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关系进入全面调整的新时期_欧盟论文

欧美关系进入全面调整的新时期_欧盟论文

欧美关系进入全面调整新时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期论文,关系论文,欧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6月12日至14日,美国总统布什对西班牙、比利时和瑞典3个欧盟国家进行了访问,并于13日和14日分别参加了北约首脑会议和会晤了正在出席欧盟首脑会议的各国领导人。这是布什当选美国总统后首次出访欧洲,其主要目的是向欧盟各国宣传美国的“导弹防御计划”和环保政策,以争取欧洲的“谅解”与“支持”。但事与愿违,布什在欧洲却遭到了“冷遇”、“抗议”和“批评”。在布什抵达马德里、布鲁塞尔和哥德堡时,当地群众都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示威群众举着“向布什说不”的标语牌,高呼“反对布什”和“布什回国去”的口号,有的还焚烧了美国国旗,以示对布什上台后采取的政策的不满和抗议。在北约首脑会议上和会见欧盟各国领导人时,布什的讲话和态度引起了欧盟各国领导人的不满,他们纷纷发表讲话,批评美国的“导弹防御计划”、“环保政策”和“单边主义”。

前所未有的“紧张”和“对立”

布什上台后,在防务、环保、贸易、巴尔干和伊拉克等问题上无视欧洲的意见和利益,奉行“单边主义”政策,采取“霸道主义”作风,引起欧盟国家的强烈不满和严重不安。为了捍卫共同利益和阻止布什“蛮干”,欧盟各国协调立场,团结一致,公开同美国对抗,从而使欧美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紧张”和“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拒绝支持美国的“导弹防御计划”。布什上台后,积极推行“导弹防御计划”,并先后派正、副国务卿和正、副国防部长到欧洲游说。最近,他又亲自出马,到欧洲做欧盟各国的工作,谋求欧盟各国的支持。欧盟各国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考虑,公开拒绝支持美国“导弹防御计划”。法国总统希拉克毫不客气地说,“导弹防御计划”毫无意义,因为“在予与盾的竞争中,结果往往是矛取胜,这是历史的教训”。其他许多欧盟国家领导人也都公开发表讲话,要求“美国放弃国家导弹防御计划”。欧盟采取如此强硬态度的主要考虑是:不同意美国所说的北约面临朝鲜、伊朗这些“无赖国家的核威胁”的看法,认为这些国家对欧、美均构不成威胁;怕引起新一轮军备竞赛和恶化北约国家同俄罗斯的关系;担心美国借此加强对欧洲的控制。

批评美国拒绝执行《京都议定书》。布什上台不久,便以“过多地保护环境规定会抑制经济增长”为借口,拒绝执行1997年由100多个国家签署的《京都议定书》。据统计,从1900年到1999年,美国排放的碳氢化合物占全球排放总量的30%,故被环保人士称为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因此,美国单方面弃约引起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盟国家的不满和批评。

欧盟今年上半年轮值主席国瑞典首相佩尔松和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分别发表讲话说,美国拒绝执行《京都议定书》是“令人非常担忧的”。法国总理若斯潘则批评美国的行动是“危险的和片面的”;德国外长菲舍尔指责美国单方面弃约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将会使国际环境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功亏一篑”。欧洲议会4月5日通过决议,抨击布什政府采取的“错误立场”,并说“这对欧美关系是一个非常消极的信号”。德国《明镜》周刊网络版4月3日发表文章说,如果美国当局不改变立场,美国将会“发展成为一个生态流氓国家”。

积极插手东亚和中东事务。欧盟早就谋求在东亚和中东地区发挥积极的作用和影响,但苦于没有机会。布什上台后对克林顿时期的外交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对朝鲜采取冷淡和强硬立场;对中东和平进程不甚关心。欧盟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插手朝鲜半岛事务。欧盟3月5日斯德哥尔摩首脑会议决定,支持南朝鲜总统金大中开创的朝鲜半岛和平进程;5月2-3日,欧盟今年上半年轮值主席国瑞典首相佩尔松率领欧盟“三驾马车”代表团访问朝鲜,同朝鲜领导人金正日举行了友好会谈;5月14日,欧盟宣布决定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和日本《日本经济新闻》分别发表文章说,欧盟决定介入朝鲜半岛事务是“欧盟对外政策的大转变”,为“欧盟在欧洲以外地区开展调停外交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同时也为“欧盟共同外交拓宽了领域”。与此同时,欧盟也开始介入中东和平进程:6月初,德国外长菲舍尔对中东进行了穿梭外交访问;6月8日,欧盟轮值主席国瑞典首相佩尔松同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代表索拉纳劝说以色列和巴基斯坦暂时停止长达8个月的暴力活动;6月22日,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索拉纳出访中东,分别同巴基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沙龙举行了会谈。法新社对此发表文章说,欧盟参加中东事务外交努力是“对欧盟从前对巴以采取谨慎政策的一种突破”。

欧洲“空中客车”挑战美国“波音”。今年1月18日,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宣布进行改组,并决定斥资120亿美元开发双层、有555个座位的A380超级喷气式客机,从而向美国有400多个座位并一直垄断世界大型客机市场的波音747提出了挑战,引起了美国的强烈不满和不安。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5月7日发表文章说:“这标志着美国人说了算的日子可能快要结束了,在外交政策方面如此,在商业方面也是这样”。欧洲“空中客车”公司说,“空中客车”今后将与“波音”平分美国商用飞机市场。他们公司的全球订货金额已达1200亿美元,其中美国包机航空公司和联合航空公司购买了100多架,估计到2003年将向美国的航空公司出售1000架。

重大分歧和差异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欧美关系发展到今天这样剑拔弩张的地步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欧洲安全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欧盟认为,冷战早已结束,苏联业已解体,华约已不复存在,欧洲面临大规模外部入侵的可能性已经很小。特别是近几年来,欧洲和俄罗斯的关系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欧洲对美国的依赖减少,欧美之间的凝聚力因而也随之下降。此外,布什上台后奉行“单边主义”,不顾欧洲盟友的劝告和反对,强行推行其“导弹防御计划”,致使欧洲对美国的信任降低,疑虑增大。回顾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坐收渔利的历史,再看看其现在的表现,欧洲对美国已不再抱任何幻想,决心自力更生,建立自己的防务,努力谋求用欧洲自己的力量捍卫欧洲自己的安全和利益,以逐渐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和最终摆脱美国的控制。

欧盟想在世界上发挥“大国”作用和影响。近些年来,欧洲在联合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继创建欧元之后,欧盟又在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方面加强了联合。欧盟正在抓紧建设自己的拥有5-6万人的“欧洲快速反应部队”,以便为捍卫“欧洲的安全和利益”能“单独采取行动”。在政治方面,欧盟加强联合的意识、意志和行动均明显增强,并委任前北约秘书长索拉纳为欧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高级代表,负责协调欧盟各国间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工作。欧盟最近主动积极插手中东和朝鲜半岛事务表明,欧盟在政治联合方面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欧盟现已发展到15个国家,拥有3.5亿人口和强大的经济,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中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因此,欧盟已不愿再当美国的“小伙伴”,欧盟谋求在世界上发挥与其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相称的“大国”作用和影响。这无疑向美国的霸权地位提出了挑战。

美国战略重点从欧洲转向亚太。美国新任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认为,美国现在奉行的“必须打赢两场几乎同时发生的大规模战区战争的战略”已经过时,必须尽快加以调整。美国总统布什6月30日进一步发表讲话说,一旦国防部完成对美军的使命和结构进行的评估,“我们将建议制定新时代的新防务战略”。尽管美国的新战略正在酝酿、制定中,但从美国军方和媒体披露的情况看,美国新战略的核心内容是:鉴于欧洲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不大,美国军队将把注意力从欧洲转向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从布什任命的美国驻外使节看,他已在为美国战略重点东移早做准备了。例如,他任命美国政界重要人物贝克为驻日本大使,任命其耶鲁大学的同窗好友、中国问题专家兰特为驻中国大使,对俄罗斯、印度和韩国也均都派出要员赴任,而对欧洲和其他一些国家派出的大使就不那么重要了。

欧美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文化方面出现重大分歧和差异。这些分歧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欧盟各国当前主要关心的是大量移民涌入、贩卖人口、毒品走私和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而美国关心的则是“无赖国家和国际恐怖分子袭击”等问题。其次,欧洲国家已废除了死刑,同性恋者有权结婚,校园内比较平静;而美国则仍在执行死刑,同性恋者享受不到应有的权力,校园内经常发生枪杀事件。第三,欧洲在文化上比较保守,总是给那些拒绝社会风俗习惯的人留有余地;而美国文化不保守,美国人怀疑遗传的权威,坚信个人决定命运。第四,也是欧美间最重大的分歧,即美国人认为他们拥有“特权”,喜欢使用“双重标准”,他们的价值观念应在世界上占据“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欧洲人则认为“欧洲特性”已经形成,现在他们正在创造“欧洲模式”,他们更喜欢按“全球法律准则”办事。显然,正是这些分歧与差异动摇了欧美关系基础,引起了欧美关系的紧张。

不平等关系难以为继

在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西欧对美国基本上处于依附地位。但随着经济的复苏、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欧洲对美国的控制开始不满,独立倾向日益增强。1966年,法国带头向美国的霸主地位挑战,宣布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并限期要求北约总部和基地撤出法国领土。自此,欧洲和美国之间的“独立和反独立”、“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就正式开始了。

回顾战后几十年的欧美历史便可发现,欧美之间虽然经常发生矛盾、冲突和斗争,但像近期这样“围绕世界性的全球问题产生如此尖锐的对立却是前所未有的”,其矛盾的广度与深度也是“空前的”,这说明欧美之间在战后形成的那种不平等的关系已“难以为继”了。欧美关系必须进行全面、深刻的调整。

欧美双方虽然都认为必须调整他们之间的关系,但在如何调整的问题上,想法迥异,差距甚远。欧洲想让美国仍继续保护欧洲的安全,但在政治上应让欧洲独立自主,欧洲应当成为美国的“真正平等的伙伴”。美国则想让欧洲在防务上承担更多一些责任和费用,但联盟的框架和美国盟主的地位则不容改变。显然,他们的想法和打算都是从自己利益出发的,既不切合实际,也不符合形势,短期内很难达到共识。但从长期看,欧美也有达成共识的基础和有利因素:首先,欧美结盟已有数十年时间,而且双方均从中获得了重大好处;其次,欧美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伙伴,双方年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他们在经济上已融合在一起,不可分割;此外,欧美在新世纪面临着一些新的共同的挑战,如环境污染、气候变暖、国际走私、贩毒、地区冲突、恐怖活动和核武器扩散等,他们只能密切合作。还有,欧美仍互有需求,欧洲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在安全上仍离不开美国的保护,美国在国际政治中仍需要欧洲的支持。由此可见,欧美在经过讨价还价和斗争后,为了共同的利益,最终会就全面调整欧美关系达成妥协的。

调整后的欧美关系是个什么样子?美国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彼得·杜伊格南今年在《胡佛文摘》季刊第二期上发表文章说:“美欧关系需要调整”,“北约领导权应当在21世纪初从美国移交给欧洲国家”,“大西洋两岸国家公平分担军费并降低美国在欧洲的领导职责,以形成一个充满合作精神的北约,那样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当然,这是一家之言,但却指出了欧美关系调整的方向。

标签:;  ;  ;  

欧美关系进入全面调整的新时期_欧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