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造性使用小学数学教材分析论文_杨晓琴

如何创造性使用小学数学教材分析论文_杨晓琴

杨晓琴 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塔城中心完小 674609

【摘要】一直以来,数学教材都是知识的一个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的一个重要工具。实际教学期间,数学教师除了要对教材加以尊重之外,同时还不能仅仅拘泥于数学教材。教师需与当地实际进行结合,对本地教材进行积极开发,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运用。本文旨在对创造性的运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材的方法进行探究,希望可以给其他教师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创造性使用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5-144-01

前言

教材编写带有一定历史性以及时代性,伴随社会不断进步,和当前形势以及要求相比,以往教材当中的内容素材、编排体系与呈现方式都显得较为滞后。而近年来伴随新课改的逐渐实施,怎样用新理念以及发展目光对教材进行审视,让教材散发新活力,这是教师需要积极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重组教例

编写者在对数学教材当中的例题进行编排期间,一般会考虑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一般情况之下,教师按照此种顺序来对例题进行讲解以及分析,能够引领学生逐渐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学习。但是,假设教师一味的运用此种教学方法,儿童难免会产生乏味以及枯燥感,认为学习缺少一定挑战。因此,有时数学教师可重组教学例题,把教学例题的原有顺序故意打乱,让儿童先对后面的一些例题进行解决,特别是那些能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概念进行阐述的例题。如此一来,等到儿童完成后面例题的解答之后,在做前面的例题会豁然开朗。

比如,在讲授“乘法的简便算法”之时,数学教师便可把例题 与例题 调换一下位置,先让儿童学会将 变成 或者,让儿童懂得将一个分数拆分成两数相乘的形式,并且从中找到相应的简便方法。假设儿童能够顺利找到相应的简便算法,那么再做 便不会遇到什么困难。

二、重组单元知识

在对教材进行编写之时,编写者一般都将本质相同的内容,同时存在某种联系的内容便在一个单元。如此一来,数学教材当中包含很多内容比较完整,并且相对独立的单元。而且,在教材当中,前后单元间一般都是从浅到深以及延伸拓展的联系[1]。因此,数学教师一般会严格根据先后顺序实施教学,确保教学目标最终可以顺利达成。然而,在不同单元间存在一定联系,或者前后单元互为延伸关系之时,教师可将这些单元的讲授顺序加以重组,进而形成一条比较完成的教学脉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在人教版的六年级上的教材当中,“分数乘法”是第二单元内容,而“分数除法”是第三单元内容,两个单元间具有从浅到深的关系,实际教学期间,数学教师便可从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着手,先对“分数乘法”进行讲解,然后再讲“分数除法”。然而,讲完这些内容以后,接下来的章节是“圆”,第五单元为“百分数”。此时,数学教师可进行适当调整,从分数知识着手,对儿童知识具有的系统性加以考虑,跳过“圆”这一章节,先讲“百分数”这个单元。如此一来,前后单元具有的数量关系以及解题思路全都是相同的,这样便于儿童对知识进行快速理解以及掌握,而且教学效果也会得到一定提高。

三、适当补充教学内容

由于数学教材具有普适性这一特征,因此编写者在对教学案例进行编写期间便会删除地域性较强的东西,进而让教材倾向于中性。而且,在数学教材之中,这些案例全都围绕某个知识进行设计,数学教师必须对教学难点以及重点加以突破。但是,如果儿童与中性案例接触太多,会渐渐产生一种厌烦之情,并且会产生一种事不关己的想法。因此,假设数学教师对教学案例进行讲解之时,添加一些地域性较强的素材,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补充,可以对儿童的积极性进行调动。此外,儿童借助所学知识对当地一些特色景点有关的数学问题进行解决,极易激发其学习兴趣,并且促使其对类似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例如,讲授“比例运用”有关内容之时,有一个案例就是用比例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在案例当中给出二人对话,其中涉及之时并无任何问题。然而会让儿童感到不够新鲜,难以对其兴趣与积极性进行调动[2-3]。此时,假设数学教师可以有实际生活着手,对一些实际问题加以设计,或者适当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带领儿童到操场当中用米尺测量一下操场的长度以及宽度,借助比例知识对旗杆高度进行测量,这样很容易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并且促使儿童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进而促使其学习效率得以提高。

结论

综上可知,数学教材一直都是数学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并且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理解和灵活运用。数学教师在对教材进行使用期间,需要遵循教材相应编排原则,可适当重组教例以及单元知识,并且适当补充教学内容,进而实现对数学教材的创造性的使用。

参考文献

[1]周立春.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方法探索[J].学周刊,2018(20):116-117.

[2]马庆. 创造性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点滴谈[A]. .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南卷)[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2012:9.

[3]魏佳,蔡艳华.期望与现实:关于小学数学教科书使用的一些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11):78-80.

论文作者:杨晓琴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3月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3

标签:;  ;  ;  ;  ;  ;  ;  ;  

如何创造性使用小学数学教材分析论文_杨晓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