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有农场经济增长模式的思考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关于国有农场经济增长模式的思考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关于国有农场经济增长方式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场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现经济增长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增加生产要素投入,二是提高生产要素的产出率。国有农场由于体制、经济结构的特殊性,其经济增长在不同时期应各有偏重,目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应根据国有农场的实际,采用不同于其他国有企业的办法。

一、“八五”其间的资本大投入,加快了国有农场的经济发展步伐,为“九五”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增加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方式的负效应也渐显端倪

“六五”、“七五”期间,国有农场发展起来的工业大多数为农副产品加工业,并且当时囿于对企业和经济发展趋势的认识,企业规模和产品开发的深度都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市场,再加上受1992年2 月以后的投资热影响,国有农场又放手大量投资,上了一批项目,进一步扩大了生产外延。“八五”期间,人民大垸农场投资总额为12484.28万元,与“七五”期间相比,增加了2.46倍,是前十五年投资总和的1.83倍,其中工业投资占78.6%,投资额为9812万元,与“七五”期间相比,增加了3倍,是前十五年投资总和的2.2倍,新增固定资产11994.28万元,与“七五”期间相比,增加了3.1倍,是前十五年总和的2.4倍。这些投资,主要用于对“六五”、“七五”期间形成的以制糖和棉纺为龙头的“五大”加工系列进行配套和扩建改造,农场经济基本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的结构,由此而实现的经济总量增加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也是前所未有的。“八五”期间,人民大垸农场实现社会总产值160598.7万元,比“七五”期间增长1.78倍,年增长率为22.71 %, 其中工业产值90406万元,比“七五”期间增长1.89倍,年增长率为23.68%;实现利润8181.5万元,比“七五”期间增长0.6倍,年增长率为9.74%; 工业所占比重上升到近70%。“八五”期间每投资100元, 则增加社会总产值824元,增加利润24元,工业每投资100元,增加产值603元。 以投资产出周期1—2年计算,1992年和1993年是人民大垸农场投资的峰值期,1994年和1995年为投资产出期,产出期与以前相应时间比较,社会总产值,1994年比1993年增长了69.3%,1995年比1994年又增长了23.6%;工业产值,1994年比1993年增长了78.2%,1995 年比1994 年又增长了23.7%,其投资效应得到了充分显示。从经济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国有农场“八五”期间的资本投入仍是必要的,这种投资不仅牵动了“八五”期间国有农场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且由投资而完成的配套和扩建改造项目,是“九五”期间发展的基础,并将成为国有农场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

但是,以大量增加生产要素投入的方式推动经济增长,毕竟是一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当投资增长达到一定限度时,如果没有其他激励因素加入,其经济效益将会递减。用投资效果静态评价法分析,人民大垸农场的投资效果系数,“七五”期间为0.288, “八五”期间却只有0.064,下降幅度十分明显;从资产利润率角度进行分析,1990 年为12.03%,1991年为8.14%,1992年之后都在5%左右,虽然1994年和1995年由于实行新的会计制度,利润计算口径不同,但资产利润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是显然的。以上数据,说明了人民大垸农场的经济发展已受到粗放型增长方式的负面影响。

二、“九五”期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是国有农场经济生活中的首要任务,由增加生产要素投入转变为提高生产要素的产出率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

劳动资本的投入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就微观经济角度而言,资本投入量一般应控制在国民生产总值的30%以内。“八五”期间,人民大垸农场的投资总额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累计量的30%以上,最高年份达到84.9%,这种以增加生产要素为主的超常规外延增长方式,带来的结果是企业的经济运作出现异常,其具体表现为(1)资产利润率低下, 1992年之后,人民大垸农场的资产利润率均在5%左右俳徊;(2)与投资和产值增长率相比,实物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实物劳动生产率的年增长幅度一般在8%以下,甚至还出现了负增长, 与投资和产值增长形成了强烈反差;(3)由于规模扩大,配套产业发展跟不上而原料短缺, 和企业资金运转出现困难而造成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再加上技术力量跟不上,产品品位、质量很难达到市场的要求,造成大量资产闲置,1995年底,人民大垸农场资产闲置率达到30%以上,也就是说,“八五”期间新增固定资产的40%以上处于闲置状态,没有发挥效益。(4 )企业负债率高于正常水平,利息支出负担沉重,企业效益受到直接影响。除此外,如果新投资的项目忽视了国有农场特殊的产业结构关系,还会造成资源配置失衡,产业结构畸型发展等问题。

因此在“九五”期间,国有农场必须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要使增长方式由外延增长为主转变为内涵增长为主,也就是说,再不能继续走靠增加生产要素拉动经济增长的产值速度型路子,而是要走提高生产要素产出率,扩大内涵再生产的质量效益型路子,尽量少铺新摊子、上新项目,立足于已基本合理的产业结构,已具一定规模并能进行深加工配套的生产能力,重视科技开发和技术改造,以集约型的增长方式发展经济。否则,继续靠大量资本投入拉动经济发展,其结果是规模越大,包袱越重,损失越大。

三、国有农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手段,应以提高新增资产的产出率为重点,同时盘活存量资产,提高整体效益

新增资产与存量资产是相对概念,如果把“八五”期间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定义为新增资产,那么,国有农场固定资产总额的50%左右是新增资产,这批新增资产如前文所述,有相当比例处于闲置状态,其产出率高低直接决定国有农场“九五”期间经济发展状况的好坏,因此,国有农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以提高新增资产的产出率为重点。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这批新增资产具有许多优势,如项目科技含量高,规模较大,与相关产业配套较紧,产品有一定深度,市场前景较好等,这都是提高其产出率的有利条件。但是,要提高这批资产的产出率,至少要解决三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一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二是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三是优化相关的资源配置。

影响新增资产产出率的因素很多,其中现有劳动者不适应当前的高科技生产是重要原因之一。国有农场的职工绝大多数是本场培养起来的,由于教育等多种原因,职工整体技术文化素质提高的速度与科技发展不能同步,职工面对日益更新的技术和科技含量高的设备,很难适应,特别是关键岗位的技术骨干奇缺,使得已竣工项目不能正常投产,已投产的,不能达到设计的生产能力和生产质量,不得不闲置或者租赁给别人经营,造成极大的投资浪费。提高劳动者技术文化素质的途径主要是在职教育,通过有计划的在职教育,更新劳动技术文化知识,提高其技术文化素质,使之适应生产力其他要素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有设备、有人员却不能产出的燃眉之急。

企业发展靠两个轮子驱动,一是科技,二是管理。国有农场现有管理是从传统的农业企业管理中脱胎而来的,与现代先进的科学管理手段相比,仍属粗放型,已不适应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正向现代企业发展的国有农场现状。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提高管理人员水平,使之成为科学管理的内行,特别要注意培养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高中级管理人员,不允许不懂现代企业管理的南郭先生贻害企业;其次是配齐必要的设备,如计算机、高精密度的衡量器等,并要使这些设备真正在高水平的管理中发挥作用;再次是建立科学的管理系统,企业自上而下都要纳入系统中,每名职工、每个机器部件都要成为系统中的元素,每个元素的异动,都能通过信息传递使有关部门立即发生反应,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做到管理系统化、精细化。

国有农场的新增资产基本属农副产品加工类,农副产品的生产与新增资产的效益紧密相关,一旦农业不稳定,场办工业原料就受到影响,必然也会牵动新增资产的产出,农业生产与新增资产的产出是一个连锁反应关系。因此,最大限度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边际效益,是国有农场要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国有农场的经济增长与资源优化配置程度成正相关关系,即资源配置优化程度越高,边际效益发挥得越好,国有农场的经济增长质量越高,速度越快。提高国有农场资源配置优化程度,关键在于发挥国有农场统的功能,实现平衡发展,整体推进。只有这样,国有农场才能以整体形象进入市场经济,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达到最佳效益。

盘活存量资产是国有农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难点,主要是:1.在实行现代企业制度之前,不能采用产权流动与重组的方式盘活存量资产,因为目前国有农场的产权不甚明晰,作为企业,无权自己卖自己。2.由于当前国有农场体制的特殊性和区域的独立性,其政府职能的剥离十分困难,再加劳动制度与退休保险、失业保险等改革措施尚未配套,存量资产权属变动后,依附于这批存量资产生存的职工的生活与再就业问题无法解决,必然影响农场社会的安定。3.国有农场的存量资产一般形成年代较为久远,设备落后,历史包袱沉重,某些单位近几年资产流失严重,再加上农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这批存量资产即使要流动,也很难找到对象。4.国有农场一般无财政受益权,尚能发挥效益的存量资产流动之后,农场不仅失去了这部分资产受益,而且还要承担流动中的损失和流动后的原企业职工的生活与就业安置,因此,农场有能得一点算一点,能拖一时算一时的思想,既不想投入改造,又不想改变经营体制。针对上述难点,国有农场目前要盘活存量资产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改变管理体制。以存量资产为主体的企业,一般是农场的老企业,这些企业绝大多数的管理体制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来,没有多大变动,目前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时期或者改革初期的行政管理体制,有的对下属单位实行甩手承包,收取一定承包费,有的干脆靠收地皮费、收行政管理费艰难度日。这些企业必然管理粗放,经营利润大量流失,企业也由勉强维持现状逐渐退化为水蛭型企业,即依附于农场主体上,依靠吸取主体的血液生存。对这类企业要下大力气进行改革,变行政管理体制为经济管理体制,将其从农场主体上剥离开,促使它进入市场经济环境,主动进行经营,成为资本运营的主体,从而获得新生。二是对尚有增殖能力的存量资产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的档次,开拓市场,使之重新焕发活力。有转产条件的,可进行转产,规模小,继续从事第二产业前途不大的,甚至可以考虑发挥农场农工商综合性强的特点,利用原有资产,转向养殖业和其他行业,激活存量资产。三是对基本丧失增殖能力的存量资产,可采取“大军舰搁浅,小舢舨逃生”的办法,对现有存量资产化整为零,充分加以利用,增强存量资产的再生力,达到盘活的目的。

盘活存量资产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随着国有农场的体制变革和宏观经济形势不断变化,其方式还会更多更新。

国有农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的,是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从而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实现经济的质量、效益型增长,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至于如何具体操作就可以各显其能了。

标签:;  ;  ;  ;  ;  ;  

关于国有农场经济增长模式的思考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