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对策论文,高中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周建定问:近来老师们对新课程的抱怨越来越多,说高中历史新课程是“换汤不换药”“平添了教师的重负”等;有人甚至说新课程的发起只是一些“专家”引领极少数自觉的教师,企图挽救中国教育落后状态的“洋务运动”。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姚锦祥答:这样的论调过于悲观。实际上,初中和高中的课程改革都给历史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变化,至少更新了教学观念,解放了思想。新课程开始后,历史课堂中出现了一些可喜的现象,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风气开始形成,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与积极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挥。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特别是“一标多本”教材运行体制的发展,新的教材观和教学观开始为老师们所接受。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新的评价制度和历史高考命题方式的变化,促进了人们对教学价值问题和教学方法问题的反思。有些老师说得也没错,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还比较严重。
问:你认为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主要有哪些?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当如何认识?
答:仅就老师们最为关心的课程内容而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结构的设计问题;二是内容标准的表述问题。
问:是的,多数老师对此有怨言。你认为高中历史新课程内容结构设计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这可以从模块和专题的组织方式等方面认识。以模块为架构,人为地将同一个历史时期的历史现象拆分成“政治”“经济”“文化”三个部分学习,割裂了历史内容的内在联系。如“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改革开放”这三个历史现象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只有将其放在一起学习,才能弄清20世纪7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来龙去脉,才能深刻认识思想解放对政治变革和经济发展的历史影响。但是,模块架构人为地将其分别安排在三个不同的模块中学习,结果,每一个模块都涉及了相关的内容,但每一个都没有说清楚。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得不到体现,历史发展的线索和阶段特征也难以认识清楚。
问:有的老师反映,政治史模块中很多该学的内容没有纳入学习要点,而文化史模块中不该学的内容则有好多,是这样的吗?这是否就是模块架构带来的负面影响?
答:可以这样说。政治、经济、文化三大模块的架构,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习内容新的不平衡问题。以往高中课程偏重于政治史内容固然不好,但现在将经济史和文化史的内容与政治史平分秋色则有点矫枉过正,造成政治史内容的紧缩和文化史内容的扩张。如对认识中华文明发展有重大意义的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和丝绸之路的内容,20世纪上半期对人类影响最大的两次世界大战的内容等,都不在必修课程的范围之内。相反,必修三模块则出现了很多必修一、二模块已经学过以及属于其他学科学习的内容。“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分别是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其内容及其教育价值已经包含在相关的专题之中,“三个代表”的理论则是政治学科的内容。要我说,“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专题的学习要点实际上没有设置的必要。“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与工业革命的内容密切关联,理应并在必修二模块的相关内容中。“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和音乐作品”的学习要点,则是高中音乐、美术课中“音乐鉴赏”和“美术鉴赏”的学习重点,同样没有设置的必要。
问:我想,肯定会有很多老师觉得你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以往我们教学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经济建设相关内容时,就是采取先学历史过程再总结其理论的方式,学习效果不错。现在根据新教材反而不好,中国革命、建设的发展过程和理论两张皮,都学了但都没有学好。这确实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有关。那专题体例有什么问题呢?
答:专题体例以某一主题为中心组织相关内容,不蔓不枝,直线条挺进,有利于从特定的角度认识历史现象。但这种内容组织方式的前提是,学生对相关历史现象的知识内容有了充分的认知。显然,这只是一种假设。事实上,学生初中历史的学习基础并不好。像有的学者所说的那样,专题体例实际上要求学生从相对低幼化的水平出发,学习一种相对高深的知识体系。这样,专题史体例对教学造成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一是由于它只选择历史现象的一个方面学习,缺少与其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内容,形成了不完整的历史知识系统,加深了历史学习的难度。如专题一中所涉及的各朝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与当时的政治现象有关,还与当时的经济和军事现象有关。二是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大,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反映在实践中,就是很多老师在教学设计时总要思考这样的问题:这节课我该补充哪些知识,教学过程才能顺利进行?三是必修内容之间、必修与选修内容之间历史知识的大量重复。
问:是的,好多内容都有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新的教学内容缺乏已学知识作基础,一方面是学习内容的重复。如孙中山的学习要点,不仅在必修一、三辛亥革命和三民主义思想的内容中涉及,还在选修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模块以及人物评说的模块中涉及,这的确与专题体例的结构设计有关。那么,内容标准的设计又有什么问题呢?
答:内容标准不仅要提出所学的历史内容,还要明确提出所学内容应达到的目标要求。从课程建构角度言,内容标准可以看成是所学内容的目标,是课程目标具体化的表现。从教学实践角度言,内容标准采用行为目标的呈现方式,应当较为清晰地提供可把握、可测量和可操作的“标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的内容标准表述的较为简单。一般先提出所学内容的史实并配以相关的行为动词,如“了解……史实”“知道……主要内容”等;再提出所学内容背景和影响的内容,并配以“认识”或“探讨”等动词。这样的行为动词并没有表达确切的认知过程,难以使人们理解应当如何去做才能实现其目标要求。如“认识……意义”,其中的“认识”到底指的是什么样的要求?“认识”的行为化的特征是什么?怎样展开教学?怎样测量学生的“认识”能力?这样的内容标准比较在意所学的知识内容,而不是说明通过学习内容所要达到的学习方法和能力的要求。同时,相关专题的主题,其立意无论是教育价值还是史学视野都比较窄,有的为了专题的需要明显带有拼凑的痕迹。
问:是啊,这也是目前老师们难以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的主要原因。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考试大纲以及各省区据此制定的教学要求和考试说明对此做了一些改进,应该说也与此有关。你觉得哪一种组织方式比较适合高中历史的课程内容?
答:模块与专题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因为照顾专题的纵向发展线索,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知识系统的破碎,知识的跳跃性、缺失性和重复性增强;又因为考虑到多样化的专题内容及其教育价值,呈现出专业化和学术化的趋势。历史内容既多且乱,增加了历史学习的难度,原定的专题性教育目标也难以实现。用通史体例组织必修课程的内容,可以体现高中历史教育的基础性;用专题史体例组织选修课程的内容,可以体现高中历史教育的选择性和多样性。在通史模块的基础上,再设置各种选修模块,或许可以兼顾基础性和选择性。这将有益于高中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也符合历史学科的逻辑和历史认识的规律。
问:我们知道你近年来致力于相关历史内容的教育价值以及教学问题的研究,并发表了多篇论文。能否就各模块内容的教育价值和存在问题谈谈你的想法?比如说政治史模块的教学应当实现怎样的教育价值?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答:高中新课程以来,我听过很多课,也上过几节课,确实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的与老师的教学设计有关,有的则与课程标准有关,对这些问题的了解和认识有利于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教学方法和内容决定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则决定于所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在现行课程标准的条件下,要尽可能理解每一个模块和专题学习要点的教育价值,并将其贯穿于教学设计及其实施的过程之中。
人类政治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国家管理、国家之间的关系、政治斗争和政治变革等领域。必修一模块着重从两个方面反映这些领域的内容:一是与古今中外政治制度有关的活动和成果,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人们为创建政府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为建立或维持民主和法治社会的斗争;二是与中外关系或国际关系有关的活动与成果,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近现代中国对外交往过程中的挫折和成就以及二战以后世界政治格局出现的多极化趋势。我认为,通过政治史专题教学,要让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解释与评价,进而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教学过程和结果表明,这样的目标远没有实现。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表现在价值取向方面,如对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价值认识有偏差;有的表现在教学内容选择方面,如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教学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有的表现在方法方面,如不是从历史和国情的角度比较和解释中国和西方的政治制度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对所学内容的教学价值有一个正确的判断。
问:必修二模块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应当如何认识?目前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答:物质资料的生产既是人类最基本的经济活动,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经济史专题着重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了解自古以来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人类为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所做出的努力,可以加深对社会发展进程中经济和社会生活内容的认识,也可以欣赏和学习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
经济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经济史的学习要联系政治史和文化史的相关内容,社会生活史的学习要联系经济史的相关内容。同时,不同时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模式也不相同,要注意从时代背景出发认识经济发展的特征。但由于种种原因,教学设计和实践中并未对这些问题引起注意,需要引起师生们的高度重视。如从农业史、手工业史、商业史以及经济政策方面分别学习古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内容,就很难认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如果以历史时期为单位将相关内容整合起来学习,不仅容易理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有利于认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再如两次工业革命的内容,只有在整合必修三中技术革命的基础上学习,才能对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以及发展的进程有全面的认识。
问:你认为必修三模块的教育价值是什么?当前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什么问题?应该用什么对策解决?
答:在人类历史上,伴随着政治文明以及物质生产和生活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精神生产和生活也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历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有着不同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线索,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不同特色的文化相互碰撞、交流和借鉴,共同推动了人类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文化史模块的学习主题,主要与思想、科技和文学艺术的内容有关。从中国儒家思想到西方人文精神,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到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展示了不同时代人们思想的脉动和跳跃。从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到近代西方的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铺开了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一张又一张美丽的画卷。诗歌、戏剧和小说的文学史内容以及音乐、美术的艺术史内容,诉说着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幸福和悲痛、苦恼与追求。引导学生从思想、科技和文学艺术的角度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特点,有利于全面认识人类社会,也有利于提升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经济发展、社会变动是孕育思想文化变革的底蕴,思想史、科技史和文学艺术史的内容只有置于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学习才有意义。但教学实践并非如此。思想史内容的教学,脱离了思想家生活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分析不但显得大而空,也难以领略其深邃和精湛。科技史和文艺史的内容偏离了历史的航道,失却了历史的品性。相关问题的解决,需要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的再设计与完善,也需要实践中的再探索与改进。
问:你对三个必修模块内容的教育价值说得很精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看得很准。教学过程中,我们怎样做才能解决相关问题、实现这些教育价值呢?
答: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成熟的解决问题的方案,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但是,大家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去努力:如课程标准的修订完善、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思想的进一步解放等。从实践上看,尤其要重视基于历史专题的教学设计问题。从教学的预设到课堂教学中的生成以及教学总结诸环节,都要有专题的整体意识,并注意做好专题内容的整合。
问:人教版和岳麓版教材没有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所表述的学习要点的顺序编排,从而形成了新的内容体系。这是否可以看作对专题内容的一种整合?
答:是的,教学中首先要认识到这种编排方式的作用。中外史内容从分别编排到混合编排的方式,其作用不仅在于通史意识的加强,还有利于中外史的联系和比较。如通过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和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内容的联系和比较,可以认识到中国和西方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进程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国家管理方式和文化传统。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虽然各有弊端,但对人类的文明进程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历史影响。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对文明的多样性和文明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以及对本国的国情有新的认识。
再如,先学欧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接着学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先学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接着学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内容,体现了近代以来工业文明的扩张和对中国的影响。这样的内容编排,可以使学生从世界的视角看中国,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发展与变化看作世界历史的一部分。相关内容的学习,可以从中国史与世界史的联系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也可以对不同文明的交流、冲突和融合问题形成新的认识。
问: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解读这些学习内容,解决了这些专题教学的价值取向问题,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样的专题整合,也体现了课程内容中外相连的教育价值。那么,怎么处理由于模块架构所造成的整体内容的碎化问题?是否也可以采取整合的方法?
答:我想是可以的。因果联系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只有理解其联系才能认识其本质。教学中,对有内在联系的历史内容,应当设法使其复原、归位。能在一个专题中教学的尽量安排在一个专题,难以整合的可通过提问和作业的方法提示其联系。如“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的学习要点,可以合并于工业革命的内容中教学;“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的学习要点,也可以合并于必修一、二相关的专题中学习。在其后的学习中,相关专题可采取梳理专题线索的复习方法整理相关内容,以达成专题教学的目标。
问:多版本教材并行的情况给我们老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同一个学习要点,不同的教材无论在内容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有明显的差异。如必修三模块中有关“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这一学习要点,人民版只有四大发明的内容,人教版和岳麓版则把四大发明的内容与农学、医学和天文学的内容并列为一个子目。就四大发明而言,其表述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影响也有不同。对此,你怎么看?
答:教材内容是课程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工具和资源。教师既要对教材内容有足够的重视,因为它是最重要的教学材料,是每个学生都拥有的学习资源,是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主要工具。同时,教师对教材内容也应当有一个科学的认识,知道它只是教学的材料之一,不是教学的依据。老师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基础与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转化的处理,从而确定教学的内容。如上例中课程标准提出的“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内容的学习要点,没有提出具体内容和数量的要求,只是提出了中国的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贡献的认识要求。选择怎样的内容、采取怎样的方法、以怎样的价值观教学相关的内容,都需要老师作出决定。可以说,新课程给老师提出新要求的同时,也提供了课程开发和专业发展的新的机遇和条件。
问:挑战与机遇并存,相关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的继续学习和教学探索。你认为,目前我们中学老师可以从哪些方面提高自己教学研究和专业发展的能力呢?
答:教师对教育情境、过程和结果的深刻理解与把握,应该构成其专业生活的一部分。这种理解与把握最有力而可靠的源泉,就是教师自己的课堂教学研究。说课的活动和听课评课的活动,是教师的日常行为,也是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形式。实践表明,目前历史学科听课和评课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特别是课堂观察和课后评议环节,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以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对象,以教学理论为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实验活动,有利于将课堂教学研究引向深入。
事实上,历史教育理论与历史教学实践之间是存在沟壑的。历史教师的日常自觉性教学研究恰恰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因为它是以历史课堂教学为视界促使理论向实践的渗透,又推动了教学实践的总结和向理论的跃升。作为课堂教学“亲历者”的历史教师,追忆其教学过程,述说其教学思考,审视其教学实践,评判其教学效益。这个过程正是形成个人内在理论,并实现自我超越的教学科研经历。课堂实践是历史教师产生教育灵感的源头,是专业成长的基石,也应该是历史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着眼点和归结点。
问:这两年你成果颇丰。去年,你的专著《历史教育研究》出版不久,就在中学历史教师中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今年,又出版了《高中新课程实践引领——历史》,对高中历史新课程问题及其对策进行研究,真是可喜可贺啊!
答:谢谢!其实,这部《高中新课程实践引领——历史》写了整整两年,或者说从2003年就开始了。我一直关注新课程的进展,和老师们一样经历了兴奋、忧虑和探索的历程。期间,从历史课程、教材到教法和评价写过一二十篇文章,主要发表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和《历史教学》这两个专业杂志上,本书是在此基础上的总结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