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计算机在中小学教学管理中的应用_工作管理论文

浅谈计算机在中小学教学管理中的应用_工作管理论文

谈计算机在中小学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在中论文,管理工作论文,小学论文,计算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其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逐渐走进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园。然而,由于普教师资队伍中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匮乏,许多学校重金购置的计算机设备仅仅处于打字、报表等低水平使用状态,甚至被闲置成为“花瓶”,其价值无形流失,令人扼腕叹息。在中小学应如何做才能充分地使用计算机,使之服务于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呢?

对此,结合当前中小学计算机的使用现状,笔者经过与计算机技术人员和普教界人士的广泛交流,提出如下10点建议和措施。

一、组建学校机房,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计算机系统设备成本高,对物理环境(如温度,空气温度、环境静电、工作电压波动幅度等等)的要求比较苛刻,所以从经济安全角度讲,各学校应“好马配好鞍”,尽可能组建好机房。另外,由于计算机设备在使用中对软、硬件的具体操作要求比较严格,尤其在上机人员较多较杂的情况下,某些偶发性的错误行为极易导致恶果,如硬件的损伤、计算机病毒的毁灭性侵入、甚至软件系统的崩溃、重要数据信息资源的破坏和丢失等等,因此,从信息安全角度出发,必须建立健全机房内的各项管理制度,防微杜渐。

二、 选择培训优秀中青年教师担任计算机教学和管理人员

当前,数字化电子信息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手段、方式和能力,它正在明显地影响人们工作、学习的模式。面向新世纪,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对普通中小学教育提出素质指向型的指导方针。搞好教育改革,归根到底是教师队伍的知识和观念的更新。广大教师必须积极调整知识结构,吐故纳新,学习新的知识传播手段,克服“计算机恐惧症”,尽早甩掉“机盲”的帽子。中青年教师尤其应熟练掌握好计算机的使用,提高自身的素质、知识水平和技能,从而把这一科技手段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学校这个大工厂中“制造”出高质量的“产品”——跨世纪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仅以保守眼光看,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长流水,选择培训计算机教学和管理人员的形势迫在眉睫。这恰恰正是中小学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手段的先决条件和关键因素。

如今,全国各地高校、国内外知名计算机公司纷纷推出多层次的软、硬件培训班,国家有关部门在全国或部分省市范围内陆续推出了一些计算机类考试,作为公正、客观地选择工作人员的一个参考,促进了计算机知识的全面普及和应用。现代教育理论提倡终身教育,中小学教师学习掌握技术的社会环境非常好。自1996年始,广东、山东、上海等省市已经在教师专业资格的评定细则中明确提出计算机水平达标的具体要求。目前,文件的执行落实已变得非常严格,可谓风帆正举。

三、 建立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和教职工档案库管理系统

在计算机上建立档案管理系统可以大幅度地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量,提高准确度,增强档案管理工作的时效性,方便地实现数据资源的保密存储、共享和交流,使工作变得轻松,既符合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要求,又不会因管理人员的变动而破坏正常的工作节拍。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数据库开发理论和软件开发工具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熟悉掌握。中小学机房里都有FOXBASE和FOXPRO, 其功能已属比较完备,利用这种方便的技术支撑环境开发适合本校的实用档案库系统,简单易行,也很经济。 1997 年底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推荐的科力MIS多媒体管理信息系统生成器,价格不高, 是无需编程序的“傻瓜”型MIS生成工具。它采用以窗口设计为主线的软件驱动,完全WINDOWS风格,拥有种类齐全、功能强劲的系统构成部件以及图文声像集成管理功能,是极佳的MIS生成工具。

通过参观一些中学的机房,笔者发现不少学校在尝试编写一些简易的档案库管理系统,有的已颇为实用,效果喜人。

四、建立各学科知识题库管理系统

考试是中小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选编试题占据了教师较大的工作份额。采用人工方法出题教师往往需要查阅许多资料、耗费许多精力和时间才能设计出一份合乎具体要求的试卷。由于教师各自的教学经验、教学意图、教学风格、所掌握的资料各不相同,个性化色彩较浓;并且考试科目的特点、试题范围、时间长短、难易比例要求各异,这就往往造成所出试卷的质量参差不齐、弹性较大,虽然依靠多位教师的共同商议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观,但份份试卷都这样做是不现实的。此外,经调查表明,绝大多数中小学的试卷印制仍采用“钢板+蜡纸+油印机”这种模式。教师伏案刻出的蜡纸油印一次就作废了,无法重复利用,即使想再次使用同一份试题,也只好再次在钢板上刻、刻、刻。

在计算机上建立题库管理系统则可以根本改变这种局面。解决办法又有两种思路:

第一种方法实现简便,教师就某一科目的知识综合平衡后,按相同的标准(涵盖范围、难易比例、题型等)同时出若干套可以互相替代的试卷,编出号码A、B、C……存入计算机, 并将存贮试题的软磁盘保密存放。当需要试题时,取回软盘,插入驱动器,进入简易管理程序,随机地选出其中的一套试题,连接打印机打印蜡纸,最后,转送油印室付印。这种方法目前已被许多学校采用。它只节省了刻蜡纸的工序,但试卷的编选仍需要人工参与,脑力劳动量并不减少太多,计算机只起存贮作用。

第二种方法则具有智能化特点,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知识题库管理系统。系统可把某门课程有关考试范围的各类型题目都存储在题库中,可以是成百上千道题目的“大仓库”。每个题目都给出分值、类型、所需的解答时间、范围、难易指标等特征值;当需要试卷时,操作员可以在开机进入系统后,按系统给出中文提示,选择相应菜单,以人机对话方式将所需试卷的各项要求(如时间、总分值、出题范围、难易比例、题型等等)输入系统,系统将按这些限制条件在题目仓库中组装出成品——一套完整的试卷。这些工作都是自动完成的,准确、科学、高效。试卷一经产生即可打印,也可贮入试卷库,供第一种方法的简易系统共享。

软件开发商出于商业利益对中小学的这种需求比较怠慢,据了解,山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系曾为山东省自考办试搞知识题库管理系统,效果不错。其实,中小学才应是这种系统的最大受益者。 笔者认为, 随着CAI(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开发热进一步升温, 这类软件不久就会芙蓉出水。各中小学机房可以利用FOXPRO设计出简易的试卷生成系统,利用QUICKMIS3.1A就更简单。开发出的系统即便粗糙,甚至使用时需人工干预,也比纯手工编选试卷强十倍。

五、建立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中小学各科目的考试频繁,统计分析学生成绩的工作量也相当大。大多数学校采用算盘或计算机器由多人分工计算,统计结果也仅局限于几个简单的指标,如平均分、总分、及格率和优秀率等等,因此无法从成绩数据中发掘出更多的信息,对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不灵敏。

针对这种状况,学校计算机教师可以使用自己熟悉的任意一种高级语言(如BASIC、PASCAL、C[++]或FORTRAN 等等)编写简易的数据统计程序,一般用二三百行命令即可实现。用FOXBASE或FOXPRO 建立这种成绩管理系统相对比较简单,可以直接调用各种函数解决多种计算任务。

使用时,操作者只需一次性地对系统输入所有成绩数据,系统将自动调用各种子模块功能,快捷地计算并列表显示出各种量化指标;也可同时在屏幕上绘出各种曲线图直观地显示分析结果,(例如反映学生成绩分布情况的“人数——分数段”曲线,就能为教师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法提供有价值的依据。)从而很好地实现成绩分析的多角度化;系统可按要求产生各种统计表及报表,此时,能干的打印机胜过细心的绘图制表员。

六、利用计算机实现课程表编排自动化

编排课程表是中小学教务工作中最麻烦的任务之一。因为要考虑各种因素,比如各年级各门课程的授课时数,主副科、文理科的搭配,以及中小学生的生理、认知能力对各课程课时安排的适应情况等等,所以编排中要全面均衡,力图在各要素的互相制约中确定一套最佳的排列组合方案。但事实往往是,在班级、课程数目、教师数量“三多”的情况下,免不了“按下葫芦浮起瓢”,编出的课程表总是差强人意,使得编排人员每每为之身未疲而心已倦。编出总表后,还不得不重复填写各科目、各班级课程表,有的还要兼顾填写公共教室、实验室的占用分配表等等。

1997年软件上曾出现过一种叫“亚青课程表编排系统”的小软件,各学校不妨购来一用,当然,这种软件许多人都能独立设计成功。机房人员任选自己熟悉的高级语言去编程实现排课程表的编排功能并不太困难,关键在于把各种互相制约的因素量化并抽象组合为恰当的数据结构,写出逻辑算法,只要细心周全一点就能成功。

笔者建议中小学机房尝试自行解决这一常规性工作程序的设计,一劳永逸。对大多数计算机教师和管理员而言,这属于那种“跳起来就能够得着的果子”。

七、组建简单的图书期刊管理及检索系统

中小学大多校史短、规模小、资金拮据、图书期刊种类、数量少,管理也就简单,因此可充分利用高级语言设计简易的管理及检索系统。借助于图书馆借还手续电子化的模拟管理可以使广大中小学生掌握收集查寻资料信息的常规方法,强化独立猎取信息的意识,这恰恰正是素质教育要实现的目标之一。

软件市场上这类成品软件还不丰富,价格偏高。最近,西安日月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出了通用图书管理系统,其价格不足百元,短小实用,中小学用户不妨留心一下。笔者在调查中得悉,各县区较重点的中学已经开始筹建立这类系统。

八、用计算机管理学校资金财务,实现财会电算化

由于银行、商业部门率先使用计算机开展业务,致使财会软件的功能越来越强。目前,高、中、低档软件都比较丰富,笔者建议中小学后勤财务管理人员与计算机管理员共同商议,选购适合自己的财会管理软件。市面上比较好的“用友”、“管理之星”等都可入备选之列。

九、提高设备利用率,在中小学开设计算机课, 或开展计算机兴趣小组活动

早在1984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在跨世纪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中,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已成为基本构件。中小学生借助电脑学会“自教”是世界教育改革的流行思路,也是现代化教育理论的新支点。

计算机人工智能专家张景中院士认为中小学应该有计算机这门必修课,并且所学知识要适合青少年的智力发展,发挥计算机教育的智能性。中科院几位心理学家与北京民族学院计算机系合作,正在设法采用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把电脑作为工具,探索一条用电脑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

计算机普及的关键要从中小学抓起,需要三个基本条件:①要有一定的硬件设备;②具有实用的软件;③强有力的教育、培训人员。当前,在条件已具备的大、中城市,中小学都已开设计算机选修课。而广大的县区、乡镇中小学应在观念上保持同步,设法创造条件逐步开展计算机基本知识的教学工作。因为计算机普及的任务不仅仅在于推广一种新技术、新工具,而且还在于推广一种新观念和进行一种素质的培养。

中小学应设法开展机动灵活的兴趣小组活动,要让中小学生学习、接触、使用计算机,充分地发挥学校机房的教学功能,提高设备使用率。

十、建立多媒体电子教室、组建中小学校区域网

对于规模较大、教学办公经费充裕的中小学校,应尽早利用现有设备建立电子教室,使单机的教学功能发生“核聚变”。

上海雨晨电子公司推出的WINSCHOOL 电子教室教学系统(软件),运行环境要求不高,但功能强大,是CAI软件族中的一匹黑马。 在电子教室里,教师可以借助系统进行电子化教学;学生可以利用丰富多样的CAI软件机动自主地学习;师生可以进行双向语音交谈,实现广播教学、转播、监看、电子举手、指导示范等许多功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科利华教育软件公司出的“CSC 多媒体教参”(中学语文版)以多种信息方式帮助教师备课、教学,使人从中品出了未来教学模式的鲜美滋味。目前,许多大中城市的重点中学正在纷纷组建电子教室。

综观全局,由于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甚至教育观念、文化意识的制约,计算机基础教育在中小学普及的程度存在很大不同,但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对教育投入的增加以及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发展,计算机进入中小学校园是一个大趋势,即将成为新世纪普教领域的流行色。

标签:;  ;  ;  

浅谈计算机在中小学教学管理中的应用_工作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