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及MRI影像学特点与价值研究论文_夏欣

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及MRI影像学特点与价值研究论文_夏欣

夏欣

邵阳市中心医院 湖南邵阳 422000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 及MRI影像学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2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且在术前接受过CT及MRI影像学诊断,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病灶影像学特征,比较其诊断的优缺点。结果:23例患者经CT诊断可见,肿瘤呈不规则状,且呈现出鼻腔或鼻窦软组织密度影。8例患者骨质硬化、4例患者骨质破坏累及颅底、5例有局部骨质增生表现。经MRI扫描可见,多数患者可以观察到T1、T2序列信号与患者的脑灰质接近,表现为等T1、稍长T2信号,软组织肿块的边界清晰,累及范围明确。结论:经CT或者MRI都可以对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进行诊断,且具有一定特征性表现,相对而言,CT对骨质变化的诊断效果更好,而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要优于CT。

关键词: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CT;MRI;影像学特点;临床诊断价值

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是起源于黏膜上皮的一种良性肿瘤,具有较强的侵袭性和局部浸润特点,呈多发性、匍匐性生长,周围组织很容易受到破坏[1]。本文就我院收治的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23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CT和MRI诊断的影像学表现以及临床诊断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2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切除治疗并在术后经病理诊断证实。术前,患者均接受多层螺旋CT及MRI诊断,影像学资料完整。

患者中,男16例,女7例,患者的年龄在23岁到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9±3.2)岁。病程在1个月到8年之间,平均病程为(3.5±1.1)年。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进行性/持续性鼻阻塞(12例)、鼻出血(9例)、流涕(7例)、鼻翼痛(5例)、嗅觉减退(10例)、头痛(4例)、耳鸣(3例)、面部疼痛(2例),部分患者同时合并上术后多种症状。其中,有既往实施鼻息肉手术治疗史的患者4例,手术治疗的次数在1次-3次之间,2例患者手术次数为2次,手术次数为1次和3次的患者各有1例。属于内翻乳头状瘤复发的患者有7例,手术次数在1次-4次之间,手术次数1次的患者3例,2次的患者3例,3次的患者1例。

对其进行常规鼻内镜检查,可见单侧鼻腔内存在新生软组织肿物,颜色多呈粉红色、淡黄色、灰白色或者半透明,形状可见颗粒状、分叶荔枝状,表面较硬,触之易出血。鼻中隔有向健侧推移的表现。

1.2方法

1.2.1 诊断方法

CT扫描:使用仪器为西门子四排,GE16排BrightSpeed。对患者做常规冠状位和轴位平扫,扫描范围分别在额窦至蝶窦、眉弓至上齿槽。设置扫描参数为:层厚2.5mm,层间距2.5mm,窗宽300HU,窗位60HU。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明确肿瘤根蒂所在的骨壁,并对近骨壁处肿瘤组织的CT值、肿瘤边缘区CT进行测量,分别记录根蒂部CT值和非根蒂部CT值。同时通过改变窗宽、窗位等对CT图像上肿瘤的灰度变化进行观察,了解肿瘤是否存在骨质增生骨质移位、气泡征等征象。增强扫描时经肘静脉周折优维显后进行扫描。将扫描图像传入工作站,做三维重建。

MRI扫描:使用仪器为西门子1.5T磁共振成像仪。对患者进行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扫描(扫描层厚在4.0-5.0 mm之间,层间距在0-0.5 mm 之间)及化学位移脂肪抑制技术扫描,增强扫描采用扎喷替酸葡甲胺。扫描资料传入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时对轴位、冠状位、矢状位等不同方向进行影像分析。观察确定肿瘤的起源、肿瘤的范围、对周围组织结构的侵袭程度、与周围软组织关系、骨质破坏血供情况等。

选择两名经验丰富、年资高的影像学医师进行阅片,观察CT和MRI扫描的影像学特征,分别对患者的CT扫描结果和MRI扫描结果进行判断。

1.2.2 治疗方法

患者均给予全身麻醉下的鼻内镜手术,先经常规肾上腺素棉片对鼻腔黏膜进行收缩,根据术前检查的结果确定肿瘤的来源、基部等,使用切割吸引器将肿瘤及其基部黏骨膜等一齐切除后,以电钻对增生骨质进行磨除,直至正常骨壁。必要情况下,可以对其实施上颌窦内侧壁切除术。

2结果

2.1 CT表现

23例患者经CT诊断可见,肿瘤呈不规则状,且呈现出鼻腔或鼻窦软组织密度影,密度均匀或不均匀,CT值在21Hu-45Hu之间,平均CT值为(33.7±8.9)Hu。经强化扫描,2例患者有中度强化表现,所有患者均有占位效应。其中,12例患者可以观察到鼻窦腔呈膨胀性生长,而薄层图像上可见软组织表面呈乳头状结节状,13例患者可以观察到小气泡征。8例患者有鼻甲及筛骨骨质硬化的表现,4例患者有骨质破坏累及颅底的表现,5例有局部骨质增生表现。

2.2 MRI表现

患者经MRI扫描可见,多数患者可以观察到T1、T2序列信号与患者的脑灰质接近,表现为等T1、稍长T2信号,部分患者经增强扫描有中度强化表现,而术后复发的患者在MRI图像上可以清晰的观察到肿块累及双侧额窦、蝶窦、筛窦、前颅窝、脑膜等位置,在患者的病灶内可见短T1、长T2信号,呈杂点状,软组织肿块的边界清晰,累及范围明确,但无法有效显示其骨性结及破坏改变的情况。

3讨论

由于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具有一定的恶变倾向,属于良性与恶性之间的边缘肿瘤,临床上容易发生误诊[2],常与鼻息肉或其他类型的肿瘤混淆,导致治疗不对症,耽搁病情。另一方面,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主要临床治疗手段为手术切除,但术中切除是否彻底直接影响术后的复发率,因而,选择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准确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比较了CT和MRI诊断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结果,可见经CT检查能够有效判断内翻乳头状瘤的起源部位、累及范围、是否存在骨质增生、骨质硬化、移位、破坏等的情况[3],结合薄层CT检查还可以对早期癌变进行及时发现,结合其CT值、骨质变化情况能对根蒂部位、出血情况等进行预测;而经MRI诊断则多见病变分叶状,与相邻组织结构之间的边界清楚,与邻近肌肉比较表现出T1WI等信号、T2WI不均匀高信号的情况,其能对肿瘤的起源部位、大小、数目以及生长方向等进行有效区分,判断病变侵及眼眶颅内及翼腭窝等鼻外部位蔓延的范围[4],虽然无法对骨质变化进行有效显示,但也有很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马方伟,陈首名,何志兵,等.HRCT及MRI对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探讨[J].当代医学,2012,33(16):3374-3375.

[2]刘晓华,黄雪琨,陈婷婷,等.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及其肿瘤分级和起源的 CT和 MRI 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8):83-85.

[3]李晶玉,何福芹,张念凯.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生发中心的CT诊断[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3,27(2):41-43.

[4]陈小丽,刘建滨,毛志群,等.鼻腔及鼻窦内翻乳头状瘤的影像学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12,13(5):73-75.

论文作者:夏欣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11

标签:;  ;  ;  ;  ;  ;  ;  ;  

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及MRI影像学特点与价值研究论文_夏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