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活动论纲

实践活动论纲

阴通三[1]1990年在《当代美学学科体系建设的新成就——评《审美活动论纲》》文中研究指明蒋培坤教授的《审美活动论纲》(中国人民大学1988年11月版,以下简称《论纲》),把人类审美活动作为美学学科体系的起点,以审美活动的各要素作支撑点来建构自己的美学体系,这在国内外美学界,都是独树一帜的。国内的情况自不必笔者饶舌,已经出版的各种美学原理专著,对审美活动并没有给予应有的注意。国外关于审美活动的代表著作有苏联艺术

王永昌[2]1991年在《实践活动论论纲》文中提出引言马克思说过,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这就从根本上揭示了哲学的应有本质、特性、功能,以及哲学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然而,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它都必须孕育、产生和存在于该社会、该时代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因此,只有深入而系统、科学而理性地研究和把握相应时代的社会实践活动,人们才能领悟和发现该

王东, 刘军[3]2003年在《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源头活水和思想基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新解读》文中指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起点不是 1 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而是《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手稿》中文版将马克思的手稿分为三个笔记本 ,并将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的部分放入“笔记本Ⅲ”的做法并不科学。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应单独成为《手稿》的“第四笔记”或“第四手稿”。《手稿》的主题思想应是实践观思想。《手稿》的实践观思想表现为有机统一的四个方面 :实践的自然前提、实践的本质内容、实践的歪曲形式及实践的未来表现。这四个方面组成马克思实践观思想的理论构件 ,即自然前提论、对象性活动论、异化劳动论 ,复归环节是人化自然论

陈新汉[4]2001年在《社会评价活动论纲》文中研究表明评价活动是主体对于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价值关系的认识活动。社会与评价活动联结在一起,就构成社会评价活动。对于社会评价活动一般有两种理解:一是把社会作为评价活动的客体,也就是评价社会或对社会的评价。这种含义上的社会评价活动研究,强调社会客体区别于非社会客体的差异性。一是把社会作为评价活动的主体,也就是从社会出发来评价一切与社会有价值关系的现象。这种含义上的社会评价活动研究,强调群体主体区别于个体主体的差异性。本文在第二种含义上来理解和运用社会评价活动的概念,致

荆学民[5]1989年在《在知情意的交叉点上——信仰论纲》文中提出绪论篇1、在活动论上把信仰提到“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的高度来研究。人是对象化的存在物。正得于此,人才和动物分道扬镳。人的对象化在其现实形态上表现为人的各种活动。人的活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但是基本原则是按照“主体性原则”去研究。按照主体性原则,人的全部活动都体现为人对世界的“掌握”。“掌握”一词标示着人的全部活动的主体性特质。所谓掌握世界,就是人类以观念和实践的方式去反映、理解、选择、体验、改造和占有外部世界,以把它们最终变成人的物质的或精神的内在生活。

谭容杰[6]2010年在《传播美学学科初探》文中研究说明传播美学是近几年以来在中国兴起的一门新型学科,是新媒体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与美学密不可分的产物。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步入到后工业时期,新媒体的出现让“机械复制时代”进一步延伸至“数位复制”,美学元素成为区分创新与非创新的重要标准;另一方面,这里所指的美学与传播、传播学的融合不仅仅是其中光、色彩、声音等美学元素的渗透,也包含传统美学所涉及到的美学批判、美学逻辑以及美学本质。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美学的正常发展并没有失去联系,只有以这种深层的美学底蕴做基础,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不至于在资讯、媒体过剩的时代缺失了思考的方向和途径而仅仅停留在技术复制层面。论文从论证传播美学学科存在可能性入手,通过对传播美学基础理论研究、传播美学史、传播美学方法论研究和传播美学实践四方面来逐一列举相关文献及出现的不足之处,以此提出学科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学科体系建构中应借鉴的方向,并对学科定位做了相应的归纳和推理。本文在论述上主要采用对比的方法,在参考已有文献基础上,通过传播学、美学的相关理论提炼出传播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即研究传播审美活动基本形态及意义价值的学科。结合美学理论基础讨论即本质论问题的分析和传播学传播过程的研究,提出并论证了“传播美”是传播美学的逻辑起点,又尝试性地将内容体系划分为“本质论”、“过程论”、“价值论”等三个部分。其中,本质论揭示出了传播美学的本质,传播的审美特征和审美功能,为过程论和价值论做论证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价值论是对过程论的进一步深化和补充,从人类内心活动揭示传播美学的实质价值。论文学科理论的探索和建设是由一定方法论做基础,文章的最后总结了学科构建所适用的方法论基础以及传播美学建设所涉及的方法,即从总体到具体,从逻辑与历史结合的方法到文本案例分析等方法。

王东, 王晓红[7]2009年在《解读马克思的三种模式——我国理论界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探索及我们的新见解》文中提出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称《手稿》)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了三派主要观点。在此基础上笔者试图提出六点新见:《手稿》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顶点论、不成熟论、起点论三种基本观点;导致三种观点的是三种不同的解读模式:"以西解马"的解读模式、"以苏解马"的解读模式、"以马解马"的解读模式;在版本结构上应当区分出相对独立的"第四手稿"或"哲学手稿";《手稿》的深层哲学主线是从异化观走向实践观;《手稿》的哲学底蕴可以称之为新唯物主义实践观论纲;《手稿》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创新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丛大川[8]1995年在《关于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本体化化”的思考──评《马克思主义原理》·纪念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50周年》文中认为马克思所独创的新世界观、新历史现就是实践世界现和实践创史现,从而从根本上否定了形而上学本体论思维方式,包括精神本体论和物质本体论,独创了实践活动论思维方式。而本体论思维方式是传统思维方式的基础和核心,由黑格尔发展到巅峰随后滑坡,为马克思彻底解构并将哲学从传统推向现代。本文以此为合理理解,坚持真的马克思主义,弘扬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精神和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哲学理论,批评了高教统编教材《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哲学部分仍以斯大林哲学模式的模板如法建构出物质本体论框架体系,发表了对该教材的个人的学术观点。马克思1854年春天写下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新世界观的萌发地,这一天才的文件及同时期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彻底地批判和否定了传统哲学的本体思维方式及由这一思维方式所产生的一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片面性,同时以崭新的现代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独创了实践的人道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新世界观和新历史观,实现了由传统到现代的哲学哥白尼革命。但在马克思后,这一新世界观的本质遭受到严重的误解以至歪曲。把这一新世界观理解成物质本体论、物质一元论、本体论意义上的唯物主义,正是斯大林哲学模?

王宗义[9]2008年在《现代图书馆管理与社会文化活动论纲》文中指出当代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有科学的研究前提。为此,需要弄清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了解基础的发展环境,理解根本的活动规律。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形成科学的研究与发展氛围。

罗建河[10]2006年在《论教育管理理论的知识论基础》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提出的问题是,当前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理论水平低下,我国教育管理学科的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管理学科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如何尽快缩小这一差距,改变我国教育管理科学的落后局面呢?我们认为关键而具有统领性质的第一步就是要找到建构教育管理理论的科学的知识论基础。因为正如西方自然连贯主义教育管理理论家依维斯和拉科姆斯基指出的知识论形塑着教育管理理论的结构和内容。于是,接下来的问题就包括,什么是教育管理理论的知识论基础?当前有哪些可供选择的教育管理理论的知识论基础,这些知识论基础如何影响着教育管理理论的结构和内容?我们应该坚持怎样的知识论基础,在这种知识论基础上我们如何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教育管理理论?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围绕着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解答而展开的。所以,本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教育管理理论的知识论基础”。首先通过考察哲学认识论和知识论这两类问题的历史演变指出它们之间是不可分离的,所以本研究主张将两个概念合二为一;又因为教育管理理论自身的辩护优先于具体内容的构建,即在教育管理理论的构建上“知识论”的问题比“认识论”的问题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所以本研究采用了“知识论”这个概念包纳传统意义上的哲学知识论和认识论两个概念。于是,教育管理理论的知识论基础实际上包含两个内容:一是与作为认识的结果的知识的性质、表现形式及其确证有关的问题。它作为教育管理理论的知识论基础主要影响着教育管理理论的结构、体系、表现形式和学科性质定位等,同时为理论的合法性进行辩护。第二个部分的内容就是与知识获取的过程有关的问题,即关于人的认识过程的问题;它主要影响着教育管理理论的一些具体内容,如决策、组织设计、管理培训等等。当然,这些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传统知识论领域的问题同样会影响教育管理理论的具体内容,如决策、组织设计、管理培训等;而传统认识论领域的问题也会影响着教育管理理论的结构、性质和确证等方面。于是,所谓教育管理理论的知识论基础就是教育管理理论的建构者从事教育管理研究、建构教育管理理论时所持有的知识论观点,这些观点影响着教育管理理论的性质、内容和确证方式。 第二部分由第二、三、四章组成,要解决的问题是当代有哪些可供选择的教育管理理论的知识论基础,这些知识论又是如何影响着教育管理理论的结构和内容的。本文认为当代主要有西方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的知识论基础、西方人文主义教育管理理论的知识论基础和西方自然连贯主义教育管理理论的知识论基础。这些知识论基础又是如何影响着教育管理理论的结构和内容的呢?这个问题的解答主要是通过分析西方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和自然连贯主义这三大教育管理理论流派的知识论基础来完成的。首先分析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指明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的知识论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或逻辑经验主义知识论,这种知识论决定了科学主义学者将教育管理学定位为社会物理学。以格林菲尔德为首的一大批教育管理学者不赞同逻辑经

参考文献:

[1]. 当代美学学科体系建设的新成就——评《审美活动论纲》[J]. 阴通三.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0

[2]. 实践活动论论纲[J]. 王永昌. 社会科学战线. 1991

[3].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源头活水和思想基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新解读[J]. 王东, 刘军. 理论学刊. 2003

[4]. 社会评价活动论纲[J]. 陈新汉.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01

[5]. 在知情意的交叉点上——信仰论纲[J]. 荆学民.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

[6]. 传播美学学科初探[D]. 谭容杰. 华南理工大学. 2010

[7]. 解读马克思的三种模式——我国理论界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探索及我们的新见解[J]. 王东, 王晓红. 理论学刊. 2009

[8]. 关于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本体化化”的思考──评《马克思主义原理》·纪念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50周年[J]. 丛大川. 延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

[9]. 现代图书馆管理与社会文化活动论纲[J]. 王宗义. 图书馆论坛. 2008

[10]. 论教育管理理论的知识论基础[D]. 罗建河. 华中师范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  ;  ;  

实践活动论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