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学习“江泽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摘自专题)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丰富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学习“江泽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摘自专题)_邓小平理论论文

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学习《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摘编论文,理论论文,专题论文,丰富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书,是从江泽民同志代表中央作的报告、讲话、写的文章,以及书信、批示等370多篇文献中摘录的重要论述。这些论述是对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治党治国经验的科学总结。这13年是我们党的历史上很不平凡的13年。

自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的过程中,不断地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深刻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丰富经验,提出并阐明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一书编辑的25个专题表明,这些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的实际相结合的又一重大成果。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这不仅是给全党提出的任务,而且事实上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本身率先这样做了。丰富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集中地体现为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十五大报告、2000年春天关于“三个代表”思想的讲话、2001年的“七一讲话”、2002年的“5·31”讲话等重要文献,就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代表作。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首先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科学体系和时代精神作了阐述,并创造性地运用邓小平理论解决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表明我们党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表现在许多方面。从对邓小平理论所作的贡献这个角度来说,可以论列下述10个主要方面。

(一)全面地概括和阐发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邓小平理论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创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基本观点主要体现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的著作之中。由于作为邓小平理论主要载体的著作——《邓小平文选》第3卷,是在1993年底才出版,此后又修订出版了《邓小平文选》第2卷,因此,将邓小平理论中的观点加以系统化,并将其建构成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个责任就历史地落在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肩上。党的十四大报告,将邓小平理论概括为九条,使它第一次呈现出比较完整的科学理论形态。还指出:这个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因而是引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前进的指针,要用这个理论武装全党。十五大报告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明确地将邓小平理论规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进一步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作了新的阐述,指出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也正因为邓小平理论具有这样的意义,十五大报告还指出: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这样,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的确立,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十三大已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过系统阐述,成为后来建构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第一块理论基石。在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矛盾,人们的思想也有一些新的困惑。为了解决这些新的问题,十五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了进一步阐发。报告站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新的高度立论,对它的内涵和特征作了新的界定,使之成为一个涵盖面更为丰富和广泛,且具有动态性的科学概念;报告还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以及准确把握这一基本国情的极端重要性,更加全面地概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报告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和政策思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以及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作了新的论述,从而使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具有了基本纲领的新内容。“七一讲话”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将来条件具备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会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这个思想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三)关于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思想。在十三大对基本路线的内容作了明确概括之后,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第三代领导集体深深感到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基本关系特别重要。1994年1月,提出全党工作的大局是“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强调这二十字方针是总揽全局的长期指导方针。1995年9月,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全党要善于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十二个方面的重大关系,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十五大报告进一步把正确处理这三者关系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框架之内加以论述,强调“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以便更有利于三者关系在整体上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为了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提出并实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之后,又提出:经济增长应该实行规模与结构、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统一;要着眼于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在始终强调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的同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七一”讲话还号召全党,在努力实现“十五”时期的发展目标时,要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5·31”讲话作进一步的理论总结,提出: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

(四)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13年来,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方针。1991年在庆祝建党70周年时,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必须坚持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允许和鼓励其他经济成分的适当发展,既不搞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单一的公有制,也不搞动摇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私有化。十四大明确指出,要坚持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十五大报告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与所有制相联系,在分配制度上也有重大改革。强调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上述方针,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突破。

(五)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经验,根据邓小平同志讲了12次之多的关于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的重要思想,第三代中央领导在“南方谈话”后不久就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大正式论述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阐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并制定了基本框架和实施的总体规划。这以后,第三代中央领导在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化各个方面改革的同时,还加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度建设。现在,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试行作为现代企业一种资本组织形式的股份制、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深化金融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都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从而大大地丰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六)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在建立健全法律体系的同时,又强调坚决按照法律办事,变“人治”为“法治”,使整个国家逐渐转到法治轨道。1996年,江泽民同志在中共中央举办的法制讲座上,提出了“实行依法治国,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思想。此后,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根据党中央建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一个基本方针。十五大报告进一步把这个方针明确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强调“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规律,不断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发展人民民主,健全国家法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领导制度和干部制度,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2001年4月全国社会治安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提出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六条原则。今年的“5·31讲话”,又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优势”,要着重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七)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江泽民同志在1991年提出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时,强调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要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在1993年底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经济政治方面,表现在能够创造出高度的物质文明上,而且表现在思想文化方面,表现在能够创造出高度的精神文明上。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生活空虚,社会风气败坏,也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越是集中力量发展经济,越是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就越是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以保证物质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专门作出决议,全面地丰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1997年十五大报告论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时,强调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要努力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打好主动仗,积极发展文化事业,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事业,通过各种渠道输送科技文化知识,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从而促进广大群众树立并巩固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在1998年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八)关于党的建设理论。小平同志在组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新的中央时,明确指出: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根据小平指示,1990年3月十三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的决定。1994年9月十四届四中全会专门讨论加强党的建设问题,提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和总要求。这就是:在当代世界风云变幻的条件下,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变革中,要把党建设成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加强党的建设时,第三代领导强调领导班子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不断提高自己的领导素质和能力。面对党内外对腐败之风蔓延的严重不满,强调深入进行反腐败斗争。十五大报告提出:要把反腐败斗争置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之中,放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位置。2000年1月,江泽民同志在中纪委的讲话中进一步提出了治国必先治党的重要思想。他指出:当今中国的事情办得怎么样,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党的思想、作风、纪律、组织状况和战斗能力、领导水平。“党的性质、党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党肩负的使命,要求我们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治党始终坚强有力,治国必会正确有效。”2000年春天,江泽民视察广东时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根本问题。

(九)关于军队建设理论。在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全面推进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1993年9月,江泽民在接见广州军区领导干部的讲话中,提出一个军队要有军魂,“我们军队的军魂就是党的绝对领导”。1999年11月在中央军委“三讲”会上再次指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在军队建设上,提出了要“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强调必须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各项建设的首位,治军要严和依法治军。在1999年3月人代会上又指出:依法治军作为一种治军方式,不仅不排斥也不取代我们长期建设和管理军队积累的成功方式和方法,而且可以通过法定程序使其规范化、制度化,从而更好地发挥作用。新的中央军委制定了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明确了新形势下我军军事斗争准备的目标和任务。江泽民同志在1993年1月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概括了我军的军事战略方针:第一,必须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思想为根本指导。第二,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我们国家的发展战略。第三,必须把未来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可能发生的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第四,必须实施灵活、正确的战略指导。新的军委还提出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在指出要结合新的历史条件积极发展人民战争思想的同时,强调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军队战斗力。在国防现代化建设上,江泽民同志首先强调:坚持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建立和完善国防工业运行机制,提高军民兼容程度,增强平战转换能力,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并反映时代特征的国防现代化建设道路;其次,要求形成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再次,高度重视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要求实行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相结合的方针,调整和完善国防动员体制,提高国防动员能力;等等。

(十)关于对外关系理论。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局势急剧变化的转折关头,小平同志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绝不当头、有所作为”的战略策略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新的领导,坚决贯彻邓小平同志的思想,就发展我国对外关系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既开拓了外交工作的新局面,也丰富和发展了对外关系理论。强调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了新的发展,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将是一个充满复杂斗争的长期过程。强调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发展有利也有弊,既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又要对可能遇到的风险保持清醒认识,加强防范,切实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强调我们对外工作总的战略部署,是要造成一个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国际和平环境。我国的外交是全方位的,既重视同发达国家的关系,也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并将此作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强调世界丰富多彩,要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各国有权独立自主的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发展战略和生活方式;提出坚持和平、反对武力、相互尊重、主权平等、自主选择、求同存异、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等重要原则,积极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强调发展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大国关系。强调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顺应时代要求,从中国和本地区各国人民长远利益出发作出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主权属我、搁置争端、共同开发的方针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稳定和发展同周边国家的战略关系,改善我国的战略安全态势。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还在统战、民族、宗教以及“一国两制”等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大丰富和发展,就是江泽民同志2000年春天视察广东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三个代表”思想,虽然是从党的建设角度提出的。但它是对80年来治党治国经验的高度概括,也是对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13年来,包括十五大以来治党治国经验的最新总结。上述各点,既可以看作是“三个代表”思想的深入展开,也可以视为这些年来治党治国经验的具体阐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一书,在我的理解,应是以“三个代表”思想为纲,在这个“普照的光”的照耀下,将江泽民同志的论述编辑为若干个专题的。

“三个代表”思想发端于高州。江泽民同志在高州的“三讲”讲话中,提出我们党要做到“五个始终”:即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成为先进生产力代表;始终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促进生产力发展;始终强有力地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随后去深圳视察,参观虚拟大学园、高新技术产业园、中兴通讯公司、龙岗区布吉镇南岭村等单位。2月25日在广州发表讲话,明确提出“三个代表”思想。5月,总书记又视察江浙沪,强调了“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意义。

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为什么在进入千年世纪初始提出“三个代表”思想呢?这是因为在我们国家,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从政治层面讲有两个最根本的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问题,另一个是党的问题。对于前者,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对邓小平理论的概括,已经得到初步地、但是系统地解决。对于后者,在这个时候,也有了解决的可能。一方面,有10多年来加强党的建设的大量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在毛泽东和邓小平同志著作中又有可资继承的丰富的思想资源。这样,在邓小平同志初步地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之后,作出“三个代表”的明晰概括,则是要进一步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又一根本问题。正如江泽民同志自己所说,“三个代表”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邓小平同志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回答,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开拓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境界。同样地,江泽民同志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回答,也深刻地揭示了党的本质,把对党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

去年的“七一讲话”,不仅对“三个代表”思想作了比较全面、系统、深刻地阐发,它的科学内涵、立论依据、基本要求、体现途径,以及相互关系等都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说明;而且用“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面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状况的巨大变化,回答了党的建设遇到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就使2000年春天提出的“三个代表”这个新的理念,初步地具有了一定的理论形态。

今年的“5·31”讲话突出了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根本要求,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就进一步明确了它的基本要素。在这个讲话中,江泽民同志还指出:“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怎样认识这个一脉相承而又发展创新的关系呢?

说“三个代表”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就在于它没有丢老祖宗、继续坚持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说“三个代表”思想是发展,就在于它的提出和理论建构,首先是对我们的党建理论的重大发展。“三个代表”思想是认识党的先进性的新理念。从党的思想史来看,讲党的先进性,是从1922年党的二大开始的。当时已有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意思。以后比较明确讲党的先进性的是1945年党的七大党章,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的有组织的部队,是它的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代表中国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利益。1956年的八大党章基本沿用了七大说法。从1969年党的九大到1977年党的十一大,根据“文革”时期的“五十字”建党纲领,强调:中国共产党是由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所组成的、领导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对于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朝气蓬勃的先锋队组织。直到1982年的十二大党章才进一步明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1997年的十五大党章采用的是十二大的表述。上述回顾说明,从党的二大到党的十五大,都是从阶级与政党、阶级性与人民性的关系这一点来论述的。这表明,七十五年来讲党的先进性,基本上是属于“一个代表”的思想。

经历了四分之三个世纪的这样的讲法,无疑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但是,在已进入新的千年世纪的今天,我们国家的外部环境和自身面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并面临国际领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领域的复杂竞争和斗争的严峻挑战,以及空前发展的新的机遇,对党的先进性的认识就需要与时俱进,坚持“三个面向”,即面向现代化建设、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建设,即把党的建设置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担的历史任务相联系,同中华民族在21世纪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相联系。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要求党的建设有一个更加开阔的视野。把党的建设放在世界的大风大浪中去经风雨、见世面,使党锻炼得更加坚强,能经受住各种考验;将对党的先进性的认识,同当今世界生产力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相联系,有利于提高党的科学文化素质。这样,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相对于传统的“一个代表”而言,就更具时代精神,更能说明党的先进性的完整性。

当然,这不是说,传统的“一个代表”说法一点也没有包括另“两个代表”的意思;也不是说在毛泽东和邓小平的著作中,没有关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思想。应当说,这方面的论述不少,有的论述还非常精辟。但是,只要作深入研究,就不难发现,那主要是在党的任务或分析其他问题的层面上讲的,且是分别而论的。从来没有像江泽民同志这样明确地将一个“忠实代表”扩展为三个“忠实代表”,并提到党的先进性的高度,将三个“忠实代表”作为三位一体的完整思想提出。讲党的先进性,相对于讲党的任务而言,在党的学说中,这是一个更高的层次。总书记讲的“三个代表”,就是在这个层面上作出的明晰的理论概括。这不仅在我们党的历史文献中是第一次,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学说史上也是第一次。它是理论认识的创新,是在对毛泽东和邓小平著作中关于这个问题的大量思想资源继承的基础上的创新。党的十六大还将对“三个代表”思想有新的丰富和发展,并给予政治上和理论上的科学定位。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丰富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学习“江泽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摘自专题)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