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清林径生态水库设计研究论文_李婷

李婷

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本文通过深圳市清林径生态水库规划实践,以GIS技术为基础,对清林径水库扩建工程进行地理环境的时间空间影响模拟,将设计方案的创作与地理环境的影响模拟紧密结合起来,初步构思生态水库建设发展方向,以形成生态水库建设的研究范式与方法。

关键词: GIS技术; 生态水库; 库区环境; 深圳市清林径水库

生态水库建设是一项历时久、生态影响大的大型工程,如何在工程实施之前,就能够建立一套预评估机制,相对全面系统地对所做的决定给予及时的评估和反馈,正确引导建设方向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当水库处于地形复杂多变的山区环境中时,存在诸多技术难点。采用GIS等技术手段能够为生态水库建设规划提供一定的科学支撑,是对传统现场勘查和经验分析等方法的补充。

1、项目区概况

深圳市清林径水库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在龙岗河支流石溪河上游段,是重要的饮用水源地,结合未来取水、输供水工程以及山环水润规划建设,清林径水库不仅是深莞惠合作示范区的重要供水、调蓄、储备水源,更是风景宜人的水利风景区,其规模及功能也做了相应调整。扩建后的清林径水库将原清林径水库、黄龙湖水库以及伯公坳水库合并成一个大水库,扩建后的水库红线范围占地1675.95hm²,流域总面积为28.2km2,是一座以供水调蓄和储备应急为主,兼有防洪等综合效益的大(Ⅱ)型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将成为深圳市库容最大的水库,是深圳最大的水缸。

2、研究方法

2.1技术框架

利用GIS技术进行场地空间分析,能够将笼统的文字描述转换为直观可见的模型图,对未来水库扩建后水域、岛屿、大坝、山体的分布有一个清晰的预判断,模拟其时空变迁,能够较为迅速、准确地识别复杂环境中的问题区域,并根据问题,选择应对措施,引导水库建设,为未来的设计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首先,运用GIS三维分析对水库现状复杂的空间环境进行模拟,辅助进行现场调查;然后通过GIS空间分析、水文分析对比扩建前后水库产生的变化,对问题区域进行科学判读,再结合工程实践、规范技术要求等,确定应对措施;最后运用GIS三维分析、线差值工具,直观展示水库扩建后产生的变化,为库区环境合理布局、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2.2数据的获取

对1:1000AUTO CAD数据进行提取和整理,将读图分层后的地形图转存为shapefile格式后,利用GIS软件进行分析。

2.3辅助现场调查

由于库区环境复杂,入库道路受到限制,存在大量人力难以企及的区域,这使得在进行库区实地调查时,存在很多观察死角,可以利用GIS辅助进行补充调查,直观判读现场存在问题。

2.4识别问题区域

(1)库区建设用地判读

判读标准:根据基本生态控制线建设要求、坡度与用地适应性要求, 见表2-2。

判读结论:利用GIS缓冲区功能,划定扩建后水库的一级水源保护区范围即只能在水体200m缓冲区外进行库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再将库区建设用地根据坡度因子进行分级。可发现,扩建后库区内两大适宜建设区位于1号和8号坝下。

(2)水土流失区域判读

判读标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见表2-3。

判读结论:利用坡度因子与水土侵蚀强度的关系,判读可能存在水土流失的区域,再根据现状植被的覆盖类型综合确定对应的水保措施,进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

(3)消落带建设区域判读

判读标准:消落带类型与应对水保措施、水深与植物选择,见表2-4。

判读结论:利用坡度因子对消落带立地条件进行判读,确定哪些地块可直接进行两栖林建设,哪些地块需要采用工程措施营造造林环境后方可建设,再根据植物与水深分布的关系,进行植物品种的选择。

(4)栖息地保护区域判读

判读标准:鸟类栖息地与水深关系、鸟类栖息地与缓冲带关系。

有大量的相关研究表明,水面面积与水鸟的种类和数量呈正相关,水面越大,水鸟种类越丰富。同时水深也会影响鸟类的分布,小型涉禽常在

(下转第170页)

0.1~0.4m的水深区域进行活动,大型涉禽可以在0.4~0.75m水深区域觅食,游禽常在水深大于0.75m处活动。

判读结论:由GIS重分类统计结果可知,理想环境下,水鸟栖息地面积仅占库区水域面积的5.25%,需采用各种人工措施扩大栖息地范围。同时划定水域30~100m缓冲带和道路100m缓冲带,强化种植,形成迁徙走廊,控制人工建构筑物或道路的布置,以减少对鸟类栖息地的干扰,

(5)水库的可视区域判读

判读标准:视点分析、 视域分析。

判读结论:在水库扩建工程中,环库路的走向已经明确,通过GIS进行库区环境可视域分析,获取观察频率较高区域的分布位置,结合水源涵养林建设进行林相改造,提升库区环境,为未来水利风景区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图 21设计成果展示(笔者自制)

2.5模拟未来变化

(1)三维模拟

水库尚在建设中,利用TIN文件和卫星影像图的历史图像功能,可以模拟扩建前后水库产生的时空变迁,并预测水库建设可能带来的影响,在规划方案中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图 22扩建前后三维模拟变化(笔者自制)

(2)剖面形态

利用GIS的线插值工具,可以快速模拟水库扩建后的剖面标高变化,虽然存在误差,但是能够为规划方案中坝坡建设、山体回填与开挖、桥梁架设、消落带驳岸塑造等提供宝贵的参考价值。

3、结论

采用GIS技术手段能够为生态水库建设实践提供一定的科学支撑,不仅能够为设计师提供量化基础,还能通过多要素叠加分析确保设计方案的综合性。根据GIS判读结果,进行清林径生态水库建设实践,把科学评价模型引入到项目评价体系中,希望能为今后相关研究方向和水库建设实践起到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 汤国安. 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M]. 科学出版社, 2012.

[2] 毕华兴. 3S技术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3] 张海. GIS与考古学空间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 陈登鳌. 建筑设计资料集(第6册)[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5] 黄光宇. 山地城市学原理[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6] 约翰.O.西蒙兹[美]. 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3版)[M]. 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7] 诺曼K.布思[美].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M]. 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

[8] 吴威, 尚晓倩. GIS在不同尺度景观规划中的应用[J]. 中国农学通报,2012, 28(22):312-316.

[9] 李婷. 基于GIS的清林径生态水库设计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2016.

[10] 景文. 基于鸟类栖息地保护的山东荣成桑沟湾滨海湿地公园(一期)规划[D]. 华中农业大学,2013.

论文作者:李婷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7

标签:;  ;  ;  ;  ;  ;  ;  ;  

基于GIS的清林径生态水库设计研究论文_李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