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经济体制的发展与问题_经济论文

论我国经济体制的发展与问题_经济论文

浅谈我国经济体制的发展及其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体制论文,浅谈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关键要实现两个根本性的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计划体制转变为市场体制: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本文重点在于讨论我国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体制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经济体制是组织和管理经济的一整套形式和制度,它包括经营方式、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首先,经济体制不同于经济机制。经济机制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而经济体制包含的内容更广。可以说经济机制是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是寓于经济体制之中的。其次,经济体制也不同于经济制度。一般而言,经济制度是按生产关系来分类的。即:经济制度是指一国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基本形式,它对任何同一性质的国家和它的一切历史时期都是适用的,而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在一定时期内的具体表现。

经济体制的构成要素是决定资源如何进行配置的要素,同时也是评价一国经济体制运行及其发展的标准。主要包括:目标结构、信息结构、决策结构、调节结构和动力结构。具体来说:

(1)目标结构是指该国社会再生产的直接目的是什么?是谋取剩余价值呢?还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信息结构,基本表现为三种:横向信息传递机制、纵向信息、传递机制和纵横交错式信息传递机制。前者信息获取成本低,信息传递速度快,但是人们对总体信息的了解不够全面;中者中国家虽然掌握着大量的各方面的信息,但信息传递速度慢,同时这也会影响决策的最后作出,其严重的滞后性也会损伤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后者则是将前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基本上可以使决策者及时而又全面地掌握大量信息,因而是较理想的结构。

(3)决策结构是根据不同经济主体对经济活动决策权力的大小来划分的有关如何决策的机制,它与目标结构、信息结构相联并受其支配。粗略地来看,决策结构也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中央集权型,即将整个经济活动包揽于中央政府手中;二是分散决策型,即中央政府对宏观经济活动没有事先的计划,决策都已基本掌握在企业手中,中央政府的决策如果不涉及其经济利益,则对企业没有多大影响;三是分权决策型,即计划调节宏观,市场调节微观。

(4)动力结构是推动当事人决策和执行决策的基本力量,或是推动经济体制运转的内在力量。当动力结构不同时,目标结构也将受到影响;而且动力结构存在一个内部的统一与协调的问题。例如:如果决策人的动力是多上几个项目,以表明自己的政绩,从而有利于自己的前途,而实行决策的人其动力是尽量多地获取利润,则如果上述项目只能赔钱,实施决策的人就会采取各种方式消极抵抗。

(5)调节机构是指国家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干预经济活动,是行政手段呢?还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是强制性手段呢还是非强制性手段,反过来,微观经济主体又通过各种方式对政府的调节作出反应。

此外,经济体制的构成要素还应包括约束结构和监督结构,也就是说:微观、中观乃至宏观的经济活动是受市场约束呢,还是受非市场因素的制约;经济活动是受审计、会计、银行和税务部门的监督呢,还是受政府部门的监督,这种监督是否独立于政府之外?如果不是独立的,则决策者和监督者集于一身,从而使得决策者的权力无限大,这既不利于经济政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合法化,又不利于调动地方和企业积极性,同时也容易造成官僚主义和贪污腐败现象。

可见,构成经济体制整体的各种要素是非常丰富的,故此经济体制才有各不相同的形式。

二、我国经济体制的发展及问题分析

我国的经济体制,从其外部表现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从计划经济体制阶段到双重经济体制阶段再到市场经济体制阶段。纵观我国的经济体制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这一过程也是一个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不断协调的过程,是认识不断完善,思想不断解放,宏观和微观的调控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同时,在进行分析之前,我们还要明确一点,即:任何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采用的经济体制形式都是受这一时期的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的。

(一)计划经济体制阶段

在这一阶段里,我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阶段,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并以计划调节为主的阶段以及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阶段。

本世纪50年代,我国正处于刚解放不久的恢复时期。由于国民党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烂摊子,加上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与政治冷战,当时生产资源相当紧张,这时我们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所以以高度集中决策为特征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唯一的选择;另外一个促使实行集中决策的原因是:这时我们国家尚未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亦即:生产要素市场还未形成或不够成熟。在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和企业机制的情况下,过早地放开价格,将会导致灾难性后果。市场价格能不能促进生产增长,不仅取决于价格水平,还取决于资源条件、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以及生产技术水平等等。所以,建国初期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适应了我国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生产力的水平,使有限的资源得以被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其经济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这里以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为例:‘一五’计划规定工业产值年均增长8.6%,农业产值年均增长4.3%,职工平均工资5年内增长33%,实际执行情况是:工业年均增长18%,农业年均增长4.5%,全民企业职工平均工资5年增长42.8%,农民收入增长30%。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计划经济体制本身所具有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并且愈来愈成为限制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具体表现为:

(1)微观经济主体在生产经营上外无压力,内无动力。这是因为在计划体制下,实行工业包产,商业包销,物资统配,财务统管的计划分配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要由国家来统一安排,盈利全部上缴、亏损则由国家负担,从而造成企业内部无经营自主权,外部无风险约束机制。

(2)国家作为宏观经济主体掌握着大量信息,但多半是滞后的,信息传递和处理也是缓慢的,跟不上市场节奏;而且这些信息对于我们这个有多种经济成分,有广大国土和人口的国家来说也是不够的。

(3)宏观经济决策是高度集中的,没有民间监督,而且国家对经济的调节手段带有很强的行政性和命令性,这自然不利于调节的灵活运用和经济效率的提高。

(4)从企业来讲,由于动力机制不完善,信息传递缓慢,决策的改变比较困难,造成企业生产的效率低下,难以适应市场要求,资源的浪费更是时常发生。

(5)由于资源配置依靠行政性命令和指令性计划指标,使资源的分配带有随意性和主观性,以致经济生活中经常发生这样的怪现象:在资源闲置的同时,还存在着资源短缺。而且在此情况下,利益分配的不公平也随之产生。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计划经济体制对于短时期内抑制需求,调节总量还是比较有效的。但当生产发展到了一定水平以后,就应依靠市场机制来调节经济,以保证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的有效增长。

(二)市场经济体制阶段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保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高效发展的重要内容。

市场经济,其本质特征是经济关系的交易化。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1)可以促使进入市场的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既具有内在动力,又有外在压力。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以盈利为目标,充分发挥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机制,而这自然有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2)可以形成纵横交替的信息,传递网络,为宏观和微观经济主体的决策提供正确的依据。(3)市场对经济调节具有诱导性、指示性和非强制性,从而使调节作用更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4)生产效率可以得到较大的提高,这是在微观经济主体的目标结构与动力结构都趋于完善,并且整个经济体系运转效率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5)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可以解决资源短缺和利益分配不公平的问题。因为在市场经济中,市场将成为任一经济活动的最公正的评判者。

所以,采用市场经济体制来发展我们的经济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原有计划体制的弊端,给我们的经济注入新鲜的血液和力量。当然,我们还必须意识到:市场本身也并不是万能的。在它充分发挥其调节作用时,它本身所带有的盲目性、滞后性及在公益事业方面的无效性还必须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加以纠正和补偿。所以,在我们不断加快改革步伐,向市场经济迈进的同时,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在质和量上的不断提高,同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只有把市场的调节作用与国家的宏观调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各自发挥其优势,同时做到相互协调,相互补充,才有可能使改革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使经济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

但正如我们的改革实践所证实,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前,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也就是说: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需要有一个过渡阶段,而绝不可能一步到位!尤其是我们国家,长期以来都是在计划指导思想下安排工作,要实现经济体制的转变,无论是政府的职能,还是银行与企业本身的经营机制,都需要进行转变;而且我国的各类市场,如原材料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货币市场等还远未发展成熟,在这种客观条件的制约下,过渡阶段更是不可避免。

(三)双重经济体制

双重经济体制正是由于过渡阶段的存在而存在的。可以说,过渡阶段从92年我党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就基本开始了。到目前为止,高效运转的市场体系在我国尚未形成,因而可以说我国的经济仍处于过渡阶段,具有双重经济体制的特征。这些特征虽然不好,但却具有其存在的客观性。我们必须努力消除这些特征,才有可能转向市场经济体制。

首先,在双重经济体制下,计划与市场调节并存,各类商品的价格并不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国家的行政干预依然存在。所以,有可能导致价格信号紊乱和经济生活中的交换规则发生矛盾,从而供给和需求的调节会受到一定阻碍,特别是供给方面,因为它取决于众多的企业。

其次,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弊端可能共存。一般而言,公开的通货膨胀只产生于市场经济国家里,但在我国的双重经济体制下,这种现象也出现了。与此同时,计划经济的弊病如生产质量差、效率低下、交货延迟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也并未消除。这是因为:双重经济体制下的某些商品具有双重价格,生产任务也可能有计划内和计划外之分,由于动力机制有矛盾,但利润和个人利益占上风,于是企业先生产计划外的高价产品,再生产计划内的平价产品,致使许多厂家计划内供应物资迟迟不来,只有到市场上买白价(介乎黑市价与计划价之间)的商品。于是价格被整个抬上来。而那部分计划内产品往往因急于交货,就偷工减料,出现质量差、交货迟等毛病,更有甚者,有的拿某些产品的计划指标到市场上去卖。这样,价格实际上是上去了,但并未反映在商品的标签上。

第三,由于我国进行的企业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尚不彻底,使企业作为微观经济主体,仍然存在着预算约束软化,产权关系不明晰的状况,导致投资盲目膨胀,因而有效供给因利益关系不明确也未能增加。

第四,由于引进市场机制,西方的消费观念和模式也开始冲击市场。不同经济成分,不同企业的职工其收入出现攀比,从而导致消费膨胀。但这种膨胀又不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一致,所以也并不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第五,由于价格和利率并不是完全由市场供求所决定,因而即使国家在某些产业方面实行某些优惠,但价格信号的扭曲使得存量结构的调整相当困难,而增量调节对结构调整的作用又不大,所以有效供给的生产能力难以得到扩大。另一方面,由于双重经济体制的存在,市场的配置资源的作用、调节经济的作用都难充分地发挥,造成资源浪费,利益分配不公的现象仍然存在,甚或有所加剧。

总之,双重经济体制是不理想的,但它比纯粹的计划经济体制是更加进步的体制,是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它实质上是在改革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一部分经济活动仍在由指令性计划控制,而另一部分经济活动则由市场机制调节,使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板块结合而形成的双重体制。

综上所述通过对我国经济体制发展的各阶段及其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大力发展我国经济的明智的目标选择。面对目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要认识到这是体制转变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过渡时期必须付出的代价。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加大各项改革的力度,不断推进改革进程,缩短这一双重经济体制的时期,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尽早地建立和完善起来。

标签:;  ;  ;  ;  ;  ;  

论我国经济体制的发展与问题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