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改革的三大关键制度_策划编辑论文

出版社改革的三大关键制度_策划编辑论文

出版社改革的三个关键性制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关键性论文,出版社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我国出版业从各方面进行了改革,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于出版社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机构,体制和管理基本按计划经济的要求进行,因此改革的难度很大。尽管如此,在十几年的改革大潮中,出版社总是在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尝试。从经济承包到实行目标责任制,到建立策划编辑制、社内人员双向选择,从几社联合组建出版集团,到社店联合成立总公司等等举措,无论其利弊成败与否,都体现了我国出版界为使出版业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做的追求和探索。然而,按政府提出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和出版业“阶段性转移”的要求,仍有很大的差距。出版社在市场经济中还不能站稳脚跟,出版业尚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出版社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靠行业的垄断来获得。另一方面,部分出版单位面对市场大潮,有时对坚持社会效益第一表现出犹豫,甚至丧失原则,以致“坏书”时有出现。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出版社的改革还远未到位,出版业的法规还不健全。本文试图从出版社体制改革的角度,提出三项笔者认为是关键性的制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试行现代企业制度

正如于友先同志所说:“出版产业在国际、国内所遇到的现实挑战,明确无误地昭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业不可能再按过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来迎接挑战了。”“形势要求我们无论从内容到形式,从管理方式到管理程序上都越来越要名副其实地按一个产业部门的要求来运作。”(《在全国新闻出版局长会议上的讲话》1996.3.19)因而,出版社有必要按“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一现代企业制度基本特征来建构和管理,要加大改革力度,着力制度创新。要做到这一点,工作难度是很大的。首先,要进一步明确一般性出版社的文化企业性质,突破目前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局限;要在清产核资后明确企业法人的产权,很自然地形成法人代表负责制,同时承担民事责任,享受企业在生产、营销和人事、财务、物业等方面的自主权,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要在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机制、建立善于经营管理的领导班子、开发同时具有两个效益的选题、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上狠下工夫,提高出版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活力。另一方面,政府应对出版业制定完善的法规,出版企业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守法经营,违反法规应受到处罚或承担法律责任。在法律的调控之下,出版企业与工商企业一样,不能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和有害于社会、有害于人的身心健康的商品。切实做到从法制的角度保障出版社的健康运转。

出版社只有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革和管理,真正转换经营机制,才能完成政府提出的“两个根本性转变”。

二、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度

全员劳动合同制度应该以实行现代企业制度为前提,否则无法真正实行。劳动合同制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可以打破铁饭碗,调动员工积极性,促进人才流动,保持企业活力。管理部门应对出版社的人事制度提出具体改革措施,并负责处理矛盾和善后,其核心内容是要建立员工考核评聘机构,对现有职工进行重新考核聘任和签订劳动合同,同时实行培训考核后的持证上岗制度。受聘人员必须服从社内安排并努力工作,其工作实绩是决定延续合同、职务升降和奖金多少的主要依据。对不适合现在岗位的人要进行培训后再发证上岗或劝其改换岗位,对不适合在出版社工作的人员应劝其改行,另谋职业,或提前退休。出版社应为所有员工购买待业保险和职工养老保险,使员工在解除合同后或退休后生活有所保障。基于目前我国出版社的体制,要完全做到全员劳动合同制会有很大的难度,可以采取过渡的办法,即对现有职工重新招聘,富余人员社内安排适当的工作,或社内组织培训后再上岗,不是很特殊的情况一般不予辞退。对以后新进的人员则一律要实行劳动合同制,其工资应比相应档次的原有职工高20%—40%,并与之签订劳动合同,合同期内享受社里为职工提供的一切劳保福利,并为之购买待业保险和职工养老保险。这样,使出版社人事管理逐步过渡到全员劳动合同制。

三、实行选题策划制

目前出版社的编辑提出选题,一般是填写一份很简单的选题列审表,各级选题论证机构凭这份简单的表格进行论证,这样无疑很容易造成选题的失误。即便没有失误,编辑和出版社都很难把握每一选题的最终效果。因为选题在编辑、宣传、市场预测、整体设计、发排印制、成本核算、营销策略、销售周期、版权版税等诸环节中,都缺乏完整、系统、具体的实施计划,并且各个环节均由各个相关部门把握,这些部门不一定能全面认识每一选题,因而对每一选题作出的决定往往是雷同的,亦即是不完善的。所以选题的最后结果变得难以预料,使出版人常发出“悔之晚矣”的感叹。由此,许多出版社在确定重大选题后,常常由社长亲自挂帅,不惜动员全社来进行大兵团作战,为达到预期结果,一路绿灯,有时却忽略其它。但是,一般出版社年出新书都在百种以上,大兵团作战只可偶尔为之,岂能作为常规!这里,问题就出在没有一个人从整体上策划选题,同时也没有一个人有相应的权力去实施整体计划(社长除外)。实施选题策划制就有可能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

选题策划制是指编辑在提出选题时,都要提出一份切实可行的选题策划报告,其内容是在广泛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选题通过后,该编辑即为此书的策划编辑,有按选题策划报告检查、督促各部门执行情况的权力和义务,并在选题成功后,按两个效益的情况享受最高奖励。如果选题策划尚不成熟,就只能提出意向,而不能启动该选题的实施工作。选题策划报告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1.一般情况:图书书名;内容介绍;稿件形式,如著作稿、译稿等;稿件篇幅、字数;作者介绍;版权情况,等等。

2.出版意图、出版此书的目的和意义,如学术价值、文化积累、读者需求、形势需要等等,这将是争取选题列选的理由。

3.编辑计划:选题拟采取何种方式编辑加工,选题以何种形式面世,自任责任编辑或另外推荐责任编辑及其推荐理由,初定发稿、校对和出版周期。

4.整体设计:图书以商品形式出现时的全部包装、封面、版式设计,自任设计者或另外推荐设计者及其推荐理由;提出用纸、印刷、装订、包装的质量、数量的要求。

5.市场分析:包括读者层次定位及其市场份额大小之分析,读者购买力分析,同类书情况及其与本选题之比较分析,估计初版最佳印数和重印可能性。

6.宣传方案:提出图书的价值、特点和优势,初拟广告用语,推荐宣传手段,如电视、报刊、新闻发布会、专题讨论等等。

7.营销策略:确定总发行(一般为本社);确定营销方式,如总代理、部分代理、区域代理、书店经销、包销、寄销、直销等;确定批发折扣;拟定促销手段,如作者签名售书、中奖销售、让利销售、礼品销售、集体订购优惠等;建议征订方式,如上何种征订书目、系统内征订等;估订最佳销售周期和书款回收率。

8.成本预算:根据以上各项计划,分别列出成本预算数额,包括期间成本(如组稿费、稿费、编辑经费、装帧设计费、宣传广告费、征订费、管理费、应酬费、有关人员工资),加上直接成本(如排制版、纸张、印装费等),取得图书总成本;在考虑总成本、发行折扣、利润和读者承受能力等综合因素后,确定图书的定价(零售价)。

9.结果预测:对图书最终可能实现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进行预测,如可能引起的社会反响,或可能问鼎某项图书奖和可能实现的盈亏额。

选题策划报告由编辑撰写,这是一项最能反映编辑策划能力的工作,选题策划报告应在广泛深入听取有关职能科室(总编室、出版科、计财科、发行科等)的意见的基础上,运用策划编辑的经验和知识,反复推敲、计算而写成,写好后提交有关职能科室负责人参加的选题论证会讨论,并作进一步完善。一旦获得通过,则各职能科室必须按策划报告的要求做好各自的工作,互相配合,各负其责,保证计划的完成。因此,选题策划报告不但是考核编辑是否称职的最重要的文件之一,也是考核各职能科室是否完成任务的依据。

选题策划制能否有效运作,建立论证程序和论证机构是关键。论证程序一般应是:编辑在调查研究、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写出报告,在编辑室内讨论,然后交社选题论证委员会讨论(一般由社长、主管副社长、学术带头人、总编室、出版科、发行科、财务科负责人组成),意见基本一致后由社长拍板通过。值得提出的是,对亏损的学术专著选题也要认真策划,主要对其学术水平、积累意义和减亏措施进行论证,必要时还应请社外专家参加论证。

选题策划制不同于策划编辑制,前者是从选题的角度建制,而后者是从编辑管理的角度建制。选题策划制要求编辑提出选题时即应有详细的策划报告,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有学识水平、编辑能力、社交才能和组织才能,还要善于市场分析和有经济头脑。因此,应该给策划编辑一定的权力空间,分配上也要有所倾斜,图书版权页上亦应署名。策划编辑可在社内外聘请责任编辑、责任校对和装帧设计人员。因此,一位编辑可同时担任多种图书的策划编辑,这将有利于调动确有真才实学的编辑的积极性,同时也将鼓励鞭策其他编辑。

实行选题策划制,还应同时取消将利润指标承包到室或个人(否则,有的编辑可能以要完成利润指标为由,“广种薄收”,或者不接受已策划好的选题,取消利润指标有望改变这两种状况),同时要设立经济效益奖项和目标管理制度。对于在一定时期内,没有策划出较好效益的选题的编辑,则应下岗进行培训或改换工种;同样,如果一个编辑只策划选题,而自己不做案头文字工作,也不是一个理想的编辑。因此应在目标管理制度中确定每个编辑每年必须完成多少品种和字数(任责任编辑)。选题策划制要求编辑既有策划选题的能力,又要有文字编辑功力,并从制度上、分配上鼓励编辑向这两方面努力,而不是将编辑分为策划编辑和文字编辑两类。在建立选题策划制度和引入人才合理流动机制后,可激励大多数编辑向策划和文字能力共同发展的理想境界努力。对于非编辑部门的人员,经实践证明确能策划和编辑出较好效益的图书,也可聘任到编辑岗位上工作,使编辑人员和管理人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发现人才,人尽其才,创造公平竞争的局面。

标签:;  ;  

出版社改革的三大关键制度_策划编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