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制度初探_国企论文

现代企业制度初探_国企论文

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扫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点论文,现代企业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去年十一月份国务院确定选择百户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以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惊雷滚过神州大地,震撼着亿万人心。昔日躺在政府怀抱里嗷嗷待哺的国有企业,开始登上现代企业制度这艘牵动世界经济大发展的不沉之舟,朝着现代企业的彼岸扬帆启程,追寻迈向二十一世纪的“霸主之梦”!

据国家经贸委、体改委等部门调查,在国务院选定百户试点的同时,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亦纷纷确定了各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国家及省、市、县级试点企业达3.8万户。

各级政府已经掀起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热潮,企业试点情况怎样呢?最近,笔者对某地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经营状况的100 个试点企业进行调查,并对部分省、市试点工作调查组调查情况加以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被动应付试点的占48%;意欲退出试点的15%,积极主动、稳步推进试点的占37%。截止1995年6月底, 国家级百户试点企业中,经国家经贸委批准正式挂牌进入实施阶段的,只有湖北黄石冶钢集团公司、杭州汽轮动力集团公司、重庆钢铁集团公司及河北唐山市三友碱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4家,仅占4%。笔者认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小姑”插足——“权”与“利”的碰撞

许多试点企业纷纷反映,从总体上说,试点工作的大环境是好的,但“小姑子”却多了起来,她们利用手中握有的“特权”,故意为试点工作设障挡道,阻碍了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迈进的进程,试点的好梦依然笼罩着“三乱”的阴魂。

A.中介机构乱收费。时下,许多地区承担资产评估、验资、会计报告、律师公证、工商登记等项职能的社会中介机构,不约而同地拦截在试点企业改制的路途中,强行要求企业留下“买路钱”。企业要顺利通过上述几关,挂上新的牌子往往需要花费几万元甚至10多万元。改革措施“价格之昂贵”,使一些企业发出了“花钱买改革、试点不起”的慨叹。

辽宁省某机械制造企业的厂长反映:该厂请有关部门进行资产评估,他们按规定交了3万元的评估费,结果全厂5000 万元的净资产被估价为6000万元,厂领导班子和财务人员感到“估”过其“实”,在他们一筹莫展之际,经人点拨,给评估小组每人赠送了一条“金利来”领带,这一招果然灵验,评估小组以计算失误为托词,迅速将6000万元改成了4000万元。这瞬间“砍”掉的2000万元,能给人们一些什么启示呢?

苏北某棉纺织厂花了近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从资产评估到律师事务所公证等改革程序,待到“万事俱备”、到工商部门登记时,主管发证的工商局副局长竟提出要从该厂低价购买10吨42s棉纱。 因今年棉纺织行业增本减利因素增多,企业经济效益欠佳,厂长一时未能满足那位副局长的要求,结果尽管该厂交足了登记费,但工商局竟以材料不规范、数据不实为借口,故意刁难。该厂无奈,只好又用近一个月时间,对上报材料进行重新起草,后经上级有关领导出面协调,才勉强领到了新的执照。

B.行政长官乱摊派。从国务院到全国各地来看,列入试点的企业多半是一些生产经营红火、经济效益较好的支柱行业的骨干企业,可这些企业往往是少数政府首脑协调矛盾、解决问题的“避难所”。最近,江苏省计经委等10个单位联合对省内部分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其中不少企业虽然规模较大、产销两旺,但因受原材料价格上涨、产品销售价格上升不快等因素制约,企业自我积累不丰,而从事改革试点的各项成本支出却始终居高不下。一些企业反映,少数行政领导指令各项改革措施都要企业来负担成本,企业承受能力已到了极限。1994年苏州市区10个工业局煤、油、电、棉、丝、切片等政策性调价达8亿元之巨,是同年同口径利润的4.8倍,政策性工资调整增加支出3亿元,粮价、煤、电等补贴2.7亿元,这些均由企业来支付。部分企业的厂长(经理)对笔者说,该市政府主管部门的个别领导一方面要求试点企业要适应市场形势变化,增强自我消化增本减利因素和自我发展能力,一方面又将落实改革措施的成本转嫁到企业头上,为此,不少企业明明生产形势很好,也不得不故意哭穷报亏,以转移主管部门领导的视线。

C.社会事业乱卡压。过去,国有企业生存发展不仅要建厂房,办设备,而且还需办社会,托儿所、餐厅、浴室、理发厅、影剧院一应俱全,成为阻碍国有企业发展的沉重包袱。现在对国有企业实行改革,就是要将企业从办社会的怪圈中解脱出来。令人痛心的是,实际工作中企业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大有变本加厉之势。据江苏省有关部门对试点企业的调查,目前该省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企业工资挂钩的各项支出越来越多。据统计,企业每支付1元工资,还需再付0.5至0.6 元的各项挂钩支出。苏北一家制鞋企业有职工1000人,每年发放职工工资500 万元,同时,需交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公费医疗费等280万元, 企业原来是办看得见的公共设施,现在办无形的社会事业,所花费用有增无减。另据华北地区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综合调查表明,在试点过程中,各地银行系统始终保持谨慎态度,“躲进小楼成一统,任尔东南西北风”,因此企业原有的负担,如债务、富余人员、社会职能等减轻不多,试点工作大环境并未得到明显优化,严重制约了国有企业转机建制的进程。

“婆婆”踱步——“放”与“管”的徘徊

为搞活国有企业,让其真正走向市场,国务院提出落实企业自主权,促进政企分开,各地政府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干预行为愈来愈少,推动了试点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发展,然而,有些地区政府主管部门却走向另一个极端,对企业“一放了之”,放任自流或该放的不放,该管的不管。企业对现代企业制度这一新生事物如坠五里云中,痛苦地陷入有了“婆婆”怨“婆婆”,没有“婆婆”想“婆婆”的两难境地。

A.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是一项内容新、配套性强的恢宏浩大的工程,政府主管部门重视程度如何,能否通过协调、组织、培训等方式,营造适宜的气候,对推进试点进程关系甚大。然而,至今仍有少数地方政府没有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摆上地方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笔者就此采访了华东地区一些政府主管部门的官员,得知一些地方尚未形成整体推进规划,有的市、县甚至没有举办过一期试点培训班,未发过一份关于介绍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内容的参考教材。浙江省某木器制造有限公司在进行验资时与有关部门发生争执,想请轻工局一位分管企业改革的副局长出面帮助协调,不料,这位副局长却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的事,现在搞政企分开,就是要让部门从繁琐的事务圈子里解脱出来,想大事、抓难点,这点小事还是由你们双方协商着办吧!……其实,这位副局长深知,抓试点组织、协调、培训是“枯燥无味”的事,费用都给中介机构剥去了,部门无“实权”,捞不到实惠,不如少抓一个虱子找痒搔!

B.脱壳换皮,重操旧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是:“政企分开、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其中政企分开是核心。在拆除计划经济“旧房子”,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大厦”的“基础工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中层部分”并非无事可做。党的十四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应加快政府机构的改革步伐,使它们的职能由分钱分物、直接管理企业向“制定规划、宏观调控、重点建设、协调服务、检查监督”的间接管理方向转变,促进政企分开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为此,各地区政府机构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并已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令人大惑不解的是,一些地区企业对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尚未真正“热”起来,而某些“中层部门”却颇为积极,原来,它们忙于从行政主管“改制”成为授权经营的控股公司、集团公司。这样的“公司”成立以后究竟干些什么,是企业最为关心的焦点问题。据广东一些经济研究工作者说,有的控股公司还打算设总工程师,有的控股公司居然会同工会向本系统颁发文件,推行某一项工作。凡此种种,使人感到这类公司虽已“换皮”,但要真心转换职能尚需时日。

C.力不从心,贻误进程。应当肯定,绝大多数省、市、县各级政府部门对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是热切关注甚至不遗余力地去抓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制约,并未能如愿以偿。一是文件不配套。中央虽然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要求,但与之相配套的各种政策文件尚未出台,国务院的主要精力也集中在国家级100户试点上, 对面广量大的省级以下试点工作过问不多,这些企业在试点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协调的矛盾。如在推行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确定多元投资主体,改变国家“包办”企业的局面,是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从沪、苏、浙一些试点企业制定的方案看,除有一部分原来就是股份制公司,或已经上市,还有一些实行国有独资,或由职工持股外,真正从国有企业改变为由众多法人投资的规范化公司的不多。究其原因,一些好的企业本身不愿他方介入,上级领导也“舍不得”;差企业则无人想要。因此,一些地方呼吁尽快出台国有企业产权交易的有关办法,以便各地在产权交易过程中有章可循,并为企业转制为规范化公司提供方便。有位省经济领导部门的同志说,中央配套文件不下来,叫我们怎么搞现代化企业制度试点?二是措施不配套。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一项系统配套工程,需要同其他方方面面的改革配套同步进行,其成功也仰赖于其他方面改革的成功。诸如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投资体制、外资体制、价格体制等方面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机构改革和政府宏观调控新机制的形成,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发育和多方位与国际市场的接轨以及法制建设等等。试点企业往往关起门来事好办,一与外界接触就深感头疼,特别是一些涉及到体制方面的深层次问题,主管部门也束手无策。三是素质不配套。不少地区的政府主管部门虽然抓试点的热情很高,专门召开了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会议,下发了专项文件,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举办了一系列培训班,但不少主管部门的领导思想仍未打破计划经济的禁锢,参加试点会议和培训,往往“身在曹营心在汉”,学习不深入,囫囵吞枣,影响了试点工作的运行质量和进程。陕西省有一位市体改委的支部副书记在试点企业座谈会上说,现代企业制度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说穿了从你们确定试点之日起,你们就是现代企业,至于其中有什么标准,你的规模越大,效益越高,那你就越“现代”……一番话使与会者莫名其妙,甚至还引发了一些令人捧腹的笑话。靠这些人去抓试点,真是天晓得!

“公仆”驻足——“进”与“退”的困惑

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开展近一年来,试点企业按照改革、改组、改造与加强企业管理的要求,围绕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积极研究制订《实施方案》,目前,已有一批企业的《实施方案》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国家经贸委等部门的批准,开始进入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质性运营阶段。但从华中、华东、华南等地区的综合调查分析,试点工作不平衡性问题突出,同在一地往往进展不一,相去甚远,究其原因,固然有政治体制改革不同步、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客观原因,但关键仍是少数企业领导人思想不解放、工作方法不适应所致。

A.渴求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强身健体”的一剂良药,不少地区的企业负责人甚至拿出了跑项目、跑资金的精神去跑试点,其心态大同小异。浙江省对一些要求参加省级试点的企业负责人心态作过摸底,对为什么要参加试点这一问题的回答各有不同,有的是要甩包袱、解决历史遗留的债务问题;有的是要卸担子、解决企业办社会的问题;有的是要精减机构、解决富余人员的安置问题等等。但多数人则认为,参加试点,总有好处,多少能吃上一点“偏饭”,而试点之后由于“得不偿失”,热情就明显降了下来。据江苏省计经委等单位对省内部分试点企业联合调查表明,工厂制和改组后的公司制,两种体制下的企业政策和法律规范不衔接,工厂制企业税后利润基本留给企业,公司制企业国家股分红要上交,改制企业的厂长经理感到“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由于江苏省部分进入试点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效益欠佳,使不少公司制企业内部职工股份分红低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加之红利所得要交20%个人收入调节税,职工心理难以承受。股份制改制后的公司制企业仍要承担离退休职工的养老、医疗、福利等费用,在投资主体多元化、强调同股同利的条件下,影响了其他股东的投资收益。加上中介机构乱收费,政府对公司制企业的管理仍缺乏规范,不少企业负责人向政府部门提出退出试点的请求,打算一心一意抓生产经营和技术改造。

B.推诿型。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政府部门和试点企业领导对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认识还不到位。这不仅表现在对现代企业制度内涵和意义的把握和理解上,更为突出的是对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期望不合拍。政府方面对企业试点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现代企业制度十六字方针即:“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中,试点企业厂长经理们认为前三项内容企业是做不了主的,只有后四个字是企业的事,单从“管理科学”上做文章,而这又是企业的日常工作,因此觉得回旋余地不大。他们表示,如果政府方面的十二个字做不到,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不起来的。

C.观望型。有的企业负责人觉得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认为这一改革虽然设想不错,但要真正实现,困难不少。有些同志虽然对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比较关心,但失之于“等”:等中央的指示精神,等中央的配套文件,等机构改革,等兄弟省市和先进企业的经验,因而思想不主动,行动不积极。值得引起关注的是,国人在15年企业改革中始终难改的积弊,那就是一哄而起,撤换招牌的形式主义,如今这种不良风气又露端倪,不少企业靠不正当手段,取得了公司牌子,但内部仍按旧的体制运行,严重违背了试点的初衷。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积极关心、大力支持,特别是政府部门应当切实把试点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对与试点密切相关的各种中介机构要坚决整顿,匡正行风,保证试点工作畅通无阻,一路绿灯。我们深信,只要有党和各级政府的坚强领导,有中国企业家和亿万职工的奋发努力,共和国的经济命脉——国有企业一定能够圆起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霸主之梦”,一定能在国有企业的地界上迎来一片朗朗的晴空,一个辉煌的明天!

标签:;  

现代企业制度初探_国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