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性别统计促进两性平等和谐发展--全国性别统计会议纪要_性别平等论文

加强性别统计促进两性平等和谐发展--全国性别统计会议纪要_性别平等论文

加强性别统计 推动两性平等和谐发展——“全国性别统计研讨会议”观点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性别论文,和谐发展论文,两性论文,平等论文,观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27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4—2563(2007)03—0064—05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性别重点指标目录的通知》(国办函[2006]1号)精神,进一步发展完善中国的性别统计制度,提高政府相关机构工作人员的性别意识和利用统计数据进行社会性别分析及评估的能力,推动两性平等和谐发展,2007年4月27—28日,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司、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在江西南昌共同主办“全国性别统计研讨会议”,会议由江西省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承办,联合国人口基金和联合国儿童基金提供资助。中共江西省政府、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国家统计局、全国妇联等有关部门领导,国家发改委、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国家民委、国家工商总局、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协等部委统计部门有关负责人和实际工作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妇儿工委办公室、统计局,联合国人口基金、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机构的代表以及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日本法政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共100余人参加了会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黄晴宜在会议开幕式上发表书面讲话,她强调性别统计是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实施两纲的重要基础工作,提出要将重点分性别指标逐步纳入国家统计制度,加强与部门统计的衔接,更准确地反映两纲实施进展情况。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江西省妇儿工委主任胡振鹏在致辞中、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司司长马金奎和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薄纳德也在讲话中回顾了中国在性别统计方面的积极进展,强调了性别统计对监测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以及国际公约和千年发展目标在中国的实施情况、分析中国两性关系以及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意义。

在随后的会议中,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日本法政大学经济学部统计研究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专家分别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社会性别主流化与性别统计、不同领域性别敏感指标的开发、性别统计数据的研究利用、中国社会发展数据库建设与性别统计以及国际社会及有关国家发展性别统计的经验做了主题报告或专题讨论;民政部以及江苏、陕西、河北、安徽等省有关部门的实际工作者则交流了各自在性别指标研究应用和性别统计数据的生产、发布及使用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会议研讨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性别统计与社会性别主流化

1970年代以来,在妇女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的国际背景下,性别视角开始被纳入各国政府统计。在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统计部门开始开展性别统计数据的生产和发布并取得一定进展。但是,总体上看进展还比较缓慢。为加速这一进程,了解性别统计的含义及在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现实意义就显得非常重要。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所长谭琳教授、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薄纳德博士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办事处项目官员贾国平认为,性别统计是分析、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一种统计方法,是性别视角的社会发展统计,也是按性别分类的统计资料,它能“敏感地”反映男性和女性在社会各个层面所处的状况、取得的进步及存在的问题,也是衡量两性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地位、权力、作用和发展状况的尺度。谭琳还特别强调,中国的性别统计要适应中国国情,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能够“敏感地”反映男女两性在社会中共存、共建、共享的状况、取得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谭琳认为,改进性别统计工作是推动中国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关键。中国作为《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北京宣言》、《行动纲领》等重要国际公约的缔约国和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后最早承诺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国家之一,积极开展性别统计尤其重要。加强性别统计有助于了解并认识中国男女两性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的差异,分析和评估各项发展政策、计划、项目对男女两性的不同影响;有助于将分性别的需求纳入进一步的发展政策、规划、设计、实施、执行和评估之中。同时,也是中国履行国际义务,执行国际公约,推动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客观要求。

谭琳强调,性别统计是关于人(男人和女人)的统计,因此具有统计范围广、涉及部门多、需要跨部门合作、以先进的性别平等理念为先导以及以跨学科的知识为基础等特征。发展性别统计不仅需要制度保障,而且需要公共部门、企业组织及非政府组织的共同努力,同时,还要将性别观点全面纳入统计工作的主流,包括制定收集数据的方案、计划、方法,直至统计结果的全过程。

二、性别敏感指标的开发和统计数据的研究利用

性别统计是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评估的基础,但只有在明确的目标和指标指导下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监测评价性别平等进展的功能,性别统计也才能获得更快的发展。因此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可行、敏感的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指标体系非常重要。会议主要讨论了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开展的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指标研究与应用项目的成果,并分享了其他领域学者对指标开发与统计数据研究利用的经验。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研究员蒋永萍代表项目组对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指标研究与应用项目的背景、研究意义、指标框架及指标应用以及在研究中形成的对性别统计数据可靠性与可获得性的认识和改进建议等进行了全面总结。她认为,缺乏系统、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是性别统计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有必要研究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指标体系、核心指标和综合评价指数,为全面小康社会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目标的监测评估、为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为性别统计的完善提供智力支持。项目确定的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指标体系由健康、教育、经济、政治与决策、家庭、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环境6个子系统构成;而核心指标则由健康、教育、经济、政治与决策4个领域重点指标构成;综合评价指数由核心指标,或者是各领域指标构成的综合评价指数合成。她介绍了指标选择的原则和对国际经验的研究与借鉴,确立了指标类型与构造的基本思路:(1)反映男女两性权益享有状况及其性别差异的指标;(2)反映男女两性资源分享状况的指标;(3)反映男女两性责任与待遇平等程度的指标;(4)反映女性需求满足和权益保障程度的指标;(5)反映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环境保障与促进的指标。应用指标体系对中国及各地区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进行评估的结果显示,中国的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取得了较快的进步,但并未达到理想状态。而且评估结果再次印证了“经济发展并不必然带来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改善”的共识。

针对在指标研究与应用过程中遇到的性别统计数据缺乏问题,蒋永萍分析认为,其原因主要是妇女发展目标尚未纳入国家发展目标或很好地与国家发展目标结合,此外,数据收集还与常规报表已有项目的局限、以经济和以部门工作业绩为中心的统计传统、统计专业部门和人员社会性别意识的欠缺、统计生产者和使用者/研究机构制度化合作不完善、部门内部性别平等促进多方合作机制的缺乏等因素有关。因此,有必要加强多部门、多机构的合作,促进统计工作机制的性别主流化。

在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分领域的指标研究方面,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姜秀花、蒋永萍、贾云竹、杨玉静分别对生命健康、教育、经济、和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环境四个领域的指标与统计进行了分析。

姜秀花通过对国际上常用的妇女健康指标、中国卫生统计中常用的妇女健康指标以及两纲监测指标体系中的妇女健康指标的梳理和分析,充分肯定了中国妇女健康指标研究应用取得的积极进展,尤其是在国务院办公厅2006年1号文件、国家统计局《妇女儿童状况综合统计报表制度》(2006年统计年报)、2006年国家卫生统计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等文件中,社会性别意识已开始渗透其中,从而使妇女健康指标更为细化并得到进一步扩展,这将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两纲监测和国际比较需要。但分析也发现,在健康领域性别统计数据的开发、指标数据可靠性和稳定性、数据的共享性、先进的理念与实践的一致性等方面都有改进的空间。为了更科学、更敏锐地测量生命健康领域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她提出了由4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构成的指标框架,即:(1)生命安全:出生性别比,孕产妇死亡率,男女婴儿死亡率之比,5岁以下男女儿童死亡率之比;(2)生命质量:男女预期寿命之比,男女慢性病患病率之比,男女两周内就诊率之比,5岁以下男女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之比;(3)生殖健康与保健服务:人工流产率,男女避孕节育率之比,妇科病检查率,查出妇科病(妇科病患病)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农村高危产妇住院分娩率;(4)性病、艾滋病:女性艾滋病感染者比例,15—49岁男女HIV/AIDS感染率之比,15—49岁男女性病感染率之比。

贾云竹在对教育领域性别平等指标的研究与应用中讨论了教育领域性别平等的重要意义和当前该领域的关切问题,检索和分析了国际国内教育领域性别平等的目标及监测指标,回顾了中国教育领域分性别统计数据收集及发布状况,并尝试用其构建的指标体系对中国教育领域性别平等状况进行评估。她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教育领域的性别全面平等的界定——(1)机会平等:进入学校的机会相同,家长、教师和整个社会在此方面没有性别歧视;(2)学习过程中的平等:受到相同的对待和关注;在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方面免受陈规旧习和性别歧视的影响;可以有相同的学习导向;接受建议时也不受性别歧视;可以使用相同数量和质量的教育设施;(3)结果平等:学习结果、受教育年限、学术资格和文凭不因性别而不同;(4)工作机会和报酬等外部结果平等。在对教育领域性别平等常用定量和定性指标、《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的教育目标、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的目标及监测指标以及《教育统计年鉴》中分性别数据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了教育领域性别平等的指标体系:由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职业培训、教育成果6个一级指标和学前教育指数、小学教育指数、初中教育指数、中专/中等职业教育指数、普通高中教育指数、普通高校教育指数、研究生教育指数、在就业训练中心接受就业培训人员的性别比、社会力量办职业培训机构培训人员的性别比、15岁及以上男女人口识字率及其比率、男女平均受教育年限及其比率等11个二级指标构成。

蒋永萍在分析经济领域性别平等指标与性别统计时认为,经济性别平等指标是衡量和评价社会性别平等程度的基础和核心指标。理解经济性别平等应该从社会经济资源与经济收益的获取与控制方面的性别平等和性别差异状况展开,因为对经济资源和经济收益的控制程度决定其在社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与领取社会财富的方式、数量等,是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生存状态、社会地位的反映。基于对经济性别平等和中国经济性别平等面临的突出问题的认识,她分析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妇女与经济领域的5个发展目标和18个指标,指出纲要目标和监测指标的不足,如在目标的层级结构方面,经济资源可包含就业机会,同时应进一步突出经济参与结构和收入,注意城乡妇女在经济资源分享、经济参与、经济收益的获取与控制上的含义与面临的问题不同;在指标方面,应更准确地反映目标要求,与目标更好衔接,并注意指标的操作性、数据的可得性等。在研究的基础上,她提出了由经济资源分享、收入与社会保障、就业结构与职业地位、性别与贫困4个一级指标和女性16岁及以上人口从业率及其与男性从业率之比、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女性比例、女性失业率及其与男性失业率之比、未获得承包经营土地的农村户籍人口的女性比例、分城乡男女从业人员年均劳动报酬之比、女性基本社会保险(养老、医疗、失业)覆盖率及其与男性基本保险覆盖率之比、城镇职工生育保险覆盖率/城镇妇女生育保险享有率、女性从业人口非农就业率及其与男性非农就业率之比、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女性比例、企业法定代表人/个体经营户主的女性比例、城乡贫困线以下人口中的女性比例、女性人口贫困率及其与男性贫困率之比12个二级指标构成的经济性别敏感指标框架。并通过对同类指标的比较分析,对指标的性别敏感性进行了讨论。

杨玉静从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层面对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环境监测评估指标与统计进行了分析讨论。她提出,应把环境理解为影响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外部条件,考察这些条件是否有利于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把环境理解为一种资源,考察男女两性参与环境管理、占有和支配环境资源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她提出了两套指标框架,指标框架1由生活环境、社会安全环境、资金支持环境、司法与传媒环境参与4个一级指标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女性遭受不法侵害的比率/刑事犯罪受害人中的女性比例、用于妇幼保健的人均财政投入/妇幼卫生经费增长率与GDP年增长率之比、法官、检察官和律师中的女性比例、记者中的女性比例6个二级指标构成。指标框架2与框架l一级指标相同,二级指标调整增加了遭受性暴力侵害的女性比例/被强奸的女性比例、具有社会安全感的女性比例、对妇女事业机构财政投入的年增长率与GDP年增长率之比、环境决策机构中的妇女比例;环保组织领导者中的女性比例、传媒单位管理和决策人员中的女性比例等指标。后一套指标更能反映妇女生存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在环境资源的管理、占有和支配等方面存在的性别差异。但目前尚缺乏能满足指标应用的统计数据。而某些数据不具有公开性,也影响了指标体系的应用。《妇女儿童状况综合统计报表制度》(2006年统计年报)新增的强奸犯罪受害人占刑事犯罪受害人的比重、拐卖妇女犯罪受害人占刑事犯罪受害人的比重等有望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以上专家在讨论中一致认为,改进性别统计需要政府高度重视,部门密切合作,共同开发和共享数据资源;还要挖掘各种社会资源,开展专项调查,填补缺口指标数据;加强对统计数据的生产和研究利用,并采取恰当方式发布统计数据及其分析结果。

在中国性别统计发展过程中,联合国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给予了很多关注和支持。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办事处项目官员贾国平在研讨会上对中国社会发展数据库建设与性别统计进行了回顾和展望。在联合国驻华系统建立统一社会发展数据库的努力下,自2003年开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国家统计局合作建立两纲监测数据库,该数据库将涵盖31个省市,并在3—4年内覆盖全部地级市(目前已经涵盖7个省市的97个地级市,2007年将再增加100个地级市),该数据库已有9大类166个指标,基本能够满足两纲监测的需要。在此基础上,该数据库将发展为社会发展数据库,以满足多个国际目标/公约监测和评估的需要,满足政府重要发展规划监测的需要。目前这项工作已取得很大进展,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指标框架,数据收集支持系统不够完善,数据质量存在一些问题,其发展还面临一定挑战。他认为,基于性别研究的“性别统计”与数据收集的性别统计有很大不同,作为一种“加工过的统计”,性别统计应该从基础统计中来,又要回到基础统计中去,指导数据的收集工作。他建议建立完整的、可操作的性别统计指标体系框架,制作简洁的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研究的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郑真真在“应用性别统计数据研究社会性别问题”的发言中,探讨了社会性别研究的思路:一是进行比较,包括比较同一时期的男女差距;比较不同时期的变化和发展差距以及比较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状况。二是进行人群分组,目的是减少组内差异(即组内特点相似),从而能够更有力地揭示组与组之间的差异。她结合自己的研究实践,以有关出生性别比研究、婴儿死亡的性别差异研究、人口预期寿命男女差别研究、迁移和流动中的性别差异研究、中国人口受教育状况的性别差异研究等为例,对人口过程中的生育、死亡、迁移中的性别问题进行了分析。这些分析显示,不正常的性别差距存在于上述各个领域,充分利用性别统计数据可以对存在问题的地区和群体进行更准确的分析,从而更有效地瞄准干预对象。

三、性别统计的国际经验

来自日本法政大学的伊藤陽一教授对性别统计的国际动态和日本的经验进行了介绍。他认为,得益于世界妇女大会的推动和女权运动的发展,国际性别统计的发展经历了妇女统计的研究准备时期(1975年—1980年代)、性别统计出版物的实际制作和一定规模研究的形成(从1990年始)、性别统计研究与性别统计出版物制作规模进一步扩大(2000年以后)三个阶段。在国际性别统计的发展过程中,一些重要的国际文件的发布和实施评估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如《北京行动纲领》提出的12个关切领域确定了性别统计的诸多课题,并对改善性别统计的生产和利用、改善性别统计的概念、定义、分类、测定与收集提出了要求;《世界的女性:2000》则促使性别统计取得以下进展:要求在法律、经济领域进行性别统计;统计专家与各类统计使用者进行对话;与性别有关的统计书籍的广泛制作;与完善性别统计有关的研究的推进等等。同时,还为今后的性别统计提出新的课题;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5周年会议《成果文件》(北京+5)中展示的进步是:虽然很多国家的女性组织在财源上受到制约,但仍然致力于分性别分年龄的数据的生产与发布以及性别研究。并提出关注和研究全球化对女性的负面影响、对科学技术利用机会的不平等、流动人口的拐卖和经济剥削、老年单身女性、自然灾害时的女性受害等新课题;《世界的女性:2005》(北京+10)展示的性别统计状况一方面反映了取得的进步,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源于三个因素:统计能力不足、没有充分实现性别主流化、不适当的概念、方法。因此要求采取的战略包括强化国际统计系统:最大限度地利用政府统计,提高统计生产者的数据展示能力。进行不同层次人力资源的开发;实现统计数据生产的性别主流化:在政府统计的法定框架内规定性别统计的开发、利用,形成包括统计局与女性团体在内的相关人员的对话体制,培训统计生产者,使其在工作中纳入性别视角,使用现存的数据来源,提高性别统计数据的使用率,使各国的政府统计成为国际报告体系中的基本元素等。

伊藤陽一教授还对现有的性别统计指标体系与复合指数进行了评述。对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数,如UNDP的性别赋权尺度(GEM:Gender Empowerment Measure)和世界经济论坛的性别差距指数(GGI:Gender Gap Index),他认为,由于GEM能够采用的指标很少,而且计算方法比较困难,因此遭到了一些批评。在此情况下出现的GGI虽然比GEM有所进步,但仍然不够完善。他认为,作为综合指标的基础应该考虑以下问题:(1)应解决个别问题的必要性与个别指标值排序的可能性,不应该急于编制综合指数。(2)应根据在社会中的重要程度对个别指标予以不同程度的重视,也就是说将个别指标值赋予不同的比重。(3)应比照其重要性为各问题领域的进步水平设定绝对的基准,并将它们区分为较低、中间和优良三个层次,或者进行更进一步的区分。根据微小的数值差进行国家或地区排序并不具有太大的意义,特别是当所依据的数据在大多数场合难以要求其严密性和准确性的情况下。(4)关于男女平等的评价,如果所有领域基本都处于较低水平,只是个别领域表现得好,也难以得出结论说情况较好。

关于日本男女平等的进展与性别统计的发展,伊藤陽一教授介绍了日本男女平等的状况及其历史和现实原因,并回顾了日本男女平等政策的变化和男女共同参与的历史演变。日本的性别统计从1990年代中期以来取得了较快发展,国立女性教育会馆、经济统计学会、法政大学日本统计研究所等机构,在《行动纲领》的影响下,出版有关女性的统计文献和白皮书;介绍和讨论性别统计的国际动向;推动政府关注性别统计。1999年,日本《男女共同参与社会基本法》颁布实施后,国立女性教育会馆于2003年首次出版《男女共同参与统计资料:日本的女性和男性》,并于2006年出版了新的版本;2003年经济统计学会设置性别统计研究会,开始发行研究会刊物;2003年内阁府男女共同参与审议会发布《收集、扩充、提供与男女共同参与相关的信息调查研究结果》等等。总之,无论在中央政府层面、地方政府层面还是在研究层面,性别统计都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但他也意识到,日本的性别统计还比较分散,把性别统计作为政府统计中心内容的目标还远远没有实现。他认为要强化性别统计,就要取得更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取得各方使用者的支持,回应各方对性别统计的要求,争取各方面力量对统计机构的支持。同时还要加强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形成政府男女共同参与机构、统计部门、统计和性别研究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等密切合作的组织网络。并建议,在调查越来越难以实施的情况下,应充分利用微观统计和报表数据。

四、国内统计工作部门和地方的经验

民政部财务和计划司处长何姗姗介绍了民政部门统计中社会性别主流化的进展。民政部从1998年开始性别统计指标中设计,1999年下发性别统计指标,2006年全面加入性别统计指标并收集性别统计数据,指标总类和填报率明显提高。具体做法是,在所有人的统计指标中都加入了性别,包括民政对象统计、民政事务、企业单位统计。并将在民政统计中增加性别统计综合表。以更方便性别统计数据的使用。其在工作中的挑战和体会是:性别统计上不受领导重视,下不受基层人员重视,处在夹缝中;行政记录中没有纳入性别;整个社会的认识不到位等。为此她建议:加大宣传并最大限度地使用性别统计数据,尤其是统计部门和妇儿工委系统。对数据的充分使用就是对统计部门最大的支持。各部门应加大性别统计的采集和发布力度,协调国务院信息办,将性别信息纳入所有单位的行政记录中。

作为全国妇联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指标研究与应用子课题组,陕西、江苏、安徽、河北省有关代表交流了各自的研究经验和做法。

陕西省开展的课题研究致力于以研究推动性别统计的实践。该子课题组非常重视相关研究成果的宣传以及对实践的促进作用,在如下方面取得显著成效:(1)申报陕西省委省政府优秀调研报告,得到专家认可,认为评估陕西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的进展及面临的挑战有助于党委、人大、政府和社会各界客观、准确的认识陕西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状况,明确应优先关注解决的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供决策依据;(2)在研究的推动下,妇女儿童发展的主要目标第一次被纳入到陕西省“十一五”规划之中,实现了妇女儿童的发展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发展;(3)推动促成陕西省十届人大常委会在开展政府组成人员向人大常委会述职时增加促进妇女儿童发展的内容并形成述职制度;(4)针对陕西省妇女发展和性别平等评估报告的内容,就三大领域的突出问题向省委写出建议报告,得到省委主管副书记杨永茂同志的批转。他们以研究推动性别统计实践的重要经验是:跨学科、跨部门组建各方参与的课题组,既为省级课题报告的形成和修改贡献经验,也为报告形成后进入决策视野提供契机;把促进妇女发展和推动性别平等作为始终不渝的追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逐步推进分性别统计的进程;与省妇儿工委会办公室、统计局加强沟通联系,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为全国“两纲”和本省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监测评估服务。(5)推动研究成果和评估报告成为党委、政府、妇儿工委、社会科学研究者及非政府组织多方都受益的公共产品。

江苏省开发的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监测评估指标体系由妇女经济就业、妇女决策参与、妇女受教育水平、妇女生命健康、妇女法律保护与生存环境5个一级指标和25个二级指标构成。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江苏省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情况较好,2000年以来,全省及各省辖市各项主要指标已提前达到国家2010年目标。(2)经济发展水平对妇女事业和性别平等进程具有重要影响;但妇女事业的发展和性别平等的进程一般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3)江苏南、中、北地区妇女发展与性别平等状况呈现出明显的阶梯性特征。地区间优势各异,部分领域地区差距较大。建议进一步加强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和培训力度,完善评估与激励机制,探索政府多部门间在性别统计与评估方面的共同合作。

安徽省在全国课题组研究基础上确定的指标框架和评估结果得到省内专家的一致认同,专家肯定了这个课题对推进性别平等具有的现实意义,认为指标框架和体系的设想是科学的,用这个指标体系衡量安徽全省的性别平等和评估各市性别平等状况,与基本事实是相符的,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和有效性。但研究中也遇到数据收集工作量大、某些指标对市级不具有代表性(如艾滋病病人数、等高校学生在校生数等)、一些分性别数据的缺失等问题。为此建议,进一步强化指标的可操作性和指标体系的适用性,在实际应用中,指标应该少而精,并且应设计数据计算程序,以便于操作和比较。希望通过不断的修改和调整,使已形成的指标体系能够更准确地描述两性之间的差距,反映两性发展的现状与变化。

河北省主要介绍了其建立性别统计数据库的工作,经过专家长时间研究讨论,他们确定了相对完整的指标体系,并通过灵活的倡导,争取到政府的50万元专项资金和每年5万元的监测统计经费。同时还组织专家力量开发了数据库软件,通过培训提高业务人员的能力,实现网络的数据直报。

各省的努力和探索,对于促进中国性别统计工作,实现吴仪同志提出的“实事求是,加强和改进实施两纲的统计监测,修改完善两纲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将分性别统计的重点指标逐步纳入国家统计制度;加强与部门统计的衔接”要求,无疑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基础。

这次会议是中国第一次以性别统计为主题召开的全国性研讨。在国务院办公厅2006年专门发文强调加强性别统计工作、改进性别统计报告制度之后召开这样一次会议,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切实加强性别统计的高度重视,体现了政府部门与和非政府组织及国际机构的积极努力和密切合作。这次会议对于进一步完善中国性别统计制度,促进社会性别主流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标签:;  ;  ;  ;  ;  ;  ;  ;  ;  

加强性别统计促进两性平等和谐发展--全国性别统计会议纪要_性别平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