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市场理论仍然是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指南_市场机制论文

马克思的市场理论仍然是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指南_市场机制论文

马克思的市场理论仍然是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指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市场论文,仍然是论文,完善社会主义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是极其丰富的。本文拟对马克思的市场理论作一些探讨,以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完善。

(一)马克思市场理论与西方市场理论的比较

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在社会化商品经济条件下,市场是社会经济运行的轴心,因此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家都对市场作了广泛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马克思的市场理论与西方学者的市场理论相比较,有许多共同之处,比如,他们都十分重视市场问题的研究,充分肯定了市场的作用;他们都对市场要素和市场机制作了广泛研究,充分肯定了市场机制的功能。但是,由于马克思与西方经济学家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研究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因此他们的市场理论又存在着一些根本的区别。其主要有:

首先,对市场起源的看法不同。马克思认为,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是同商品交换同时产生的。人类最早的市场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商品交换是在共同体的尽头,在它们与别的共同体或其成员接触的地方开始的。”(《资本论》第1卷,第106页)商品交换从而也是市场产生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社会分工,另一个是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而被誉为西方古典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认为市场起源于人们对私人利益的追求。亚当·斯密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为了追逐和实现自己的私利,必须刺激他人的利己心,利他才能利己,这种利他又利己的方式就是交换。“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一定不行的。他如果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有利于他,并告诉他们,给他作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多了。不论是谁,如果他要与旁人作买卖,他首先就要这样提议。请给我以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这句话是交易的通义。”(《国富论》上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3-14页)对市场、交换与分工的关系,亚当·斯密则认为是市场和交换引起分工。在这里,亚当·斯密显然缺乏科学的历史观,一方面他颠倒了分工与交换、市场的关系,是分工引起交换和市场,而不是相反;另一方面,他把市场的起源归结为人们的利己心,进而以利己心是人类本性推导出市场是永存的,这实际上是把资本主义市场赖以生存的资本主义制度凝固化、永恒化。

其次,对决定供给和需求的深层次分析不同。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家都承认价格和收入是影响供给和需求的重要因素,但在深层次的分析上却存在着根本分歧。马克思认为决定供求的深层次的东西是生产水平和社会经济制度,“调节需求原则的东西,本质上是由不同阶级的互相关系和它们各自的经济地位决定的”。(《资本论》第3卷,第203页)西方经济学家则讳言社会经济制度对供求的决定作用,而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和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来解释价格和收入对供求的影响。

再次,对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分析不同。市场机制是价格、供求、竞争等各种市场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发挥其功能的方式和过程。“机制”一词是本世纪四十年代后才被引入社会科学的,马克思没有明确使用过市场机制概念。但是,马克思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在分析资本主义市场关系中对市场机制作了精彩描述。他在《资本论》第三卷第十章中指出:一方面,价格调节供求,如果价格上升,则会刺激供给,抑制需求;如果价格下降,则会刺激需求,抑制供给。另一方面供求又调节价格,调节市场价格与市场价值的偏离。无论供求调节价格还是价格调节供求,都是通过市场活动主体卖者和买者的竞争来实现的。当代西方经济学家对市场机制运行的表述与马克思的这段描述有惊人的相似处。不过,在进一步的分析上,西方经济学家与马克思却有区别。马克思指出,价格、供求、竞争之所以存在这种相互关系,归根到底是由价格规律决定的,价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不过是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而当代西方经济学家则根本否定价值规律,把分析停留在市场现象上,以至陷入“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又决定供求”的循环论证之中。

(二)市场的一般特征

对市场一般特征的分析,是马克思市场理论独具特色的内容。市场特征是西方经济学家少有涉足的领域,马克思却对它作了深入研究,指出任何市场都具有以下三个重要特征。

1、市场不具有社会经济制度的属性。 作为生产方式理论表现的经济范畴有两类,一类是某一社会形态独有的,具有社会经济制度方面的属性,另一类是几个社会形态或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不具有社会经济制度方面的属性。市场则属于后一类范畴,本身并不具有社会经济制度的属性。这是因为,市场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无直接联系,而是商品生产的产物,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作为商品进入流通的产品,不论是在什么生产方式的基础上生产出来的,——不论是在原始共同体的基础上,还是在奴隶生产的基础上,还是在小农民和小市民的生产的基础上,还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生产出来的,——都不会改变自己的作为商品的性质;作为商品,它们都要经历交换过程和随之发生的形态变化。”(《资本论》第3卷,第363页)

2、市场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相互交错的场所。 市场是充满偶然性的场所。从市场的“每一个别情况来看,这个领域是偶然性占统治地位的。”(同上书,第936页)市场的偶然性随处可见, 特别是在商品价值的实现上。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必须在市场上实现价值。但是,商品向货币的转化和商品价值的实现却充满偶然性。“商品爱货币,但是‘真爱情的道路决不是平坦的’。”“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金体上,象我在别处说过的,是商品的惊险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资本论》第1卷,第126、124页)商品价值实现的偶然性,迫使商品生产者时刻盯住市场, 甚至在观念上歪曲地把自己的命运托付给商品,形成商品拜物教。

市场又是必然性发生作用的场所。市场的必然性集中表现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上。无论单个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是多是少,产品是否适销对路,价值规律总是要发生作用,“生产这些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起调节作用的自然规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 (同上书, 第92页)一方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单个商品的价值量。“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价值量不以交换者的意志、设想和活动为转移而不断地变动着。”(同上书,第52、91页)另一方面,生产某种商品社会总劳动时间又决定着该种商品价值的实现程度。“只有当全部产品是按必要的比例进行生产时,它们才能卖出去。社会劳动时间可分别用在各个特殊生产领域的份额的这个数量界限,不过是整个价值规律进一步发展的表现”。(《资本论》第3卷,第717页)市场内在的必然性说明,市场运行有自身规律性,商品生产者一旦认识了这种规律性,就能在市场活动中取得更多收益。

3、市场是充满竞争的场所。 市场上每天发生着成千上万次交换行为,每一次交换都涉及到交换各方的利益,这就必然引起激烈的竞争,因此市场是充满竞争的场所,竞争覆盖着市场的每一个角落。从卖方看,卖者之间始终存在着提高自己产品市场占有率的竞争。“同一种商品,有许多不同的卖主供应。……于是,各个卖主彼此间就进行争夺销路、争夺市场的斗争。他们每一个人都想出卖商品,都想尽量多卖,如果可能,都想由他一个人独卖,而把其余的卖主排挤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56页)从买方看,买者想早买到而且低价买,由此引起了买者之间的竞争。特别是商品供不应求的时候,买者之间的竞争会加剧起来。卖者想多卖、高价卖,买者想早买、低价买,于是买者与卖者之间的竞争在所难免。“买主和卖主之间也有竞争。前者想买得尽量便宜些,后者却想卖得尽量贵些。”(同上书,第356 页)竞争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竞争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规律支配着每一个资本家”,(《资本论》第1卷,第649-650页)迫使资本家改进技术,优化企业内部结构,加强管理, 从而极大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以马克思主义市场理论为指导,加快培育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上述可见,马克思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市场问题作了广泛而深入地研究,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市场理论。有人认为,马克思与市场万能论的亚当·斯密相反,是市场彻底否定论者。这是一种误解。马克思所否定的不是市场和市场经济,而是资本主义制度。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资本主义处于自由竞争时期,市场本身很不完善,不完善的市场与资本主义各种固有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强化。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同时对市场的消极作用进行较多的分析是自然的,不应由此认为马克思就是市场失败论者。不仅如此,而且更应该看到,马克思用了毕生的精力研究政治经济学,其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必然性,但这并不妨碍他对市场经济一般问题的研究。普遍总是寓于特殊之中并通过特殊表现出来,马克思正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的具体分析,揭示出市场运行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的。同时,由于马克思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代表无产阶级利益,敢于科学地彻底地认识世界,因此他对市场问题的研究远比西方经济学家更科学、更深刻。马克思的市场理论仍然是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指南。

市场是随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健全的市场体系是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它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但是,社会主义国家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各种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可以创造条件,催生市场和市场体系的发育和成长。根据马克思的市场理论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当前培育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积极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形成配套的市场结构。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首先就要求有配套的市场结构,生产要素必须进入市场。而我国要素市场的发育明显滞后,必须加快发展。在发展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中,要特别注重发展金融市场。这是因为,在大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资跟着资金走,金融市场是整个要素市场的核心,金融市场成熟与否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活力和效益。

社会主义金融市场是以国有银行为主体的金融市场,发展金融市场必须发挥国有银行在融资中的主体地位。根据马克思分工引起交换、生产决定流通的理论,金融市场的发展应与生产和整个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今年5月起国家证监委暂停国债期货交易,就是基于这种考虑。 目前我国国债期货交易的条件还不成熟,国债期货市场还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套期保值和引导资金合理流向的作用,因此不宜立即发展。

第二,加快建立和健全市场机制。从马克思关于市场机制的分析可以看到,真正的市场离不开市场机制,市场的作用实际上就是市场机制的作用,必须建立和健全市场机制。通过17年改革,我国市场机制的建设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价格形成和调节机制还不健全,不规范的市场行为和不正当的竞争大量存在,因此要加快建立和健全市场机制。当前我国建立和健全市场机制着重是推进价格改革,建立起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价格机制,规范市场行为,打破地区、部门的分割和封锁,反对不正当竞争,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形成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机制。

第三,市场本身没有社会属性,要敢于学习和借鉴西方市场理论中的合理因素,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市场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市场本身不具有社会制度上的特征,社会主义市场和资本主义市场都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的,具有诸多共性,这为我们学习和借鉴西方市场理论提供了可能。还应该看到,资本主义是依靠市场才获得空前发展的,“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既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又是它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第278页)从工场手工业时代算起, 西方国家利用市场来配置资源、刺激经济增长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市场建设上取得了不少的经验和教训,对市场的理论概括也有一些正确的东西,其中有的还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市场理论指导下,我们不仅可以而且必须学习和借鉴西方市场理论中的合理因素,学习和借鉴西方市场建设的成功经验,以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完善。

标签:;  ;  ;  ;  ;  ;  

马克思的市场理论仍然是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指南_市场机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