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开创质协工作新局面——国家经贸委、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领导在陈邦柱会长欢迎会上的讲话

抓住机遇开创质协工作新局面——国家经贸委、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领导在陈邦柱会长欢迎会上的讲话

一、抓住机遇 开创质协工作新局面——国家经贸委、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领导在欢迎陈邦柱会长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文献综述)

宋承国[1](2010)在《中国期货市场的历史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现代以来随着各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金融联系的不断加强,期货市场在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以及在国际金融合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近些年来,以期货市场为主体的虚拟经济越来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发展,并关系到国家经济金融的安全。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金融服务领域越来越开放的背景下,如何促进中国期货市场健康快速地发展,提升其服务本国经济的市场功能,是经济建设中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因此,全面系统地研究近代以来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并将其与国际期货市场的历史发展相比较,发掘出期货市场发展的历史规律以及可供吸取的经验教训,对于当代以及未来中国期货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价值和现实促进意义。中国期货市场萌芽并初创于晚清时期,先后经历了民国时期的艰难发展、共和国成立后的长期断层、改革开放后的重建以及在当代的再发展等若干历史阶段。百余年来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与中国制度的变迁息息相关,它是制度变迁的缩影,是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不断冲撞与融合的反映。因此对中国期货市场的研究,本文首先立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视角,并由此展开。将中国期货市场纳入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以制度变迁的视角对其发展历程展开了研究,分析了中国期货市场历史发展的制度原因,总结了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历史规律和经验教训,并为今后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其次,在充分挖掘史料以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实证的史学研究方法,对三个历史时期期货市场的历史与发展进行了系统、全面地纵向研究和梳理,揭示了中国期货市场产生的动因、发展变化情况、影响和意义,并对其发展规律、特征与不足进行了总结和评价,使得晚清、民国和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的期货市场成为了有机联系的整体。尤其是对共和国成立后期货市场的断层和重建时期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研究,揭示了当代中国期货市场重建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再次,本文在对近代以来期货市场发展历程进行纵向梳理的同时,还借助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不同历史时期期货市场的运行机制、市场监管、市场的特点与不足等方面展开了横向地分析和研究。不仅研究了近代以来华商与洋商两个期货市场、物品期货与证券期货两类交易品种、期货与现货两种交易方式,还对不同制度条件下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运行机制(包括市场组织结构、制度规则、交易和行市)、市场监管(包括国家立法、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等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中外期货市场的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比较了中外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研究了国际期货市场的现实运行,总结了期货市场健康发展需要具备的条件。通过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首先,期货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是中国人现代化努力的重要成果,而且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现代化发展的高层次体现。然而作为重要的金融市场,期货市场服务现货市场的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这体现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曲折性和艰巨性;其次,制度的变迁对期货市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中国期货市场的断续兴衰与国家经济制度变迁休戚与共。良好的制度安排可以创造出更高的市场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更好地促进期货市场的发展,反之则会起到阻碍作用,造成期货市场发展的迟滞乃至断层;再次,期货市场的创新和监管也非常重要。作为金融市场的一部分,期货市场具有发现价格、规避风险和配置资源的功能,是服务现货市场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中国必须加快制度创新,尽早建立起包括金融期货和期权期货在内的完整的期货品种结构。这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提升经济发展层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要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加强市场监管的制度建设,控制市场风险,防范期货市场的价格操纵和过度投机导致的功能失效和对经济的破坏。制度创新是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必由之路。

汪青松[2](2009)在《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研究》文中指出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关于企业管理的观点、原则、原理和方法体系,在当代中国企业管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研究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以中国社会主义特色企业管理思想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管理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是对中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实践的理论概括和总结,是当代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指导方针。研究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对于推进中国企业管理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社会主义改革原理和文本分析、实证分析、比较分析、历史与逻辑分析的方法,考察了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与精神实质。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绪论,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综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形成及特征,分析了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理论基础,研究了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形成过程,总结了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主要特征。第三章企业环境改善与人本式企业管理,研究了邓小平关于人本式企业管理的秩序规范、人本理念、环境和谐及质量文化。第四章企业格局改组与多元制企业管理,分析了新中国单一制公有企业管理格局的形成及问题,阐述了邓小平多元制企业管理思想提出的背景及意义,实证考察了多元制企业管理格局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第五章企业经营改制与市场化企业管理,回顾了国有企业市场化管理改革的历程,总结了邓小平市场化企业管理思想及其对国有企业市场化管理的指导。第六章企业技术改造与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了邓小平创建学习型企业及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思想。探讨了建设创新型企业自主创新的措施。第七章结论与展望,全文总结。本文所作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如下:第一,研究了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总结概括出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主要特征。按照历史与逻辑的一致性,沿着新中国60年企业管理实践的脉络和路径,探讨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酝酿萌发、开始形成、初步成熟、体系完善、丰富发展的进程,在此基础上把握新中国60年企业管理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与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互动关系,并揭示了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战略性、开放性、实践性特征。第二,阐述了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精髓。本文认为,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精髓是:始终立足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定国情,准确把握全球经济发展大势,面向世界,放眼未来,将宏观层面的治国方略与微观层面的企业管理一以贯之地进行系统思考,并针对中国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审时度势,对企业改革与管理进行全面规划并予以极力推动。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内在逻辑是,从企业秩序整顿和人本式管理切入,以多元制企业管理与市场化企业管理为重点展开,最后归结到创新型企业管理上,企业改革与企业管理相互促进,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思想。第三,对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精髓作了实证性分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久,针对各行各业百废待兴、拨乱反正的诉求,邓小平以企业秩序规范为手段、人本理念为取向、环境和谐为场景,质量保证为目标,把科学管理提升至人本式企业管理;进入改革开放初期,为革除单一制公有企业格局存在的弊端,邓小平提出坚持公有企业为主体,通过个私企业、合资企业、股份企业等非公企业的长入,形成多元竞争、活力勃发的企业生态;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对国际形势重大变化和我国计划体制的突出问题,邓小平提出通过企业、市场、政府等市场经济三要素的功能定位与协同运作,驱动企业提高效率、提升竞争力;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企业技术相对落后、自主创新能力的欠缺日渐凸显,邓小平主张从技术引进、技术革新、技术改造到创新型企业建设的梯次推进,确立企业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使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指导我国企业管理由无序式向人本式、单一制向多元制、计划型向市场化、制造型向创新型的转变。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3](2009)在《中国饲料行业大事记》文中提出中国饲料行业大事记记录了中国饲料工业发展的亮点和焦点,我们串起亮点,就寻找到了行业发展的脉络,进而去探讨行业发展规律;我们关注焦点,就寻找到了行业精神和风貌,从而产生不断创新的动力。

盛佃清[4](2007)在《质量进步评价与政策研究》文中认为质量问题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战略问题,质量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教育和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特别是,人类进入21世纪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已经由数量型增长转变为质量型增长,市场竞争也由价格竞争为主转向以质量竞争为主。然而,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质量总体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突出地表现在质量进步缓慢,质量竞争力不强,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人民的生活水平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提高。因此,在系统研究质量进步和探索质量进步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科学有效与切实可行的推进质量进步的政策措施,不仅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全文除导言和结束语两部分外,共分七章。导言部分在介绍论文的研究目的、背景和现状的基础上,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设想及逻辑脉络及创新之处。之后的七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本文研究的一些基本概念和重要问题,首次诠释了质量进步的概念和内涵,指出进行质量进步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剖析了质量进步的三个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章主要基于质量科学基本理论,积极借鉴和吸取已有的专业研究成果,阐述了推动质量进步的理论方法和科技手段,总结特点,分析作用并提出了改进的方向。第三章系统地研究了质量组织在质量进步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活动,论述了政府在质量进步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及我国质量组织管理体制应当遵循的改革方向。第四章有选择地考察分析了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推动质量进步的质量政策,并与我国现行的质量政策进行比照,分析了质量政策在推动质量进步过程中的作用并提出了未来质量政策建设和改革的发展方向。第五章基于数理统计技术,有创新地构建了质量进步的指数评价模型,并以山西省机电行业企业为例,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第六章通过分析美国贝尔实验室、通用电气公司、我国海尔集团等企业质量进步及温州市区域质量进步案例,总结经验启示,探索质量进步的发展规律。第七章在考察和总结我国质量进步现实状况和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对我国关于质量技术、质量建设和质量治理必须制定的政策和必须采取的措施提出了对策建议,并特别指出,严格质量立法、加强技术基础、实施名牌战略、规范市场秩序、强化质量监管,是在市场条件下保证质量进步的战略选择和必然途径。这些都为我国政府质量政策的制定和质量管理的改进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最后,在预测世界科技高速发展对质量进步影响的基础上,在科学理性的视野下展望了未来质量进步的发展趋向,并提出本文的后续研究方向。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首先,本文首次把质量进步问题放置于社会、文化、政策、法律等语境中进行讨论,从而有助于将理论性的质量科学与应用性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其次,首次系统阐述了质量进步的科学内涵以及与质量管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总结质量进步规律,凸显质量进步的宏观表征特性,为质量进步的更加深入系统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理论研究与实证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构建了关于质量进步的指数评价模型,提出并阐述了一个测度质量进步的行之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这将极大地推进质量进步在企业、行业和政府管理中的可度量进程。第四,基于质量进步的发展规律,从更加有效推动质量进步的角度系统提出了质量政策的建构,并在高科技背景下从科学理性的视角阐述了质量进步的未来发展趋向。

姚守豪[5](2006)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质量推进活动,努力开创质量工作新局面——浙江省质量协会2006年工作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各位领导、各位理事、全体代表: 本次年会是浙江省质量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组成以来的第四次年会。现在,我受瞿素芬会长的委托,代表省质协七届理事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一、关于2005年度省质协工作的回顾遵循党中央关于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关于“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等一系列重要指示,2005年,省质量协会在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直接领导下,在省人大叶荣宝副主任、金德水副省长、瞿素芬局长(会长)的大力支持和省民政厅、省科协等部门

黄健江[6](2004)在《20世纪末中国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史研究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制定与实施》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末,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充分汲取人力资本理论这一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加大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执政思想,并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制定并实施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这一“党的教育纲领”。中共中央希望通过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落实,推进中国的人力资源开发事业,发挥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走出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发生的重要执政行为,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主题。笔者希望通过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制定和实施过程的系统研究,达到总结历史经验,为今后我国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历史借鉴的目的。 论文首先分析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制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笔者认为,改革开放初期,在邓小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思想指导下,我国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个阶段的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也存在很多的问题。这突出地表现在政府教育投入不足,严重地制约到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提高;基础教育发展薄弱,初、中级人力资源开发处于被忽视的状态;职业技术教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大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教育的应试倾向太重,难以适应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教师的待遇过低,严重制约其积极性的发挥等等。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这种状况,远远不能适应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需要,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988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就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他们既严厉批评了执政党和政府在领导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事业中的失误,又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政策建议。这次讨论引起了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中央决定深入研究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并酝酿制定新的教育政策以解决问题。 随后,论文呈现给老师和读者们的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制定过程。在这一部分,笔者初步分析了这一政策文本历经5年起草时间方才浮出水面的基本原因,研究了《纲要》最终成型的决定性因素。笔者的观点是,1989年春夏之交发生的政治风波以及随后一段时间里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些复杂情况严重地干扰了《纲要》的起草和修改工作。90年代初,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推动下,中国共产党加大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执政思想正式形成。在它的指导下,《纲要》起草者对政策文本进行了彻底的修改,形成了体现这一执政思想的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政策体系。到此时,《纲要》定稿并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定后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名义颁布实施。 对《纲要》及随后出台的《实施意见》进行研究,分析这一公共政策体系确定的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目标以及实施思路,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比分析,笔者确认,《纲要》及其《实施意见》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加大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优势的执政思想。尤其是这个政策体系确定的努力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将初、中级人力资源的开发列为90年代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强调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等等政策思想,既是解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的关键手段,又是满足工业化和现代化对人力资源提出的质量要求的核心途径。这些重要政策的实施,将极大地促进我国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事业的发展,推动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纲要》是指导20世纪90年代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事业发展的系统性政策体系。这个系统性政策体系的实施特点是,一方面时间跨度大,前后历经8年之久;另一方面,系统工程的特点十分突出,涵盖了从“两基”到“Zn工程”建设,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到教材课程改革等多个方面和领域。笔者在研究《纲要》的实施过程时,将8年的《纲要》实施时间划分为两个大的历史阶段:“八五”时期和“九五”时期,对党和政府在这两个历史阶段为推动《纲要》实施而作出的重大举动进行了重点分析;并从“普九”、“扫除青壮年文盲”、职业教育发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211工程建设”、成人教育和岗位培训、实施素质教育、教材课程改革、招生和考试制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经费增长等多个维度具体分析了《纲要》各大重点政策目标的贯彻实施情况。 对《纲要》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为保证评价的客观性,笔者采用了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90年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绩效、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等三个维度展开分析,全面地评价了《纲要》的实施效果。 作为20世纪90年代指导中国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事业的基本政策体系,《纲要》的制定和实施,对当前乃至今后我国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政策的制定和贯彻落实,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陈邦柱[7](2001)在《认清形势 团结奋进 努力开创新世纪质协工作全面发展的新局面——在中国质量管理协会第七届理事会暨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文中提出 各位来宾、各位理事、各位代表:中国质量管理协会第七届理事会暨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今天开幕。我受第六届常务理事会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请审议。一、关于第六届理事会工作的回顾中国质量管理协会第六届理事会于1995年3月组成。五年多来,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的质量事业和质量工作也在

程连昌[8](2000)在《全国质协秘书长工作会议小结》文中研究指明 在千禧龙年的新春之际,在我国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中国质协及时召开了全国质协秘书长工作会议,国家经贸委和质量技术监督局等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对这次会议极为重视,给予了大力关怀和支持,石万鹏副主任、王秦平副局长到会作了重要讲话,特别是德高望重的我国经济部门

孙继升[9](1999)在《认清形势 统一思想 团结协作 开创招标工作的新局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1997年全国机电设备招标工作会议和全国机电设备招标系统工作会议后,招标工作出现了新的发展局面。与此同时,招标工作的外部环境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特别是部门职能调整,对招标系统的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去年10月份,陈邦柱副主任到招标中心讲话后,提出了关于招标工作的几点意见,稳定了思想,稳定了队伍。由于各种原因,去年的系统工作会没能召开。所以这次会议就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次会议是经国家经贸委批准,在大家的期望和陈邦柱副主任的直接关怀下召开的。这次会议的议题是,认真学习贯彻国家经贸委和国家有关部门关于招标工作发展的文件精神;总结近两年的招标工作,交流经验,表彰先进;分析招标工作面临的形势,研究招标工作和系统的发展思路;安排今年下半年及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根据这次会议的议题,我讲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二、抓住机遇 开创质协工作新局面——国家经贸委、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领导在欢迎陈邦柱会长会议上的讲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抓住机遇 开创质协工作新局面——国家经贸委、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领导在欢迎陈邦柱会长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期货市场的历史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源起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资料情况
    四、论文结构及需要说明的问题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 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
        一、晚清政府时期
        二、北洋政府时期
        三、国民政府时期
    第二节 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运行机制
        一、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组织与结构
        二、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交易制度和交易规则
        三、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交易与行市
    第三节 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监管
        一、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国家立法
        二、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行政监管
        三、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行业自律
    第四节 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特点与评价
        一、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特点
        二、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发展的评价
第二章 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期货市场的断层
    第一节 期货市场断层局面的形成
        一、对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关闭
        二、对北京、天津交易所的改造
        三、改造的性质及其历史影响
    第二节 期货市场断层的经济制度原因
        一、以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特征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二、赶超型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
    第三节 七十年代对境外期货市场的有限利用
        一、中国对外经济交往的发展
        二、境外期货交易的实践性突破
        三、国家领导人对资本主义市场理论及期货理论的思考
第三章 经济转轨时期中国期货市场的重建
    第一节 期货市场重建的制度供给
        一、宏观经济制度的变革
        二、市场主体的微观基础
    第二节 建立中国期货市场的理论论争与突破
        一、期货市场姓"资"姓"社"之争
        二、中国建立期货市场的时机与利弊之争
        三、对于对期货市场投机问题的论争
        四、理论上的总结和突破
    第三节 期货市场的重建与初创
        一、期货市场重建前的国际环境
        二、期货市场重建的缘起及决策
        三、期货市场重建的历史进程
        四、期货市场重建的意义和影响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
    第一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
        一、期货试点及无序发展阶段(1992年-1994年)
        二、清理整顿阶段(1994年-2000年)
        三、期货市场的规范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第二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期货市场的运行机制
        一、期货市场的组织与结构
        二、期货市场的交易制度和规则
        三、期货市场的交易及行情
    第三节 中国期货市场的监管
        一、期货市场的国家立法
        二、期货市场的行政监管
        三、期货市场的自律监管
    第四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期货市场的特点与评价
        一、中国期货市场的特点
        二、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评价
第五章 中外期货市场的比较及若干问题研究
    第一节 中外期货市场发展的历史比较
        一、中外期货市场发展历程的比较
        二、中外期货市场发展条件和发展趋势的比较
        三、中外期货市场创新能力的比较
        四、中外期货市场监管的比较
        五、期货市场本国经济贡献率及国际期货市场影响力比较
    第二节 国际期货市场的现实运行特征
        一、期货市场的虚拟性日趋明显
        二、期货市场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三、期货市场的国际定价权日益重要
    第三节 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具备的历史条件
        一、自由活跃的市场经济
        二、持续不断的市场创新
        三、有效而又适当的市场监管
    第四节 制度创新: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期货市场的监管制度建设
        二、期货市场的培育制度建设
        三、期货市场的开放制度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表图索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2)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1.1.2 本文研究的意义
    1.2 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研究文献综述
        1.2.1 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研究进程综述
        1.2.2 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体系内容研究综述
        1.2.3 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主要特点研究综述
        1.2.4 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重大意义研究综述
        1.2.5 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研究总体评价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形成及特征
    2.1 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企业管理理论
        2.1.2 国外企业管理思想
    2.2 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形成过程
        2.2.1 1949—1978年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酝酿萌发
        2.2.2 1978—1986年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开始形成
        2.2.3 1986—1991年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初步成熟
        2.2.4 1991—2000年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体系完善
        2.2.5 2000—2009年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丰富发展
    2.3 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主要特征
        2.3.1 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战略性
        2.3.2 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开放性
        2.3.3 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实践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企业环境改善与人本式企业管理
    3.1 人本式企业管理的秩序规范
        3.1.1 发挥员工积极性与健全管理制度
        3.1.2 保护员工热情与遵守劳动纪律
        3.1.3 认真落实政策与严格安全责任
    3.2 人本式企业管理的人本理念
        3.2.1 坚持企业的民主管理
        3.2.2 关心企业的员工生活
        3.2.3 建立企业的激励机制
    3.3 人本式企业管理的环境和谐
        3.3.1 工厂卫生要整洁
        3.3.2 厂区环境要绿化
        3.3.3 周边关系要协调
    3.4 人本式企业管理的质量文化
        3.4.1 质量建设面向社会求特色
        3.4.2 质量保证面向市场严标准
        3.4.3 质量管理面向用户创品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企业格局改组与多元制企业管理
    4.1 新中国单一制公有企业管理格局的形成及问题
        4.1.1 新中国建立之初五种所有制企业的并存
        4.1.2 邓小平在建国初就主张发展多种所有制企业
        4.1.3 纯粹社会主义与单一制公有企业
        4.1.4 公有企业的业绩与单一制公有企业管理格局的弊端
    4.2 邓小平多元制企业管理思想的提出
        4.2.1 邓小平最早提出开辟城市就业门路与个体企业的产生
        4.2.2 邓小平对私营企业的态度
        4.2.3 邓小平最早提出引进外资并兴办合资企业
        4.2.4 邓小平主张建立股份制企业
        4.2.5 邓小平坚持公有企业为主体
    4.3 多元制企业管理格局确立的根据及意义
        4.3.1 对非公企业认识的转变与多元制企业管理格局的确立
        4.3.2 企业管理格局演变基于对我国所处社会发展阶段的把握
        4.3.3 考量企业管理格局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4.4 多元制企业管理格局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4.4.1 四种所有制企业改组与增长
        4.4.2 四种所有制企业的效率变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企业经营改制与市场化企业管理
    5.1 计划型企业管理与市场化企业管理体制改革
        5.1.1 计划型企业管理评析
        5.1.2 邓小平市场化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思想
    5.2 国有企业市场化管理体制改革
        5.2.1 国有企业市场化管理改革的放权让利
        5.2.2 国有企业市场化管理改革的两权分离
        5.2.3 国有企业市场化管理改革的公司改制
        5.2.4 国有企业市场化管理改革的国资监管
    5.3 市场化企业的宏观管理
        5.3.1 市场化企业管理的政企分开
        5.3.2 市场化企业管理的市场机制
        5.3.3 市场化企业管理的政府调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企业技术改造与创新型企业管理
    6.1 企业技术引进、技术革新与技术改造
        6.1.1 树立企业创新文化
        6.1.2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6.1.3 加快我国企业技术改造
    6.2 建设学习型企业与企业自主创新
        6.2.1 扩大企业技术人员队伍
        6.2.2 加强企业员工的培训教育
        6.2.3 增强企业学习力与竞争力
    6.3 在自主创新中推进创新型企业管理
        6.3.1 建立企业创新研发机构
        6.3.2 提高企业研发创新能力
        6.3.3 促进企业研发成果转化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参与的项目和获得的奖项

(3)中国饲料行业大事记(论文提纲范文)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4)质量进步评价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本文选题的意义与研究现状
    二、本文的写作思路与主要内容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质量进步的历史沿革与基本内涵
    第一节 质量的历史演进
        一、原始形态质量的形成
        二、工业化社会初期的质量
        三、美国工业化生产中的质量
        四、当代社会中的质量
    第二节 质量和质量进步的含义
        一、质量的概念与含义
        二、质量进步的内涵与意义
    第三节 质量进步的主要层面
        一、质量进步的技术层面
        二、质量进步的管理层面
        三、质量进步的制度层面
        四、三个层面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章 质量进步的理论方法与科技手段
    第一节 推动质量进步的理论方法
        一、可靠性与零缺陷理论
        二、质量保证、控制与改进理论
        三、全面质量管理理论(TQM)
        四、6 SIGMA理论
        五、质量管理主要理论方法比较分析
    第二节 推动质量进步的科技手段
        一、标准与计量
        二、数理统计技术
        三、技术创新与质量管理
        四、标准计量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第三节 质量管理理论和科技手段在推动质量进步中的作用
        一、质量管理理论和科技手段是推动质量进步的技术支撑
        二、质量管理理论和科技手段的发展是质量进步的客观要求
第三章 质量进步与质量组织
    第一节 质量行业协会
    第二节 质量专业组织
        一、美国质量协会(ASQ)
        二、欧洲质量组织(EOQ)
        三、日本科学技术联盟(JUSE)
        四、澳大利亚质量组织(AOQ)
        五、各国质量组织的特点比较
    第三节 质量中介机构
        一、瑞士通用公正行(SGS)
        二、我国质量中介组织的发展
        三、商业组织中的质量机构
        四、质量中介机构的作用分析
    第四节 政府质量管理机构
        一、为质量主体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增强质量主体的创新能力
        三、国际协调及其它
    第五节 质量组织在质量进步过程中的作用
        一、质量组织是推动质量进步的重要力量
        二、我国质量组织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三、中国质量组织管理体制的变革方向
第四章 质量进步与质量政策
    第一节 质量政策体系的基本框架
        一、质量法律法规
        二、质量管理政策
    第二节 世界各国的质量政策分析
        一、欧洲国家的质量政策
        二、日本的质量政策
        三、美国的质量政策
        四、发展中国家的质量政策
    第三节 质量政策在推动质量进步中的意义和作用
        一、质量政策是推动质量进步的重要保障
        二、质量政策的未来发展方向
第五章 质量进步的评价模型建构
    第一节 质量进步评价的方法选择和模型架构
        一、质量进步的综合模糊评价方法
        二、质量进步指数的评价模型
    第二节 质量进步评价的实证分析
        一、山西省机电行业重点企业质量进步指数测定
        二、山西省机电行业质量进步指数分析
    第三节 质量进步评价的重要意义
        一、为各级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提供依据
        二、为企业的质量进步导航
        三、为经济社会发展助力
第六章 质量进步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企业的质量进步
        一、贝尔实验室的质量研究
        二、美国通用电气的6sigma进程
        三、海尔的质量进步实践
    第二节 政府质量管理与区域质量进步
        一、温州案例的简单背景
        二、温州质量进步的策略分析
    第三节 质量进步案例的经验与启示
        一、技术主导型企业质量竞争优势明显
        二、科学管理加快了质量发展
        三、制度建设促进质量进步
        四、质量进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七章 我国质量进步的政策选择
    第一节 我国质量现状分析
        一、产品质量现状
        二、产业发展阶段与质量
        三、质量管理现状
    第二节 我国质量政策的演进
        一、质量政策初创时期(1949-1988年)
        二、质量政策系统制定时期(1989-2001年)
        三、质量政策全面创新时期(2001-2004年)
    第三节 我国质量政策选择要素分析
        一、质量政策制定的宏观环境分析(PEST)
        二、质量三要素分析
        三、质量政策选择的启示
    第四节 我国质量政策的科学选择
        一、质量技术政策
        二、质量建设政策
        三、质量治理政策
结束语 质量进步的未来趋向
    一、高科技背景下的质量进步
    二、科学理性视野下的质量进步
    三、未来质量进步的特征与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20世纪末中国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史研究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制定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引论
    一、 选题立意
    二、 研究目的及方法
第一章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出台的历史背景分析
    一、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回顾(1978--1987)
    二、 1988年“两会”上的教育问题大讨论
第二章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制定及其政策体系
    一、 《纲要》的制定
    二、 《纲要》所确定的政策目标和实施思路
第三章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历程
    一、 “八五”期间《纲要》的实施情况
    二、 “九五”期间《纲要》的实施情况
第四章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绩效分析
    一、 《纲要》推动中国教育事业发展
    二、 《纲要》产生的人力资源开发绩效
    三、 《纲要》在解决突出的历史遗留问题中取得的成效
结束语
    一、 《纲要》制定及实施的历史启示
    二、 新世纪、新蓝图、新政策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四、抓住机遇 开创质协工作新局面——国家经贸委、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领导在欢迎陈邦柱会长会议上的讲话(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期货市场的历史与发展研究[D]. 宋承国. 苏州大学, 2010(11)
  • [2]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研究[D]. 汪青松. 合肥工业大学, 2009(11)
  • [3]中国饲料行业大事记[J].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 中国饲料, 2009(18)
  • [4]质量进步评价与政策研究[D]. 盛佃清. 山西大学, 2007(06)
  • [5]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质量推进活动,努力开创质量工作新局面——浙江省质量协会2006年工作报告[A]. 姚守豪. 2006年浙江省质量协会年会会议材料, 2006
  • [6]20世纪末中国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史研究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制定与实施[D]. 黄健江. 中共中央党校, 2004(03)
  • [7]认清形势 团结奋进 努力开创新世纪质协工作全面发展的新局面——在中国质量管理协会第七届理事会暨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陈邦柱. 福建质量管理, 2001(03)
  • [8]全国质协秘书长工作会议小结[J]. 程连昌. 中国质量, 2000(03)
  • [9]认清形势 统一思想 团结协作 开创招标工作的新局面[J]. 孙继升. 中国招标, 1999(35)

标签:;  ;  ;  ;  ;  

抓住机遇开创质协工作新局面——国家经贸委、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领导在陈邦柱会长欢迎会上的讲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