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奶牛中小规模养殖模式研究

中国奶牛中小规模养殖模式研究

李栋[1]2013年在《中国奶牛养殖模式及其效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奶业产业链中,奶牛养殖是奶业发展的“第一车间”,生鲜乳的安全优质是奶业立足的基础。当前,我国奶牛养殖业呈现规模养殖、小区和散养模式共存的局面。面对奶牛养殖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选择适合国情的奶牛养殖模式成为了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本研究采用历史分析、比较分析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开展了奶牛养殖模式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全面剖析了我国奶牛养殖模式的历史变化规律,探索了奶业发达国家奶牛养殖模式的不同特点和典型作法,揭示了奶牛养殖重点地区的养殖模式特征和问题,研究了不同养殖模式的技术效率,提出了推进我国奶牛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1.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五年里,居民对乳制品的强烈需求推动了国营奶牛场(牧场)的大发展,国营奶牛场的规模养殖模式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后,奶业生产实行“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的发展方针,推动了奶牛养殖模式由国营规模养殖为主向个体散养、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多元化发展模式转变。新世纪以来,大型乳品加工企业的迅速崛起对高质量生鲜乳的需求,推动了奶牛养殖由散养模式向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模式转变。2.国际奶业发达国家的奶牛养殖都是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模式。美国是以土地、资本和技术密集,以机械化作业为主的集约化养殖模式。新西兰是以土地投入为主的草地放牧模式;荷兰是以资本和技术密集、以机械化作业为主的家庭牧场模式。日本是以技术密集,以机械化、专业化为主的适度规模养殖模式;印度是以劳动力密集,以小规模合作社为主的散养模式。3.通过对河南省不同养殖模式的实地调研。规模养殖、养殖小区在规划设计和整体布局方面科学合理,养殖环境较好,优于散养模式;规模奶牛场饲养管理科学,饲料供给和配比合理,挤奶和给水等环节较为规范,养殖小区及散养模式存在优质粗饲料供给不足,结构不合理,挤奶操作和给水不规范问题;规模奶牛场奶牛的健康和营养状况明显好于小区和散养户,牛奶质量也好于养殖小区和散养户;规模奶牛场单产水平和生鲜乳价格高于养殖小区和散养模式。4.在对河北省等7个定点监测省615户养殖场(户)的连续监测基础上,对2011-2012年23个月共计14144个观测值的定量分析得出,中规模养殖的技术效率最高,小规模次之,散养模式技术效率最小。两年平均来看,中规模养殖模式技术效率为49%,小规模养殖模式技术效率为38%,散养模式为20%。养殖模式对产出效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中、小规模养殖模式的技术效率要显着高于散养模式的技术效率。养殖模式对产出效率的稳定性有积极影响,相比散养模式来说,同等条件下,中、小规模养殖模式的产出效率更稳定。5.中国奶牛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叁个建议:一是要推动散养和小区饲养模式向规模养殖转变;二是要开发利用优质饲草,推进种草养牛模式;叁是要发挥区域优势,实施奶畜品种多元化。

李宝柱[2]2004年在《中国奶牛中小规模养殖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养殖业是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而奶牛养殖是近年来少有的农牧黄金产业,同时也是乳品工业良好发展的基础。 奶牛养殖属于节粮、经济、高效的产业,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可以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随着乳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在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等地奶牛养殖得到了发展的广阔空间,农民的收入增加了,养殖的积极性提高了,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本研究报告以奶牛养殖的整个产业链为线条,通过对中国奶牛养殖生产的目前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分析,力求找出一种适合当前发展状况的生产模式,为即将投资于奶牛养殖行业的投资者和农牧业从业者提供一些参考。本研究对中小规模奶牛养殖的生产模式进行了分析,找出了中小规模奶牛养殖的利弊,给出规避风险扬长避短的建议。作为报告核心部分,本研究给出了奶牛养殖模式和供应链分析:一、中国奶牛养殖总体概述二、奶牛养殖产业链的终端产业乳品工业叁、中小规模奶牛养殖新模式四、中小规模奶牛养殖模式的利弊五、奶牛养殖供应链过程六、如何提高养殖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七、投资奶牛养殖业的建议八、奶牛养殖新模式参考

尹春洋[3]2013年在《中国奶牛规模养殖的成本效益分析》文中认为近几年,随着奶业平稳发展,中国奶牛养殖模式开始由散养向规模养殖转变。本文利用2004—2011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中有关奶牛养殖成本的数据,以牛奶单位重量为基础,对不同养殖规模奶牛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探讨奶牛养殖规模与成本收益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推动奶牛规模养殖、稳定健康发展的对策。散养和小规模养殖相对于中大规模养殖具有一定的成本效益优势,奶牛生产水平未随养殖规模的扩大而得到较大的提高。因此,中国奶牛业不能过度追求养殖规模的扩大,应根据我国国情发展中小规模养殖小区,进而提高奶农组织化程度,调动奶牛饲养者的积极性,逐渐推进奶牛规模养殖的发展。

汪浩, 刘鹏凌[4]2018年在《基于DEA模型奶牛不同规模养殖生产效率分析——河南省与全国的比较》文中研究表明采用2004—2015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效益汇编》中河南省和全国奶牛不同规模的成本收益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计算奶牛不同规模下的生产效率(技术效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2004—2015年,河南省奶牛散养模式的生产效率平均值分别大于小规模养殖、大规模养殖、中规模养殖的生产效率平均值;河南省奶牛散养养殖模式生产效率平均值大于全国散养模式的生产效率;河南省奶牛小、中、大规模养殖的生产效率平均值小于全国规模养殖的生产效率的平均值。结合河南省奶牛产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促进奶牛产业向规模化养殖转型的建议。

于洪霞[5]2015年在《奶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户养殖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的奶牛养殖模式主要有国营奶牛场模式、农户奶牛养殖模式、牧场奶牛养殖模式和奶联社等奶牛养殖模式,这些模式在不同时期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其中,农户奶牛养殖模式在我国奶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伴随着我国奶业在现代化进程中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农户奶牛养殖模式因其奶牛存栏数量少、饲喂管理水平不高、原奶质量安全水平保证率低、环境差等问题,被视为不适应奶业现代化发展的落后的奶牛养殖模式。政府在奶业发展思路上进行了调整,大力倡导奶牛的规模化养殖。加之我国奶牛养殖环节和原奶加工环节没有形成稳固的合作关系,乳品企业收购在收购原奶价时压低价格,广大分散的农户在整个奶业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其市场议价能力弱。在政府和乳品企业这些外部力量的挤压下,大量农户被迫退出奶牛养殖业。农户奶牛养殖模式是否存在优势与效率、是否能够在我国奶业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作用,本文重点研究了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奶业发展的历史追述,理清了我国奶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并总结了我国奶业的发展规律;通过对发达国家奶牛养殖模式的介绍与分析,研究了现代奶业的本质,为我国奶业的发展方向提供一个可以参考的标准和借鉴的模式;对农户奶牛养殖模式的经济学分析说明了农户奶牛养殖模式具有小农生产特征;利用调研数据对农户奶牛养殖模式的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分析了农户奶牛养殖的生产效率、优势与劣势,面临的困境。通过典型的合作牧场的案例分析,总结了农户奶牛养殖的现实出路。论文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1.在中国奶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农户奶牛养殖模式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其原因是乳品企业强有力的需求拉动,农户强烈的致富动机,地方政府的积极支持等。近年来,在政府和乳品加工企业推动的奶业现代化过程中,农户奶牛养殖模式受到严峻的考验。2.从国外奶业发达国家的奶业发展经验来看,在奶牛养殖模式上,家庭牧场养殖模式是最主要的奶牛养殖模式。根据国外的家庭牧场的发展经验,现代奶业的特点主要有:不断提升的管理和技术水平、恰当的奶业政策、有效的合作组织、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和因地制宜选择的奶牛品种和饲料等。3.本文利用人口流动理论、厂商理论和均衡价格等理论构建了农户原奶生产模式的价格决定模型,通过对中国农户原奶生产的经济学分析,发现农户原奶生产模式具有小农生产特征。模型解释了农户原奶生产模式存在的合理性,即在资本积累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时,这种农户养殖模式还会存在一定的时期,模型也揭示了为什么农户奶牛养殖模式能够在原奶低价格条件下得以维持。4.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地区和乌兰察布市的256户奶牛养殖农户的实地问卷调查发现,农户具有从事奶牛养殖的时间较长,采取种养结合的方式,融资能力较差,奶牛养殖规模较小等特点。运用生产函数模型研究发现,在现有技术和管理水平下,奶户规模报酬处于递减状态,也就是农户经营已经在现有技术管理水平下达到了最佳效益。由于受限于农户的现有资源禀赋,仅仅凭借农户单个的力量无法引进新的生产要素,技术还是管理水平都较奶业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经济效益很难提高。5.当前我国的奶业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由于农户奶牛养殖模式能够在低奶价的条件下得以维持,因此部分农户会继续从事牛奶生产,并逐步过渡到家庭牧场模式,但需要较长的时间。通过呼和浩特市的一个案例的分析,说明在这个过渡时期,建立一种新型合作牧场模式,能使农户奶牛养殖模式在保证生存和发展的同时逐渐向现代家庭牧场过渡。农户奶牛养殖模式虽然在我国奶业发展过程中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如果不对其进行改造,势必会被市场所淘汰。而规模化牧场又具有投资大、风险大、成本高等劣势。合作牧场既给予农户继续留在奶牛养殖行业提供了选择,又改善了农户养殖模式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技能,比农户养殖模式更具有竞争优势,是农户继续从事奶牛养殖业的现实路径。因此,应该遵循奶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农户奶牛养殖模式进行改造,政府和乳品加工企业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农户合作牧场的发展,为今后向家庭牧场过渡做好准备。

赵文哲[6]2014年在《奶牛规模化养殖的可持续性评价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奶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推进奶牛规模化养殖成为转变增长方式、保障乳制品质量安全必然选择。然而奶牛规模化养殖并非是简单的规模越大越好。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规模养殖场对饲养管理水平,疫病防治,从业人员素质,牛粪尿处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本文从可持续性的角度分别用可持续性价值评价法,叁支柱可持续性指标评价法和MESMIS可持续性指标评价法,构建了针对规模化奶牛养殖的可持续性评价方法,并对不同养殖方式和养殖规模的养殖场进行可持续性评价,以选出最具可持续性的养殖方式和养殖规模,分析影响奶牛规模化养殖可持续性的关键因素,以推进内蒙古乳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全国和内蒙古奶牛规模化养殖情况,并对内蒙古地区调研数据进行基本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奶牛规模养殖已经初具规模,但仍有很大进步空间。内蒙古地区调研数据显示,规模化牧场盈利性高于养殖小区;大规模牧场盈利性最高,小规模次之,中规模牧场盈利性最低。之后本文综合调研情况、专家意见、从业人员意见分别运用可持续性价值法,叁支柱可持续性指标评价法和MESMIS可持续性指标评价法,以内蒙古地区调研数据对不同养殖方式和养殖规模的可持续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叁种可持续性评价方法均得出牧场可持续性高于养殖小区,大规模牧场可持续性高于中小规模牧场的结论;可持续性价值评价法认为小规模牧场可持续性高于中规模牧场,叁支柱可持续性指标评价法和MESMIS可持续性指标评价法认为中规模牧场高于小规模牧场。最后本文运用可持续性障碍度分析了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针对以上结论,本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包括有序推进奶牛规模化养殖,加强对奶牛规模化养殖粪污处理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牧草种植,鼓励高素质管理和技术人才进入奶牛养殖业,以提高奶牛养殖的饲养管理水平。

杨东升[7]2007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乳业发展与奶牛养殖模式分析》文中认为奶业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的“兴市产业”,2005年呼和浩特获得了中国乳业最高荣誉——“中国乳都”的称号。目前,呼和浩特市的奶牛存栏数、年原奶产量、原奶加工量、乳制品加工工业总产值等指标均位于全国大中城市之首。原奶的生产,是“中国乳都”---呼和浩特市品质的生命线。呼和浩特目前的奶牛养殖模式特别是农区奶牛养殖的主体是“公司+奶站+奶户”模式,这种模式在奶牛养殖业发展初期,对公司、对奶户均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造就了呼和浩特市奶牛养殖业所取得的成绩。但近年来,呼和浩特奶牛养殖业在遇到市场变化等情况下,出现了奶牛养殖经济效益下降,卖牛、杀牛等现象频繁出现。说明通过“公司+奶站+奶户”难于实现规模化养殖的目标,必须改革,建立“公司”+“基地”+“园区”的新模式,以促进乳业可持续发展,迅速提高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通过分析,目前呼和浩特农区奶牛养殖业受到国内外大环境的影响主要存在奶牛养殖经济下降;奶户饲养管理方法落后;奶牛疾病防疫体系滞后;奶牛单产低,奶质不高;奶户工作效率低;自繁奶牛品质难以保证;饲料供求矛盾突出等问题。所有这些问题导致了牛奶市场价格的下降。然而目前养殖业出现如上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的养殖业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公司+奶站+奶户”的养殖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与市场的需要;公司、奶站、奶户这叁个主体是一种博弈的关系,在市场出现异常时其利益无法再达到一致;在抵御市场风险时公司本能的把风险转嫁到最为弱小的奶户身上;从而最终导致奶牛养殖业的萧条。本文通过对呼和浩特农区奶牛养殖业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对呼和浩特奶牛养殖模式做了创新。通过对“公司+奶站+奶户”模式与新模式——“公司+基地+园区”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以及对内蒙古大城西村宏丰养殖有限公司进行个案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在新模式下能实现真正的规模化养殖,能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能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能提升我国的奶制品品质,能为农民增收等等优点,该模式因此具有重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为此本文在政府、龙头企业和奶户自身等叁个方面提出了建议。政府应该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在政策、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加以支持。主要表现在叁个完善,叁个加强,叁个建立。即:完善现行有关政策、完善管理体制、完善动物疾病防疫体系;加强奶牛养殖基地规划建设、加强奶牛养殖信息与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民培训体系;建立健全奶畜良种繁育体系、建立健全奶牛养殖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建立健全奶牛养殖相关质量监测体系。龙头企业要起主导作用,要加强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加强企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强对奶户建设园区的扶持力度;奶户积极加强自身的合作化组织水平。本文内容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为国内外乳业发展以及奶牛养殖业发展分析;第叁部分对呼和浩特市乳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剖析;第四部分对呼和浩特市奶牛养殖新旧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指出了旧模式的弊端和新模式的优点以及可行性,并进行了个案研究;第五部分为对策与建议;第六部分为结论。本文对呼和浩特农区奶牛规模化养殖问题进行了研究,对呼和浩特农区奶牛养殖业摆脱目前的困境,对乳制品加工企业的原奶质量的提升,对呼和浩特地区的新农村牧区建设有着重要的经济与社会价值。

于萌[8]2016年在《阜新市奶牛规模化养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文中研究说明畜牧业一直以来都是阜新市的传统优势行业。自“十二五”以来,阜新市的畜牧产业发展迅猛,顺利地进入到提档升级的新阶段。近几年,阜新市着手经济转型体系构建,扩大畜牧业的传统优势地位,实施畜牧业强市战略,以畜牧业的强势发展带动其他产业经济进步。作为阜新市畜牧业的支柱产业之一,统筹规划好全市奶业的发展,对于阜新市畜牧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奶牛养殖正在经历从散养为主的传统养殖模式向规模化养殖迅速转变。为了全面了解阜新市奶牛规模化养殖的发展现状,本次调查对阜新市的海州区、细河区、太平区、新邱区、清河门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以及彰武县7个区(县)的规模化养殖场以及散养户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记录本市的规模养殖实情,并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对阜新市奶牛规模化养殖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调查结果显示:(1)阜新市的奶牛规模化养殖在近年来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其主要形式为现代化奶牛饲养场、奶牛规模养殖小区、乳品企业自建牧场。但小户散养及其他形式的小规模养殖仍在全市的奶牛养殖中占很大比例:全市奶牛存栏数在100头以上的养殖场(户)存栏奶牛所占比例由2011年的34.3%增长到2014年的48%,同比增长39.94%,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全市奶牛存栏数在20头以下的养殖场(户)存栏奶牛所占比例由2011年的31%下降为2014年的21.8%,同比下降29.68%。奶牛存栏数在100头以下的奶牛养殖户所存栏奶牛总数所占比例仍然占到全市奶牛总数的50%以上,所占比例仍然较大。(2)自全力实施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为方针的奶牛养殖发展模式以来,全市机械化挤奶的覆盖率呈上升趋势,与2011年相比,2014年的机械挤奶覆盖率同比增长10%;2014年鲜奶产量同比增长5.17%,奶牛单产量同比增长3.82%。(3)受到牛奶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养殖户仍存在一定的养殖风险,政府对养殖户的扶持力度仍需加强。2012年-2014年叁年内,全市奶牛存栏数呈下降趋势,与2012年相比,2014年奶牛存栏数同比下降24.55%;鲜奶价格方面,2011-2014年鲜奶价格呈上升趋势,但就2014年全年而言,2014年2月奶价为4.9元/千克,之后奶价一路下跌至2014年底的4.2元/千克,全年平均奶价为4.4元/千克,仍然存在-定的不稳定性。针对阜新市规模化奶牛养殖场比例较低,奶牛的单产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优质饲料资源短缺,奶牛良种服务体系不健全,疫病防控治疗水平较低,奶牛粪便及养殖场污水处理不当造成环境污染等限制我市奶牛养殖规模化发展的诸多问题,提出完善阜新市奶牛养殖规模化体系的相关建议:争取省级以上项目基金,继续推进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切实搞好自繁自育工作,扩大我市现有优良母牛群体优势;引进良种奶牛冻精进行人工授精,改善牛奶品质和奶牛单产奶量;保证原料乳质量安全和高品质,促进奶业产业安全发展;种植优质牧草,搞好玉米青贮,为奶牛提供优质粗饲料;加强疫病防治监督检测体系,更新防疫中心实验、检测设备,实时关注疫情动态;加大对奶牛养殖户的扶持力度,出台相应政策以规避因价格波动造成的震荡,降低奶牛养殖风险等:出台政策及相关规定,加速奶业产业一体化的进程;处理好奶牛规模化养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发展规模化生态奶牛养殖等。通过对阜新市各区县养殖户及养殖场的走访调查,将阜新市各县市与全国平均水平对比,就当地规模化养殖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分析探讨,并借鉴国内外成功的规模化奶牛养殖经验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为阜新市规模化养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及实际参考。

贾璐[9]2016年在《内蒙古小规模奶户退出奶业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我国乳业发生了多起乳制品质量安全事件,消费者对国内乳制品产生了信任危机,对国外乳制品的需求量逐渐变大,国外乳制品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也不断护大,我国的乳制品市场受到了巨大冲击,在此背景下我国奶牛养殖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小规模养殖户大量退出奶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的养殖模式不断扩大。木文以内蒙古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实地调研,对调研的数据加以整理,将影响内蒙古小规模奶户退出奶业的影响因素分为政策因素、奶户自身因素、家庭特征因素、激励因素和市场条件因素,利用统计描述的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了退出奶户和养殖奶户在这五个方面的不同;然后运用logit模型和pr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小规模奶户退出奶业的主要原因,模型结果显示:政策因素、奶户自身因素、家庭特征因素、激励因索和市场条件因素均对小规模奶户是否选择退出奶业有显着的影响,其中激励因素下的非农就业比例对小规模奶户是否选择退出奶业的影响最大,且影响为正,其次是政府对大规模养殖是否有补贴的政策因素对小规模奶户是否选择退出奶业也有正的影响。对奶户·退出奶业后的收入和就业的研究表明:小规模奶户退出奶业后正在面临着不好找其他非农工作,收入下降的情况。最后根据研究结果,为政府和奶企在如何实现奶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的目标下,制定能改善农村劳动力短缺、帮助奶户转型升级以及提高奶户生计水平对策建议。

班洪赟, 王善高, 班洪婷, 田旭[10]2018年在《世界奶业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文中指出探讨如何提高生产效率以改善当前中国奶业发展中存在的成本高、单产低等问题。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方法,基于国际牧场联盟(IFCN)的数据,对全球55个国家158个代表性养殖户奶牛养殖的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并进一步分析提高技术效率的可能途径。当前全球的奶牛养殖业技术效率均值为0.81,其中,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奶牛养殖技术效率超过0.92,远高于亚洲、非洲以及南美洲。研究还发现,养殖规模与技术效率呈U型关系,小规模家庭养殖户与大规模奶牛场的技术效率均高于中等规模养殖户。此外,首次产乳的月龄、奶牛品种、国民收入水平、以及奶业发展水平均会影响奶牛养殖户的技术效率。建议因地制宜发展不同养殖模式、引进和培育优良品种的奶牛有助于提高我国奶牛养殖业的技术效率。

参考文献:

[1]. 中国奶牛养殖模式及其效率研究[D]. 李栋.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2]. 中国奶牛中小规模养殖模式研究[D]. 李宝柱.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4

[3]. 中国奶牛规模养殖的成本效益分析[J]. 尹春洋. 中国畜牧杂志. 2013

[4]. 基于DEA模型奶牛不同规模养殖生产效率分析——河南省与全国的比较[J]. 汪浩, 刘鹏凌.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8

[5]. 奶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户养殖模式研究[D]. 于洪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5

[6]. 奶牛规模化养殖的可持续性评价研究[D]. 赵文哲. 内蒙古大学. 2014

[7].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乳业发展与奶牛养殖模式分析[D]. 杨东升.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

[8]. 阜新市奶牛规模化养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D]. 于萌. 延边大学. 2016

[9]. 内蒙古小规模奶户退出奶业的问题研究[D]. 贾璐.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6

[10]. 世界奶业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班洪赟, 王善高, 班洪婷, 田旭.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18

标签:;  ;  ;  ;  ;  ;  ;  ;  ;  

中国奶牛中小规模养殖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