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使用的几点思考论文_李佳慧

对《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使用的几点思考论文_李佳慧

李佳慧 鞍山师范学院 辽宁 鞍山 114007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实施新课程以来新兴的一门综合课程。该教材以全新的面貌给我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受。它是课标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重要载体,更是实现课程目标最重要的资源。本套教材更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是“教材”更是“学材”。无数次翻阅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都会被其生动的内容,独到的设计所吸引。

但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常常步入两个误区:一是教学过程中过分拘泥于教材,唯教材是尊,“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把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和技能的清单,照本宣科,照图讲图,对教材使用不到位;二是过分跳出教材,随心所欲地改变教材,在加大了教学成本的同时更浪费了教材中提供的珍贵资源。这两种做法,一为“过”,二为“不及”,都是我们在具体教学中应该避免的做法。

如何才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好教材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读懂教材,尊重教材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凝结了众多编者的智慧,是教学中应依据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首先要读懂教材,领会教材的主旨思想及编者意图。在通读全册教材的基础上重点了解和把握本年级、本册、本单元、本课的教学目标,以教材为依据,掌握精髓之所在,并准确地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前提是尊重,没有尊重的“创造”是无效的“创造”。要学生学,教师本身要沉下心,静下气来自己先学,带着虚心地态度去感受教材的价值,教材的魅力,教材的独到之处。在此基础上,才可以适当地对教材进行增补删减,进行重组和创造,让教材“为我所用”。

二、挖掘教材,拓展延深

新教材不是静态、封闭的存在,它具有相当地可开拓性、可延展性。因此仅仅读懂是远远不够的,要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和剖析。就一课而言,首先要挖掘教材中每个框题内容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一般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这四个层次来进行深入挖掘,把本课题的各个知识点融入到四个层次中形成本课题知识的框架。然后按照这个框架科学设计各个内容。这样在使知识环环相扣,逐层深化的同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创造使用,有效整合

首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图片资源。

教材中的图片大多都是撷取儿童生活中的某个场景,其目的在于唤起和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与提示学生的活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就要求教师要用好教材中的图片去“引发”儿童对现实问题的回忆、反思或探究,使“图”成为与“文”交互作用的不可或缺的视觉符号。当然,教师不能把它上成看图说话课,更不能就事论事地拘泥于图画当中。一定要在深刻理解图片的意图及其承载的价值基础上进行设计。

如三年级《快乐的冬天》一课,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重组,通过一张张精美有趣的冬季活动照,一幅幅令人向往的冬天美景图片,引领学生感知冬天,体会大自然的浪漫多姿,进而激发孩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其次,要注意挖掘教材预留的空间。

就像书法中的“飞白”一样,教材中有大量的“留白”,为师生留下了许多想象、发挥和创造的空间,这些空间使教学内容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结构,而成为一个开放和自由驰骋的舞台。这些留白,有的会引发学生对求知的兴趣,有的会激起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思考,有的会激励起学生探究学习方法的热情,有的会引发对善恶美丑的深思……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留白让学生去讨论、交流、书写、绘画、剪贴……

如三年级上册《学会利用时间》一课有大块的留白部分,有统计表、收集生活实例、制定计划书、小比赛等。教材如此安排,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到时间的宝贵,并反思自己浪费时间的种种行为,在今后的行动珍惜时间,学做时间的小主人。

再次,要善于用好教材中的活动范例。

教材中呈现了大量的活动、游戏及其活动的过程,其目的在于通过这些设计引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如在《爱心伴我成长》、《合理消费》、《家乡风貌》、《话说南北东西》等课文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充分地将课堂搬出教室、搬上社会、搬进商场,广泛开展调查、访问、参观等多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相关资料,通过分析、整理,最后做出一份内容完整、论据充分的调查小报告。

最后,要挖掘教材中的思想观点。

教材中的思想观点是通过正面告知的方法帮助孩子形成正确认知。这些观点通常以比较正式的文字,或对话、旁白的形式出现,有时则以老师之口呈现。

现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包含一定思想内容及情感的文字,像一些富有情趣的儿歌,一些在生活中看似平凡却意义深远的细节等。

总之,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是教师引导学生活动的重要工具,也是学生开展活动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教师要用足、用好教材资源。同时,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本地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灵活地使用教材,用一种大教材观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取舍,对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灵活调整,这样才能增强教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赋予教材现实的生命力,让它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绽放出应有的光彩。

论文作者:李佳慧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9月总第21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4

标签:;  ;  ;  ;  ;  ;  ;  ;  

对《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使用的几点思考论文_李佳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