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后农村流动青年的命运_农村论文

进城后农村流动青年的命运_农村论文

农村打工青年进城后的际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际遇论文,农村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农村打工青年的心理失衡

大量的农村青年由乡村涌进城市,社会学把这种人口的单向或多向流变称之为社会流动,社会学家索罗金对这种社会流动给予了关注,并进行了较为深刻的系统研究,在他的著作中详细论述了社会流动会使流动人群产生心理错位、精神疾病、社会歧视和道德崩溃等现象。虽然有些学者指责索罗金夸大了社会流动的负面后果,但大量围绕农村打工青年的新闻报道和社会调查,证明了生活环境的变化确实给打工青年的心理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1.情感需求与情感实现的矛盾与冲突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除物质方面的需要以外,还有精神和情感方面的需求。情感需求是人天生具有的心理需求,而情感的实现则是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农村青年在他们进入城市打工之前,家庭、亲属、朋友等因素构成了他们生活中的情感保证网络;同时,相同的政治经济地位、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使得他们情感主体地位相等,这种相对平等的情感主体地位使他们置身于一种较为融洽的大情感氛围中,在这种情感氛围中较容易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这种情感互动构成了他们生活中的情感支柱网络。情感保证网络和情感支柱网络,除给他们在谋生方面提供帮助以外,更重要的是为他们的爱、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的实现提供了保证。当他们离开农村来到城市以后,脱离了原先的情感保证网络和情感支持网络,由于与家人亲戚、朋友、乡亲减少了面对面的亲情互动,他们的情感缺少了宣泄的机会与场所,情感实现的需求越发强烈。社会流动中产生的种种心理不适,都是由于脱离了亲密的友情和亲缘纽带所造成的后果,而这些情感纽带关系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重新建立,因此,打工青年长期处于情感需求与情感实现的矛盾冲突中。

2.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矛盾与冲突

农村打工青年从农村进入城市,地理位置的变动也带来了所处的社会文化氛围的变动,虽然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同属中华文化,且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相互间随着社会流动和大众传媒等方式进行了广泛的交融,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背景不同,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农村打工青年从出生之日起,长期生活在农村,长期乡村文化的熏陶,使他们形成了与乡村文化相适应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当他们来到城市以后,其在乡村中形成的心理和人格特征必然与所处的城市文化发生冲突,他们是身处两种文化的边缘人物:一方面脱离了乡村文化氛围,身处城市文化环境中,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不得不对城市文化进行认同;另一方面,他们对城市文化进行认同的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受到乡村文化习惯的制约。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矛盾冲突常常使他们处于无所适从的困境之中。

3.较高的收入预期与较低实现机会的矛盾与冲突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村经济发展较快,部分地区农民的收入已经超过城市居民,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的城乡差别还很显著。那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青年,由于当地农村给他们提供了较好的机会与场所,去满足他们实现收入预期的心理,因此,他们很少离开家乡去城里打工;而那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青年,他们急于摆脱贫困的愿望却受到家乡种种条件的制约。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特别是沿海城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被媒体广为报道,媒体的渲染使他们认为城市特别是沿海城市遍地黄金;同时,的确有不少贫困地区农村青年由于进城打工而实现了致富的梦想,他们成功的事例在家乡广为流传,成为竞相效仿的对象。这样一来,农村青年是满怀着成功的希望来到城市打工的,可以这样肯定,绝大多数农村青年是怀着强烈的收入预期来到城市的。可当他们深入城市了以后,却发现事实远非是想像的那么简单和顺利,虽然城市有许多使他们致富的机会,但由于自身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等各方面的限制,寻找一份有较高收入的职业是那么的艰难。在到处碰壁后,他们不得不把触角伸向城市人不愿问津的职业,但即便是这样,在他们求职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近年来,城市下岗人数不断增多,他们的就业思想和观念也在不断转变,纷纷进入原先他们不愿进入的行业和领域,实现自身的再就业。城市下岗职工凭着天时、地利、人和的先天条件取得了这些领域的优先就业机会,这样就使农村打工青年的择业更为困难。较高的收入预期和较低的实现机会的矛盾与冲突,常常使他们产生焦虑心理,这种心理往往引发他们做出一些非正常行为。

二、农村打工青年遭遇的社会歧视

当农村青年来到城市以后,他们为了生存需要,每时每刻都要和城市居民发生交往,城市居民也正是在这种交往中通过各种方式演绎着自身的优越感。如果说当城乡处于相对封闭状态下,城市人群自身优越感更多地表现在内心观念上,那么,当农村打工青年来到城市以后,城市人群的优越感更多地表现在日常行为方式上,表现在对农村打工青年的社会歧视上。农村打工青年所受的社会歧视有如下几个方面:

1.人格歧视

在我国,城市社会对农民的歧视是普遍存在的,“农村人”与“城市人”不只具有地理学上的意义,更具有社会学的涵义。城市人在自身优越感的驱使下,带着有色眼镜来审视这些来自穷乡僻壤的外地人,在他们内心把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和人格的差异联系起来,城市人的优越感常常表现为对农村打工青年的人格歧视上。虽然农村打工青年不甘贫困,走出封闭的农村,来到城市寻找机会的行动,表现了当代农村青年自强不息、主动寻找致富之路的求索精神,但城市人绝没抛弃对他们的人格歧视,“乡巴佬”、“土包子”这些带人格侮辱的话语常常用来称谓打工青年,愚昧无知成为打工青年的代名词,更有甚者,近年来关于打工青年遭遇人格歧视的事件屡屡发生,如他们被老板打骂罚跪,被怀疑偷盗进行非法搜身等。

2.权利保护歧视

打工青年是劳动者,既然是劳动者就享有报酬、劳动保护和人身安全的权利,由于城市社会对打工青年普遍存在偏见,他们的上述权利常常得不到保护。据报道,很多打工青年长期在阴暗拥挤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着,他们的工作场所缺乏足够的劳动保护措施,频频发生人身安全事故,致死致残的事件屡屡发生;一些雇主借口加强管理,擅自限制打工青年的人身自由;无视国家的有关法令,变相强迫打工青年进行超强度超工时的劳动;至于打工者被以种种理由拖延和克扣工资的事更是司空见惯。由于打工青年缺乏必要的自身权利保护意识,他们对上述种种权利保护歧视默默承受着,很少有人对自身的权利保护进行必要的争取。农村打工青年所受的权利保护歧视不仅存在于他们的工作环境中,甚至存在于权利保护的司法实践中,如当他们出现人身安全事故时,常常得不到法律的公正保护。

3.职业歧视

农村青年来到城市以后,由于知识和劳动技能所限,很难取得和城市居民同等职业,这是由其自身素质决定的客观事实。但是按照社会分工,只要社会需要,不管是何种职业,都应该拥有平等的职业地位。城市居民难以承认这一点,因为在他们看来农村打工青年所从事的职业大多是卑微的,他们的职业价值和劳动的社会贡献得不到有效的承认。近年来,在城市一方面下岗职工人数增多,再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农村涌入城市的打工青年有增无减。下岗职工宁愿领取基本生活保障金,而不愿像打工青年那样主动择业,其根本原因就是城市社会对打工青年所从事的职业依然存在着严重的歧视。

三、农村打工青年的人生趋向

农村打工青年来到城市,一方面饱受心理失衡和社会歧视之苦,另一方面又在接受和认同城市社会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由于“打工”这一职业行为的不稳定性,决定了这一特殊阶层时刻处于一种流变状态之中,农村打工青年也正是在这种流变之中选择自己的人生。他们的人生趋向有如下几种类型:

1.主动接受城市社会同化,谋取城市居民的主体地位

由于城乡差别的存在,城市社会对农村打工青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农村打工青年来到城市以后,使得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与场所接触和了解城市社会,领略城市社会的文明。在乡村文明和城市文明的矛盾冲突中,部分打工青年能够主动地接受城市文明的同化,从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不断剔除自身拥有的乡村陋习痕迹,正确审视自身所受的社会歧视,在社会歧视面前不仅保持正常的心态,而且将社会歧视转化为融入城市社会的动力。他们一方面努力工作,严格要求自己,在相对恶劣的工作环境下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另一方面,他们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赢得城市社会的首肯。一大批农村打工青年在城市努力工作,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为方便城市居民的生活作出了巨大贡献。城市社会没有抹杀他们的辛勤工作,纷纷张开双臂热情拥抱他们。近年来,有不少城市开展杰出农村务工青年的评比表彰活动,一批农村务工青年不仅享受到经济利益的表彰,而且被“册封”为城市居民,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地位。即使没能享受到这样的特殊待遇,一部分农村打工青年在具备足够的经济条件之后,主动地融于城市生活,他们争相在城市购买房产,甚至用经济手段谋求城市居民户口,一大批中小城市允许用经济手段取得城市户口的政策出台后,购买城市户口时出现的火爆场面就说明了这一点。

2.利用打工期间思想和技能上的所得,回乡艰苦创业

打工青年来到城市后,亲身感悟改革开放的成果,城市生活使得部分青年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摆脱小农意识的束缚,开始了精神理性的思考。他们不愿承受社会歧视,不满足于受雇于他人和个人经济利益的取得,立志要做自己命运的主人,他们具备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远大的抱负,立志要为家乡的脱贫致富作出贡献。一大批打工青年利用打工期间思想上和技能上的所得,主动参与农村的经济建设,利用打工期间的资金积累纷纷创办工商业或从事高效农业生产,团结和带领家乡人民脱贫致富。他们的努力不仅给农民提高经济收入带来机会,同时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虽然他们创业的道路受到思想观念、自然因素等方面条件的限制而显得异常艰难,有时甚至失败,但是他们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为我们描绘了当代新型中国农民的形象。

3.聚集财富,为后半生和子孙后代谋福利

毫无疑问,谋取经济利益是农村青年前往城市打工的初衷,但是有相当部分的农村打工青年将聚敛财富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他们一方面不愿接受城市社会的同化,不愿真正融入到城市社会中,因为长期的心理失衡和社会歧视,使他们在内心深处对城市社会产生了厌恶的心理,不愿长期生活在城市环境中;另一方面,他们也不愿回到家乡,甘冒风险去投资兴办工商业和从事其它行业,害怕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因为创业不成而耗费一空。在他们看来农村缺少挣钱的机会与场所,自己要趁着年轻前往城市去挣钱。在他们内心深处,城市只是他们挣钱的去处,家乡依然被视为自身的最后归宿。因此,他们在城市辛苦工作,不断聚集财富,或是用挣来的钱在家乡修建高档次的住房和置办家用生活设施,或是为自己的后半生和下一代进行金钱储备,以备日后回到家乡过幸福的生活。

农村打工青年的心理失衡、社会歧视和人生趋向反映了他们所处的社会心理氛围和人生追求,也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开放程度和公平程度。农村青年涌入城市打工,自发地掀起了当今中国社会最大规模的社会流动,形成了当今中国社会特殊的社会群体,这一群体对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城市的进一步开放以及社会公平机制的建立将起到促进作用。整个社会要正视这一群体的存在,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强管理和引导,发挥其积极作用,减少消极作用,这对于整个社会尤其是农村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标签:;  ;  ;  ;  

进城后农村流动青年的命运_农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