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契约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的管理策略研究论文

基于心理契约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的管理策略研究

曹旻,毕倩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 长沙)

摘 要: 心理契约是维持测试站与测试员之间相互信任与支持的心理纽带,是测试站自身成长与测试员个人发展双重目标的高度统一。本文分析了微媒介时代从心理契约的“规范维度”、“人际维度”和“发展维度”三维度结构的视角出发,提出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的管理策略,以期实现测试站与测试员两者的共同成长和协调发展。

关键词: 微媒介;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心理契约;三维度结构

“心理契约”这一概念最早源于社会心理学,由学者Argyris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后由美国心理学家Schein在20世纪60年代将其引入心理学领域,定义为“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自该理论提出以来,心理契约逐渐成为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通常将其表述为“雇佣双方对雇佣关系中彼此对对方应付出什么同时又应得到什么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约定的核心成份是雇佣双方内隐的不成文的相互责任。”目前,国内大多数相关研究以企业为研究对象,鲜有以普通话测试站和测试员为对象的研究成果。本文拟将心理契约相关理论引入测试站管理领域,着重考察测试站与测试员之间的互动关系,探索两者之间协调发展,共同成长的有效路径。

一 引入“心理契约”的必要性

(一) 心理契约是维持测试站与测试员之间相互信任与支持的心理纽带

测试员队伍是一个由外聘员工组成的临时性集体,测试站与测试员双方的劳资关系没有书面契约来确立和约束。心理契约既是测试站和测试员两者之间雇佣关系的内在体现,又是测试员对其与测试站两者之间相互责任、权利和义务的内隐的主观约定和期望。建立积极合理的心理契约,对作为雇佣方的测试站而言,除了使其职责和权限更加明晰,管理更加高效有序,还能提高测试员的忠诚度,强化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组织凝聚力,有利于测试员队伍的稳定与发展[1]

(二) 心理契约是测试站自身成长与测试员个人发展双重目标的高度统一

测试站与测试员二者既有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却更是利益相关的共同体。测试站是测试员除了本职工作以外,另一个展现自我,实现自我,成就自我的平台。心理契约将个人的发展与组织的成长相关联,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形成双向的互惠互利关系。建立积极合理的心理契约,使测试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挖掘职业潜能,增强测试站的人力资源竞争力,极大限度地激发测试站的发展活力。

二 心理契约的“三维度结构”

关于心理契约的结构,Rousseau和Mclean Park将其划分为“交易”与“关系”两个维度,分别代表物质和情感两方面的需求和满足。另外,Rousseau在1996年的研究中指出,当组织的环境中强调人际配合、团队取向时,心理契约的结构包括三个维度:交易维度、关系维度和团队成员维度。[4]随着国内学者逐渐关注涉足这一领域,开始出现了其他更适应国情的观点。对心理契约不同维度的认知和考察,能够使得该理论得到更加合理、充分的应用[2]。本文以李原等人对中国企业员工进行实证调查得出的心理契约三维度结构来进一步了解测试员心理契约的现状,从组织对员工应承担的责任这一角度出发,提出利于测试员发展和管理的建议[3]

表1 心理契约的三维度结构

三 基于心理契约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的管理策

(一) 基于心理契约“规范维度”,建立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和交互平台

测试站作为形成心理契约的组织方,承担着向作为其员工的测试员明确工作条件、薪酬待遇等相关信息的责任。测试员工作性质特殊,工作时间和地点自由度极高,且多为兼职人员,不可避免地经常出现因信息交流不畅,传达不及时而造成的工作响应滞后,工作效率低下的情况。这一方面给测试站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和风险,提高了工作成本;另一方面也极易导致测试员心理契约的破裂,造成人员流失。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计算机测试系统,搭建便捷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和交互平台不失为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方式[4]

值得注意的是,测试工作非专职工作,测试员大多出于对语言文字的热爱而参与测试。测试站在组织相关活动时应当更多考虑以语言文字相关内容为主题,开展一系列宣传、教育、和文化娱乐等活动,增进测试员对测试站和测试工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测试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以沟通促学习,以交流促进步,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从“人测”到“机测”已基本完成过渡,实现了测试工作水平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与此同时,测试员在测试过程当中的存在感和重要性正在不断弱化。“机测”相较“人测”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种种问题,例如测评任务量缩减,内容单一,方式固定等,这些都成为导致测试员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缺失的重要原因,从而诱发测试员心理契约的频繁破裂。在当前计算机辅助测试全面应用的背景下,研究者重新明确了测试员的四项重要任务,即参与测试、从事教学、推广普通话和从事语言研究,并提出在计算机辅助测试背景下,测试员的工作重心由前两者向后两者转移的工作思路。作为社会语言文字工作机构的各级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测试站,应当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大职后培训力度,引导测试员顺利完成不同工作角色的转换,重新与个人建立更为牢固的心理契约,进入新的心理契约建立、调整和实现的EAR循环(Establishing,Adjusting,Realization)[5]

其次,测试站与测试员之间应当增强互信。测试站充分信任测试员的工作能力与工作成果;测试员充分相信测试站能考虑他们的利益与个人发展。双方彼此在互信的基础上追求共同目标,达成共同愿景,相互合作,共谋发展,从而形成互信互利的良性循环,营造健康和谐的工作氛围。

一百年前,自美国留学归来的胡适在《归国杂感》中说:“我回中国所见的怪现状,最普通的是‘时间不值钱’。”[注]胡适:《归国杂感》,胡适著、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2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428页。他认为“不值钱”的时间意识导致国人陷溺于不思进取、虚掷光阴的生活状态,不仅践踏了个体生命的尊严和价值,也将把风雨飘摇的国家带入更危险的境地。个体和国家衰敝的现状和期待“再生”的热望,引起他对时间和生命的多重思考。在他看来,时间造就生命,一种新的时间观将赋予个体生命以新的内涵和尊严,并引发文化的变革和社会的改造。

(二) 基于心理契约“人际维度”,构建特色鲜明、充满凝聚力的测试站文化

首先,测试站应当重视个人与组织的情感交流,对测试员不同时期的物质与情感需求予以适当满足,提高测试员对测试站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增加集体荣誉感,使得测试员将个人与组织自觉关联,有助于测试站与测试员之间形成凝心聚力的强大合力。

数字地震学中,数字地震计观测到的地面数字信号u(t)是震源项 s(t)和路径效应 g(t)、仪器响应 i(t) 卷 积 的 结果,如公式(1)所示。 由 u(t)计算 s(t)需考虑路径效应和仪器响应。在计算地震震级的时候,需要从地面信号u(t)中去除仪器响应,减小路径效应的影响。

测试站文化渗透于测试站工作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影响测试员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模式。对于以外聘人员为主的测试员队伍而言,作为组织的测试站应当着力于创建一种情感浓厚,互信互利的文化氛围。

2017年,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提高其整体水平,更好地宣传和利用我国的优秀学术成果,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对中国正式出版的各学科6154种中英文期刊进行综合科学评价,遴选出新的300种以中文出版的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其中《冶金分析》杂志有幸入选“第4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的基础上,择优遴选顶尖学术论文,建设了“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领跑者5000(F5000)平台”,集中对外展示和交流我国的优秀科技论文,《冶金分析》同时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项目来源期刊。

第三,通过开设讨论版块、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微媒介”,积极建立通畅的双向信息交流渠道,进一步增强队伍成员间的互动交流,掌握组织信息,分享工作资讯,密切人际关系,为心理契约的巩固和修复提供良好环境。

第一,测试站建立测试员全面的个人信息档案。不仅包括基本个人信息,还应囊括评测记录、工作业绩、继续教育情况、兴趣爱好、业务能力测评和同行(上级)考评情况等等多方面内容。通过全面及时的档案信息,测试站得以对每一位测试员的情况进行了解和关注,并持续追踪他们的各方面发展状况,为测试站制定近期和长远发展方略提供参考素材和资源基础。

(三) 基于心理契约“发展维度”,完善测试员培训制度,引导测试员完成角色转换

第二,利用测试站便捷的网络测试系统搭建内部公共信息平台,即时发布各类信息,包括测试站的工作安排、发展战略、机构变革、工作职责、薪酬标准、绩效考核等方面的通知和文件,让测试员能够准确把握测试工作要求,遵守相关工作规定,时刻了解测试站的工作动态,从而提升组织信心和满意度,激发工作热情,提升工作效率。

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不仅是《布鲁塞尔条例Ⅱa》第15条的主要理论依据,而且也是该条在适用过程中的主要考量因素。那么,怎样判断将案件移送至另一成员国法院是否符合儿童利益最大化?儿童利益最大化应考虑哪些因素?对《布鲁塞尔条例Ⅱa》第15条儿童利益最大化的解释也是Child and Family Agency案争议的主要焦点之一。该案对儿童利益最大化的评估主体、解释方法、裁量标准等问题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第一,以培训为抓手,提升测试员专业技能和素养。测试员作为典型的知识型员工,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对于自身技能水平与专业素养的提高有着强烈的渴望。尤其在当前工作重心发生转移的过程中,更应当以开展各类培训为着力点,满足测试员提升自我的愿望,增强自我认知,提高职业认同感,巩固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不断提升测试员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以适应测试工作的新要求,为测试工作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

Cardona 1997: George Cardona, Pāini His work and its Traditions Volume one Background and Introduction Second Edition Revised and Enlarged, Delhi: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Private Limited.

第二,以工作为导向,引导测试员完成角色转换。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测试员将会越来越多地把精力集中在普通话的推广和语言文字的研究上。就普通话推广工作而言,按推广渠道不同,可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在线下推广中,测试员可以在“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经典诵读”这类传统活动项目中充分发挥作用,积极参加辩论演讲比赛、语言文字知识竞赛、硬笔书法比赛等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担当评委专家,给予专业的评判和指导,激发师生对普通话的学习热情,丰富校园文化。测试员可以在校园或其他社会机构中举办普通话讲座,组织普通话培训,讲授普通话知识,或适时在各类社会活动中担任志愿者或讲解员,承担服务师生、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推普任务。

在线上推广中,测试员可以参与语言文字网站、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公众平台的建设,主动发挥专业优势,及时报道语言文字新闻,传播语言文字知识,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的网络阵地建设。就语言文字研究而言,一方面测试员应针对大学生这一年轻群体的思维特征和语言习惯,了解其语言使用情况并进行从事相关研究,丰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体系,引导其在学校、社会的规范使用。另一方面可以从事方言的保护和研究工作,挖掘地方语音的特点,深入农村,建立方言数据库,保存语音资料,以方言为脉,传承和保护地方文化和历史。在诸多测试员的“新角色”中,每一种都离不开语言文字工作机构和测试站的支持和引导。作为组织方,机构和测试站应当以工作导向为本,在职业发展道路上,给予测试员以选择权和自由度,通过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根据不同工作内容的需要,充分发挥测试员的专业资源优势,助力测试员实现工作角色转换。

参考文献

[1] 杨轲.基于普通话模拟测试与学习系统的高校普通话课程教学实践浅谈——以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22):169-171.

[2] 曹旻,欧阳君.基于心理契约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激励策略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04):232-233.

[3] 李洪亮.基于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背景下的测试员管理研究[J].考试研究,2012,8(05):83-86.

[4] 李原,郭德俊.员工心理契约的结构及其内部关系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6(05):151-168+245.

[5] 朱晓妹,王重鸣.中国背景下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结构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5(01):118-122.

本文引用格式: 曹旻,毕倩.基于心理契约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的管理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73):171-172+213.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73.083

标签:;  ;  ;  ;  ;  

基于心理契约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的管理策略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