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现代化与深化改革开放_企业经济论文

论中国现代化与深化改革开放_企业经济论文

论我国现代化建设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化建设论文,深化改革论文,论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268页)20多年来,由于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正确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在当今世纪之交的关键时期,我国将更好地、更有成效地坚持和实行改革开放,直至下个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本文着重就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和进一步扩大开放等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一些分析、探索和论述。

一、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要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并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1.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历史经验和具体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搞单一的公有制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只有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才会有利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因此,一切符合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应当为发展我国经济所用。不仅公有制经济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同样要鼓励其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贸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积极因素,必须更好地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

随着改革的深入,对公有制经济的认识也更科学和深入了。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所有制经济都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发展更快,但国有经济始终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电力、石油、天然气、石油加工、冶金、交通运输和大型成套设备制造业、化工等重要行业中,国有经济都占有绝对的支配地位,特别是一些属于国家经济命脉的领域,如金融、通讯、铁路、航空等更是掌握在国家手里。

公有制经济都要努力寻求能够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实现形式。现代经济中一切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经济组织形式,都是适应市场化发展需要的管理形式,都可以选择采用。股份制是现代化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及竞争水平。确定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效地控制股份制企业的经营方向,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股份合作制是集股份制形式和合作制形式的优点为一体的一种新的公有制经济形式,这是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实现资产重组和资本结构优化的良好方式,要积极支持和鼓励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积极鼓励、正确引导,使它们能够健康发展。这些经济对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对外资企业也要正确对待,它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新产物,对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起了推动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拓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经营范围,除国家明令禁止的个别行业外,其他所有行业放开限制,鼓励个体、私营、外资企业投资,相互参股,相互融合,优势互补,要制定新的政策,克服非公有制经济在银行贷款、直接融资、项目投资等方面的体制与政策阻碍,清理过去制定的有关政策法规,对带有不合理或歧视性的条文予以废止,实现平等竞争,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内部制度创新;并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经营方式由“小而散”向“大而专”转变,组织形式也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2.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在体制上要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造就一批充满活力的股份制公司和股份制企业集团。例如,青岛海尔公司,从两个濒临破产的小厂,成为中国家电大王,固定资本增加219倍,达到10亿多元。还有新世界公司改制才4年,注册资本比改制前猛增158倍,净资产膨胀了233倍,成为上海商业的航空母舰。大众汽车公司1992年改制时,注册资本为8590万元,改制后,年年上升,现在已拥有10亿多固定资产,通过控股、参股推动了15亿多资本运作。

股份制公司的优点是十分明显的。首先是管理体制优化。这种公司采取的是法人治理结构,推动了企业自主权的落实,使多年以来政企不分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股份制公司实现了无上级的制度,这样就基本上消除了行政干预。其次是投资体制优化。投资主体从单元走向多元;投资既然来源于多重主体,其公司的风险意识、忧患意识也就明显得到增强,投资“大锅饭”的体制被打破了。再次是融资机制优化。股份制公司面向社会筹集资金,打破了单一的融资体制,促进了不同产业的聚合和消费基金向产业资本的转化,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融合,从而形成财政资本。还有是人才机制优化,股份制公司废除了任命制,实行了聘任制;在总经理的人选上,实行的是选举制,有效地促进了管理民主化,聘任制优于任命制,使能者上,平者让,差者下。与此同时,也使企业机构得到了精简和优化,改变了过去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的局面。

国有企业的配套改革是多方面的,也是十分重要的,没有相应的配套改革,国有企业的改革也难以取得最终的成功。这里就国有企业配套改革中的两个关键性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1)关于再就业工程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随着企业改革深化、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人员流动和职工下岗是难以避免的,这会给一部分职工带来暂时的困难,但从根本上说,有利于经济发展,符合工人阶级的长远利益。党和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关心和安排好下岗职工的生活,搞好职业培训,拓宽就业门路,推进再就业工程。”从一些国有企业的改革实践来看,再就业工程确实关系到国企改革的成败。国务院根据江泽民同志有关这方面的要求,专门研究了再就业工程更好进行的问题,基本思路就是要建立自下而上的再就业中心组织体系;基层企业要建立再就业分中心,对本企业下岗职工负责。要采取“三三制”,即企业负责1/3,政府财政预算负担1/3,各种社会保险、救济、捐赠渠道补助1/3,以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用的资金来源。

下岗分流给一部份职工带来了暂时的困难,但从根本上看有利于经济发展,符合企业和国家的长远利益。当然,减员增效必须和再就业相结合,实施再就业工程。这项工程涉及到职工的切身利益,要采取有效措施,把它搞好。为此,实现再就业工程要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要尽快实现各省、市、区以至全国联网,要尽可能把所有的就业岗位通过现代信息渠道,迅速提供给下岗职工,供他们选择,要逐步把那种面对面洽谈的传统方式,改变为市场化方式。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电脑终端网络等现代化通讯设施,为下岗职工找工作提供必要的信息咨询服务和就业指导。现在全国有一些城市在实施再就业工程方面已向劳动力市场过渡,取得了较好成效。

(2)关于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在最近几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广泛展开,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那么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将难以解决,这将直接影响到国有企业改革成功与否。因此,在国有企业的改革过程中,必须做好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把做好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作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配套措施;同时,他也提出了做好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原则和要求,他明确指出:“积极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机制,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企将逐步分开;政府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但企业也不能不受所有者的约束,损害所有者权益。应当说,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与加强必要的产权约束,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理顺产权关系,建立有效的产权激励和约束机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之一。另一方面,只有实现了国家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对国有企业的有效产权管理,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企分开,减少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者对企业的行政干预。辩证地理解这两者的关系,才能走出目前存在的对企业行政干预过多而产权约束不力以及“一股就灵”、“以股代管”的认识误区及做法。

产权管理应逐步转向产权管理和股权管理并重,提高产权管理水平。资产评估管理工作要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促使评估机构公正、合法地开展业务;加强评估法规建设,加快制度评估准则的步伐,逐步形成统一适用于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我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为今后政府对资产评估行业的管理从直接管理为主逐步转向间接管理为主创造条件;要严格把好评估的程序、标准和确认关,防止评估不实和弄虚作假。要制定和出台企业产权转让管理办法,规范产权转让的主体、行为和转让市场,围绕国有资产的重组做好产权交易工作。

3.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这项改革不仅关系到我国能否顺利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且关系到我国能否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分配领域还存在不少问题,有些问题还相当突出,主要是国民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国家所得的比重过低;部分社会成员之间差距悬殊,分配秩序混乱及分配机制不健全的状况较严重。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收入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进行深入改革。首先,要更好地贯彻执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和制度。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关系决定的。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结构,所有制实现形式决定分配方式。我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分配领域的主体地位,并由此影响和制约着其它分配方式的作用和方向。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决定了收入分配机制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实践证明,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原则,有效地防止了两极分化,又可以为多种所有制的共同发展提供动力机制和市场机制。要运用法律、法规来规范收入分配方式和分配秩序,建立和完善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的机制。其次,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和实践的重大突破。这对于实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随着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完善,生产要素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出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局面,出现了各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和各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局面,出现了按劳分配方式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相结合的局面。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相互融合形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一方面适应公有制性质必然实行按劳分配;另一方面,适应所有者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要求,又必然会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目前我国城乡大量出现的以劳动者联合和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劳动者既实行按劳分配,又实行按资分配,使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结合了起来。第三,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这种分配原则充分体现了生产力标准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效率优先就是发展生产力优先。只有坚持效率优先,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才能为实现社会公平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在分配中兼顾公平,反映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这就是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当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在不

同的分配层次两者之间应有所侧重,有所不同。在初次分配层次,应当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引导人们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工作效率;从而增加社会财富,增加分配收益;在再分配层次,应当坚持兼顾公平的原则,更多地提倡公平,使收入分配趋向合理。在这项改革过程中,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收入分配政策,并实行工资收入和生产要素收入的货币化、市场化、规范化,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第四,要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并结合适应所有制结构变化和政府职能转变,调整财政收入结构,建立稳固、平衡的国家财政。这是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4.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要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继续发展各类市场,着重发展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完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流通体制,健全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清除市场障碍,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尽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极其重要。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同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调控的对象是一个个独立的利益主体和市场主体,只能主要运用利率、税率、汇率等经济杠杆,以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对他们进行引导,使其经济活动符合宏观调控要求。要深化金融、财政、计划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手段和协调机制。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注意掌握调控力度。依法加强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包括证券市场的监管,规范和维护金融秩序,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二、政治体制的深入改革

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越世纪的发展,要求对政府体制进行深入的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

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持人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在改革中,要更好地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加强立法和监督工作,密切人民代表同人民的联系。要把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决策同立法结合起来,逐步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

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健全民主制度的又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党要按照“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巩固我党同党外人士的联盟。要继续推进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范化、制度化,使之成为党团结各界的重要渠道。在改革过程中,要更有效地改进我党以多种有效的方式、方法加强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和协商。现在,每年至少一次由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邀请各民主党派主要领导人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就将要提出的大政方针进行协商。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在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副委员长以及专门委员会中占有适当比例,在政协领导机构和各专门委员会中也占有一定比例。

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是政治体制改革中健全民主制度的一项重要工作。城乡基层政权机关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都要采取有效措施,深入搞好这项改革工作。特别是在农村,这是关系到9亿农民当家作主的大事情。中央对这项改革工作极为重视。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专门讨论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这个法律,认真总结了亿万农民在党领导下创造的实行村民自治制度的成功做法,充分体现了中央扩大基层民主的要求,反映了广大农民获得经营自主权之后更好地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愿望,完全符合我国农村的实际,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国农村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2.加强法制建设

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公民权利,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要通过深化改革,建立有效的依法行政体制,防止和纠正行政机关错误的行为。凡行政机关不按依法行政规范的行政行为,都应属于防范和消除的范畴,其中的重点是防止、矫正违法的行政行为以及消除违法的后果。依法行政保障,从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来看,必须建立民主政治制度保障,必须建立健全公民对行政机关有效行使监督权的体系、公开程序、说明理由程序;要进一步建立和健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行政赔偿制度,从而有效地监督行政机关正确行使权力,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3.深入进行政府机构改革

通过政府机构改革,建立廉政、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要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提高为人民服务水平。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完善公务员制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行政管理干部队伍。

在实行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管理职能要切实从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政府各个管理部门主要运用经济方式、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促使企业的经营、生产活动符合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凡是市场经济机制能够解决的问题,政府部门不再进行干预。另外,政府要从原来的微观管理转变为宏观调控。在实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市场已成为经济活动的基础。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以市场为中心,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主体。这样,政府有关部门对市场的调控和管理,主要要实行宏观总量调控和管理。还有,政府要从负责项目审批、分钱分物转向搞规则、协调、监督和服务等方面;政府要把主要力量放在实施发展规划,协调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完善市场机制、对市场的运行进行有效监督,并为市场提供必要的服务等方面。

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实行精兵简政。在政府转变其职能后,就可以对所属部门进行深入的具体改革,科学地调整政府组织结构,达到精兵简政、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和建立起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

4.完善民主监督制度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受到人民和法律的监督。要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直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部门要实行公开办事制度。在监督过程中,要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并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已逐步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监督体制,这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法律监督、审判监督、政府内部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的监督、政府专门机构的监督、政党的监督、社会监督、人民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与这些方面的监督相适应,已建立了一些专职监督部门,如负责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的行政监察机关,负责财政和财务监督的审计机关,负责党政干部考核监督的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党的纪律监督的纪委等。这些监督部门根据法定职责,在各自的监督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各监督部门的整体监督合力。但是,这种监督合力的发挥还是很不够的,一是相互协作配合的制度化、法制化的程度不高、不完备;二是进行相互协作配合仍缺少必要的组织保证。为克服这方面的问题,各监督部门应当经常互通情况,密切联系,协同配合,强化整个监督体系的监督力度,取得更大的监督效果。在改革中,要建立各监督部门之间的良好联系制度,纳入国家监督法,进一步提高其法制化的水准,更好地从法律制度中保证整体监督合力的充分发挥。

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1.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20多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充分说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实行对外开放,是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要求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是顺利实现第二步、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的重大措施。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大胆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一切进步的东西,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把坚持发扬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积极学习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结合起来,把利用国内资源、开拓国内市场同利用国外资源、开拓国际市场结合起来,把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这样就能不断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

为了更好地扩大对外开放,需要尽快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质量。要着眼于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充分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从广度和深度上扩大对外开放;要着眼于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效益,无论是对外贸易还是利用国外资金,兴办“三资”企业,都不能单纯追求总量和规模的扩大,而要注重优化进出口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过程中,要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具有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更有效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

2.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措施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需要做大量有效的工作。

首先,要优化进出口结构,实行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努力提高经济效益的过程中,着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强出口竞争力。根据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扩大进口,要进一步降低关税总水平,调整关税结构,鼓励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特别要注意把引进和开发、创新结合起来。要大力推进对外经济贸易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完善代理制,扩大企业外贸经营权,形成平等竞争的政策环境。发展贸易、生产、金融、科技、服务相结合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贸企业集团,促进规模经营,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必须实行对外贸易的市场多元化,才能增加回旋余地,保持主动地位。应发挥我国优势,在巩固和发展美国、日本、欧洲等市场的同时,多方面地开拓新的市场。

其次,要尽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通行规则的外贸调控体制。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的外贸体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促进了我国外贸的发展;但由于受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依靠行政手段和计划经济方法决定外贸经营的现象依然存在,尚未完全形成有效运用汇率、利率、税率等经济杠杆的外贸调控体制,外贸宏观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水平不够高。因此,要抓紧加快外贸体制改革的进程,推进汇率、利率和关税税率的市场化,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外贸运行机制。在这个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不仅政府的管理职能应当进行彻底转换,而且需要加强商业外贸中介机构以及行业协会、商会等民间市场协调机构服务功能,有力地促进管理、经营、服务三方面的配套改革和协调发展。

第三,要按照国家政策,促进外贸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发展,逐步实现外贸经营权制度向外留登记制度的转变。传统外贸专营体制的打破,为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带来了活力。但是由于外贸经营权以及市场准入方面的种种限制,外贸经营还未形成充分的市场平等竞争的多样化格局。长期垄断经营的优越环境也造成了专业外贸企业难以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为此,完善外贸企业的经营机制,创造多元化的市场竞争环境对于跨世纪时期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应当赋予更多的生产企业外贸经营权,促使各种企业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有必要逐步实行商业外贸的跨行业综合经营,最终建立外贸经营登记制。专业外贸公司应当加强自身的改革,完善经营机制,逐步走上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发展道路,提高企业经营的集约化程度和规模经营效益。可以预计,多元化的竞争格局和各类外贸经营主体的不断发展,将在培育新的外贸增长点、提高外贸经营的质量、效益、信誉和优化产业结构、商品结构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第四,要从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需要和利益出发,重视对国外资源的合作开发和利用。虽然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是我国企业向海外投资方面十分不够,发展比较缓慢。我国在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发展国民经济,通过国际化生产扩大进出口,开拓新的国际市场方面只是刚刚起步,处于初始时期。应当看到,中国和南亚、非洲、南美洲、东欧、中亚地区各国之间具有较强的经济互补性,许多发展中国家所需要的技术和设备已经成为中国的一种比较优势,而中国工业化发展急需的能源、原材料等资源正是其中一些国家的优势所在,这些情况充分说明了中国发展海外投资生产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国企业向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有利于促进中国的技术和机械设备出口,有利于实现部分面向西方市场而在国内已经失去成本优势之出口型产业的转移;同时有利于开发海外资源,增加有效进口,以满足国内日益扩大的生产需要。

3.调整和制定外贸政策

在进一步扩大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过程中,要加快加工贸易向能够有效提高加工深度和附加值含量的贸易方式转化,促进上游工业发展和中西部地区开发,在我国的出口产品中,加工程度较低,附加值含量不高的加工贸易出口占有较大比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逐步改变。要促使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的进口替代产品,带动相关工业的发展,并以逐渐成熟的整体性生产和技术能力保持加工产品的竞争力。促进贸易方式结构的升级转换是我国跨世纪时期对外贸易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方面政策引导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造成贸易方式向加工贸易倾斜的原因主要包括国内上游产业技术水平较低,产品质量不够稳定,产业政策过多向下游产业倾斜,一般贸易出口商品含税,信息、中介功能薄弱等几个方面。因此,制订合理的产业发展政策,对上游工业的技术进步实行鼓励政策,尽快调整外贸政策,解决出口商品含税问题,支持和鼓励各种信息、中介商业机构的发展和壮大等是行之有效的政策选择。对外贸易方式的有效转换有利于原材料等上游工业的发展和成熟,而且,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的相对优势,中国的资源性加工产业也大多集中在这些地区,对国内资源和资源加工产品的巨大需求,将促使上游加工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延伸,带动中、西部地区开发,并为该地区产品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开辟新的途径。为此,亟需研究制定相应的贸易政策、产业政策和地区开放政策。

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过程中,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依赖或依靠别人搞建设,一定要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我国发展的根本基点,并要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从实际情况来看,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外商直接投资中,既要欢迎跨国经营、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来华投资,又要防止国民经济命脉和盈利丰富的行业被他们控制,避免受制于人。要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强化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监督管理;要坚持用法律武器保护国家和国内企业的利益。要注意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的冲击,防范和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袭。在世界多级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的当今时代,我们要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各项政策,继续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不断丰富对外开放的形式和内容,卓有成效地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我国将以崭新的姿态跨入21世纪,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出重大步伐,为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当然,前进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必须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障碍。只要全国人民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就一定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标签:;  ;  ;  ;  ;  ;  ;  ;  ;  ;  

论中国现代化与深化改革开放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