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场强磁共振与CT扫描对急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效果比较论文_王德广1,冯东2

1解放军第404医院影像科 264200;2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 161000

【摘 要】目的:对高场强磁共振以及CT扫描对于急性硬膜下水肿诊断的具体方法与效果进行比较探究。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5年6月期间,前来我院接受治疗的2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且每组人数为10人。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术前CT扫描,后续手术切除的方式进行治疗,而对观察组患者则采取高场强磁共振的方式进行诊断治疗,对比二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接受高场强磁共振扫描之后,血肿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其显示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利用高场强磁共振的方式,对急性硬膜下水肿的诊断效果更为明显,其清晰度更高,诊断更为准确,从临床角度来看具有重要的推广意义。

【关键词】高场强磁共振;CT;急性硬膜下血肿;诊断方法;效果

急性硬膜下水肿属于颅脑外伤的一种表现,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表现形式。这样的临床表现有可能会造成患者偏瘫乃至昏迷,严重的患者甚至有可能会出现死亡现象。然而当前临床治疗过程中,比较常见的治疗方式就是对患者脑部水肿进行手术切除。而在手术切除之前,往往会通过CT扫描的形式对于患者的血肿位置以及病变情况进行检测。这样的方式相对费用较低,且操作比较容易。从临床推广角度以及患者接受程度来看,还是非常具有前景的。然而CT扫描也具有局限性,其本身所能够扫描的范围以及准确度有限,所以并不利于医生对患者情况进行全面掌握。因此,本研究选择的是CT以及高场强磁共振的诊断治疗方式,对研究中所提到的观察组进行这样的治疗,从而对比该种检查方式与传统诊断方式的区别,探究这种诊断效果的优点,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选择的资料为2015年1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接诊的20例急性硬膜下水肿患者临床资料。对2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且每组人数为10人。其中2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数量为12人,女性患者数量为8人。患者的年龄范围在18岁-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23±2.8)岁。其中有8例患者是因为车祸受伤所致,5例患者是因为高空坠落受伤所致,其余的7例患者则为重物以及高空坠物砸伤。从两组患者基础资料角度来看,患者的年龄比例、性别比例以及受伤原因均没有太大差异,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针对两组患者入院之后,均接受3天左右的例行观察和检查。之后,对两组患者采取不同的诊断方式。

首先,针对对照组患者,沿用传统的治疗方式。在手术之前利用CT扫描血肿位置,分析患者病情。之后对患者脑部的水肿进行手术切除治疗,进而开展后续护理工作。

其次,则针对观察组患者采用高场强磁共振进行血肿扫描。要求患者保持仰卧姿势,采用MR仪器对患者的整个脑颅部位进行连续性扫描。之后,对患者进行脑部CT扫描,通过利用CT仪器对患者的头颅进行全方位扫描。扫描的过程中,将层厚调整到7mm,电压为120kw,电流为120mA。最终的CT扫描结果需要通过两名影像学专业人士进行统计和鉴定,并且严格按照患者的脑部受力情况以及血肿的具体位置,判断血肿的情况。如果患者的血肿出现范围是跨区域形式,那么则按照面积相对较大的部分进行统计。常见的血肿分类部位包括大脑镰旁、小脑幕部位、额部、枕部等。

1.3 观察指标

针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断情况,设定检测的准确率与显示程度两个指标,并且对其进行数据对比和分析。

1.4 统计学意义

从统计学角度展开分析,一般常用统计学软件对相关的采集数据展开探究。计量资料通常利用X2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依据临床检查结果来看,对照组患者利用CT进行扫描之后,检测出的血肿数量为22处,而观察组患者采用高场强磁共振扫描出的血肿数量为44处。显然观察组患者扫描的显示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伴随着患者脑部血肿厚度的变化,高场强磁共振扫描过后的显示率高于CT扫描,其具体表现如下表1所示:

3、讨论

硬膜下血肿作为临床治疗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头颅受损现象,其在临床表现中比较常见。而颅内血肿也成为硬膜下血肿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这类血肿一般的发病概率有50%以上,临床表现的时间依据患者的病症严重程度进行划分。相对比较严重的急性血肿患者,往往在三天之内就会出现相应的状况。患者在发病之后会出现头晕头痛、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甚至昏迷等情况。其造成脑震荡以及偏瘫这类并发症的概率非常大,然而目前临床治疗过程中大多采取传统治疗模式,即手术切除治疗。

在手术切除治疗之前,会安排患者进行必要的CT扫描。可是往往CT扫描的血肿位置不够明确,血肿大小以及具体形态存在模糊不清的现象。甚至接近于血肿位置的颅板也相对较厚,某种程度上讲其检测的准确率与显示度都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此时利用高场强磁共振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确定血肿位置,扫描临床表现并不清晰的血肿形态,对于帮助医生进行病情鉴定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的数据可以表明,观察组患者在接受高场强磁共振诊断之后,其血肿显示率以及准确率明显高于CT扫描,目前已经成为最新的成像技术,对患者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从未来的研究角度来看,高场强磁共振诊断急性硬膜下血肿,具有清晰度更高、显示率更强、诊断范围更广的优势。其对患者的治疗与康复不仅有着重要作用,从临床医学发展角度来看,更加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范辉.高场强磁共振与CT扫描对急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效果比较[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4,03:28-30.

[2]刑雪莲.高场强磁共振在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应用与CT检查的对比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6,17:57-58.

[3]刘彩侠.CT与磁共振检查急性脑损伤的价值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17:42-43.

[4]谭明.全凭静脉和静吸复合麻醉在超高场强核磁共振神经外科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20:40-41.

论文作者:王德广1,冯东2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3

标签:;  ;  ;  ;  ;  ;  ;  ;  

高场强磁共振与CT扫描对急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效果比较论文_王德广1,冯东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