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与战略选择_经济论文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与策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新技术产业论文,开发区论文,策略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若干重要指标的评价

中国高新区经过十年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滚动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高新区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从1991年的2587家增长到2002年的2.6万家,就业人数从1991年的14万人增长到2002年的320万人。2002年,技工贸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高新区有2个(北京和上海),超过400亿元的有13个。十年来,高新区的技工贸收入、实现利润、上缴利税、出口创汇等主要经济指标年平均增长速度都超过了60%。

(一)国家高新区企业技工贸收入指标的评价

表1的数据显示,1991-2002年国家高新区企业的技工贸收入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从1991年的87亿元,增长到2002年的15250亿元,平均增长率高达67%。在高新区技工贸收入取得高速增长的同时,高新区的企均技工贸收入和人均技工贸收入也以较快的速度增长。2002年,我国高新区的企均技工贸收入为5865.4万元、人均技工贸收入为47.66万元,分别是1991年的17倍和8倍。由图1可知,十年来,我国高新区技工贸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呈稳定上升的态势,1991年仅为0.4%,2002年则增长到14.9%。

由此可见,我国高新区的发展规模不断壮大,高新区企业的经营能力不断提高,正成为在新世纪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发展,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重要推动力量。

表1 1991-2002年国家高新区企业的技工贸收入情况

图1 1991-2002年国家高新区企业技工贸收入/GDP变化情况(%)

(二)国家高新区企业利润指标的评价

由表2可知,十年来,我国高新区企业的利润总额、企均利润和人均利润三项经济指标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利润总额1991年为8亿元,2002年为759亿元,十年平均增长率为58%。企业平均利润由1991年的30.92万元,增长到2002年的291.92的万元,增长了7倍多;人均利润由1991年的0.57万元,增长到2002年的2.37万元,增长了4倍。

我国高新区企业利润占技工贸收入的比重各年虽然有起伏波动,但总体上呈平稳的下降趋势(如图2所示),从1991年的9.2%下降到2002年的5%。利润率下降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整个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对高新技术产品的经营活动带来了强烈的影响和冲击;另一方面是由于高新区企业生产方式从小批量高附加值向大批量工业化生产方式转变的结果。

表2 1991-2002年国家高新区企业的创利情况

图2 1991-2002年国家高新区企业利润/技工贸收入变化情况(%)

(三)国家高新区企业纳税指标的评价

从表3的有关纳税方面的数据可知,高新区企业纳税总额、企均纳税和人均纳税三项指标均保持同步增长的态势。1991年,这三项指标分别为3.9亿元、15.08万元和0.27万元,到2002年,分别增长到730亿元、280.77万元和2.28万元,它们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68%、34%和24%。

随着高新区技工贸收入的逐年增长,高新区企业的纳税比重并没有下降,技工贸收入纳税率基本上在3.8%-5%范围内波动。1993和1994年这两年的技工贸收入纳税率相对较低,分别为3.8%、3.84%,1999、2000和2002年三年的纳税率则相对较高,基本上保持在5%的水平。

再从高新区企业对国家税收的贡献率(高新区企业上缴税收占全国工商税比重)来看,1991年仅为0.2%,2002年则上升到5.23%,净增了5个百分点。由此可以这样认为:高新区企业在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同时,它正成为我国政府新的、并且潜力很大的税收来源。

(四)国家高新区企业出口创汇指标的评价

表4的数据显示,在出口额方面,高新区的各项指标基本上保持稳步增长的趋势。1991年的出口额仅为1.8亿美元,而2002年则达到了321亿美元,增长了178倍,十年平均增长率68%;高新区企业平均年出口额从1991年的6.96万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123.46万美元,年均增长率为33%;人均出口额从1991年的0.13万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1万元,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3%。

由图4的数据可知,1991年高新区企业出口额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为23.2%,1993年为9.1%,2002年为22.2%。十年来,高新区企业出口额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虽有一定波动,但总体上是平稳的。这种现象表明,在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的20世纪90年代,高新区企业的发展与国内外市场实现了良好的对接,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格局中,取得了一定的主动权。

从高新区企业出口额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的比重来看,我国高新区企业对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贡献率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1991年高新区企业出口贡献率仅为6.25%,1994年提高到20%,1998年迅速提高到42%,而到2002年高新区企业的出口贡献率则提升到52%,提高了45个百分点。通过对高新区的出口额分析,由此得出这样结论:(1)高新区企业国际化程度和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在不断提高;(2)高新区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高技术含量,改善和提升出口产品的贸易结构;(3)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创汇的重要基地。

(五)国家高新区企业R&D投入指标的评价

表5的数据显示,高新区企业R&D投入总额是逐年提高的。1992年仅为15.2亿元,2001年达到417.3亿元,2001年比1992年增长了27倍,年均增长率为51%。从R&D投入强度(R&D投入占技工贸总收入的比重)来看,1993年高新区企业的R&D投入强度最大,为8.52%,1996年的R&D投入强度最低,为2.7%。尽管高新区企业R&D投入强度起伏波动较大,但2001年,高新区企业的RRD投入平均强度仍达到了3.5%的较高水平,而同期,我国大中型企业R&D投入平均强度仅为0.6%。另外,从高新区企业R&D投入占全国R&D总投入的比重来看,除了1995、1996和1997年以外,总体趋势是上升的。1992年,高新区企业的R&D投入占全国R&D总投入比重为7.24%,而2001年则达到40%,提高了33个百分点。可见,高新区企业正成为我国R&D投入的重要主体,正成为推动我国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支新生力量。

表3 1991-2002年国家高新区企业纳税情况

图3 1991-2002年国家高新区企业纳税/全国工商税情况(%)

表4 1991-2002年我国高新区企业出口创汇情况

图4 1991-2002年国家高新区企业出口贡献率变化情况(%)

二、加快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策略选择

高新区作为“科技特区”和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推动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以及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高新区发展过程中也确实面临着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高新区中上规模、上档次、竞争力强和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比较少,甚至出现一些民营科技型企业各领风骚三五年的现象。一项针对中国企业成败案例的调查显示,中国企业平均寿命只有6.5-7年,而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寿命只有2.9年。北京中关村的5000家民营科技型企业,生存时间超过5年的只有430家,其余91.4%的企业已经烟消云散,生存超过8年的企业仅占总数的3%,而全球500强或与之相当的跨国公司平均寿命大约在40-50年之间。为此,必须针对高新区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与措施。

(一)建立适应于WTO规则的法律环境

高新区作为“科技特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它不可能在混乱无序的状态下自发地释放其巨大的能量,需要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鼓励和促进其发展。我们必须建立和健全适应于WTO的法律环境,学会运用WTO的游戏规则,规避风险和开拓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机遇。当务之急是把我国在高新区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和政策加以总结和升华,上升为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和规范性的法律,尽快制定出台《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法》。通过立法,对高新区的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创立、认定和发展,高新技术股份化、集团化、技术出口、国际合作、跨国经营等作出严格、明确和可操作的法律界定,用法律来规范、保护和促进我国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二)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直接依赖于技术的创新、传播、应用和生产。技术是创造者智力劳动和投资者高额投资的结晶,蕴含着极大的风险。如果得不到有效保护,创新成果公开以后,就很容易被别人无偿地仿制和学习,创造者和投资者很难获得与高风险相对应的“高收益”,甚至难以回收投资成本。因此,要使技术得以不断创新和发展,得以广泛传播与应用,并顺利地生产出适合人们需要的产品,需要不断地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一套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目前,我们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根据WTO规则,及时修订和完善专利法、商标法和著作权法的相关条款;二是密切跟踪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动态,认真研究解决高技术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的新问题,不断拓宽知识产权的保护领域;三是增强高新技术企业保护自身知识产权和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意识;四是创办高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三)建立支持技术创新的风险投资机制

我国高新区企业通常难以做大做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制约因素是技术创新投入的不足。技术创新过程通常包括R&D、R&D成果工程化和工程化R&D成果产业化三个环节。我国技术创新投入的不足不仅仅是R&D投入的严重不足,更致命的是技术创新三个环节资金投入的严重失调。在发达国家,这三个环节资金的投入比例通常是1:10:100,而我国高新区企业投入比例大体上为1:1.85:30.7。1999年,我国高新区企业R&D投入约为231亿元,根据发达国家的投入比例计算,我国R&D成果工程化和工程化R&D成果产业化这两个环节的资金投入应该分别达到2310亿和23100亿。很显然,仅靠高新区企业自身的力量是远远难以满足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事实上,在美国,风险投资机制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领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如美国前总统科技顾问基沃斯博士指出:“在美国,至少有50%以上的高技术小企业在其创新和创业过程中得到过风险投资的帮助。”因此,我国高新区企业的做大做强,同样也离不开风险投资的鼎力支持,需要建立一个能有效地动员和集中全社会各方面资本通畅地进入技术创新领域的风险投资机制。

表5 1991-2001年国家高新区企业R&D投入情况

(四)营造容忍错误和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

创新活动包含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因此错误和失败总是难免的。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看待在创新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和失败。如果一个企业缺乏容忍错误和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创新人才在这个企业就不可能有所作为。如果用训斥、嘲笑甚至解除职务等方式来对待或惩罚犯错误的人,那么这个企业就不可能留住和吸引人才,因此,也就不可能有创新的活力。

从文化环境层面来看,硅谷文化的广泛包容性及其推崇创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极大地激发人们的创新愿望和奋斗精神,使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源源不断地涌向和聚集在硅谷,为硅谷注入了强大的创新活力。硅谷在创新上的不断成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归因于硅谷营造了一种容忍错误和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我国高新区的一部分企业很难招揽优秀人才,除了物质待遇较低以外,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创新创业的文化环境。因此,企业要招揽、留住和用好优秀人才,必须加大各项制度改革的力度,扎扎实实地营造容忍错误和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为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提供更大的自由和广阔的空间。

标签:;  ;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与战略选择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