呈“马鞍”形。在《红楼梦》时代,工具型“把”字词组使用次数已很少,在现代汉语中则已消失;但在《儿女英雄传》时代,此种“把”字词组又大为回升,数倍于《红楼梦》。对此,我们目前尚未见到有关的描述和解释。

从总体上看,“将”的退位使“把”成为汉语中唯一引起处置式的介词;工具型“把”字词组的减少以至消失又使“把”的职能专于处置式和施事型“把”字词组。基于对《红楼梦》和《儿女英雄传》这两部清代名作的语言调查,我们认为,这是近两百余年以来汉语“把”字词组发展变化的一个基本态势。

标签:;  ;  ;  ;  ;  ;  

从“儿童与英雄传”看“巴”词组的变化_儿女英雄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