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村庄风貌规划控制研究论文_梁耀启

河源市村庄风貌规划控制研究论文_梁耀启

广东省建科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摘要: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广东省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背景下,本文通过分析研究河源市村庄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构建村庄风貌控制体系,提出村庄风貌规划控制重点的建议,为河源市建设具有 “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一村一业”特色的美丽乡村提供指导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村庄分类;村庄风貌;河源市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河源市广大的农村民房建设和村居环境整治由原先单一朴素的传统风格趋向多元化发展。但由于村庄建设和改造过程中缺乏对地域人文精神的理解和尊重,在建筑及空间营造上与传统风貌差异明显,逐渐失去了乡村人文与自然景观相协调的独特魅力。如何在实施乡村振兴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过程中,继承村庄传统文化、留住乡土特色、延续空间格局、协调好新旧风貌,成为了河源市村庄风貌规划和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2 河源市村庄风貌现状

河源市全市共有行政村1251个,自然村9931个,农村面积广阔,风貌景观丰富多样,尤其是客家文化元素独具特色。但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村庄建设和整治由于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导致新旧农房混杂、高低不一、风格各异,对传统村落和谐统一的风貌造成了较大影响。

2.1 乡土特色的渐失

有些村庄在建设过程中跟风效仿城镇建筑风格及布局,过多地融入现代的欧式风格、材料和色彩;在建材选择上采用水泥、红砖、钢筋等材料,抛弃了当地丰富的卵石、麻石、青砖等本土材料。这种缺少对乡土特色融合的跟风模仿,不但影响村庄风貌的整体性;还对当地自然环境景观带来破坏。

2.2 文化传承的忽视

河源市大部分村民都在珠三角及周边发达城市务工生活,村庄人口不断外流,导致村民原有的生活氛围改变,许多民俗文化和传统手艺也逐渐失传,乡村悠久的历史文脉也将得不到延续;此外,通过拆除传统老建筑、历史建筑,建设新房也是对村庄传统历史文化的一种破坏。

2.3 自然环境的破坏

在村庄建设中往往会忽视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和保护。新建建筑及公共场所大量运用水泥、钢筋、玻璃等“外来”建材,风格上与自然环境格格不入,产生的建筑垃圾也给村庄人居环境带来负面的影响。

3 村庄风貌规划控制原则

3.1 乡土特色,文化传承

保护好村庄肌理、历史遗存,尊重地方文脉,传承民风民俗,挖掘地方文化与民居特色,凸显客家文化特色。

3.2 因地制宜,生态优先

村庄风貌规划应充分尊重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特征,将建筑、景观与山、水、林、田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打造生态环境友好、富有乡土特色、整体协调统一的乡村风貌。

3.3 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村庄风貌整治提升工作应坚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做好建设资金安排,逐级、分批打造整洁村、美丽宜居村、精品村。

3.4 村民主体,多方参与

村庄规划建设应尊重村民意愿,并发挥村民主体作用,规划、设计、施工、维护等人员多方参与进来,积极推动村庄风貌整治提升工作。

4 村庄风貌控制体系

为保证风貌的引导控制普遍适用于市域范围内的各个村庄并避免村庄风貌趋于雷同,通过将乡村风貌营造的具体要素进行分解,形成“3+6+N”的风貌控制体系,各要素相互关联,层层递进,使控制内容明朗化和具体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村庄的自然生态、经济生产和乡村聚落构成了村庄风貌的一级要素;将一级要素分门别类整理,可将自然生态拆分为陆地的和水域的,经济生产拆封为种/养殖业和工矿业,乡村聚落划分为民宅空间和公共空间;为具体落实控制目标,从二级要素中提炼出村庄风貌控制重要的空间载体,包括自然山林、经济林、河涌、水塘、农田、养殖水域、生产厂区、庭院、农房、道路、公共建筑、空间节点、街道家具、标识广告等要素。

5 村庄风貌规划控制要点

5.1整体空间形态

村庄整体空间形态由周边自然生态景观以及村落格局构成。传统村落的空间发展往往追求以自然为本,强调“天人合一”,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结为有机整体。保护和延续村庄空间格局是村庄风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5.1.1 周边自然生态景观

应充分保护和利用村庄周边的山林植被、河涌水塘,发挥其防洪、排涝、防灾、景观、经济效益等多种功能。针对不同的山体,采用划定保护绿线、美化绿化、适度开发、经济林种植、生态旅游等多种手段,保护和延续山村田园风貌,同时推动乡村自然资源的社会和经济增值;邻近村庄的河涌和水塘以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面貌为主,休闲和观赏等扩展性开发为辅。

5.1.2 村落格局

村落格局是村庄建筑、街巷、公共空间、水体等要素的集合,不同的组织形式也会产生不同的空间。村落格局治理重点是处理好旧村传统格局与新村的空间关系。为达到特色突出的标准,村落格局应与山水田园相融,村庄建筑风格体现河源客家文化特色,并实现整体建筑风貌的协调统一。重点保护和修复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及古驿道沿线格局保留较好的村庄内的历史建筑。

5.2 建筑风貌

村庄建筑一般包括了历史建筑、传统民居和新建建筑。村庄建筑风貌的控制重点在于建筑的建筑风格、建筑色彩、建筑外立面、建筑屋顶、建筑高度、建筑细部等方面。建筑风貌的整治应凸显村庄特色,延续传统民居的建筑语汇,尽量保持村庄建筑独特客家风貌,让传统民居焕发新时代人文景观气息,同时也让现代建筑延续传统特色。

5.3 公共空间

村庄公共空间包括了公共建筑、公园广场、街道家具、广告标识等。新建公共建筑应反映时代特色,且与整体村庄风貌相协调;公园广场尽可能的创造复合功能空间的组合形式,景观设施地域化、艺术化,避免单调乏味;凉亭、垃圾桶、垃圾池等街道家具可根据村落布局合理设置,形式、风格应体现乡土特色;各自然村路口及转弯处设置指示牌,指示牌材质以木质或石材为主,造型要体现客家乡土文化内涵,色彩与村庄的建筑、景观相协调。

5.4 绿化景观

村庄绿化可以有效地提升村庄整体风貌景观。在村庄公共空间、道路两旁、山河水边的绿化,要根据具体空间特点,通过选用不同树姿、花色、叶色的树种,体现景观特色。营造多层次的森林结构和富有变化的季相景观来达到既满足通道绿化要求,又各具特色,且富有节奏变化的景观效果。在树种选择上,坚持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选用外来优良树种。

5.5 道路景观

不同的道路等级,其功能和形式要求都有所不同。在保证通行安全、高效的前提下,通过对村庄道路的铺装、桥梁、绿化以及其他附属设施等元素的设计体现乡村风貌。村干路及支路应成系统,同时考虑为慢行交通的发展预留条件;交通量较小的巷道建议采用本地石料、青砖等材料铺筑,既体现乡土气息,也经济实用;田间道宜采用生态透水的铺地材料,与绿道共用的田间道,路面的铺装材料、色彩应体现乡野特色。

结语

村庄风貌的提升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任务,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通过对河源市村庄风貌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控,有助于改善村容村貌、打造宜居环境、传承客家文化,塑造特色鲜明、层次丰富的河源乡村风貌景观,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参考文献:

[1]陈秋红,于法稳.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与实践进展综述[J].学习与实践,2014(6):107-116.

[2]李琛.新农村背景下重庆市村庄聚落景观风貌建设的思考[J].发展,2010(3):47- 48.

[3]王天娇,王天一.浙江省村庄整体风貌建设思考——以景宁、乐清、安吉三县为例[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7(1):57-60.

论文作者:梁耀启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30

标签:;  ;  ;  ;  ;  ;  ;  ;  

河源市村庄风貌规划控制研究论文_梁耀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