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键的历史时刻必须重视理论研究--以“冷解”为例,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_邓小平理论论文

在关键的历史时刻必须重视理论研究--以“冷解”为例,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_邓小平理论论文

重大历史关头必须重视理论学习——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冷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学习论文,副主任论文,研究室论文,关头论文,研究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记者:十五大号召全党要兴起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前不久中共中央又向全党发出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为什么党中央再一次强调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呢?

冷溶: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引用江总书记最近在全国学习邓小平理论工作会议上所讲的一段话来说明。江总书记说:“我们党有一条宝贵经验,就是每当革命和建设处在重大历史关头,总是特别重视理论指导,总是结合不断发展的实际加强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处在重大历史关头,尤其需要重视这条经验,用好这条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党中央发出通知,号召全党学习邓小平理论,共有三次,每一次都是在改革和建设的重要时刻,都兴起了学习理论的高潮。第一次,是1983年,《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即第二卷出版的时候。党的十二大完成拨乱反正任务,我国进入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全党在整党中认真学习邓小平著作和历史决议,兴起了学习的高潮,把思想进一步统一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上来,团结一致,振奋精神,集中精力投入到全面改革开放中去。第二次,是1993年,《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的时候。以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为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十四大系统地阐述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党中央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兴起了学习的高潮,全党的理论水平大大提高。第三次,就是这一次。党的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并写入党章,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作出了各项改革开放的重大部署,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又一次处在重大历史关头。党中央提出兴起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是在重大历史关头作出的统揽全局的关键决策。

记者:那么,这次面向新世纪的重大历史关头都有哪些新的情况呢?

冷溶:可以用三句话来说明。第一句话是“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就是中央《通知》所说的:“从现在起到下世纪的前十年,对于我们党和国家是至关重要的时期”。也就是江总书记讲话中说的:“以十五大为标志,我们进入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跨世纪发展的关键时期”。邓小平同志在80年代中期就说过,实现三步发展战略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是第二步。现在的发展比过去困难得多,因为盘子大了。20年前是2500亿美元基础上翻番,现在是一万亿美元基础上翻番。我们再保持高速度,会越来越难。但是,我们又必须要保持一定速度。因为,这么多人口,如果发展速度在4%以下,就等于没有发展。邓小平同志就说过,低速度等于停滞。所以,这个时期的发展很关键,关系到能不能最终实现三步发展战略目标。

第二句话是“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从1978年底开始的改革,可以分两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十四大以前。十四大以后,我们的改革进入新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逐步明确并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的阶段。第二阶段是全面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比如,现在进行的国有企业的改革,实际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这次大力度的机构改革是彻底改变过去适应计划经济体制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上层建筑。这一阶段的改革较之第一阶段,层次更深,难度更大,是攻坚阶段。过去了,成功了,就是实现了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在下世纪前20年建立一整套比较成熟的方针、政策、办法、措施。

第三句话是:“现在国际形势出现种种新变动”。90年代初以来,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当代经济和社会生活。比如,去年7月以来,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就很能体现这一新的国际形势,就是一种国际局势的“新变动”。亚洲金融危机为什么会出现,它与以往的经济危机有什么不同?国际上都在分析。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次的金融危机,一个特点是金融国际化和高科技信息化相结合。这次克林顿访华说了一个新名词,“国际金融时代。”高速传递的信息与自由可对换的流动不居的巨额国际资本相结合,这种方式,叫信息时代的金融,它不同于工业时代的金融。马来西亚副总理说,这次金融危机的一个原因是,亚洲的金融运作方式还处在工业经济时代,而世界金融已经处在信息时代了。

还有的人提出了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就是亚洲模式究竟还灵不灵?他们重提1994年美国克鲁格曼教授写的一篇当时并不为人重视的文章《亚洲经济奇迹的神话》中的观点。提出亚洲持续几十年经济发展的“蜜月”时期是否已结束,从此又进入缓慢发展时期?

当然,我们国家的发展不能简单归结为“亚洲模式”。这次我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的表现也说明这一点。学者们的观点并不都有道理。但是,现在的形势,确实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它说明,我们又一次处于重大历史关头,更需要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江总书记说:“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处在重大历史关头”,“全党同志首先是领导干部,务必站在面向世界、实现中国跨世纪发展大局的高度,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自觉性。”

记者:每一次学习都有每一次的要求,您认为这一次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应从哪里入手?

冷溶:新高潮有新要求。这一次学习,党中央作出了全面的部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以下三点:一是学习邓小平理论,必须同学习和贯彻十五大精神结合起来。就是中央提出的:紧紧围绕十五大的主题,在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掌握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掌握十五大精神上下功夫,把全党的思想和行动进一步统一到十五大精神上来,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凝聚到实现十五大确定的任务上来。江总书记强调:“兴起理论学习新高潮,‘新’就新在这里”。二是学习邓小平理论,必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主观世界。现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存在许多严重问题,尽管是少数,但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党员干部的总体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还很不适应。这次中央要求要用整风精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解决党内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三是学习邓小平理论,必须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要克服不重视理论学习、脱离实际、照本宣科、断章取义、任意曲解、形式主义、言行不一等现象。这次《通知》中高度评价了十五大提出的“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说它“是总结过去、面向未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学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体现”。我认为这个评价非常重要。这三条要求都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这也是这次理论学习的一个突出的特点。除了这三条之外,今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和《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为此,我们的学习还可以结合这两个纪念活动,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去深入。一要联系改革开放20年的实践过程,把邓小平理论放到它产生的历史背景中去学,这样能理解得更加深刻、透彻。要牢记实践性是邓小平理论的鲜明特点。二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角度,从理论上搞清楚,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没有丢老祖宗,是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又是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记者:说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您认为邓小平理论与当初马克思、恩格斯写《共产党宣言》时,都有哪些变化、发展呢?

冷溶:通览邓小平文选可以看出,邓小平理论中坚持了马恩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共产党宣言》等一系列经典著作中所阐发的关于人类社会是自然历史过程,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经过资本主义最后发展到共产主义,即《宣言》中所说的“两个必然”的思想;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了社会主义要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思想;坚持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坚持了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等等。而创造性地发展是多方面的,比如: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个观点马克思不可能说,因为没有这个实践。列宁感觉到了,提出“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并说,将来社会主义生产力将以怎样的速度发展,我们现在不得而知。斯大林、毛泽东总的来说是急于过渡。真正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是邓小平同志。它的提出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的总结。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总结“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洋冒进”的教训,从国情出发,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初级阶段的意思。这是1979年的事,当时虽然已经意识到,但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直到1987年十三大才从理论上加以系统阐述。其原因就在于改革开放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原来公有制比重很大,现在在公有制为主的前提下提倡发展其他经济成分,而且这些成分的比重越来越大;采取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在分配中也不完全是按劳分配;特别是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这些新现象都需要解释,而理论层面的解释,最根本的是从生产力发展水平出发,用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理论解释,那就是搞高阶段的社会主义还不够格。十五大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艰巨性,发展生产力的迫切性,就是要在所有制问题上有新的突破,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提出不仅要按劳分配,还要按生产要素分配。对此最好、最科学的解释那就是初级阶段理论。

2.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时代观是列宁提出的,当时称为帝国主义时代;50年代苏联已抛弃了这一观点,提出人类已进入“核”时代,讲“三和一少”;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理论”,这一理论与列宁的帝国主义论相衔接。1982年以后,邓小平逐步提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主题,发展是最重要的,应当和平共处,发展经济。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主义要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句话斯大林就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也是马克思讲过的。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则是由邓小平第一次提出的。1975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978年在科技大会上系统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1985年出台科技改革文件,1988年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在又过了10年。1990年国际上第一次有了知识经济的概念,现在已愈来愈被人们认同。从1988年到现在,这10年发展证明了邓小平提出这一观点的正确。这一观点是具有创建性的。由此而来我们对阶级、阶级成分的划分也与以往不相同,它充分肯定了知识分子的地位、作用。过去,知识分子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附庸,毛泽东说经过改造和建国后新培养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邓小平说:“老九”应该放在第一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嘛。

4.改革。在马恩著作中涉及不到,因为所谓改革,就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的需要。在过去看来,不适应的情况只有资本主义才存在,因而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没有矛盾。毛泽东从实际出发,认为社会主义也有矛盾。到邓小平则提出改革,而且说改革是一场革命。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不但可能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而且可能很不适应,甚至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革命就是要解放生产力。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改革提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

5.开放。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讲到过开放,但后来并没有形成真正开放的国际社会。斯大林时代提出两个平行市场理论,即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开放和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开放,由于根本不了解那边的信息,结果人家发展很快,这边则自我封闭。对我们国家来说情况更糟,有一段时间两个阵营都把我们排除在外,从而更封闭,这也是造成我们长期停滞的一个重要原因。邓小平认识到了这一点,到80年代他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认为这个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开放,现在的时机来之不易,从而把社会主义对外开放上升到很高的理论地位。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个问题在理论上最具有挑战性,很多认识上的分歧都是从这里来的。过去我们说,资本主义就是因为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造成了生产的无计划性,引发了社会矛盾,必须由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需要用计划经济代替市场经济,因此,市场经济是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与资本主义固有矛盾联系在一起的。后来实践的发展证明并不是那么回事,但要改变这个观点却太难了,好多人想不通。邓小平正是突破了这一点,才有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才有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关键问题的新认识。

还有社会主义本质、“一国两制”等等,都是邓小平的创新。马克思、恩格斯不可能有这些思想,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也没有说过。“一国两制”毛泽东有思想萌芽,但没有上升为理论。其他发展我不一一说了,还有很多。

记者:看来,邓小平理论与前人确已有很大的不同,会不会有人说我们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呢?

冷溶: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可以看得很清楚,社会主义理论是不断发展的,如果说与前人不同就是背离,那么谁都没有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列宁在一个落后国家搞无产阶级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后来又搞新经济政策,这显然是违背马克思主义个别论断的。毛泽东则在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搞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主要是在农村依靠农民,搞农村包围城市。那时就有人说他违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但不“违背”就无法发展。所以邓小平最欣赏列宁、毛泽东,老说他们敢于根据实际发展马克思主义。说实在,那时他们迈的步子一点都不比邓小平小。现在你不能理解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那么你就能理解列宁、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吗?其实,发展不发展,关键看实践。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之所以立住了,就在于实践中成功了。邓小平理论经过20年的实践检验也是成功的,成功的就是对的,这就是思想方法。十五大的精神实质,就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而且要着眼于新的发展。

记者:在学习邓小平理论中中央一再强调学风问题,您怎样看这个问题呢?

冷溶:学风问题抓住了问题的实质。认识和理解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是从本本出发,还是从实践出发?过去有些同志想不通,主要是“本本主义”,老是拿过去的经典著作、过去习惯了的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看现实,怎么也想不通。其实你只要下去走一走就明白了。过去毛泽东批判的教条主义者也是这样,思想方法的症结都在这里。还是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来说,列宁说的很清楚:“只要还存在市场经济,只要保持着货币权力与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都无法消灭不平等和剥削。只有建立起大规模的计划经济,一切土地、工厂、工具都转化为无产阶级所有,才能消灭剥削”。如果用经典著作来解释现实显然解释不通。解释不通,就要重新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在我看来,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沿着这样一个思路发展的:过去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主义,就是计划经济。但实践证明,光搞计划经济不利于发展生产力。搞社会主义不就是为了能比资本主义更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让人民群众过得好一点,而且是共同过好吗?这就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怎么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就怎么干呗。这样,“三个有利于”出来了,社会主义本质也出来了。你看小平同志的南方讲话,紧接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述,马上就谈到社会主义本质问题。这就涉及到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也就是思想方法的问题。当理论与实践不相符时,就要根据实践发展理论。总不能让书本上的话把我们的手脚束缚住不前进吧。1989年邓小平在会见戈尔巴乔夫时讲道: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里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记者:有些同志思想受束缚不容易接受新的观点,而对于有些年轻人来讲,是否有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的问题?

冷溶:在一些年轻人中确实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不相信的问题。但是该相信的还得相信。从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来看,到了马克思主义那里真是结了一个大硕果,后来的历史都是与马克思主义连在一起的,你要彻底抛弃的话,连历史也得抛弃。邓小平说过,你要抛弃毛泽东,你就得把我们国家近一个世纪的奋斗历史都抛弃,这不是件简单的事情,也不光是一个理论的问题,你要抛弃这个就没根了,还怎么往前发展呢?历史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真理,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达到国家统一、富强,发展到现在这个样子应该说是不错的,真要把美国那一套搬来肯定不行。当然真理不是永恒的,真理是发展的。

记者:下学期邓小平理论就要走进大学课堂,该怎样向大学生讲述这些道理呢?

冷溶:我是搞理论研究的,但到外面讲课时,一般不喜欢拿讲稿,喜欢采用聊天的方式进行。邓小平同志的理论和著作,我感觉大多数是大白话,讲的道理很朴实。比如对学潮,他讲话时不但讲理论,而且主要是讲实际、讲现实、讲历史,用历史来教育青年。他说,你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对,社会主义不对,共产党都错了,毛泽东都错了,你把中国革命的历史都否定了,把你的父辈都否定了,谁能那么轻率答应你呢?他讲的很实在。马克思时代是理论创造时期,那时理论的东西、抽象的东西多一些。到列宁、斯大林,凡是涉及实际工作的部分基本上都是大白话。毛泽东著作也没有多少抽象理论,那时王明贬低毛泽东说,穷山沟哪里有什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确,相比之下,王明的理论一套一套的。但真正能够解决中国问题的还是毛泽东思想。讲大白话不见得不深刻,真正的理论就在大白话中。《邓小平文选》很好读,但看懂不容易。

记者:理论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邓小平理论也有一个发展问题吧。

冷溶:当然,邓小平理论也要丰富和发展这是十五大的重要观点。十五大提出应当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实际问题的解决,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我认为,邓小平理论以十二大为中界线可划分为两个阶段,从1975年到1982年是第一个阶段,从1982年到1992年是第二个阶段,也就是《邓小平文选》2卷和3卷时间。前7年为拨乱反正,全面恢复毛泽东思想,可以看出邓小平理论是从毛泽东那里来的,最典型的是邓小平1980年10月说过的一段话:“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最后的这一句在后10年中充分体现出来了。后10年主要是创新和发展。每次党的代表大会邓小平都强调要讲新话,如十二大提出发展战略、小康社会、翻两番,提出总路线,两个文明、两个“高度”;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这就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两个大阶段。但是,现在只说这两段已经不够了,还要讲到十四大以后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对这一理论的发展。如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若干问题,财税、金融、价格、外贸各个方面改革方案出台;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党的组织建设;五中全会提出党的跨世纪发展战略问题;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到十五大更是迈出了一大步,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等问题。可以说这20年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并在第三代领导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时期。可以预见,再过四年多,到十六大时,肯定在理论上还要上大台阶。

记者:作为邓小平理论研究的专家,您认为当前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方向应当是什么?

冷溶:主要应当面向现实、研究现实问题,应当总结实践中的新东西。要站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高度,站在历史的高度,分析现在存在的问题,将来会如何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觉得这样才有意义

记者:谢谢您接受本刊的采访。

标签:;  ;  ;  ;  ;  ;  ;  ;  ;  ;  ;  ;  ;  

在关键的历史时刻必须重视理论研究--以“冷解”为例,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