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教育效率思想与教育公平研究_教育公平论文

邓小平教育效率思想与教育公平研究_教育公平论文

学习邓小平教育效率与教育公平的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平论文,效率论文,思想论文,学习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效率与公平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发展经济和社会的两个最基本的目标追求与价值选择,当然也是人类在发展教育事业过程中的两个最基本的目标追求与价值选择。当前,在我们深化教育改革,探索和创建社会主义教育的新模式、新体制和新机制的过程中,有必要从理论上搞清楚教育效率与教育公平的关系问题,可以说这是关系到教育改革与发展之全局的大问题。

邓小平同志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在探索和回答如何巩固、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曾历史地解决了我国目前社会发展中的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从教育领域来看,邓小平同志在指导和领导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以及从中总结和概括出的邓小平教育思想,也历史地解决了我国目前教育发展中的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应当说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改革事业能够不断深入和顺利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

当前,正值全国兴起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热潮,深入研究和实践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之时,教育界的同志们有必要深入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同志的教育效率与教育公平的思想,这是我们搞好教育改革事业的重要思想保证。

一、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必须贯彻效率原则

什么是效率?

效率是一个涵义很广的概念,一般而言,是指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对比关系。在狭义上,效率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产品(包括劳务)产出与资源投入之间的对比关系。相对于既定的产出,投入越少,效率越高;相对于既定的投入,产出越多,效率越高。在广义上,效率概念就不仅仅限于经济领域中的解释,它在政治、法律、文化、科技、教育等社会领域中也得到相应的解释和运用,因为在这些领域中也存在着事实上的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对比关系。所以,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有多种多样的效率之说。

什么是效率原则?

效率原则是以效率高低来评价、选择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以及用于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价值标准与理性法则。从根本上说,效率原则是一条经济法则,反映的是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体现的是人类生命最基本的价值——效率即生命。但是这条原则又不仅仅限于对经济生活的指导与评价作用,对社会其他生活领域具有普遍的指导与评价作用,是制约全部社会生活与历史过程的通行的价值标准与理性法则。

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要不要贯彻效率原则?

邓小平同志在教育理论上的重要建树之一,就是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也必须贯彻效率原则。从一定意义上说,1978年以来由邓小平同志所指导和领导的教育改革就是在教育领域中重新确立效率原则的伟大实践。可以说,这一理论与实践回答和解决了自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确立以来人们长期模糊不清、争论不休的世界性难题。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看法认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应当遵循公平原则而不是效率原则。理由是(1)社会主义制度本质上是社会公平的制度,正是在这一点上社会主义制度根本地超越了其他社会制度,而作为其教育事业也应当主要地遵循公平原则;(2)自古以来教育就是文化事业而不是经济实业,它首先应遵循的是精神生产的规律而不是物质生产的法则,在经济领域中通行的是效率原则,而在文化教育领域里通行的是公平原则。在我国,由于落后的小生产观念和“左”的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不少人坚持认为,教育事业是福利事业和消费过程,所以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应当贯彻公平原则而不是效率原则。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邓小平同志以思想家的睿智和政治家的勇气,旗帜鲜明地提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也必须贯彻效率原则。

对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必须贯彻效率原则,这是邓小平同志基于对社会主义性质、任务的科学认识而提出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多次说过:“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1]针对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历史误区,邓小平同志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反复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3]“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4]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因此“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5]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可以运用计划经济也可以运用市场经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它们“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6]由此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社会主义是高度发展生产力的社会,是讲发展、讲速度、讲效率、讲效益的社会。社会主义只能奠定和建立在快速发展和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而不能悬浮于凭空想象的道义公平之中。“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7]不讲发展和速度,不讲效率和效益,不仅不是社会主义,甚至连资本主义也不是。基于这样理解的社会主义,其教育事业也就必须讲求发展和速度、讲求效率和效益,也就必须贯彻效益原则,即体现经济法则。否则,就不可能优越于资本主义的教育,以及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教育,也就不可能代表人类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教育。

对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必须贯彻效率原则,邓小平同志还从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如前所述,效率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经济范畴,效率原则说到底乃是一条经济法则。因此,讲教育效率实际上是以生产力标准来衡量和评价教育的发展,所揭示的正是经济对教育的物质制约作用。纵观教育发展史,人类鲜明地提出教育效率原则只是奠定和建立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现代教育的事情。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脱离生产劳动,远离社会经济过程,属于典型的精神文化活动,是统治阶级所垄断的特权领域,具有明显的福利性和消费性。近代以后,无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学校教育逐步与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建立了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学校教育成为社会物质生产、生活的重要手段与因素,因此,开始具有显著的生产性和经济性。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现代学校教育才越来越直接制约于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越来越突出地遵循和体现效率原则。

邓小平同志在探索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正是基于对现代社会、现代经济和现代教育的时代把握,以及对教育、科技、经济三者之间的规律性联系的认识,提出了社会主义教育也必须贯彻效率原则的科学论断。他指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8]可以说,这是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教育必须遵循效率原则的明确表述。他还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9]“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10]“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11]“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就必须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必须造就宏大的又红又专的工人阶段知识分子队伍。”[12]纵观邓小平同志对于教育问题的论述,讲得比较多的就是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教育与经济、科技之间的关系。由于邓小平同志对现代社会、现代经济、现代科技和现代教育的深入思考和本质把握,所以合乎逻辑地得出结论:社会主义教育也必须遵循和体现效率原则。

对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必须贯彻效率原则,邓小平同志还从教育行政、教育体制、教育资源配置、教育对外开放等方面进行过广泛而重要的分析与论述。在教育行政管理上,他号召全党全国都要重视教育,要求“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13]并指出:“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14]“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工作不仅要抓,并且要抓紧、抓好,严格要求,少讲空话,多干实事。”[15]“懂得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懂得教育的重要,这是我们党的一大进步。”[16]无疑,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行政管理,必须转变全党全国人民的教育观念。这是按照效率原则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政治要求和政治保证。特别是要求全党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这分明是邓小平同志坚持社会主义教育必须遵循经济法则和效率原则的政治思想体现。

为了使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奠定和建立在效率原则基础上,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教育制度、教育体制和教育机制的改革和建设。1977年,他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总觉得科学、教育目前的状况不行,需要有一个机构,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安排,统一指导协作。”[17]“体制搞得合理,就可以调动积极性。要争取时间,快一点调整好。”[18]1979年,他在《要建立学位制度和学术、技术职称制度》报告中指出:“关于学校和科学研究单位培养、选拔人才的问题,……要建立学位制度,也要搞学术和技术职称。”[19]“不能搞平均主义,不能吃大锅饭。”[20]“我们就是要建立这样一套制度,使那些有专业知识的年富力强的人,被选拔到能够发挥他们才干的工作岗位上来。”[21]1985年中共中央根据邓小平同志加快教育改革进程的思想,作出了“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邓小平同志在看完决定草案后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我看是个好文件。现在,纲领有了,蓝图有了,关键是要真正重视,扎扎实实地抓,组织好施工。”[22]从邓小平同志有关教育的论述和我国教育改革实际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建立高效率的教育制度、教育体制和教育机制,加速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邓小平同志一贯的教育主张。

对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贯彻效率原则,邓小平同志认为必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在整个教育事业发展上,他主张“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23]“不然,学生学的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不相适应,学非所用,用非所学。”[24]“国家计委、教育部和各部门,要共同努力,使教育事业的计划成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5]“应该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特别是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要研究发展什么样的高等学校,怎样调整专业设置、安排基础理论课程和进行教材改革。”[26]要制订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27]总之,宏观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讲求效率,追求教育规模效率、教育结构效率,必须“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28]“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29]“切实考虑劳动就业发展的需要。”[30]

对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邓小平同志还十分强调正确处理教育普及与教育提高的关系,教育分散与教育集中的关系。他主张,在现实条件下,应适当集中教育资源,即人力物力财力,办好重点学校,以便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他指出:“为了加速造就人才和带动整个教育水平的提高,必须考虑集中力量加强重点大学和重点中小学的建设,尽快提高它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31]无疑,我们应当发展普及教育,坚持教育公平的原则。但是不能脱离社会发展的现实条件,抽象地讲求教育公平和教育普及,必须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办好重点学校,发展重点教育。否则,就不会有教育普及的实施,以及教育公平目标的实现。早在我国改革初期,他就提出:“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32]同时要求恢复高考制度,择优培养学生,“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33]他还指出:“在人才问题上,要特别强调一下,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的人才。”[34]“把尽快地培养出一批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作为我们科学、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35]十几年教育改革的实践证明,我们正是由于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集中办好重点教育,所以才有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大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发展。

对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贯彻效率原则,邓小平同志还从社会主义教育对外开放,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教育经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他的一个著名的教育论断就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36]世界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表明,社会主义加速发展是与社会开放相联系的,封闭是低效率社会系统的特征,而开放是高效率社会组织的标志。一个国家或民族要加速发展,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与世界进行各方面的交流,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的经验和方法。可以说,经济如此,政治如此,文化如此,教育也如此。教育面向世界,这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什么社会主义教育要面向世界呢?因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37]“不要关起门来,我们最大的经验就是不要脱离世界,否则就会信息不灵,睡大觉,而世界技术革命却在蓬勃发展。”[38]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39]奠定并建立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现代教育,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里已获得充分的发展,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中国教育的发展虽然有自己的特殊性,但是不可闭关自守,必须面向世界、走向世界。否则,中国教育既不可能是高效率的现代教育,更不可能是高效率的社会主义现代教育。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追求效率和效益,遵循效率原则,是邓小平同志教育改革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从一定意义上说,他所倡导并领导的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就是要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包括教育事业,从盲目追求公平向效率优先的方向转变。他的突出贡献是,把效率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当然也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规定;没有效率就没有社会主义,同时也就没有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坚持效率原则,是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最基本的原则。

二、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应当坚持公平原则

什么是公平?

公平是一个很难明显界定的范畴,许多学者都认为“公平”是一个“无以捉摸的概念”。公平不仅有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的理解,而且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阶层及其成员也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而言,公平不同于效率,前者是一种价值判断,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与人的利益关系的一种评价,后者是一个实证概念,反映的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物质变换关系。

什么是公平原则?

公平原则是以公平与否来评价和选择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以及用于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价值标准与理性法则。就公平原则的本来涵义而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所符合的某种“理”,即道理或规律。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是符合那种道理或规律的,那就是公平的,否则就是不公平的。

理解“公平”这一概念,应当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公平是一种价值判断,它是人们主观认识对客观存在的一种反映。每个人总是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来看待现实事物,并作出评价和选择,所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公平观,带有显著的个人主观色彩。但是公平又是一个社会范畴,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时代,特定的国家和民族,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特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因此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就一定存在着一个为社会多数人所接受的公平观,即社会公平观。

第二,公平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相对的范畴。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和人们生活条件的限定,就会有不同的社会公平观。不存在对任何时代、任何社会说来都是合理的、绝对的公平,公平只存在于与不公平的对立关系之中。

第三,公平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法律、伦理、道德、教育等许多方面,具有多层含义。公平的多层含义是由人们利益关系的多层次性决定的。其中,经济公平是其他公平的基础和前提,而其他公平是经济公平的发展与延伸。教育公平也是以经济公平为基础和前提的,并且要受其他公平的影响与制约,教育公平是经济公平与其他公平在教育领域中的综合体现。

社会主义教育改革还要不要坚持公平原则?

邓小平同志在思考和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改革的实践中,也历史性地回答了这一社会难题。其基本结论就是,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应当坚持追求公平的原则与方向,应当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原则与方向,应当坚持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原则与方向,即应当坚持共产主义的原则与方向。同时,也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充分认识我国过去的历史传统与现有国情,坚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使教育公平理想与现实可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历史性的思考与探索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它现实地解决了当前人们在发展教育事业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效率与公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理想目标与现实条件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找到了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发展教育事业的途径与出路,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对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坚持公平原则,邓小平同志一贯认为这是由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所决定的,是由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与所追求的社会理想决定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运用唯物史观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时,曾论证了共产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成为未来公平合理的社会制度。他们认为,从效率与公平——这两个社会价值尺度与目标来看,共产主义既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极大丰富,即充分体现效率原则的社会;又是从根本上消灭分工和私有制,消灭阶级和剥削,即充分体现公平原则的社会。但是对于当代社会主义来说,特别是象中国由于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并且由于片面强调公平原则,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出现过“左”的失误,其现实的教育改革还要不要坚持公平原则呢?邓小平同志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坚定信念,以及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全面了解,坚定地指出:“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40]“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41]当前,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进行改革,并不是要否定社会主义,放弃社会主义,而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坚持公平原则,方向没有错,既不违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又不违背国情民意,它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一句话,追求公平是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教育事业的本质规定与内在要求。

对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坚持公平原则,邓小平同志还从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二者的关系上作过分析和论述。如上所述,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当代社会主义实践的一个重要失误,就是过分强调了社会主义的公平特征,而忽略了社会主义的效率特征。特别是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认为只有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只有计划教育才是社会主义教育,计划体制不仅能保证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效率,而且能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利益分配的最大公平。事实已经证明,社会主义不讲效率原则,就不能有公平原则,计划体制有利于贯彻公平原则,但不利于实现效率目标。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把公平置于效率的基础上的思想。他多次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42]这就是说,社会主义首先要讲求效率原则,其次才谈得上公平原则。社会主义不遵循效率原则,不首先发展生产力,而一味“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43]在教育上,必须“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44]“为了加速造就人才和带动整个教育水平的提高,必须考虑集中力量加强重点大学和重点中小学的建设,尽快提高它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45]如果说教育的普及旨在合理地分配教育资源和教育利益,追求教育权利与教育机会的公平与均等,那么教育的提高则重在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益,追求教育效率的最大化。社会主义教育理所当然要实施普及教育,实现教育公平,使每个成员拥有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但绝不能超越现实,空想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必须置教育公平于教育效率的基础上,必须坚持教育效率优先兼顾教育公平的原则。这不仅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而且也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健康而快速的发展。

对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坚持公平原则,邓小平同志还从批判平均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建立竞争和激励机制,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方面进行过分析和论述。关于“教育公平”概念的理解,可以包括许多方面,但是最基本的应包括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的公平,和教育者从事教育的权利与机会的公平。就教育者的教育公平问题来说,又集中表现为广大教师从事教育劳动和获取报酬的公平问题。从理论上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政策,这项政策本身既体现了效率原则,又体现了公平原则,是在特定社会历史阶段使劳动效率与劳动公平相统一的政策。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在广大教师的教育劳动政策上,一直推行的是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政策。这种政策实际上不管广大教师的劳动贡献大小,一律付给相同的劳动报酬,即所谓收入分配的公平,劳动结果的公平。显然,这样的教育公平观是自然经济和手工小生产时代的社会公平观,是不讲效率和效益、阻碍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公平观。其社会效果已为人们所清楚,它严重挫伤了广大教师的教育劳动积极性,严重影响了教育劳动的微观效率和宏观效率的提高,严重阻碍了整个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针对这种教育上的认识误区和政策误导,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激励主义和效率主义的教育公平观。他指出:不能搞平均主义,不能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人民生活永远改善不了,积极性永远调动不起来。”[44]“我们一定要坚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45]“在一个学校里,好的教授的工资可以比校长高。”[46]“在学术上,只要有创造,有贡献,就应该评给相应的学术职称,不能论资排辈。”[47]“对于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大张旗鼓地予以表扬和奖励。”[48]“这样才能鼓励上进,才能出人才。”[49]显然,邓小平同志所倡导的教育公平观是多劳多得、奖惩分明的教育公平观,是公平竞争、鼓励先进的教育公平观,是调动广大教师劳动积极性的教育公平观,是以提高教育效率为前提的教育公平观。无疑,这才是社会主义本来意义上的教育公平观。

对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坚持公平原则,邓小平同志还从教育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上进行过分析和论述。效率与公平作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标追求,其社会价值是有重要区别的。一般说来,效率原则会促进社会主义加速发展、经济繁荣和财富增加,而公平原则会导致社会关系协调、政治昌明和秩序稳定。应该看到,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既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目标,又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目标。当教育作为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手段时,它可以提高社会生产力,繁荣社会的经济文化;当教育作为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手段时,它可以提高人们的文明素养和生活质量,和谐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优化社会环境。但是必须指出,教育本身是一种精神文化事业,其直接的社会功能是提高人们的文明素养,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因而具有典型的社会公平价值。同时,由于教育能够极大地改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优化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所以又具有基本的社会效率价值。从社会效益的观点看,前者是教育的社会效益,后者是教育的经济效益。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思想文化界要多出好的精神产品,要坚决制止坏产品的生产、进口和流传。”[50]这告诉人们,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应当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公平价值与效率价值的关系;坚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方向,追求社会主义的公平目标,发挥其提高人们的文明素养,优化人们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本质功能;同时,也要坚持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服务的方向,追求社会主义的效率目标,发挥其培养劳动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繁荣经济的重要功能。可以说,这一观点是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坚持公平原则的一个重要内容。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坚持社会主义教育公平原则,也是邓小平同志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坚持公平原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因此是不能动摇的。但是,当代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必须抛弃建立在自然经济和手工小生产基础上的平均主义教育公平观;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将共产主义的公平理想与当代现实结合起来;将教育公平置于现代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基础上,置于教育效率优先的基础上。而这种教育公平观正是邓小平同志一贯倡导并用于指导教育改革的教育公平观。

注释:

[1][2][3][4][5][6][7][11][13][14][15][16][22][36][37][38][39][40][41][42][43][44][5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3、63、373、63、255、373、255、120、121、121、121、121、120、35、64、290、393、116、143、172、155、157、145页。

[8][9][10][12][17][18][19][20][21][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45][46][47][48][49]《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07、40、48、104、52、54、224、224、224、107、107、108、108、108、108、108、108、108、40、55、95、96、101、224、224、109、224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  

邓小平教育效率思想与教育公平研究_教育公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