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移民和宗教的根源--义乌市伊斯兰民族志研究_伊斯兰文化论文

市场、移民与宗教的根植:义乌市伊斯兰教民族志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伊斯兰教论文,义乌市论文,移民论文,宗教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52“2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0586(2010)03-0081-08

义乌现辖6个建制镇,7个街道办事处,30个社区,61个居民委员会,730个村民委员会。截至2005年底,义乌市共有户籍人口271 705户,697 368人,其中男355 977人,女341 391人①。除户籍人口外,约有160多万流动人口在义乌活动。

有研究认为,历史上穆斯林先民亦曾在义乌留下足迹。据《金华府志》记载,元代曾有17位回回官员在此任职,明、清及民国时期,义乌穆斯林人口无法查考。新中国成立以来,义乌穆斯林人口也很少,1953年仅有2名回族,1964年11人,1982年19人。主要是因工作分配、婚嫁、经商等原因进入义乌的②。

大批穆斯林进入义乌始于1990年代,当时就有回、维吾尔等族人口前来从事货物贩运、开设小型餐馆等,主要在原火车站一带活动。1998年后不断有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度、阿富汗等国家的穆斯林前来订货。2000年后包括阿拉伯人在内来稠(义乌市区所在地为稠江镇——编者注)人数剧增,经商者由行商逐渐成为坐贾。阿拉伯商贸公司的开办吸引了大批毕业于国内伊斯兰教经学院、阿拉伯语学校、清真寺,以及国外伊斯兰世界各大学及语言培训学校的回族等民族的毕业生担任翻译。那些语言技能熟练、懂得外贸出口程序、掌握了一定数量外籍客商的翻译人员又逐渐脱离原服务公司,自己独立开展业务,从而形成代理商贸公司不断增加,穆斯林人数也呈逐年增长的势头,在各种市场、居住社区、写字楼、车站、机场等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

本文主要通过义乌这一迅速崛起的新兴城市穆斯林居住社区,以民族志方法深描其宗教和相关生活情况,探讨市场、移民与宗教社区之间的关系,关注商业活动如何影响人们的宗教行为和生活,总结义乌伊斯兰教的特点及穆斯林面临的城市适应问题。

一、行业、人口和族群

义乌穆斯林主要从事外贸出口、清真餐饮(包括餐厅、超市、清真肉食品屠宰、运输、销售等)、纺织品加工(衣服、礼拜毯、纱巾等)和幼儿教育(托儿所和幼儿园)四大行业,其中前两种行业占主导。

由于迁移人口的流动性强,来源复杂,各种商业代理公司遍布义乌市各写字楼及居住社区,要统计准确的数字几乎不可能。根据义乌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提供的数据,截至2007年初,义乌有少数民族人口31 620名,其中常住人口1 113名,暂住流动人口30 507名。估计穆斯林约占暂住流动人口的30%,其中有回族1 431名,维吾尔族263名。照此推算,义乌应有各类穆斯林流动人口约9 152人。实际上,这一数据只是说明了已登记在册的暂住人口的基本情况,对于那些流动性强,或者未及时登记在册的人口未能计入。

本文根据义乌清真寺自2006年2月以来统计的参与主麻人数资料,以及田野调查获得的穆斯林餐厅、工厂、超市、摊点、各临时礼拜点等的情况,估算最大人口数为21 310人,最小人口数为10 310人③。

按照迁出地分类,可将义乌穆斯林分为国外和国内两大块。国外穆斯林主要包括阿拉伯人、非洲籍黑人、印巴各族、中亚各族、东南亚各族等,多开设公司、餐厅、工厂,以流动订货者居多。国内穆斯林主要是来自西北、西南及中原地区的回族,以宁、新、青、甘、滇、豫等省区较多,主要从事外贸、翻译、餐饮、货运、商店、土特产零售等业务;其次有来自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等族,主要从事餐饮、货物贩运等业务,以及个别来自西北地区的东乡、撒拉、保安等族。

二、宗教活动场所及墓地

清真大寺建立前,义乌穆斯林的聚礼场所已经历了数次搬迁。根据1989年就在义乌贩卖皮毛的甘肃省礼县盐官镇宽川乡上崖村的马送弟口述,1990年就有40多位盐官镇人在义乌贩运皮毛,其中有十几位哲合忍耶教派的阿洪,在靠近老火车站三岔路口的森工大楼(已拆除)曾设立过礼拜点,在伊斯兰教历八月十六日大家一起宰鸡或宰羊举行“了夜”④活动。同期还在北门新马路现三元里宾馆有维吾尔族设立的礼拜点,后来随着城市改造和扩建停止活动。

1998年,前来义乌经商的巴基斯坦人租用了红楼宾馆楼底现礼拜点作为聚礼场所。2001年,政府为方便本处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批准在红楼宾馆楼底棚屋设立了义乌市第一个、也是全省首处县级接纳国外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伊斯兰教临时活动场所。2002年春季广交会期间,礼拜人数猛增,红楼宾馆容纳不下,于是转到南门街200号二楼有600平方米左右的房屋举行聚礼,年租金8万元。2003年礼拜人数最多达到1 500余人,但到2004年春季广交会期间主麻人数达到2 000余人,礼拜者延伸到马路上,经常造成交通堵塞。鉴于此,义乌市政府决定建立义乌市清真寺。截至2007年8月底,义乌共有包括清真大寺在内的各类伊斯兰教活动场所13处。除了3处外籍穆斯林建立的礼拜点没有专职的教务负责人外,其余各处教务都由中国人负责。

丧葬方面,义乌穆斯林主要是国内外流动人口,一旦有人亡故,通常都会运回原籍埋葬。外籍人士亡故后因涉及外交事宜,需办理很多手续,落实伊斯兰教规定的速葬习俗具有一定的困难。为了殡葬方便,义乌市政府在位于商城大道和西城路交会处的奇山陵园一角开辟了穆斯林墓地,截至2007年10月已有13位中外亡者在此安息。

三、清真餐饮业

1.清真餐厅。根据最早在义乌开设了清真餐馆的青海回族林占海口述,1997年义乌有2家清真餐馆,一家是维吾尔族餐厅,位于老火车站的三元里一带;另一家是自己开设的伊布拉欣餐厅,位于义东路253号。2001年,随着义乌穆斯林人口的增加,牛肉拉面馆才大量出现。大型清真餐厅始于2001年开设于江滨西路的宁波东伊顺餐厅,2003年之后逐渐形成高峰。截至2007年10月底,义乌共开办了43家大型清真餐厅,其中8家先后关闭或转让。现有的35家中,外籍穆斯林开设或中外联合经营的有23家,国内穆斯林开设的12家。主要分布在商贸区和中外穆斯林较为集中的生活社区,以稠州街道的商贸区、稠州北路、稠州中路一线最为集中。按照由东北向西南的顺序大致排列如下表。

按照业主分类,上表所列营业的餐厅中,外籍穆斯林参与开设的有23家,其中也门人5家,巴勒斯坦人4家,埃及人3家,巴基斯坦人3家,黎巴嫩人2家,约旦人2家,阿尔及利亚人1家,叙利亚人1家,伊朗人1家,伊拉克人1家。据义乌清真寺管理委员会统计,目前除了大型餐厅外,青海人在义乌开设的兰州拉面馆有150多家(其中市中心范围内约80家)。其次,新疆、河南、云南、甘肃、宁夏等地的回族,以及维吾尔族开设的小餐馆约有20多家。统计2001年以来义乌出现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餐厅,可以发现清真餐厅的增长主要在2006年,2004-2006年是清真餐厅的整合期,既有经营不善关闭的,也有新开设的餐厅。清真餐厅的增长与义乌穆斯林人口的增加应该成正比,但餐厅的增加在时间上较为滞后。人口增长在前,餐厅开设稍后。

2.清真肉类销售部。自2004年以来,义乌专门经营清真肉食品的店铺共有9家,全部由国内穆斯林经营,主要销售牛、羊、鸡肉,批零兼营,外籍穆斯林餐厅的肉食品也多由此供应。

3.清真食品销售店。截至2007年10月底,义乌共有6家专门经营清真食品的店铺,其中4家超市,2家西饼屋。

4.清真食品摊点。在穆斯林聚居社区附近(如五爱菜市场等),有以制作和销售包子、稀饭、馕、馒头、饼子、糊辣汤、油条等小吃为主的摊点,经营者多为西北的回、维吾尔等民族,数量不多,但方便了周围穆斯林的日常生活。

四、义乌穆斯林的宗教教育

义乌穆斯林来自世界各地,以成人为主,多数人具有小学以上国民教育水平,甚至不乏国内外高校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义乌穆斯林普遍具有伊斯兰文化知识背景,懂得宗教常识,内部拥有大量的教义阐释者,能够作为社区精英宣传教义,释疑解惑,独立进行社区教化。义乌清真大寺因距离穆斯林生活区较远,不能充分发挥日常教育功能,宗教文化教育活动主要由民间自发组织,主要包括以下方式。

1.主麻聚礼。这是学习的主流渠道,全体穆斯林每周五在大寺参加聚礼活动,阿洪宣讲教义,进行教育普及,解决现实中遇到的教法问题等,意义至为深远。但因族群复杂,语言各异,汉语宣讲让外籍人士很难获益,如何通过大寺对全体人员予以劝鉴和通告,并对重大事情进行民主协商是目前面临的困境之一。

2.宗教活动点劝鉴。在现有各宗教活动点,除了负责教务的阿洪组织学习外,通常在晨礼和昏礼时有前来义乌经商的国内外民间宗教人士,有些活动点会邀请其借机进行劝导。内容多为提醒人们要两世并重,在从事商业活动的同时崇拜和纪念安拉,遵从先知穆罕默德的教导,遵纪守法,合法经营,力行善功,善待他人等。

3.家庭聚会。某些家庭因纪念亡故、孩子出幼、亲友团聚、节日庆典等,邀请亲友中教义知识丰富,并具有一定社会威望的人进行演讲劝鉴。时光阿拉伯语培训中心组织的妇女学习班与此类似,从2007年3月1日开始,在培训中心给妇女教授《古兰经》,除星期天外,每天安排在晨礼或昏礼后学习,刚开始有2人参与,后增加到10多人。2007年8月有3位宁夏籍妇女参加学习。因人数少而不固定,故而学习也时断时续。

4.周末学习。2005年1月,由茹柑椰等人通过网络召集,创办了周末定期学习活动。主办者受到当时影响较大的广州穆斯林互助社区(网络社区)的影响,基于精神上的孤独感,召集大家每周在某住户家中或某公司聚会,希望通过虚拟网络的媒体效应,构建起穆斯林之间现实互动的平台。学习的具体时间和地点通过电话和网络告知,一般固定在周六晚上七点至九点,由开设公司的穆斯林提供场所,指定专人负责安排主持人、主讲人等。学习和讨论内容往往与宗教功修或义乌穆斯林现状密切相关,如缴纳天课、处理利息、区分回扣、跨境婚姻、子女教育及与非穆斯林的交往等问题。参与者人数不等,大约每次有15—70人,国内有名望的阿洪或学者主讲时参加者较多。

5.斋月互访。斋月往往是一年中集中体现—地宗教状况的时段。除了完成个人封斋、礼拜等功修外,穆斯林认为斋月是力行善功的最佳时间,邀请朋友在一起开斋,安排懂得教义者进行演讲,往往是一次小型的家庭宗教知识学习活动。按照功能主义的观点解释,通过斋月互访,大家一起礼拜,学习经训,能够通过集体的行为传承传统,借以教导子女,联络朋友及家人之间的感情,加深信仰者的信念。因此,斋月中相互拜访和善待亲友已经成为各地各族群穆斯林的传统习惯。

6.旅游休闲。义乌穆斯林通过媒体和通信工具等组织的以旅游休闲为主要内容的聚会活动,往往也是传播伊斯兰知识的教育活动。例如由个别人发起组织在义乌市内公园及城市周边风景区的游览活动,届时大家带上食品、饮料、布单、拜毯等必需品,一起游玩,一起礼拜学习,既可以丰富业余生活,又能充实宗教知识,受到广大青年人的欢迎。

7.网络通信工具。QQ、Msn、雅虎通、Skeype等网络聊天和通信工具既是从事商贸人员日常处理业务,获得商业信息的工具,也是相互交流宗教知识和信仰心得的网络空间。特别是中国穆斯林,利用QQ聊天工具,建立QQ群,通过群发经训消息,通告社区活动及学习地点等,属于较为活跃的网络参与族群。

8.网络社区。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近年来网络社区已经成为宗教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中国穆斯林网(www.2muslim.com)论坛板块专门设立了地方板块,其中义乌社区开办于2005年1月28日。同年网名为艾哈迈德者又开办了义乌穆斯林(域名:www.ywmuslim.com),这是目前能够阅读汉语的义乌穆斯林最为重要的两大网络互动平台。此外,义乌清真大寺于2007年11月开办了门户网站(域名:www.yiwumosque.com.cn),以便宣传教义,发布信息,展示本地伊斯兰文化。中国穆斯林、伊斯兰之光、伊斯兰在线等汉语板块的网络社区也是这里的回族等民族获取经训、教义、教法及与穆斯林有关的社会知识的窗口。外籍穆斯林主要浏览阿拉伯语、英语、马来语及乌尔都语等语言的网页,观看诸如半岛电视台新闻、伊斯兰国家穆夫提的最新演讲。那些懂得阿拉伯语或英语的人员还可以通过网络社区,向国外著名网络社区版主或学者请教教义学、教法学等问题,并参与社区讨论。

9.纸质媒体。2005年2月,由茹柑椰创办了《义乌穆斯林》小报,8开纸对开4版,属非连续出版物,共出7期。2006年1月,因与义乌清真寺合作办刊,改名为《清真寺》,共出4期。2006年10月,与兰州《穆斯林诗书画》刊社合作办刊,改名为《时光》,到2007年8月共出4期。总计出了15期,第15期扩为4开纸8版。报纸重点发表宣传伊斯兰教基础知识和反映义乌穆斯林生活的文章。时光伊斯兰文化咨询服务部同时经营部分有关民族、宗教的学术书籍和宣教书籍,方便了义乌穆斯林的阅读需求,尤其对那些经常与穆斯林客户打交道,希望了解其风俗习惯的汉族读者有很大帮助。此外,清真大寺编印了《走进伊斯兰》的宣传册,来寺人员可以随时带走阅读,是有关伊斯兰教的介绍性读物。

五、思考与讨论

(一)义乌伊斯兰教的特点

1.族群的复杂性和国际性。无论与唐宋时期来华的中国穆斯林先民相比,还是与国内西北西南及中原地区传统的穆斯林社区相比,义乌穆斯林群体都体现出复杂的族群性和国际性,基本涉及了国内外各个较大的穆斯林族群。除了国内回族和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外,国外大的族群主要有印巴人、中亚人、马来人、阿拉伯人、非洲黑人、土耳其人、伊朗人等,根据各自的国籍(或居住地域)、语言(或方言)、次级社群等能够细分出更多的小群体。义乌伊斯兰教的多族群、多语言、国际性的特点,在国内只有香港、深圳、广州、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才能与之相比。伊斯兰教体现出的族群特征和国际性特征,也是义乌伊斯兰文化多元化的主要原因。

2.教派的多元一体性。国内外通行的三大教义学派(逊尼派、什叶派、苏非派)⑤和四大教法学派,义乌穆斯林中都有遵守者。但总体上逊尼派教义学派占绝对优势,哈乃斐教法学派处于主流。其他教法学派的恪守者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而且只是在各自认同的小群体的交往中才会得到提醒和强调,鲜明的教派思想通常体现为个人行为。清真大寺象征着宗教权威,奉行的主张具有统一教派思想的作用,使义乌伊斯兰教的教派体现了多元一体的特征。因此,本文认为文化在新的移植过程中内部会变得更加宽容,以便加强团结,抵抗异质文化,在文化之间双向的涵化中增强自身实力,强化内部认同,取得优势地位。

3.人口特征。义乌穆斯林中青年多,人口年龄结构基本介于18—50岁,思想活跃,具有创业理想和文化传播热情;人口递增速度快,但主要是迁移性的流动人口;普遍具有一定的经学水平,注重宗教操守,能够解释教义,维护社群中的信仰认同;因从事中间贸易,能够沟通厂家和客户,具有较高的经济地位,受到义乌本地人的尊重;知识女性尤其是女青年多,女性组织的活动和社会参与也较多,在整个义乌穆斯林社区,尤其是网络社区等的发展中能够听到女性的声音,这在国内其他城市中亦较为少见。

4.具有强烈的宗教身份认同。在义乌各种市场、公司、清真餐饮业较为集中的繁华街道及穆斯林居住较为集中的小区,随处都可以见到衣着符号鲜明的穆斯林妇女。这里生活的中外穆斯林女性都习惯了伊斯兰着装,很少有穿着暴露或不戴头巾的女性。那些不遵守伊斯兰服饰要求的人反而会感到窘迫,并随时能够得到信仰群体内部的劝鉴。各种款式的巴服、阿拉伯大袍和五颜六色的头巾成为引领这个城市的另一种时尚,服饰作为文化符号彰显了义乌穆斯林强烈的宗教认同。笔者访谈过的多位女性中,外籍人士认为穆斯林本来就应该如此,回族或新归信的穆斯林大多认为如此衣着感到非常自豪,认为这里比国内穆斯林聚居地区的教门氛围还好。当前在义乌清真寺、网络社区及现实互动中,大家出散财物,积极组建临时宗教活动点并参与集体礼拜活动;扶危济困,帮助亲戚朋友置家立业;合法经营,共同自觉维护清真餐饮不卖酒的传统等行为,都表达了义乌穆斯林对信仰者身份的认同,违反宗教传统的行为会受到社区成员的监督。

5.载体的移植与宗教的传播。与早期进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回族先民相比,当前进入义乌的各穆斯林族群的移植过程迅速,流动频繁。国内具有中国伊斯兰文化特征的信仰群体也是移民的一部分,伊斯兰不再是初涉远洋的异质文明,异域的、区域性的、具有鲜明族群特征的伊斯兰在义乌市都能同时展演,而国内穆斯林恰恰扮演了各类区域、族群特色伊斯兰文化之间的掮客。相较于唐宋番客,全球化背景下随着文明之间交流渠道的拓展,以及国内各族穆斯林的宣传,伊斯兰文化载体的移植过程相对平缓。义乌生活的汉族通过与穆斯林的长期接触受到伊斯兰文化的浸染,尤其是长期与外商进行商业交往的厂家,做到尊重和理解他者的文化,以便建立长期的贸易合作关系,更好地为客户服务,因而自身也需要了解必要的宗教知识,以适应客户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原则。近年来因不同信仰群体间的互动,不乏个体归信的现象。既有本地青年因商业互动、婚嫁等归信的现象,也有外地青年来义乌打工,与穆斯林接触而归信的事例,但以女性居多。宗教文化内部的传播主要是信仰群体内部不同教派追随者因日常互动而产生的改宗,外籍穆斯林对中国穆斯林的影响尤甚,其实主要是国外伊斯兰思潮和新的教派运动对中国穆斯林个体的影响,大规模的改宗并没有出现。这种改宗既有传统教派的恪守者转而信奉国外教派的个案,亦有经过比较和了解,反而追随国内传统教派的事例。但内部信仰文化的交流以培养教派宽容思想为主流,大多数固守某一教派观念的个体,在信仰群体各种宗教思潮的合力作用下,产生包容的教派观念,甚至个人认为没有教派思想的青年人越来越多。国外宗教思潮与运动进入国内后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本土化过程才能得到信教群众的接受,那些未经历本土化的思潮往往如昙花一现,在短时期内可能会激发热情,但不能产生持久的影响。

6.文化偏见小,文化歧视少,这是新兴穆斯林移民城市的共同特点。义乌在十年前几乎看不到伊斯兰的踪迹,不像西北地区很多地方因明清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文化政策极左时期遗留下来的民族之间的历史伤痛,致使部分民族杂居之地穆斯林与非穆斯林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文化偏见,长期以来互为“陌生人”,而且积淀了文化矜持和心理隔阂。义乌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之间基本不存在文化隔离心态,伊斯兰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载体之间相互持有开放心态,日常频繁的互动为两者之间的了解提供了时空,既有利于国内外穆斯林尽快融入世俗的都市生活,又有利于义乌生活的非穆斯林了解基本的伊斯兰知识,这同西北地区伊斯兰文化的封闭性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利于两种文化载体之间的理解与融合。

(二)义乌伊斯兰发展中的市场因素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吸引了移民的迁入,义乌商品经济的发展,国际小商品批发城的形成,为传统上喜欢流动经商的中外穆斯林提供了良机。可以说,没有义乌迅速发展的市场,便捷的经济服务体系,丰富的产品,以及文化上的包容心态,就不会有大量穆斯林移民的进入。市场本身的优势是20世纪末义乌成为中外穆斯林移入城市的主要因素之一,从移民的进入时间上晚于广州,但从移民的发展速度、数量、规模、行业参与、文化及社会影响等方面,已经远远超越了广州。

迄今为止,义乌五次大的市场拓展,每次都伴随着城市的地缘扩张。市场的延伸,也将房地产、餐饮、加工、批发零售、旅游住宿等行业一并卷入。义乌穆斯林的居住格局和居住空间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宾王、篁园、小商品市场和国际商贸城中宗教活动点的形成,以及穆斯林商人的活动,都与市场的发展密不可分。穆斯林自发建立的流动宗教活动点的增加,一方面能够反映前来义乌穆斯林人数的增长,另一方面也能说明义乌穆斯林人口的散居化程度不断提高,并且有从城内商业区向城外新兴生活区扩展的趋势。

(三)地缘扩张与穆斯林社区的形成与变迁

随着商贸业的发展,义乌城区面积以惊人的速度扩张,将涉及的村民不断市民化。2000年,义乌市颁发了《关于建立新型户籍制度加快人口集聚的若干政策意见》和《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若干规定(试行)》两份文件,使义乌22万农民成为市民,而且每年都有城区周边的农民不断卷入。

城市社区的地缘扩张同样引起穆斯林居住格局的变化。稠城街道所辖商贸区因清真餐饮业的兴起,至今仍为中外穆斯林最为集中的生活社区,外来人口的增加引起的城市居住社区的拓展,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新迁入人口进入稠城街道的边缘地带。义乌江以东地区新开发的居住小区,主要用来出租作为厂房、仓库、商贸公司、住家和餐饮等。根据小区距离市内商贸区的远近,房租略有起伏。近年来穆斯林租房的发展趋势依次为桥东、五爱、樊村、宗塘、永胜、端头等,距离商贸区越来越远。国际商贸城和福田大厦周围因房租较贵,只有少数有实力、新开设的公司才会租用,而这些地方周围清真餐饮业已经迅速进入,有可能形成类似于商贸区的混合型宗教社区。

总之,市场边缘地带新兴的居住小区是外来穆斯林重点选择的生活空间,这些地方也孕育着未来的小型宗教社区。多个宗教活动点的形成,一方面能够为宗教生活提供方便,为民间自发组织学习和互动提供平台,避免少数人因长期脱离宗教熏陶出现信仰淡化的现象,起到社区监督和教化的作用,有利于维护不同信仰群体间的团结和友谊,发挥社会控制功能;另一方面也可能形成教派或地域人群集结的宗教社区,从而降低了原来只有几个宗教活动点时族群之间的互动和宽容,引起义乌清真大寺权威和穆斯林之间认同感的下降,产生各种分离倾向。

作为穆斯林新进入的城市,伊斯兰教通过载体的活动已经渗入到义乌的各个角落。近些年内,因人口众多,族群复杂,流动性较强的中外穆斯林的移入,义乌在文化上也遭遇了太多的第一次,为城市管理带来了许多前所未闻的困惑。迁移人口要适应当地的文化,产生社区归属感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尤其是外籍穆斯林,可能需要几代人的文化涵化过程。对一个以前从来没有伊斯兰传统的城市产生或培养归属感,需要城市管理者和穆斯林自身双方的努力。就管理层面而言,是否能够保持宽容的文化心态,采取适当的沟通措施,拓宽民间与政府管理部门之间的交流渠道,发挥能够代表穆斯林利益机构的中间桥梁作用,及时把握信仰群体的心态,将穆斯林真正当做义乌建设的新力量,在宗教生活、经济活动、文化教育、政治参与等各个方面都予以充分考虑,这是留住客户,培养感情,促进根植的关键。

注释:

①义乌市统计局,《义乌统计年鉴》(2006年),内部资料。本年度公布的统计数字为2005年年底的情况,书中女性数字印刷错误。

②参阅郭成美《当代“蕃坊”的崛起——义乌穆斯林社区发展历程的初步调查》,载《回族研究》2007年第2期。这也是目前唯一一篇初步研究义乌穆斯林和伊斯兰教的学术文章。

③大寺统计资料见《义乌清真大寺》,内部资料,第24页。具体推算过程另有文章涉及。

④伊斯兰教历八月前半月,某些老教派为欢迎教历九月即斋月的到来,举行的“念夜”或转“百拉提”仪式,一般在教历十五或十六日结束,当夜被认为是安拉赦免罪过,决定个人祸福之夜,清真寺在此夜召集坊民举行结束仪式,称为“了夜”。

⑤对于苏非派是否是独立的教义学派国内外研究者划分不一,本文认为苏非派是基于逊尼派教义学基础之上,融合了什叶派教义学说,注重道乘功修实践和理论的独立的教义学派。

标签:;  ;  ;  ;  ;  ;  ;  ;  ;  ;  

市场、移民和宗教的根源--义乌市伊斯兰民族志研究_伊斯兰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