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与决策中的中间偏倚效应_动机理论论文

判断与决策中的中等偏上效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效应论文,偏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B849:C91

1 引言

中等偏上效应(better-than-average effect)是指人们评价自己比评价常人更积极的倾向。通常有两种情况可以视为中等偏上效应:评价某一维度时,个体认为自己高于在这一维度上处于平均水平的个体或小群体,例如比较一次测验中自己的数学成绩与班级的平均成绩时,学生会认为自己的成绩高于班里数学水平中等的一个同学或多个同学的成绩;或者认为自我估计值高于群体在这一维度的平均值,例如估计测验中班级的平均成绩,认为自己在该测验中的成绩高于平均成绩。然而,在样本容量较大的随机抽样中,样本的分布近似正态分布,大约50%的个体在总体的平均水平之上,其余50%则在平均水平之下,而不可能出现大多数个体都分布在平均水平之上的情况,显然个体对自己的这种评估是有偏差的,并不符合理性决策的思维。

Svenson(1981)在研究自我与他人驾驶能力和安全性的比较判断时较为明确地证实了中等偏上效应的存在。在该研究中,实验者要求41名美国被试和45名瑞典被试判断自己的驾驶能力,其余40名美国被试和35名瑞典被试判断自己在驾驶时的安全性。在实验前,美国被试要完成各种判断任务,而瑞典被试则不需要。随后,被试与同组的成员比较驾驶能力或安全性,并估计自己在该组中的位置,结果发现无论是美国被试还是瑞典被试,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的驾驶能力比同组中处于平均水平的个体高,或者在驾驶时遇到的风险比其少。因此,他将自己的发现解释成一种普遍的趋势——人们评价自己比评价他人更积极、更乐观。

作为社会比较过程中产生的现象,中等偏上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偏差。在对人格特质(Pedregon,Farley,Davis,Wood,& Clark,2012)、能力(Kruger,1999)、未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Klein & Helweg-Larsen,2002)和测验或任务中的行为表现(Moore & Cain,2007)等维度进行评估时,人们都可能认为自己高于同类群体的平均水平,表现出明显的中等偏上效应。其中,人们相信自己更可能经历积极事件而他人更可能遭受消极事件这一现象被称为同伴比较过分自信(peer-comparison overconfidence)。从本质上说,中等偏上效应与同伴比较过分自信都是社会比较中的非理性偏差。但是从研究范围来看,中等偏上效应的研究范围可能更广,而同伴比较过分自信虽然有对能力、行为表现和未来事件等维度的评估,但很少有研究涉及人格特质。另外,两者在研究方法上虽然都使用主观自我评估的形式,但是前者的研究通常采用量表(如5点量表)进行量化(Kuyper & Dijkstra,2009),而后者一般采用同伴比较问题(peer-comparison question),并以百分位数为单位进行量化(Li et al.,2010; Bi,Du,& Li,2013)。

在应用领域,中等偏上效应的研究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实践意义,因为在社会活动的竞争中,决策者可能依据自己的这种判断倾向来进行决策。在金融领域,投资者相信自己比其他投资者更好,这可能导致金融市场中交易次数的快速增长(Lambert,Bessière,& N'Goala,2012)。在企业管理中,企业总裁认为他们的能力超过其他总裁,并且相信自己的团队能够进行更有效的公司管理,这将导致企业兼并的频发(Malmendier & Tate,2005)。在教育领域,学生认为相对于多数同学,自己对某一学科的喜好度更高,这可能导致他们对此学科的学习能力产生积极的比较评估(Kuyper & Dijkstra,2009)。

2 心理机制

自中等偏上效应发现以来,众多研究者就其心理机制进行了解释,涉及动机、认知等多个心理学研究领域,因此大多数研究者将有关中等偏上效应心理机制的理论解释分成了两大类:动机理论和非动机理论(Moore & Small,2007; Kuyper & Dijkstra,2009; Kuyper,Dijkstra,Buunk,& van der Werf,2011; Brown,2012)。

2.1 动机理论

动机理论(motivational theory)强调动机因素在社会比较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中等偏上效应是一种自我服务偏差(self-serving bias),个体通过积极的自我评价来实现自我保护和自我提高。Taylor和Brown(1988)认为个体相信自己具有优势这一积极错觉,可能有助于个体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并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也有研究者(Brown,2012)认为,相对于评价别人,人们在评价自己时往往给以更多的肯定性评价,以此来满足自己自我保护、自我提高的愿望或者恢复自我价值感、提高自尊水平。

动机理论能够解释中等偏上效应的证据一般集中在个体对积极和消极的人格特质或未来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评价上。通常,人们在评价积极的人格特质或未来事件发生可能性时,对自我的评估要显著高于对其他人的评估,而在评价消极的人格特质或未来事件发生可能性时则认为自己低于他人,这两者都表明个体产生了中等偏上效应。例如,有研究者认为人格特质的社会赞许性与认为自己拥有该项特性的信念是相关的,并在其研究中发现人们在具有社会赞许性的人格特质的评价上认为自己比陌生人更倾向于拥有这些特质,而在评估不具有社会赞许性的特质时则刚好相反(Pedregon et al.,2012)。另外,在预测未来事件的发生时,人们认为自己比同龄人更可能拥有一份高薪的工作和一个天赋高的孩子,更不可能卷入一场严重的车祸或者成为一名刑事被害人(Klein & Helweg-Larsen,2002)。

动机是社会比较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因素,许多研究显示当个体的自我提高动机较为强烈或者自我价值受到威胁时,中等偏上效应会增加。例如,Guenther和Alicke(2010)的实验发现自我提高的动机能够调节自我与群体平均水平的比较结果,在实验中主试使被试相信他们在一些重要的人格特质上的评价低于平均水平,被试就会大幅度调整对群体平均水平的评估,使其处于基线水平之下。Brown(2012)也做过类似的实验,他在研究人格特质的重要性与中等偏上效应的关系时发现,当被试感觉到自我价值受到威胁时,中等偏上效应显著增大。

动机理论作为解释中等偏上效应心理机制的理论基础,得到了心理学界的广泛认可,但是也有研究者认为动机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Kuyper和Dijkstra(2009)认为个体对于某些领域的评估可能产生消极的评价,如对高难度任务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时个体就会认为自己低于群体平均水平,这两种不同的评价是由同一认知加工过程导致的,但是动机理论能够解释对自我的积极评价,却不能解释对自我的消极评价。由于动机理论的局限性,我们需要用非动机理论来进一步解释中等偏上效应的心理机制。

2.2 非动机理论

非动机理论(nonmotivational theory)强调认知因素在社会比较中的重要作用,并认为个体在形成比较判断的认知加工过程中出现偏差,导致其无法做出对自己和他人比较的正确判断。本文分别从自我和群体的认知角度出发,将非动机理论分成自我中心主义和广义群体理论来进行探讨。

2.2.1 自我中心主义

自我中心主义(egocentrism)认为人们思考自己与思考他人时认知资源的分配是不同的,自我能够得到更多的认知加工,因为他们总是将注意力放在内部的心理过程上,因此这种聚焦于自我的现象能够解释自我作为目标时的社会比较偏差。自我中心主义分为两种主要解释:差别权重和差别回归。

差别权重解释(differential weighting explanation)认为在比较判断中,人们对目标和参照物的关注量是不同的,当自我作为目标,而他人作为参照物时,他们通常会将更多的焦点放在自己身上而忽略他人,即相对于他人,自己会得到更多的权重(Klar & Giladi,1999)。Chambers和Windschitl(2004)认为不平衡的权重能够导致个体的判断出现偏差。而且有研究者(Chambers,Windschitl,& Suls,2003)用路径分析法证实了差别权重的存在:将自我和他人的绝对估计作为独立变量,自我与他人的相对估计作为相关变量,发现自我的绝对估计与相对估计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而他人的绝对估计与相对估计仅微弱相关。另外,Pronin(2009)提出的内省错觉(introspection illusion)理论从评估信息的角度入手支持了差别权重解释,该理论强调内省(内部的思想、感觉和动机)知觉的不对称性,即对自我内省信息的过高权重,对他人内省信息的忽视。例如,在比较自己与他人将来的幸福程度时,个体预测自己比别人幸福是因为他依赖“希望自己比别人幸福”这一自我内省信息做判断,而不考虑他人情感和意愿。并且由于许多偏差个体无法意识到,他们也就不会获得“我出现了偏差”这样的内省信息,从而倾向于认为自己没有偏差(谢晓非,胡天翊,林靖,路西,2013)。因此,个体在比较判断时很有可能否认自己出现了中等偏上效应。

但是差别权重解释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Moore和Small(2007)曾经在研究中指出,在比较判断中作为参照物的通常是一个不包含自我的群体,如果实验中被试准确地估计出群体的平均数,那么评估就不会出现误差,对参照群体的权重为0,个体只需进行自我评估。如果个体在这种情况下依然出现中等偏上效应,则只可能是在自我评估过程中产生偏差,差别权重无法对此进行解释。

鉴于差别权重解释的局限性,差别回归能更好地解释中等偏上效应的潜在起因。差别回归解释(differential regression explanation),认为对他人的估计要比对自己的估计更加向中间值回归,因为人们知道更多有关自己的信息,对他人的了解则较少(Moore & Small,2007)。人们对自己与他人的印象是基于不同的信息:对于自我估计,信息大部分是内省的;而对于他人估计,信息大部分是外省(外部的行为)的(Pronin,2008)。人们能够经历自己的内省信息,而不可能经历他人的,即使在一项特定的判断中,人们能够获得他人的内省信息,其获得的方式也是间接的(可能是根据外省信息进行的推测),价值较低(Pronin,2009)。因此在评价自己时人们通常会比较极端,而在评价他人时人们会更保守、更回归(Moore & Healy,2008; Grieco & Hogarth,2009)。证明差别回归解释正确性的经典例证是其对难易效应(hard-easy effect)的解释,难易效应如图1所示:当任务复杂时人们高估自己的表现,当任务简单时人们低估自己的表现:比较图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发现,对于复杂的任务,人们会低估在群体中自己相对于他人的位置,而对于简单任务,人们就会高估在群体中自己相对于他人的位置(Grieco & Hogarth,2009)。由于个体能够经历自己对难易程度的感觉,所以当他们感觉任务较为简单或困难时,他们就会依赖自己的这种感觉做出判断(Pronin,2009)。但是个体没有经历他人对任务难易程度的感觉,因此在评价他人时依赖的信息较少,只能就他人在做任务时或任务后的某些可观察行为做评估。

图1 人们在不同复杂程度的任务中对自我和他人的判断(转引自:Grieco & Hogarth,2009)

尽管许多研究者都相信差别回归对中等偏上效应的解释,但是差别回归解释也同样受到了一些研究者的质疑。Moore和Kim(2003)在有关赌博游戏的实验中发现当被试不了解对手时差别回归现象会出现,但是当被试对对手有了充分的了解时差别回归现象只是显著降低,并没有完全消失。因此差别信息并不是引起差别回归现象的唯一原因(Moore & Small,2007)。对于引起差别回归现象的其他原因,还需要未来研究的进一步分析与验证。

2.2.2 广义群体理论

自我中心主义从自我的角度探讨中等偏上效应,而广义群体理论(generalized group ideas)则从对参照群体的认知加工角度出发,认为相对于一个具体的人,人们在评估一个群体或处于群体平均水平的抽象成员时更不可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他们对特定个体的评估比较有信心,而对群体则倾向于进行保守估计,导致对两者的比较出现中等偏上效应。Alicke,Klotz,Breitenbecher,Yurak和Vredenburg (1995)在实验中让被试在人格特质上分别将自己与特定的一个人或处于学院平均水平的学生相比较,结果发现对自己的评估是最积极的,单一的特定个体次之,处于学院平均水平的学生则排在最后。还有研究者(Windschitl,Kruger,& Simms,2003)认为当与群体相比较时,人们对自己的评价较为积极;而当与一个具体的人相比较时,人们会显著降低这种积极评价的程度。

Krizan和Suls(2008)认为对群体认知加工比较困难的原因是人们在进行社会比较时,倾向于将焦点放在单一个体上,过多的关注该个体,而对于参照群体而言由于项目较多,人们只能将注意力分散在每个项目上,导致对群体的认知加工不充分。此外,Suls等人(2010)认为群体凝聚力的缺乏导致人们很难对群体的优越性有一个总体印象,并且在提取信息方面存在困难,如果群体的凝聚力较高,人们就会像评价单一个体那样来评价该群体。他们用实验证实了此观点,在实验中研究者要求被试比较包含5部电影的目标与只有1部电影的参照物,并引导一半被试对这5部电影形成总体的印象,结果发现形成总体印象的被试评价目标比评价参照物更积极,而在他们先前的研究中多项目目标在比较判断时并不具有评价优势。

然而,也有一些研究者对广义群体理论的正确性提出了质疑。Suls等人(2010)根据广义群体理论提出一个假设,即当单一个体与多个个体相比较时,前者不管是作为比较的目标还是参照物,在评估时都应该更极端。但实验结果却与假设不一致——他们发现当多个个体作为目标,而单一个体作为参照物时,中等偏上效应并没有出现,因此他们认为单一个体作为比较目标时,评估应该更极端,而作为参照物时,评估会趋于保守。尽管广义群体理论存在局限,但是Krizan和Suls(2008)认为相对于自我中心主义,广义群体理论在中等偏上效应的理论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因为自我中心主义只能解释自我作为目标的评估中产生的偏差。有研究结果证实,当他人作为比较的目标而自我包含在参照群体中时,人们有时会认为他人在某一维度上比包含自我在内的群体平均水平要高,这显然是自我中心主义所不能解释的(Krizan & Suls,2008; Suls et al.,2010)。

鉴于动机理论与非动机理论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未来研究可以将动机因素引入到对中等偏上效应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解释中,探讨动机对于认知加工过程的作用,并构建由动机因素对认知加工过程的影响及认知加工过程中的各种偏差组成的模型来更全面地解释中等偏上效应的心理机制,以此来弥补两者在理论解释上的不足之处。

3 影响因素

虽然动机理论和非动机理论是导致中等偏上效应最重要的心理原因,但中等偏上效应的大小还受其他因素的调节,这其中既包括评价维度的各种属性,也包括实验中的研究方法和反馈,还包括评价者对参照对象的信息知悉度及文化差异等。

3.1 评价维度的属性

多数研究者致力于研究评价维度的不同属性对中等偏上效应的影响,迄今为止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对人格特质的属性研究是其中的一个首要方面。当人格特质不明确或者比较抽象时,中等偏上效应更容易出现。例如,人们对于具体的、公开的、能够进行客观测量的特质倾向于显示出较弱的中等偏上效应,甚至不显示,而对于抽象的、私下的、只能主观测量的特质则显示出最强的中等偏上效应(van Lange,1991)。在预测未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时,事件普遍性对中等偏上效应有较大影响。Kruger和Burrus (2004)发现人们认为自己经历普通事件的可能性高于常人,而经历一些较少发生的事件的可能性要比常人低,表明在评估普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时人们更倾向于出现中等偏上效应。绝对能力的高低对自己与他人能力的比较结果有显著影响。Kruger(1999)的研究发现,人们在对自己绝对能力较高的领域进行评估时更倾向于认为自己的能力高于他人,表现出较强的中等偏上效应,而在绝对能力低的领域则没有表现出来。上文提到在评估测验或任务中的行为表现时,任务或测验的难易程度也会影响中等偏上效应。人们在简单的任务中评价自己与他人的表现时更容易产生中等偏上效应,而在困难任务中评价时则不会产生(Moore & Cain,2007)。由于能够进行比较评估的维度较多,维度的各方面属性也较多,因此研究者并不能对所有维度的所有属性一一进行全面的验证和讨论,难免有遗漏之处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3.2 研究方法

在研究时使用的方法不同,中等偏上效应的大小也会出现显著差异。Zell和Alicke(2011)认为中等偏上效应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直接方法,即目标与参照物的相对评估;间接方法,即目标与参照物的绝对评估。Kruger(1999)认为评估相对能力的准确性依赖于研究者所使用的方法:当直接进行能力的比较判断时偏差的程度会更大,因为人们对自己能力与他人能力感知的权重是不同的;如果分别估计自己与他人的能力,再计算两者的差异,中等偏上效应就会减小。他用实验对此进行了证实,发现在简单测验中的被试相信自己的能力高于半数人的能力,尽管他们估计自己的绝对能力与他人的绝对能力没有差异。Aucote和Gold(2005)在研究女学生对自己与他人意外怀孕风险的评价时也发现了类似结果,并且认为在对中等偏上效应进行研究时,间接方法要比直接方法更合适。主要原因是间接方法可以更多地避免在认知加工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但是这并不表示间接方法测得的结果是准确的,因为间接方法与直接方法基本上都是采用自我评价量表对被试的评估进行量化,而这些量表都带有主观性,并且存在误差,研究者需要寻找更加客观准确的方法对中等偏上效应加以研究。

3.3 反馈

人们在做出比较判断之前已经掌握了一些相关的信息,而后来得到的信息会对判断产生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先前信息不足的前提下,因此反馈能够对中等偏上效应产生显著的影响,甚至人们仅仅只是意识到自己将会获得反馈,影响也同样存在。Ryvkin,和Ortmann(2012)在研究中发现,反馈能够通过对被试的校准来降低中等偏上效应,反馈信息无论是对绝对评估还是对相对评估来说都是提高判断准确性的重要因素。Helweg-Larsen和Shepperd(2001)的研究发现当被试知道自己将得到关于医疗条件的严重后果的即时反馈时,他们就会摒弃自己的乐观,估计自己将要经历的风险与处于平均水平的学生的风险相同,因此研究者认为反馈对于人们的乐观展望来说是一项潜在挑战,它能够在人们预期未来事件时促使其趋于保守。

反馈信息的类型也是影响中等偏上效应的重要因素。Moore和Klein(2008)认为绝对的反馈信息和相对的反馈信息都能影响中等偏上效应,但绝对的反馈信息对中等偏上效应的影响要大于相对的反馈信息,因为绝对的反馈信息在对自我表现和自尊状态的满足上具有更强的影响。例如,学生在做满分为100分的测验题时,“你得到85分”这一信息比“你的分数高于75%的人的分数”对学生的影响更大,这可能是由于前者更能够让学生感到自己的成绩较高,尽管两者都是对学生实际得分的反馈。

3.4 参照对象的信息知悉度

上文中差别回归解释曾提到,因为人们对自己的信息了解较多,对他人的信息了解较少,所以人们在比较自己与他人时会出现中等偏上效应。那么,如果增加评价者与参照对象之间的人际交往,使评价者对参照对象的信息有所了解,或者直接以熟悉的朋友或家人而不是陌生人为参照进行比较,中等偏上效应是否会减小呢?答案是肯定的。Alicke等人(1995)的研究发现,不论是让被试对比较对象进行采访或者观察采访,在对行为或特质进行评价时中等偏上效应都要比在没有任何人际互动发生的条件下产生的效应小。Matz和Hinsz(2000)在实验中也发现被试为室友的表现打分比对陌生人的打分高,表明相对于与陌生人进行比较,被试在与室友进行比较时产生的中等偏上效应较小。

但是也有研究者认为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个体与他人越亲密,自我与他人的界限就会越模糊,人们就越容易用相同的标准来评价自我和他人(Williams & Gilovich,2012)。Predregon等人(2012)发现在人格测试项目中,自我拥有的项目值与社会赞许性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家人和朋友拥有的项目值与社会赞许性也呈显著的正相关,而其他普通人拥有的项目值与社会赞许性只有较低的或者是不显著的相关关系。

3.5 文化差异

中等偏上效应是社会比较过程中产生的偏差,因此,其产生必然受到社会文化价值的影响。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对中等偏上效应进行了研究,发现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在评价同一维度时中等偏上效应的大小有显著差异。例如,早期对常识问题判断的研究发现,相对于美国学生,亚洲学生对常识判断问题表现出更强的积极自我评价倾向(Yates,Lee,& Bush,1997)。这种文化差异不仅出现在普通学生中,Li,Bi和Rao(2011)以在顶级期刊中发表过研究的科学家为被试,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此外,对其他维度或情境的评价结果也存在文化差异。Acker和Duck(2008)发现在进行股市游戏中,亚洲人表现出的中等偏上效应要明显高于英国人。另有研究者(Li,Chen,& Yu,2006)对亚洲内部的文化差异进行了研究,发现与中国学生相比,新加坡学生在评估求职时间长短时出现的中等偏上效应更低。由于评价的维度较多,未来研究需要在更多的维度上进行文化差异的研究,而且文化具有多样性,研究者应该针对更具体的文化背景进行研究。

除上述影响因素外,年龄、性别等因素对中等偏上效应也有一定的影响。Zell和Alicke (2011)的研究发现在随年龄增长而水平降低的维度(例如健康、运动能力)上,青年人和中年人表现出中等偏上效应,而老年人则没有表现出来。Kuyper等人(2011)认为中等偏上效应在男生中比在女生中大,他们发现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认为自己在运动能力、吸引力、学习能力等方面高于班里多数同性同学,但是他们并不确定这种差异是由性别直接导致的。综上所述,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中等偏上效应的影响因素,但是对于某些因素是否真正影响中等偏上效应,他们之间存在较大的分歧,需要实验研究的进一步论证。另外,上述各因素并不是单独地影响中等偏上效应,它们之间存在较为复杂的交互作用,例如特质的社会特许性与文化的交互影响(Lee,2012)、研究方法与文化的交互影响(Rose,Endo,Windschitl,& Suls,2008)。因此,在未来研究中同时研究多个因素的影响能够使研究者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等偏上效应。

4 研究展望

4.1 中等偏上效应与过分自信、乐观偏差的关系

中等偏上效应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评估现象,因此与其他的积极自我评估现象,如过分自信(overconfidence)、乐观偏差(optimistic bias)存在密切的联系。

Moore和Healy(2008)将过分自信分为3种形式:过高估计(overestimate),指人们过高地估计能力、表现等各方面的水平;过高定位(overplacement),指人们相信自己比别人更好,包括中等偏上效应;过度精准(orerprecision),指人们对自己的信念准确性过于确定。因此,中等偏上效应是过分自信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可以作为测量过分自信的一个指标(Lambert et al.,2012)。但是在研究时应当注意中等偏上效应是在社会比较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必然包括目标(一般指自我)与参照物(一般为一个群体)的比较,单独对自我的过高评估或者对自我判断的过于确定并不能称之为中等偏上效应。乐观偏差指人们相信自己能够比别人经历更多的积极事件而经历更少的消极事件。因此中等偏上效应与乐观偏差都是社会比较偏差,但是中等偏上效应更强调个体高估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这种高估可以是对现在的能力、人格特质等个体特征的高估,也可以是对将来事件或状态的高估。而乐观偏差是对将来风险的评估,其属性只有积极与消极之分,是一种对自己的未来过于乐观的倾向(Weinstein,1980)。总之,从概念范围上来说,过分自信的范围可能最大,中等偏上效应次之,而乐观偏差最小。另外,乐观偏差与上文中提到的同伴比较过分自信在定义上可能是一致的(Li et al.,2010)。目前对于中等偏上效应与这几种现象间的关系,只有少数研究者进行了详细地分析,而且这些观点尚未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认可,因此未来研究可以对这些少数研究者的观点进行验证,也可以进一步探索现象间的异同,提出新观点。

中等偏上效应与过分自信、乐观偏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因此过分自信、乐观偏差的某些现象对中等偏上效应也可能同样适用。未来研究可以参照这些现象提出假设,进一步发现和论证中等偏上效应的相关现象。例如,毕研玲、刘钊和李纾(2008)发现群体决策的过分自信程度高于个体决策,Buehler,Messervey和Griffin(2005)的研究表明乐观偏差在群体预测判断中的程度要高于个体预测判断。鉴于此种情况,中等偏上效应在群体判断与决策中的程度是否也会更大,研究者可以以此为假设进行验证。

4.2 进一步探索中等偏上效应的心理机制

尽管研究者从各个角度对中等偏上效应的理论解释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但是这些理论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本文认为需从多个方向对中等偏上效应的心理机制进行探讨。

其一,从新的角度对中等偏上效应的心理机制进行进一步的解释。目前几乎所有的理论都仅仅是对中等偏上效应进行文字性的描述和解释,并且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而比较客观的数字化理论和模型则较少。Grieco和Hogarth (2009)曾经用贝叶斯更新(Bayesian updating)来解释中等偏上效应,认为人们的判断是先前观点的平均值与任务经历的权重,但是他们并没有用贝叶斯公式来进行数字化的推导。Merkle和Weber(2011)在实验中用贝叶斯概率计算的测量方法对中等偏上效应的两种可能解释进行了区分,而这种实验范式却并没有上升成系统的理论模型。因此,运用贝叶斯定理对中等偏上效应进行进一步的客观验证和解释,应该成为未来研究的一个新的重要方向。

其二,对中等偏上效应的神经心理机制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中等偏上效应的神经心理机制这一研究领域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仅有少数研究者对此进行了研究。Beer和Hughes(2010)首次对中等偏上效应的神经机制进行直接研究,他们采用fMRI技术发现降低对中等偏上判断的易感性能够使内侧前额叶皮层和后扣带回的激活显著增强,而且中等偏上效应的大小与眶额皮层和背侧前扣带回的激活呈负相关关系,但是后者的负相关程度低。未来研究需要结合fMRI、ERP及PET等技术对该发现进行更深入的验证,并进一步探索中等偏上效应的神经心理机制,为研究提供更有力的证据。

最后,深入研究没有表现出中等偏上效应的个体。在对中等偏上效应进行研究时,仅有少数研究探索没有表现出中等偏上效应的个体所具有的特征。例如,有研究(Suls,Lemos,& Stewart,2002)发现低自尊个体在对不明确的消极特质进行评价时没有表现出中等偏上效应。因此个体是否是因为自尊水平低,所以没有表现出中等偏上效应,还是因为一些其他的原因,研究者尚不能确定,未来研究需要从这一方向入手,对中等偏上效应的心理机制进行深入探索。

4.3 探索中等偏上效应的其他应用研究

目前,对中等偏上效应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但在应用研究领域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中等偏上效应的应用领域较少,针对某一应用领域所进行的研究也并不多。目前投资、管理、教育等领域已存在有关该效应的研究,但是其数量只有少数几篇。多数研究的评价维度为人格特质或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等一般人普遍具有的个体特征,而且被试也多为大学生。因此,未来研究可以针对某一具体的应用领域进行研究,探讨该领域的专业人员在评估专业素养中是否出现中等偏上效应,及影响判断的与该领域有关的因素。另一方面,研究者虽然对中等偏上效应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却并没有针对具体情境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现实中中等偏上效应也有积极影响,未来研究应当针对中等偏上效应的消极影响来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情境,以验证应对策略的有效性,降低该效应的消极影响。例如,在评估自己与他人的投资能力时,个体可以单独评价自己与他人的投资能力,并尽可能多地搜寻他人投资的相关信息,如是否是专业出身、过去的投资是赚多还是赔多等等。

总之,中等偏上效应普遍存在于人们的判断与决策中,对人的认知、行为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对该现象的研究具有广泛而深远的理论与应用价值。

收稿日期:2012-12-29

标签:;  ;  ;  ;  ;  ;  ;  ;  ;  ;  ;  

判断与决策中的中间偏倚效应_动机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