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理论的发展趋势:从结构到面向对象_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论文

新媒体理论的发展趋势:从结构到面向对象_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论文

新媒体理论发展趋势:从结构化到面向对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面向对象论文,结构化论文,理论论文,媒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对传媒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作过高度概括,他认为: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信息。也就是说,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社会活动。因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并非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正是传媒在形式上的特性和在多种物质条件下的重现,而不是特定的信息内容,构成了传播媒介的历史行为功效。①

概括地说,传媒大致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是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第二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但是由于传播的双向性,考虑到传播效果和反馈机制,我们通常把受众也算在内,这不仅仅是单一的传媒机构,而是包括传媒机构和特定受众在内的社会网络传播群体。②

随着卫星通信、数字化、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发展出现了新型传播媒介,我们称之为新媒体。从表面上看新媒体具有双向传播、多功能融合、丰富资源等可见的固定属性。但事实并不完全如此。首先,新媒体不仅仅是具有固定属性的单一载体,而是可以看作具有链接所有数字格式的能力,只要点击用户电脑上的菜单选项或是链接,使用者可以天衣无缝地从一个媒介转接到另一个。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使用视频、音频、文本、电子表格、数字照片、扫描影像、Flash动画等一切计算机可以辨认的格式,一切都在更新更有效的方式下联合工作。其次,新媒体说到底是个动态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所有的工作要素与我们当前的工作可以保持步调一致并且随时更新。最后,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可以混合匹配那些最适合我们当前工作的数字媒介,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无穷尽地选择。

由此可见新媒体事实上是基于复合系统下的媒介环境,是基于数字网络计算机和互联网下的多语义系统。它主要的品质是把所有已知的媒体整合到一个集中的多媒体系统中,形成互动的、复杂的、链锁的反应。计算机和数字网络是可以拷贝任何媒介的媒介。传统媒体是单语义和具有有限固定的特征,而新数字媒介具有无限数量的特点。因此相比可被有限固定属性描述的传统媒介,新媒体具有自我进化的内部复杂性。

技术革命尤其是软件技术革命不仅在技术上为新数字媒体的出现提供了无穷的可能性,而且在媒介的组织结构以及相关的制度理论方面也做出了相应调整。软件业界的技术革命最显著的是平台可移植性(Portability)和从结构化到面向对象(Object Oriented)的转变。③

软件平台可移植性给互联网带来了巨大便利,于是产生了基于互联网环境的新媒体。新媒体环境的产生需要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传输的便利,二是格式的统一。虽然互联网(Internet)走红是六七年前的事情,但是Internet早已存在了很多年,在万维网出现之前使用者通常使用诸如FTP等特定的协议来传输文件,界面的不友善和文件格式的统一障碍使得互联网的使用受到限制。虽然Gopher的出现让Internet的普及往前迈进,但是Gopher纯文本化的环境否定了声音、图片等多媒体的出现。为了使Internet可以直接显示多媒体文件,位于日内瓦的欧洲基本粒子实验室(CERN)内的科学家于1989年发明了WWW的全新网络传输协议。在此协议中,供链接的选项不再单独存在而是伴随文件同时出现。这便是我们所熟悉的超链接(Hyperlink),可以在超链接的文件上添加图片、视频和声音,配合WWW浏览器,多媒体文件便可以在互联网上传播,形成了基于数字网络计算机和互联网下的多语义系统,也为新媒体环境带来技术上的可能性。

在充满各式不同种机器和软件平台的新媒体环境中,在网络链接的复杂分布环境中,不同格式的媒体文件跨越平台真正实现了软体的融合。新媒体已经不仅仅是具有固定属性的单一载体,它具有链接所有数字格式的能力。然而仅仅是平台可移植性还不足以体现新媒体的内部动态复杂性。首先,媒体文件的传输远非我们想象的那么通畅,在有限的带宽下,媒体资源的相互抵消反而形成了传输的瓶颈;其次,不同媒体格式虽然可以跨平台识别,但这本身已不完全是制定某种适合各种平台的格式或者能适应各种格式的平台,媒体文件内部的多态、继承和动态链接使得新数字媒介文件本身具备兼容性,往往通过其自身的兼容性实现跨平台的融合。如果说软件业早期还处于结构化时代,那么现在无疑是面向对象的年代了,软件业界从结构化到面向对象的思路转变使媒介理念和环境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

如果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人工智能时代,那么九十年代至今无疑是面向对象的年代。从结构化到面向对象是程序设计最显著的变化。我们再看面向对象对新媒体产生的影响。首先,媒体软件代码编制方式发生变化,由此带来了界面和功能的变化;其次,媒体传统的由顶至下结构严密的传媒组织在基于Internet新数字媒介的环境下不复存在于新媒体环境下,不再作为整体结构分层严密的媒介网络,而是由松散连接的网络群体构成。所有的这些网络群体彼此互相影响和干扰,但并非直接互联,也就是说他们在功能上并非是结构化的存在,而是封装的,彼此之间只提供有限的接口,通过群体反射来重建内部平衡。④

从软件业界来说面向对象至少包括封装、多态、继承和动态链接三种方式。对象、类、信息和方法是面向对象的设计理念。在新媒体环境中,类可能是文件、载体、机构或者受众。无论类是什么,它们都有基本的特点:首先拥有内部的状态,也就是变量的定义,比如此类媒体的性质或者此类受众的社会属性;另一个特点就是方法,比如此类媒体在什么情况下处于发送态,如何发送,此类受众在什么情况下处于接收态,如何接受等等。类的继承性使得在被继承的类中,原定义的性质和方法都直接地被后来的类所承接,同时后来的类可以在原类中定义的性质和方法之外加入自己的新定义。

比如我们把计算机上播放的视频文件算做一个类,这个类有自己的定义,包括所能允许的诸如RM、WMV、RMVB、MPEG等媒体格式,假设基于计算机的播放软件的运行是类中的方法,那么这个在计算机上播放的视频文件类可以被继承为在手机上播放的视频文件类或者在数字电视上播放的视频文件类。子类继承了父类大部分的属性定义,但是新增了方法,也就是说媒体文件不仅可以在计算机上播放,还可以通过数字电视和手机等途径播放。除此之外类还具有覆盖(Overriding)和多态(Overloading)两大特性。这使得媒介资源的大量复制和传播成为可能,也使得新数字媒介(无论是信息载体还是内涵)本身具有内部进化的复杂性,使得新数字媒体跨平台融合成为可能。

然而新媒体的功能只有具体到对象才能执行。类只不过是对象的基本原型,同一类的对象有着同样的方法和性质,对象的实体则是在具体的媒介行为中产生的。对象具有内部数据,这些数据可以想象成现实对象内的状态,状态是不能随便改变的,必须由外界发出信息给对象,再由对象依照既定的方法应变后才能调整成新的状态。同样对于对象,我们如果想改变其内部数据,必须将外界的指令信息传送给对象定义的方法,由对象本身的方法来修改内部数据,并给予外界适当的响应,这就是面向对象的内部数据封装性。

回到上述假设,如果在计算机上播放的视频文件算做一个类,那么在某台联网的计算机上正用Windows Media Play播放的流媒体文件就是该类的对象。在新数字媒体的环境下,在浏览器/服务器架构下,处在服务器端我们不能直接更改对象,而是发出指令,指令传输到个人电脑的客户端执行软件,由客户端的执行软件依照既定的方法改变视频播放内容,指令格式与合法性要通过接口的校验。这样的好处就是针对某一对象指令的发出与接收是谨慎的,并且不会影响到其他对象的内部状态和外部连接。反之处于客户端的用户有更多视频内容的选择权,面向对象使得用户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播放菜单,再通过接口传递信息给服务器,在这过程中不会影响其他对象。而在传统的媒介体系下,结构化的模式使得动一发而系全身。比如传统电视的播放频道,受众没有选择权,如果节目菜单被改变,势必要影响到所有的受众。这就是结构化与面向对象的最基本区别。

由此可见,面向对象的抽象、继承、封装、重载、多态等众多特性决定了以类来划分的新数字媒体不能像传统媒体那样由有限的固定属性来描述。⑤作为数字网络的计算机和互联网可以被形容成一个多语义系统。它主要的品质是把所有的已知的媒体整合到一个集中的多媒体系统中,形成互动的、复杂的、链锁的反应。计算机和数字网络可以拷贝任何媒介,当其他媒体还是单语义具有有限固定特征的同时,在类的继承和多态性下,新数字媒介具有无限数量的特点。在新数字媒体的环境下,尤其是基于Internet下多媒体计算机的大规模使用,各种传统媒体开始新的整合,整合后的媒体却不是简单地叠加,也不是仅仅大于其总和,而是情况变得更加复杂。根据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法和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法,我们把新数字媒体以类来划分,即集合成具有相似内部状态和运动规律的实体。数字媒体有能力通过固定代理和超文本链接自我繁殖,特别是在数字网络中通过节点间的创建连接来操控。它是一个具有内部复杂能力的动态的自我发展的媒介系统。一个事物是否复杂对于不同的观测者来说是不一样的。很显然常规系统不变化或者仅仅根据机械原则变化,而混沌系统则排除了时间的维度,混沌系统对于过去没有记忆,如此它们不能进化,并且不能反映它们的过去。只有复合的系统才具备时空纬度,并且具备自我进化和发展的功能,通过群体自我反射重建动态的内部组织的稳定性。

在结构化的传统媒介环境下,无论是报纸杂志还是广播电视,媒介组织是由上至下的,整个社会传播网络是结构化的整体,消息的传递是便利而快捷的。在这个整体中有理性的中央控制穿针引线,任何局部的改动都会影响整体结构。传统媒介模块和模块之间的关系,被紧紧局限于信息流,这限制了对模块之间众多关系的表达,也无法体现模块和模块之间其他的众多关系,包含各种各样的结构、行为、依赖、继承、关联关系等等。它仅仅解决了模块在封装和信息隐藏方面的问题。

当我们面对一个只知道存在各式各样需求,而对系统其他方面一无所知的时候,它可以通过“功能”帮助我们逐步理清需求之间复杂的关系,它天生就有对需求之间重复功能进行汇聚的能力,通过对系统需求的整体理解,让我们知道系统到底需要做些什么,从而对系统有更清楚的认识,对“需求”的理解和澄清是结构化方法的核心。这样也可以理解为什么结构化设计方法比面向对象设计方法更早的诞生。因为在软件工业的早期,软件系统彼此独立,数量稀少,可以利用的经验非常缺乏,而结构化设计方法则在这种一开始就缺乏经验的时候有着极大的帮助,帮助人们从需求、功能的角度分析和理解系统。

正如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信息,媒介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载体和组织,媒介本身也蕴含了复杂的社会关系。在新数字媒介环境下,我们再看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充分挖掘了“关系”的表达方式,可以尽可能地将事物之间复杂的关系予以体现,而这些关系是实现设计的关键。由此社会网络并非结构化的整体,而是被封装的复合体,它们之间仅通过被封装的接口联系,信息的传递是高度条件的。一个复合系统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它不能把每个元素同其它元素都联合起来,但却可以做出选择,结果是必然偶然和随机的。

媒介是视听的载体,为什么说媒介从结构化到面向对象是必然的趋势,那是因为结构化设计方法和我们自出生以来认识事物的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从我们出生的时候,眼里落入的就是各式各样的实体,而我们区分它们主要依靠就是事物各式各样的特征,包括事物不同的结构和特定的行为。传统媒介理论的结构化设计方法试图通过信息流及其转换来认识系统,这造成了某种障碍。相比之下,面向对象方法则和我们所熟悉的认识世界的方式相吻合,更加自然。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组织再也不是严密的整体网络,而是松散的网络群体,媒介本身引起内外部的复杂性,再也不能被有限的固定属性所描述,传统的媒介理论已经不适合新数字媒介,从结构化到面向对象媒介理论也经历着从传统媒介理论到新数字媒介复合论的转变,这对我们今后认识新媒体是尤为重要的。

注释:

①Marshall McLuhan,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The New Dictionary of Cultural Literacy,Third Edition.2002.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147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③From Structured Methodology To Object Oriented Methodology,《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年第5期。

④Bolter Jay and Richard Grusin,Remediation:Understanding new media.Cambridge,MA:Mit Press1999.

⑤Merrill Morris & Christine Ogan,The Internet as Mass Media,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6(1),winter.0021-9916/96.

标签:;  ;  ;  ;  ;  

新媒体理论的发展趋势:从结构到面向对象_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