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差生”希望的明灯论文_邹 文

点亮“差生”希望的明灯论文_邹 文

邹 文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七中 442000

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学生成绩总是有好有差。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既要关心“优生”,更要关心“差生”。反观教育的现状,有些教师面对优秀生“眉开眼笑”,面对中等生“不声不响”,面对掉队的学生“大喊大叫”的现象并不少见,这是教育的悲哀。

一、所谓“差生”受忽视的原因

1.“应试教育”作祟。

应试教育是指单纯为应付考试,获取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教育倾向,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的训练为方法,以追求高分数作为唯一的目的。“差生”就因为“应试考试”、“争取高分数”这方面能力欠佳,在以“分数”作为唯一的标准衡量下常常被淘汰。

2.家长的默许

“差生”的家长常常默认了自己的孩子“天生成绩差”这一事实。他们评价孩子,不是冷静客观的全面分析,而是经常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孩子比,一旦成绩不如别人,他们就会给孩子施加更大的压力,让孩子去参加名目繁多的补习班,孩子在家长那得不到应有的关爱,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3、评价手段的偏颇

虽然“狠抓素质教育”的口号常常听到,可是现在教育主管部门在教师考核机制、教学效果评价手段上仍没逃出以“分”论人,以“分”评优的羁绊。老师在分数的压力下,难免会给“差生”施加更大的压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于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平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那么对于“差生”,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来面对他们呢?

二、如何对待所谓的“差生”

1.把尊重送给每一位“差生”,让学生感悟到老师的人格

爱是教育的营养。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爱但不能公平、公正地给予每个学生,也会把教育推入绝境。若教师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优生和差生,差生长期不受尊重,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信心。例如,优生和差生共同违反了同一条纪律,有的教师对待差生是进行最严厉、最“细致”、最“有耐心”的教育,甚至把以前犯过但现在早已改正了的错误也一并掏出“算总帐”,期间还往往充斥不少的斥责之词,侮辱之语。在那些老师眼里,差生就彻头彻尾地坏透了,无药可救、病入膏肓了。可是对待优生呢?要么轻描淡写地说几句,要么柔言细语地劝几下,算是“温馨提示”。更有甚者,干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种特殊的教育方法会恶化教育环境,后果不堪设想。关心和爱护学生,不仅是在思想、学习、生活上给予关心,而且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论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不论他是否犯过错误,都要一视如仁,让学生有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场所,这样他们才能好好学习,才会有学习的动力。

2.把关注送给每一位“差生”,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呵护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爱护和关注在学生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差生”更需要教师对他的关注,更渴求别人对他的认可。老师只有更多地关注他们,用真诚换取他们的真心,让他们重拾自信,让他们感到学校是温暖的,老师是亲切的,同学是真诚的,学习是有趣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差生”学习的兴趣。

3.把宽容送给每一位“差生”,让学生体悟到老师的真情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能改,善莫大焉。”鲁迅说过:“倘要完整的人,天下配活的也有限。”教师应胸怀宽广,尤其对“差生”不应该求全责备,在一些小事上纠缠不休,而要善于“短中见长”,以一颗宽容之心对待“差生”,努力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我们不少的教师为了有针对性地教育“后进生”,把眼光紧紧盯在他们的缺点和错误上,发现问题就抓住不放,使学生在自己的错误面前无法抵赖,只好低头认错,写检讨作保证,看似顺利,但对“差生”的转化却没多大效果,甚至促使少数“差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如果只见缺点,不及其余,就会失去教育机会,造成教育的失误。要明白宽容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教育,有时甚至是很好的教育手段。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惩罚更强烈。”

4.把赏识送给每一位“差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鼓励

首先是充分信任“差生”,告诉他们“你能行”,让他们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自信心;其次要真诚地赞美“差生”,当教师的激励上升成为一种人文关怀,学生身上就会发生不可思议的变化。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的优点和缺点,只是两者的多寡问题。一个“差生”的缺点虽然较多,但不管怎样“差”,他总有一些不引人注目的优点。特级教师李连众说:“善于发现别人优点比发现别人缺点更高明。”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练就慧眼独具的基本功,怀着一颗炽热的爱心,努力寻找“差生”身上的闪光点,即使小成绩、小进步,我们也要小题大做地进行表扬,满足他们上进心的要求。通过对“差生”优点的赏识,激发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鼓舞他们用积极的一面战胜消极的一面。

总而言之,要成就“差生”,不在一朝一夕,但行在一朝一夕甚至一瞬间。 “差生”转化工作是一项极富爱心和耐心的工作,只有我们尊重关注他们,宽容对待他们,赏识他们,才能真正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孟子云:“人皆可以为尧舜。” 可见没有转化不了的“差生”,老师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用我们的爱点亮“差生”希望的明灯。

论文作者:邹 文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4年1月(总第6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5

标签:;  ;  ;  ;  ;  ;  ;  ;  

点亮“差生”希望的明灯论文_邹 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