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崛起的现状与前景_国家经济论文

亚洲崛起的现状与前景_国家经济论文

亚洲兴起的现状及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亚洲论文,现状及论文,前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80年代中期以来,亚洲的兴起及其发展前景始终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亚洲的兴起,同亚洲地区经济的持续高涨有密切关系。本文拟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特别是中长期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作一比较分析。

一、亚洲兴起的三个浪潮

亚洲的兴起,至少有过这样的三个浪潮:

1、日本的兴起。

日本是战后亚太经济发展中最先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亚洲国家。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日本通过以重化工业为轨迹,实现了持续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特别是整个60年代,日本以年均10.5%的增长率快速发展,1968年日本GDP总值达到1479亿美元(当年价)①,在资本主义世界一举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这是当代亚洲兴起的第一个浪潮。

2、亚洲四小的崛起。继日本之后,新加坡、韩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在60年代中期后迅速崛起,它们在经济底子较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高、资源贫乏等不利条件下,采取了“出口导向”战略,以出口加工为中心,实现了经济长时期的持续高涨,整个70年代保持年均9.6%的增长率,被视为“70年代世界经济的奇迹”。1978年经合组织(OECD)的一份报告第一次提到亚洲四小龙,将它称之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可以说,这是亚洲兴起的第二个浪潮。

3、东盟国家的急起直追和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经济高速增长。70年代中期以后,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东盟国家也采取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开始出现了较快的发展。1987年以来,这些国家更是大有急起直追之势,有的国家,如泰国,经济增长曾连续三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一个“亮点”。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经济发展迅速,整个80年代,年均经济增长率保持在9.3%的水平上,这一发展震动了整个世界。可以说这是亚洲兴起的第三个浪潮。

二、亚洲发展的现状

据统计,东亚和东南亚总人口约为18亿。1980年-1992年,东亚整体经济增长率为6.8%,在人口如此众多的一个地区,如此长时间内保持持续的高增长速度,在世界经济中是绝无仅有的。特别是1990年世界经济陷入呆滞以后,东亚经济仍然蓬勃发展,更是令人瞩目。现在,沿西太平洋亚洲国家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的1/4,预计到2010年将占1/3。

现在试以人均GNP的水平来测量一下亚洲地区的发展水平与现状。从对1993年东亚地区人均GNP的分析来看,超过一万美元的国家和地区是日本、新加坡、文莱、香港和台湾,人均GNP超过2500美元的有韩国和马来西亚,其余人均2500美元以下。用2500美元为划线标准,是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来划定的,因为人均GNP达到2500美元,是一国完成工业化任务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重要标志。

现在我们用人均2500美元作为衡量标准,看看我国现在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发展阶段?按1994年现行银行汇率估算,我国人均GNP是370美元;而世界银行用购买力平价法计算,我国1990年的人均GNP为1950美元。毫无疑问,世界银行估算过高。现在我国有学者提出以人均实物量指标来做对比可能比较准确,②即以我国人均GNP能源、粗钢、电力、谷物、肉类占量同美国、日本和亚洲四小作比较,发现我国现时人均实物占有量,比这些国家和地区人均GNP500美元时人均实物占有量略低一些。据此可以估算,我国1990年人均GNP大约为500美元。这个数字同东盟国家较接近,高于印支国家。

上述为目前亚洲的现状,也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中长期发展的起点。

三、亚洲经济的发展态势

1、亚洲将继续保持稳定的发展势头。根据日本和亚洲四小的经验,在经济发展进入重化工业阶段之后,大约会出现20年代左右的高速增长期,GNP增长率将长期维持高水平,但一般是在10%以下。

目前,东盟地区正在筹建东盟自由贸易区,预计2003年将建成自由贸易区。这些国家间发展水平虽有差异,但大多已进入经济起飞阶段。1993年东盟六国GNP总值约4500亿美元,人均GNP约1400美元(不包括文莱),如果这些国家在未来15年继续保持年均7%的增长率,那么到2010年,该地区GNP总量将大幅度提高,大约达到14214.66亿美元,人均GNP将约3200美元。

试比较我国。我国从90年代初期已进入重化工业时代,今后中长期的增长速度,可望保持在10%的增长率。按这一水平计算,到2010年,我国GNP总额规模将达39350亿美元,人口总数估计为14亿,人均GNP为274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③这个38350亿美元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就是略高于1993年日本民国生产总值37277亿美元这一水平。

2、这样一个发展态势,对我国同亚太国家经济关系的发展必将发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这几方面:

首先,我国资源稀缺可能导致的影响。实现经济现代化,需要充分的资源保障,而我国是一个资源稀缺的国家,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为世界第八十位。以能源为例,如果以日美人均2500美元时人均石油消耗量的40%、亚洲四小人均石油消耗量的60%这一水平为考虑基础,我国到2010年时大约需要消耗10亿吨石油。目前我国石油产量为1.4亿吨,从未来发展看,我国石油产量难以有较大的突破。到2010年时,可能达到8亿吨,我国的石油缺口仍很大。这一数字是目前全世界石油出口量的2/3或3/4左右。在亚洲地区,只有印度尼西亚为石油出口大国,越南现有少量出口。我国如此大额的能源需求量,必将对亚洲乃至国际市场产生影响。

其次,粮食问题。估计到2010年我国人口为14亿。比较一下同我国膳食结构类似的日本,其人均收入水平在2500美元时,人均粮食消耗量为520公斤。目前我国人均粮食消费为400公斤,到2010年按人均500公斤计算,粮食总需求量为7亿吨。1993年我国每亩耕地单产水平为275公斤,如果2010年单产水平达到325公斤。届时耕地面积以13亿亩匡算,全国粮产达5亿吨,即使这样,仍有2亿吨缺额。而目前世界粮食贸易总量恰恰是2亿吨左右。

再次,国际市场拓展的影响。根据上面的论述,在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资源性商品进口的比例逐渐加大。据估算,到2010年,中国进口总额为4100亿美元,为要保持贸易平衡,中国2010年出口水平应当在4100亿美元左右。那么世界市场将在多大程度上能容纳中国的出口产品?1993年中国出口量为909亿美元。同期,世界出口贸易总量是36855亿美元,中国出口贸易占世界出口总量的比重是2.5%。以世界贸易增长率4%的速度考虑,2010年世界出口贸易总值将达到70000亿美元。如果那时中国出口量达到4100亿美元,其比重是6%,这一出口量,要求中国从现在起到2010年出口贸易年均增长率应当保持在9%-10%的水平上。在后冷战时期,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比重加大,国际竞争更趋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出口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量中占有程度的增长率机会究竟有多少?这是亚太经济关系研究中的一个课题。

四、亚洲发展态势中中国面临的机遇

1、我国拥有充裕的劳动力后备大军,这是我国未来15-2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巨大动力,而且对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发展起到稳定与促进作用。1992年末,我国农村劳动力共4.38亿人口,到本世纪末,可望超过5亿。目前在农、林、牧口子就业的劳动力是3.4亿人口,现在的一种趋势是,农业劳动力正在逐渐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从发展经济学的眼光看,我国劳动力的供给将是无限的,这是我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的一个优势。由于这批劳动力在素质上仍属于非熟练劳动力性质,因此可以预期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将有较长时期的发展潜力。这也仍将是我国未来占领并巩固在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的坚实基础。整个80年代,我国外贸的成功,就在于拓展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我们的经济也就在由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带动下,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譬如,1980年,中国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比重占50%,而现在仅占20%,工业制成品占80%,其中绝大部分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现在需要研究的是,我们应进一步客观分析冷战后各国发展的现状与前景、国际竞争的激烈程度,以确定我国有针对性的市场开拓战略。

2、利用国际资本的优势和机遇。据统计,1979-1992年我国引进外资950亿美元,其中借款达606.54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达343.55亿美元。从发展态势看,吸引外来直接投资已为中国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一项统计,1988-1992年,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国已成为接受外来直接投资的第一大国,年均外来直接投资额为50亿美元。同样,联合国贸发会议另一份报告说,1993年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1950亿美元,中国获得258亿美元,为发展中国家第一位,在全世界,仅次于美国。据美国盖落普最近的一项民意调查发现,中国在未来仍将是外商投资最受青睐的地点。这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又一个机遇和优势。

当然,这里面也有挑战。中国周边国家当前的经济发中同样需要大量资金。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1988-1992年吸引外来直接投资中,前15位国家中,亚洲就有8家,它们是:中国(第一)、新加坡(第二)、马来西亚(第四)、泰国(第六)、香港(第七)、台湾(第十)、印尼(第十一)、韩国(第十二)。有一点必须提起注意的是,第一代新兴工业化经济起飞的最初条件在于大量的外国援助,特别是来之美国的援助。这一点在韩国和台湾这二个例子中特别明显。现在后起的新兴工业化经济体,要更多地依靠外国投资,这在当前各国加快经济发展的趋势下,表现尤为明显。如印尼1993年吸引外资只有80亿美元,比前年下降1/3,1994年出台了新的投资法,于是,到1994年10月份,印尼批准的外来直接投资迅速上升到220亿美元。

3、亚太产业结构出现新的变动迹象,中国发展又将面临一次大的机遇。

最近,亚太地区又出现了一个新的产业结构调整的迹象。这是继80年代中期亚太地区形成新的国际分工格局后出现的有可能牵动全局的新一轮国际分工变动。这一主动来之于日本。近年来,由于日美贸易差额越来越大,日元在美国的压力下始终处于小幅上升态势之中。与此同时,日本国内经济不景气,在国内外的双重压力下,日本只有对产业结构作进一步的调整,才能使日本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而这种调整已无法在国内解决,必须求助于国际分工的重新组合。

日本国内最近出了一种叫做产业技术结构金字塔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技术结构象金字塔一样,可分为三层:底层为基础技术,指铸造、锻造、电镀、机械加工等;第二层为中间技术,包括装配、生产及由高技术变成的普通技术;上层为高新技术。金字塔越高,说明一个经济的技术层次高,金字塔越宽,说明产业结构的关联度越强。

这一理论对东亚地区的产业结构作出分析后认为,东亚地区大致有四种类型:一种是日本类型,它的产业结构完整而稳固;其次为韩国和台湾类型,现在也已形成了三个层次的产业技术结构,但其基础技术依赖进口,并非靠自己长期积累而成,所以,金字塔底部很窄。目前,它们经济发展方向的主要兴趣不在于积累基础技术。而是提高技术层次,因此它们的基础技术结构不稳;第三类是香港和东南亚国家,金字塔只有中间部分,缺少上下两部分。最后是中国,这是一个独特的类型,高技术的一层较好,基础技术一层较为完整,这在人均GNP300-500美元的发展中国家中是个例外,这是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发展因素促成的。但是在中国产业技术金字塔中,中间技术层次虚弱。

根据东亚地区存在上述四种类型这一现状,日本学者认为,化解日本经济压力的办法,就是推动一次亚太国际分工格局的再调整。日本可以考虑的战略是加强金字塔中中、高层次的发展,继续使日本掌握技术的领先地位和国际分工的主导权,同时把属于最低层次的基础技术部门转移到成本较低的国家去生产。但在这种转移时,日本的选择余地不大,根据日本经济学家的分析来看,只有中国具有完整的基础技术,而且还在发展。一个可能的前景是,日本通过把基础技术部门向中国转移,重新构筑东亚的产业分工体系。中国将又一次面临历史性机遇和战略性选择。

注释:

① IMF Internatlonal Money Fund,Year Book 1994。

② 王建:《到2000年中国经济长期发展趋势和难题》,载《经济学动态》1994年第10期第7页。

③ 王建:《到2000年中国经济长期发展趋势和难题》,载《经济学动态》1994年第10期第7页。

标签:;  ;  ;  ;  ;  

亚洲崛起的现状与前景_国家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